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一棵“小白菜”,搅动了整个大清政局

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四大奇案里,论名气之大,当属杨月楼案;论情节之曲折,则属太原奇案;论影响之深远,自是刺马案;但要说牵涉之广、轰动之大,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首当其冲。

这四个案件以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引得人们百多年来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猜测不已、感慨万分。

就单以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来说,当时的主流纸媒

《申报》就差没有把它写成长篇连载纪实文学了。当时的江浙一带,上至官场士林、下至街头巷尾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这一奇案。即便是到了时过境迁的当代,以此案为原型翻拍的影视剧都有好几个版本。

清楚这个案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杨乃武案的案情其实并不复杂,最后辨别案情的方法也特别简单。在当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时代来说,这并不是让人称奇的冤案。可是这么一件看似普通的冤案为什么又能被称为奇案呢?为什么又能引起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和思考呢?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大众对于政治复杂性的好奇,对于权谋阴谋性的客观,对于正义美好性的期待。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对于故事的逻辑有了更全面、深刻、客观的认识和思考。

这也正是笔者今天与大家再来探讨这一奇案最重要的意义。

01、案情回顾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873年,余杭的杨乃武高中举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余杭花。这原本应该杨乃武最人生得意的时刻了。但是中国的老子毕竟是老子,一句“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就为杨乃武的人生剧本写好了注脚。

杨乃武不算是什么富二代、官二代,但还是很幸运,也不算什么穷屌丝。家有房产,腹有诗书,怎么说也算得上是一个小资。小资的人总会有一点情怀和傲气,这两个特质最后把他牵入无穷无尽的苦难

出于情怀,他收留了无家可归的葛品连夫妇。葛品连的老婆叫毕秀姑,因为平时喜欢上白衣,下着绿裤,所以被人戏称“小白菜”。小白菜颇有姿色,而葛品连其貌不扬,总之中国传统中的那种“郎才女貌”在他们身上得不到任何体现。人们常说:“只有对等的人才能相互欣赏”

,正是因为两人的差距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后来,葛连品的猝死成为了悲剧的导火索。

出于傲气,杨乃武时常以声张正义的名义得罪了当时的余杭知县刘锡彤。日月昭昭之下,刘锡彤也不能一时之内就把杨乃武怎么样。但这祸根总是在无形中埋下的。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活在世俗中,难逃世俗难

葛连品死了,蝴蝶效应舨地引发“一个男房东与一个女租客的惨案”。坊间流传,杨乃武与小白菜情难自禁,早有奸情。为免夜长梦多,于是下毒杀人。

余杭知县刘锡彤得此机会,自然不会放过。走过路过机会不能错过。随后,葛连品猝死的案件就被“顺理成章”地办成了“铁证如山”的命案。

案子层层上传,杭州知府陈鲁、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浙江巡抚杨昌浚分别对此案产生过怀疑,但是官官相卫,最终还是维持原判。

痛苦的折磨是难以忍受的,生存的欲望却是永远强烈的。尽管杨乃武与小白菜都已屈打成招,但是杨乃武及其家人还是不甘心仅此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杨乃武杨菊贞及杨乃武的夫人杨詹氏开始进京递诉状。刑部批文要求浙江巡抚重审,但是他们采取了拖延战术,不闻不问,其目的就是降低关注度,如果杨乃武、小白菜死于狱中就更好了,案子也就结了。

杨家人不能坐以待毙,便二度进京。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最后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刑部开始对此案进行复审。

复审也没有多复杂,就是保护证据、开馆验尸,结果就是葛品连并非死于中毒。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于是“朝廷震怒”,“地方震惊”

。江浙一带100多位涉案官员被处理,杨乃武、小白菜最终无罪释放,但“葛毕氏因与杨乃武同桌共食、诵经读诗,不守妇道,致招物议,杖八十;杨乃武与葛毕氏虽无通奸,但同食教经,不知避嫌,杖一百,被革举人身份不予恢复”。杨乃武的前程就此中断,回到老家后以养蚕为生,小白菜则削发为尼,终生诵经礼佛,他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从案情来看,这个案件确实称不上有多么的复杂。如果让狄仁杰来审,甚至都不需要问:“元芳,你怎么看?”,但恰恰是这样一个案件,在清末的政坛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02、案件蹊跷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冤案背后离不开酷刑

一件“开棺验尸”就可以解决的案件,最后却如此曲折、如此持久,各位朋友们难道不会觉得很蹊跷吗?

不管是“瓜田李下”的绯闻也好,还是“官官相卫”的黑暗也罢,“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能算什么奇闻。可事情最后却发展成为一件震惊全国,甚至流传至今的奇案,其背后的蹊跷不得不耐人寻味。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案件的审理进程和结果,随之再罗列一下案件的蹊跷之处。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飞来横祸,欲辨无言

我们姑且把案件的起因和初审的结果归结为“谣言的恐怖”和“官场的黑暗”,那么随着事态的每一步进展,我们都会发现很多细思极恐的东西:

1、按照清朝的法制,是一种二元制,通俗的讲,就是皇权不下县。一个县令是没有权力对“人命案”进行终判的。那么随着案情的的层层上报、判决的层层审批,为什么在没有最高权力的干预下,始终没有人试图揭开冤案的疑云呢?

2、清朝是一个社会等级十分森严的朝代,“民告官、下犯上”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种翻案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成本是重而又重的。举例说明,一个低级罪犯想要翻案,首先是要有人愿意为你去刑部滚钉板,才能获取受理案件的资格的。那么,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为什么又能成功为其翻案呢?

3、慈禧在历史上从来不是什么容易大发善心的人,至少笔者就从不认为她被称为“老佛爷”就有什么菩萨心肠。那么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为什么会对这么一件不是很起眼的案件如此上心呢?

4、这么一个普通冤案,前后悬而未决的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牵涉的人有民众、士子、商人、政客、皇室。其背后又是哪些人在翻云覆雨呢?他们的目的和逻辑何在呢?

5、最后案情水落石出了,无非是要给民众一个说法,还天下一个公理。那么为何会牵连到100多个江浙官员呢?

6、如果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只是纯粹的是非之争、黑白之论,那么明明是受害者,也是无辜者的杨乃武和小白菜为什么在沉冤得雪之时,也是万劫不复之际呢?为什么还会受到惩罚呢?

7、按照清朝律法,年过70的人是可以免于流放的,但为什么70有余的余杭知县刘锡彤会被慈禧代表的朝廷特殊对待,流放千里呢?

8、被革职的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什么能在两年后再次复出,协助左宗棠处理新疆事务,最终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呢?

如果彻底抛开上述这些蹊跷的背后逻辑,那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终究也不过是一件寻常不过的冤案了。所以,我们要真正地理解这个案件的离奇之处,就必须从这些

“事后的背景和逻辑”出发

03、案件背景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太平天国运动“死而不僵”

1873年,是一个是什么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没有几年,曾国藩刚刚去世,湘军集团盘踞东南,慈禧独掌乾坤却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起于广西,一路流窜至大清最富庶的江南之地,并占据南京为都城。所谓“苏湖熟天下足”,清朝的钱袋子没了,自己又没力量夺回来,曾国藩的湘军顺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短短几年的功夫,便攻克南京。

湘军将领战功在身,军权在握。清朝政府容不下又动不了,所以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是刚赶走了狼,又来了虎,如坐针毡、如履薄冰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一边是狼,一边是虎

湘军集团消灭了太平天国,但也顺势占领了江浙一带的富庶之地,并且渐成尾大不掉之势。以慈禧为代表的朝廷不是没有想办法分化过这个庞然大物,比如把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比如逼迫湘军裁军,又比如之前的刺马案……但是“儿子大了不由娘”,所有这些阴谋、阳谋在实力面前都徒劳无功,湘军集团在东南一带自成体系。

案中涉及到的浙江巡抚杨昌浚、杭州知府陈鲁等便是湘军团练出身。湘军将领出任高官,在本质上已经引起了清廷的不满和危机感。而江浙一带世代书香,识途显赫,却被太平天国那帮“土匪”乱了阵脚,被湖南那帮“蛮子”雀占鸠巢,心理或多或少也不会平衡。

地方失控于中央,这是任何朝代都不允许的。老巢被占,也是任何一片土地都不能容忍的。因此,可以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时期的的江浙一带,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激荡。

04、案件逻辑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有时候事实往往是最荒谬的逻辑

任何一种逻辑都应该是有其相应的背景和基础的。从上述的时代背景下,站在案件中各个人物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会逐渐变得清晰一些,事情的因果也会变得明朗一些。

如果说杨乃武没有得罪知县刘锡彤,我想刘锡彤也没有理由为了一个已经身死的葛品连去冤枉杨乃武。葛品连与刘锡彤无亲无故无利益牵连,而好歹杨乃武还是一个身有功名的人。那么杨乃武为什么非要得罪刘锡彤呢?因为桀骜不驯?因为正直善良?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案发前,杨乃武曾经写了一首诗讽刺浙江衙门:“大清双王法,浙省两抚台”,这其中已经含有影射政治的味道了。笔者认为这还是与湘军集团盘踞东南,引起了江浙本土的士族和官员发自内心的不满有关。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案发后,江浙系的士子和官员为杨乃武四处通达、尽心竭力的缘由。

反过来,刘锡彤身为知县为什么非要致一个刚取得功名的士子于死地呢?除了为官者的黑暗面,或许还有湘军集团和江浙集团政治上的相互挤压吧。

按照这个逻辑,江浙集团以受害者的身份群策群力,出人的出人、出钱的出钱、出计的出计,最后这个案件几经周转,传到了帝师翁同龢手里,以至上达“圣听”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机关算尽的慈禧太后

请原谅我不避讳人性的阴暗面,按照慈禧那样政治权谋的老手,原本是顾不上这样“芝麻绿豆”点大的事情的。但是仔细一想,却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政治机会。早些年在刺马案中与曾国藩对招而处于下风,一直也没有合适的机会扭转局面,这个不起眼的案件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是以慈禧一反常例地对此事无比地重视起来,不仅安排刑部亲审此案,对于沿途的证人、证物保护也是精密到了极致。最后一锤定音,再来雷霆一击。

事出反常必有妖,慈禧越是对此案格外重视,其政治上的企图就越欲盖弥彰。事实上,出身于湘军集团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就极力反对为此案翻案,甚至不惜大闹刑部:“如果此案被翻案了,谁还敢到地方去做官?”,远在新疆打仗的左宗棠也上过折子反对翻案。只是这些阻力远远不够抵消慈禧“借题发挥”的决心。

05、案件本质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审案不是为了真相

历史有时候显得很残忍,并不是因为它让我们看不到真相,而是因为它让我们不敢甚至不忍心往真相去想。所以人们习惯于依据事情的本身来作更多的演绎和猜测。

有人把“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翻案的成功归结于“申报”等舆论压力的功劳,有人把事情归功于慈禧的良心发现,有人赞叹胡雪岩的侠义情怀,有人总结出“世间自有公理在”……我不反对,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笔者只想提几个简单而不合常理的问题:1、案件中为杨乃武四处奔走的人大有人在,但何尝有人为小白菜鸣过冤?是因为杨乃武值得同情,而小白菜不值得同情?2、真相大白后,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释放,遭受无妄之灾的她们为何非但没有得到补偿和安抚,反而一个被剥夺功名,一个被逼遁入空门?3、这样一个简单刑事案件真的会牵涉到100多名官员吗?其中有多少手脚需要这么官员来相互配合和掩护?……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真相其实并不重要

如此诸类的疑点实在是太多,因为此案在本质上就是一场政治斗争,是非、正义、道德其实都是幌子,罪人、证人、官人都是工具。

如果《申报》真能左右时势,那么案件在第二次复审的地时候就应该水落石出了。如果江浙派的官员真能拯救杨乃武,那么从案发到结案三年多,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改变结果。如果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的鸣冤上诉真能引起朝廷的重视,那么历史以来又何来那么多冤案?

当时,江浙籍官员夏同善在京城带领杨乃武的姐姐遍叩所有浙江籍官员,在向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投递冤状后,又托商于翁同龢,翁同龢恰好与曾国藩、左宗棠素有私怨,而作为帝师,其已有责协助朝廷集中权力。所以此事才能面陈两宫太后,让慈禧下谕旨重审。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怎么审是政治的需要

慈禧的谕旨和浙江籍官员的游说,成了杨乃武和他姐姐的护身符,同时也变相地向浙江的湘军集团传达了政治压力。

巡抚杨昌浚即便想庇护属下,也不敢把此案批回余杭重审。久居官场的杨昌浚深知,这件事一当朝廷介入进来之后,结果已经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了。所以,后来湖州知府许瑶光“完而不结,拖而不决”的方式无效;“挂职”浙江学政的礼部侍郎胡瑞澜的再三推辞也无效;知府边葆诚的维持原判还是无效。

太平天国之后,以曾国藩、左宗棠、丁宝桢等为代表的湘军集团权力坐大,朝廷式微,这才是慈禧的心病。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否有“奸情”并不重要,葛品连是否中毒身亡也不重要。

显然,行走于西太后身边的翁同龢更明白慈禧的意图。据此,翁同龢纠结一帮江浙派京官,抓住此案不放,要求提京复审。朝廷连下13道谕旨,干预审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两人被押送至京都。1876年(光绪二年)12月9日,刑部尚书桑春荣亲自提审,并到朝阳门海会寺开棺验尸,发现葛品连确属无毒因病而死,彻底推翻了原判。

刑事审判的结束,意味着政治审判的开始——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首的300多名官员,有30余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叙用。历时三年之久“杨白”案终于大白于天下。

杨、白二人虽然洗脱罪名,却最终沦为弃子。因为朝廷正忙着收获政和消化治斗争的胜利果实

06、案件感慨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不择手段是常用的手段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我从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我想,对于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我也无法以最大的善意来推测。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幸运的,毕竟最终还是机缘巧合地洗白了自己的冤屈。但是,他们本质性还是不幸的,身不由己地成为了残酷的政局当中的棋子。这比无妄之灾的本身还要让人感到悲哀。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到了什么程度,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人性、真理、道德、仁慈,这些最起码的良知早已荡然无存。

借题发挥┃聊一聊慈禧“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背后的政治思维

冤字掉了,人也废了

在这个案件中,看起来,慈禧和他的朝廷,还有江浙系的官员士族,在账面上赢了,湘军集团把刺马案中获得的红利吐了一点出来了,输了。而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杨乃武和小白菜这两个当事人

但是,这场政治战争的胜利并不能挽救清朝政府败亡的命运,也没有伤到湘军集团的筋骨。慈禧和她的朝廷也为她们这次短暂的胜利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0多年后,义和团运动爆发是,湘军集团以"东南互保"的名义置之不理,就是给慈禧和朝廷最好的回应。

作为一个权谋者,慈禧无疑是聪明而又敏锐的,但是,面对无力回天的局面,面对绝对实力的威胁,慈禧终究也只能委屈求全。被革职的浙江巡抚杨昌浚两年后再次复出,协助左宗棠处理新疆事务,最终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慈禧和朝廷再一次向湘军集团妥协的证据。

功名利禄,终成云烟。阴谋诡计,又成何事?历史的车轮,终究还是把朗朗乾坤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所以

我们值得为我们身处的太平盛世浮上一大白

作者简介:人称“老易”——一个打铁专业的毕业的闲散大学生。喜欢“乱说”,无论经济、生活,不管历史、文化。唯一不聊的就是打铁。如果你不反感老易乱说,请关注《老易说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