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少林寺问:朕也需要跪?方丈怎么机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小小嬴政


让我答题前先由衷地叹一句:朱元璋的段子能养活一群头条作者啊!

朱元璋和寺庙方丈的故事,开讲。


首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朱元璋这个人。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没有强大的背景,更没有家族实力。完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步履维艰,吃了不知多少苦,最后才跌跌撞撞冲线成功,开创了大明江山。

没错,他是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但是如果要说布衣皇帝中谁的生活最艰辛,谁的登帝之路最为坎坷,是他是他无疑还是他。朱元璋自幼贫苦,家中没有余粮供他读书,从小替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如果没有意外,他或许这辈子也只能是个佃户。但一次天灾摧毁了他的家庭,带走了他的父母,也将他推上了一人独自面对乱世的道路。

注意,这个时候和尚该上场了,当时元朝统治者无德无能,中原大地战乱频发,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在某年天灾之后,疾疫横行,朱元璋的父亲、长兄和母亲陆续染疾离世,而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和他的仲兄竟连块为父母安身的地皮都没有。还是一名为刘继祖的乡邻家中稍有富余,看不得朱家父母死无葬身之地,拿出了一块地皮作为朱家的墓地。后来这人也因此后福无穷,封爵赏地,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当然这只是后话,我们继续来讲朱家父母死后。

在将父母安葬之后,朱元璋与其仲兄一家各奔东西。朱元璋实在无处可去,只好投了那皇觉寺,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和尚是出现了,但似乎跟少林寺没关系,朱元璋自己就是个小和尚。


做了小和尚后,朱元璋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他每日在寺里做些杂务,还得时不时被老和尚责骂,再后来,当地饥荒,又适逢战乱,寺庙生活拮据,没有香油来源,最后没有别的法子,寺庙主持只能打发弟子们都出去化缘,而才当了两个月不到的和尚的朱元璋也在此列。

小和尚朱元璋离寺以后,边走边乞讨。离寺三年来,他辗转附近州郡,走遍了附近名都大邑,独力领略这世间的风土人情。也就是这几年,他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砺出了坚毅的品质,果敢的精神,最主要还是挨饿的能力。他在这段时间结识了不少同伴,为他日后加入义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348年,朱元璋回到皇觉寺,继续僧侣生涯。

直到朱元璋25岁,他收到曾经的小伙伴汤和的邀请,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朱元璋凭借他的才能,先是被郭子兴伯乐识马屡次提携,后来又在军中屡立战功树立威信。最后历时十数年登顶帝位,终于成就一世之尊。

朱元璋从乞丐做起,中间做了小和尚,后来做到了起义军主帅,可他却没有被权力美色迷乱脚步。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剿灭陈友谅、张士诚后完全可以效仿南宋建立自己的偏安小朝廷,而他却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那便是诛元!其胸襟与胆色可见一斑。

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后,大治天下,各种惠民政策被实行,出台的无数政令都是针对官僚集团。那是因为出生草根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由此才开创了洪武之治。

成为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小和尚经历,走到哪儿都愿意到寺庙里烧烧香拜拜佛,无非当年是祈祷混个肚儿圆,现在进步了,为天下苍生和江山社稷祈福。

既然对佛祖有所求,那么行跪拜礼向佛祖祈愿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但如今地位变了,皇帝陛下见到佛祖还需要下跪吗?


答案在我们眼里看来,是肯定的,但对于方丈来说——呃,怎么保命怎么解释吧。

比方说题目中说的这位寺庙方丈,他亲眼见证了朱元璋的犹豫。

朱元璋站在佛堂中,见众香客跪于佛前,心想自己如今乃是皇帝,今时不同往日,遂转身问方丈:“朕是要跪,还是要跪呢?”方丈片刻答曰:“不用跪拜。”朱元璋好奇,问缘由。方丈答:“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马屁拍的相当润滑,朱元璋大喜,拨银修缮寺庙,后此寺成为当世第一大寺庙。

短短几句对话,没有玄机,很简单,方丈的意思是你朱元璋现在是真龙天子,庇护万民,就是现世的佛祖,所以就有了“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的说法。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就是这个道理。都已经做了皇帝了,还能与谁比较呢,那自然就是漫天神佛。而朱元璋恰恰又剃度做过和尚,将他比作现在佛,朱元璋听了又哪有不喜的道理。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原本这个故事的主角并非朱元璋与少林寺,而是赵匡胤与相国寺。故事被记载欧阳修的《归田录》中,相对而言更加可靠。



不管故事的主角是谁,我们都可以从方丈的应对方式中学会一个道理。那便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出家人不打诳语,打起来绝不含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