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別名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蠍子草、麻芋果、三步跳等,屬天南星目、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藥用植物,夏,生於夏至日前後。此時,一陰生,天地間不再是純陽之氣,夏天也過半,故名半夏。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塊莖圓球形,直徑1~2釐米,具鬚根。葉2~5枚,有時1枚。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搜圖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葉柄長15~20釐米,基部具鞘,鞘內、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葉柄頂頭)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或落地後萌發;幼苗葉片卵狀心形至戟形,為全緣單葉,長2~3釐米,寬2~2.5釐米;老株葉片3全裂,裂片綠色,背淡,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銳尖,中裂片長3~10釐米,寬1~3釐米;側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淺波狀圓齒,側脈8~10對,細弱,細脈網狀,密集,集合脈2圈。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花序柄長25~30(~35)釐米,長於葉柄。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長1.5~2釐米;簷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釐米,寬1.5釐米,鈍或銳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長2釐米,雄花序長5~7毫米,其中間隔3毫米;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長6~10釐米,直立,有時"S"形彎曲。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漿果卵圓形,黃綠色,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

半夏一是塊莖繁殖。半夏栽培2~3年,可於每年6月、8月、10月倒苗後挖取地下塊莖。選橫徑粗0.5~10cm、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中、小塊莖作種,小種莖作種優於大種莖。將其拌以乾溼適中的細砂土,貯藏於通風陰涼處,於當年冬季或翌年春季取出栽種。以春栽為好,秋冬栽種產量低。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二是珠芽繁殖。夏秋間利用葉柄下成熟的珠芽進行條栽,行距10~16cm,株距6~10cm,開穴,每穴放株芽3~5個,覆土厚1.6cm。同時,施入適量的混合肥,既可促進珠芽萌發生長,又能為母塊莖增施肥料,有利增產。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葉柄上的珠芽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三是種子繁殖。二年生以上的半夏,從初夏至秋冬,能陸續開花結果,此法在種苗不足或育種時採用。從秋季開花後約10d佛焰苞枯萎採收成熟的種子,放在溼沙中貯存。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宜選溼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鬆、排灌良好、呈中性反應的砂質壤土或壤地種植,也可選擇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在平原地區種植半夏,需選擇能澆能排、地勢較高的地塊,種植前一定要挖好排水溝。選好地後,於10~11月,深翻土地20cm左右,除去石礫及雜草,使其風化熟化。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出苗達50%左右時,應揭去地膜,以防膜內溫度過高燒苗。去膜前,中午從廂兩頭揭開通風散熱,傍晚封上,連續幾天以煉苗,之後即全部揭去。出苗後結合鬆土,隨時除掉田間雜草。去膜後,地面應及時澆水鬆土保墒。珠芽膨大期需水較多,應保持土壤溼潤疏鬆。雨季應排除積水。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珠芽生長需要培土,在6~8月,成熟的珠芽和種子陸續落於地上,此時要進行培土,追肥2次。生長期長出的花蕾全部摘掉,促使塊莖生長肥大,以提高產量。11月半夏枯萎後,將地上部莖葉和掉落的珠芽收集,其中珠地膜平鋪在高畦的面上。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加工後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半夏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藥形態該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鬆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時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湯泡浸七日,逐日換湯,晾乾切片,薑汁拌焙入藥。

半夏為國內名貴藥材之一,半夏的生境分佈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現野生的外,全國各地廣佈,生長於海拔2500米以下,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看更多新奇植物,關注奇文導航,我願為你導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