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想賺錢越賺不到?2個月接觸了100位投資者,我找到了答案


在過去的兩個多月裡,幾乎每個週末我都會跟大家分享一個投資故事,在接觸了近百位投資者後,我發掘出那些賺錢能力高於普通人的佼佼者:

有的靠研究基金投資,從套牢50%到反賺68%,精煉出自己的投資體系;

有的靠自己所熱愛的副業找到自己的市場,月入幾萬;

有的從一年買的78只基金中發現了賺錢的秘密;

......

覆盤這些故事之餘,我也會再回味很多用戶的留言,這其中有一類讓我印象最深刻:

“為什麼我就做不到?”

“我也做過,我就沒賺到錢。”

“我也想這樣賺大錢,但我不會啊。”

......

是啊,為什麼同樣很想賺錢,但很多人卻做不到呢?


1

你所看到的,只是“賺錢產業鏈”的冰山一角

之前有位商業大佬分享過自己的一個見聞。

一次他去參加東北某市在深圳的招商會,舉辦方很誠懇,也很重視,給出了很多企業在東北發展的優惠政策,可以說優惠力度和扶持力度都非常大,但意外的是,會後各企業的反響平平,少有企業接下橄欖枝。

為什麼會這樣?

這位大佬請教了幾位在場的民營企業家,才發現背後的原因。

曾經有一個深圳地區很有名的燈具製造企業,在幾年前因為優惠政策而入駐了東北某市,但沒想到享受優惠政策的喜悅遠沒有接二連三發生的問題多:

製造廠的生產原料短缺,無法就近採購,只能停工從深圳郵寄;

機床有零件壞了,當地竟然買不到,還是隻能從深圳郵寄;

有費力耗時的工序希望外包,當地沒有一個可以承接的小工廠

......

於是這家企業在入駐後生產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工期拖延、訂單取消,生意一落千丈,沒過多久,入駐東北某市的工廠就停產了,折騰了半天,最終還是靠深圳的工廠維持。

這個燈具製造企業的遭遇讓其他很多想要接受優惠政策入駐的公司們明白一件事:

政策很誘人沒錯,但對於企業的發展而言,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才是關鍵。

就像那些投資故事,別人的方法、渠道、標的很誘人沒錯,但是對於個人的賺錢來說,你是否可以接觸到這些渠道?你是否有成本執行這些方法?你是否有能力掌控這些標的?

這些,都是“賺錢產業鏈”必不可少的部分。

回到那個問題,為什麼我也想這樣賺錢卻做不到。

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你只模仿了別人賺錢產業鏈的冰山一角。



為什麼越想賺錢越賺不到?2個月接觸了100位投資者,我找到了答案


前幾年微商很火的時候,我身邊很多朋友看到別人發發朋友圈就賺錢了,忍不住自己也開始囤貨、發朋友圈推廣,但是沒有一個做到了所謂“動動手指,就實現了月入幾十萬”。

因為他們只知道發朋友圈,但並不懂得如何發展客戶、維護客戶、開拓新客戶,更不懂得怎樣掌握囤貨節奏,能夠使自己既能做到手上隨時有貨,又有不錯的出貨率,不至於讓東西砸在自己手裡。

2016年微信自媒體人利用知識分享紅利賺了一筆錢,於是一大批人又去做公眾號,但是運營一個號並不是打打字、發發推送就可以,尤其在紅利期逐漸消失的現在,更別說想靠公眾號賺錢了。

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但不具備一系列相應賺錢產業鏈能力的人,即便複製模式也很難成功。


2

95%的人都有的關於賺錢的誤區


除了賺錢產業鏈不夠完善之外,大部分人對於賺錢其實還有兩個誤區:


1

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和立場


比如,有的人因為自己喜歡喝奶茶就想要開奶茶店,覺得反正奶茶店現在這麼火,自己做大概率也能賺錢,借鑑的經驗就是靠自己喝奶茶的體會,根據自己的口味來調配奶茶。

但是拜託,一個人的口味怎麼可以代表大眾呢?那些火爆的奶茶品牌自己的市場調研團隊不是吃白飯的,只有足夠了解市場,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2

過於樂觀地認為自己能成為“倖存者”


在創業中,有一個詞經常被提及——“倖存者偏差”。


為什麼越想賺錢越賺不到?2個月接觸了100位投資者,我找到了答案


一個段子解釋地很好:記者跑到春運火車車廂裡一個個的採訪旅客:請問你買到春運的車票了嗎?然後得出結論:所有人都能買到春運車票。

一個創業成功的人背後,總有千千萬萬失敗的人,少數的成功者分得了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蛋糕,於是這些少數人為人稱道。

我們會看到很多關於這些成功者的故事,比如馬雲,比如任正非,比如那幾位我曾經在週末講述的投資故事的主人公,儘管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故事,但他們依然是少數。

所以不要因為看到別人的成功,就認定自己也可以做到。

這話可能不怎麼好聽,但很實在。


3

有什麼適用於普通人的賺錢邏輯?

可能你們還記得,之前每個週末的投資故事之後,我都會幫大家總結一些這個故事中主人公給我們的啟發,就像這樣:

為什麼越想賺錢越賺不到?2個月接觸了100位投資者,我找到了答案

(之前週末故事文章的末尾總結)


但是嚴格說來,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這些付諸實踐,因為人的思維是固化的,好的習慣也難以一下子養成。

所以我希望從更實操的角度幫大家提煉一些可以從現在開始做起的方法:


1

問問自己擅長什麼,優勢是什麼,以確定值得深耕的行業


之前週末的故事中,不管是研究基金的投資者,做b站up主的95後少年,還是靠倒賣遊戲裝備賺錢的遊戲發燒友,他們都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事。

做一件自己擅長的事,一定會比做不擅長的事更容易成功些。

上週末那篇倒賣遊戲裝備賺錢的文章下,我看到一些酸酸的評論:“他就是碰上了而已,很簡單的,我也能做”“現在沒啥遊戲能倒賣裝備了,投機取巧罷了”......

但我覺得,與其酸別人做副業做得好,倒不如從自己的角度,也做個考量:

首先,瞭解別人做得好的原因是什麼,足夠了解遊戲?有相關的技術和人脈?還是行業敏感度夠高。

然後對照自己看看,自己的人脈資源是否也夠好?自己是否足夠了解遊戲?是否對行業有及時的敏感?如果有,那可以借鑑並深耕試試,如果沒有,就先老老實實培養個人能力吧。

別人的成功不是抄來的,而是結合自己的優勢進行經驗改造。如果複製真的這麼容易,就不至於到現在還只有一個李佳琦了。

2

在行業中做滿足用戶需求的事


只有滿足別人的需求,別人才會願意付費,所以根據自己所擅長的事務找到行業後,就要發現這個行業中的用戶需求。

就像靠倒賣遊戲裝備賺錢,前提是玩家有對限量裝備的強烈需求一樣。

想想我們在生活中的付費,大多數是源於“這個東西對我有用”,而想要持續不斷地以此賺錢,就要不斷完善用戶體驗,不斷讓人產生“這東西一直都對我有用”的體會。

3

讓賺錢可持續


之前接觸過一個在b站做up主的95後,依靠小有成就的粉絲量和接一些推廣,還在讀大學的他每月都會有一些“副業收入”。

有一天他主動聯繫我,希望就“怎麼加快賺錢”得到一些建議。他覺得自己已經在賺錢了,學習上的事可以放一放。


但是我建議他先慢下來,花點時間和耐心找準自己的定位:


為什麼越想賺錢越賺不到?2個月接觸了100位投資者,我找到了答案


今年關於“副業賺錢”的話題一直很火,小到幾歲的孩子,大到六七旬的老人,都在嘗試自己可以做什麼副業多賺點錢。

而一旦副業有所變現,很多人就開始盤算著趕緊扔掉主業。

但是,一時掙到錢,並不代表可以一直掙到錢。想要達到一直賺錢的境地,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副業的核心贏利點是什麼?

這個贏利點是否是可持續的?難以複製的?

這個贏利點可以發展成多個贏利點嗎?

只有真正讓自己擁有自給自足的盈利體系,才有機會把“一時”延長為“一直”。

因為環境越浮躁,人就需要越冷靜。對錢尤其需要如此。


為什麼越想賺錢越賺不到?2個月接觸了100位投資者,我找到了答案


剛剛步入2020年,很多人都在做世紀回顧。回望過去的十年,有太多平臺、機會興起,賺錢的機會存在於各種行業各種時刻。

我們沒有必要看到別人做成了一件成功的事就自己立刻去嘗試,不妨先停下來,把這幾件事做好:

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找到一個有價值的渠道或平臺;

持續做有價值的事。

想超車,得先用心準備好自己的座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