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京劇

京劇從誕生之時就與時代緊密相連。

當年四大戲班進京給慈禧太后拜壽。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推廣下,四大戲班得以融合發展。雖然當時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的有限,但是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但凡有點條件都喜歡去看戲,聽戲。當時戲班全靠自己養活自己。所以京劇不斷的改良創作緊緊貼近群眾,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追捧。因此京劇得到充分的發展。創作出來很多傳統的優秀劇目。《龍鳳呈祥》 《《四郎探母》》 《奇雙會》還有《文昭關》《挑華車》 產生的演員有譚鑫培,楊月樓 侯喜瑞等等。

到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京劇仍然不斷的發展。而且產生了許多多多名角。劇本有《荒山淚》,《春閨夢》《打漁殺家》《借東風》《甘露寺》《貴妃醉酒》等等。誕生的許多著名的演員有:梅蘭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硯秋 馬連良,餘叔巖,高慶奎,楊小樓,譚富英等等。這些劇目和名角,都得到當時觀眾的極力追捧和喜愛。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演員,經常被國外邀請去演出。而且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確立了以梅蘭芳名字命名的梅蘭芳藝術表演體系。

解放後,在國家得重視下,京劇也在不斷髮展,當時各大劇院紛紛創造出自己的劇目,如《詩文會》《望江亭》《鎖五龍》《狀元媒》《九江口》《將相和》《二進宮》等等產生了 李少春

袁世海 葉盛蘭 譚元壽 等等一批著名的京劇演員。在群眾中的影響仍然很廣泛。

文革時期就更不用說了,產生了很多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龍江頌》(可能有點出入)。也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演員 錢浩梁 童祥林 李柄淑 李崇善等等。雖然文革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段。但是京劇的基礎和影響依然根深蒂固。

自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衝擊,我們改革成就的不斷髮展,新的娛樂形式不斷增多。戲曲類劇目包括京劇被抑制。雖然產生了些著名的演員於魁智,王佩瑜,孟廣祿,袁慧琴,趙葆秀等等。雖然王佩瑜做了很多綜藝節目,並創造了吉他京劇這種藝術形式。但是京劇的影響力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各大劇院依然上演的是傳統戲和八個樣板戲。雖然近些年創作了一些新的劇目如,《在路上》 《黨的女兒》。這些劇目在群眾中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和響應。

因此我覺得,只要創作出跟時代相結合的,跟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劇目,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響應。 再一個就是讓劇院逐步的走向市場化(這個目前正在做,但是力度不夠。)溫室裡的花是經不得風雨的。雖是一家之言,但是我希望傳統戲曲國粹,傳統文化能夠振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