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自己的孩子和他好好说话不听,偏要吼才会听?

以微笑面对www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愿意听家长的话,绝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在沟通方法上出了错:不重视孩子的内心想法,对孩子提各种要求,而自己却做不到跟孩子聊天,只有喋喋不休地唠叨或者冷冰冰地讲道理,或总是用“嗯、是、好”等词敷衍孩子。

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倾听

许多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父母“说”得多,“听”得少。沟通是双向的。成年人首先应该表现出倾听。倾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母应停止正在做的事情来倾听。当孩子们被倾听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这样他们就可以倾听父母的建议,将来也愿意和父母说话。

2.重视孩子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他们对妈妈说:“妈,我腰酸。”妈妈会直接回答我:“小孩子哪有腰,我看你是闲的!”这个看似普通的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感情的忽视。当孩子告诉父母他或她的悲伤时,父母不愿意听他或责怪他或她敏感。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成绩单回家时,父母不会鼓励他或她,而是担心他或她的自满。当一个孩子告诉他或她的父母他或她喜欢什么,父母会说不要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当孩子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后,同样的情况不会遇到就会告诉你,想让孩子听父母的教诲,以后很难。

3.唠叨的话,不说

 孩子去上学,妈妈一直在身后催促,不管妈妈怎么着急,孩子就是不紧不慢。长此以往,父母的话就成了耳旁风,甚至会对父母的唠叨产生厌烦和抵抗。

对孩子说话,简短、有重点,用规则代替无用的唠叨。

4.多描述,少评价

家长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多进行事实的描述,而不是直接给出评价。

比如孩子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你可以说:“玩具应该放在你的箱子里”,不是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快点收起来!”

把问题描述出来,会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着手解决。

5.分享你自己的感受

孩子贪玩很晚才回家,比起指责,不妨对孩子说:我知道你跟你的朋友们在一起玩很开心,但是回来得太晚,妈妈会担心的。”

先说出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孩子感觉被理解了,他们才更愿意听你的感受和需要。

当然,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会有情绪特别糟糕的时候。这时候,如果小孩还不听话,那就放任他自由活动,我们回避一下,用一种能舒缓自己情绪的方式,等情绪稳定一点了,再跟小孩进行沟通。


小鱼er的日常


我是个宝妈,自从有了孩子就自己带,孩子的脾气性格很了解,每次我说什么都不听,刚开始的时候年龄小,依赖妈妈比较厉害,只要我说啥她都能听进去,而且就把我的话当命令一样。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脾气了性格是双重性格因为她是双子座。我说的话耳朵根本没听进去,自己玩自己的去了,比如玩具玩完了扔了一地,让她自己收拾起来说了不至于五六遍刚开始时候我很温柔的说,最后没法听不进去我只能大声的吼她。想让她从小养成好习惯。还有就是就这么一个孩子依赖感比较强,都说头一胎就是比较娇气,公主脾气,按照自己的规则来不让我动她的东西。这应该就是3岁左右孩子的生长规律吧。吼完她后我觉得还挺后悔的自己声音太大,她会害怕,而且只能听一会,过会又一个样了。可能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呵呵



小寨夫人


可能是方法不对,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一定要有奖惩,说了就要坚决的执行

不知道您的孩子多大,我家孩子,6岁,之前也是一个话说好多遍都不听,老要发脾气,知道大人生气了才听,比如早上洗漱,穿衣服写作业,什么都要催,少不了一吼,孩子也老说妈妈不爱我,老爱发脾气

后来我就反省,可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孩子都不啰嗦的妈妈,试着订好规矩和时间,明确告诉孩子,规定时间做了有什么奖励,没有做好会有什么惩罚,惩罚和奖励一定是惩罚孩子最在意最喜欢的事情,对孩子有威慑和吸引的。并且家庭成员坚定的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或者嬉皮笑脸就不了了之,让孩子知道规矩订好了一定要遵守,否则就要承担代价,这样避免了父母反复唠叨,孩子仍然不听,最后再怒吼下,迫于威慑才就犯,那么下次孩子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没有定好规矩,依然会重蹈覆辙

我们家这样执行过后,孩子比以前好沟通多了

刚开始需要规矩的惩罚和奖励需要孩子和父母都认可并且执行,并且需要坚持,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决心。

以上自己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童话宝贝爱分享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

你回想一下,一开始和孩子好态度沟通的时候孩子有没有听,是从何时起孩子变得不听话了?而你是哪一次因为什么事而大声吼了他?

所有的变化应该都是有质可循的,我们也要反思孩子不听的时候是不是我们的话术出现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本身没做好?

现在的父母不仅是言还得身教,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凡是大哄大叫下听话的孩子都只是表面的听话而已,内心反着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小时候我老爸经常动不动就大声教育我,但很多时候他对我们的要求他自己都没做到,我就开始心不爽了,每次都是左边进右边出,而且会经常和我妈抱怨“他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我做到?”

那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言传身教就更加的重要了,就像我儿子不许我在看他打球或者读书的时候看手机,那我就不看,我还会说“妈妈听俊俊话,俊俊也要听妈妈话哦”,所以后面我让他做其他事,他也会非常的乐意。

还是那句话,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在于父母的引导,而出现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因果的,所以好好回想一下当初第一次不听你话是发生了什么事,你是怎么做的,也许就找到答案了。


平子的数字育儿术


可能最大的问题在于,有时候父母要求太多但又耐心不足。

举个栗子:

比如你知道天天玩手机危害太多了,但发现孩子就爱抱着手机打游戏,一开始你还挺有耐心的讲道理,正反举例用手机的好处和坏处。

但一边是打游戏的及时快乐,一边是父母所谓的那些没有发生的坏处,孩子觉得还是及时快乐好。

慢慢的,你的耐心快要没了,如果再碰上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那就要开始爆发了,发现吼了一次,孩子老实了一段时间,你觉得,还是吼靠谱,讲道理什么没用,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好了伤疤忘了疼,重新开始玩起来……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有的时候,期望孩子成为某个样子,但却没有给予我们彼此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去完成这个样子。

我们只说玩手机不好,不要玩,跟你讲过多少次了,就是不听……!但我们没有改变我们用手机的习惯,也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不玩手机的话,其他还有什么更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为什么要吼才行,因为吼是最快的可以在表面上让孩子做到我们想要的样子的方式,可治标不治本。

最好的是,如果我们可以,尽量给自己一点时间,给孩子一些空间,告诉孩子结果的时候,也要给他方法,给他自由的时候,也要建立规则。


林木木是胖妈


你好,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小孩接触新鲜事物比较快,对很多事情都能理解到位,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家长处于自己的立场,总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言传身教,总是无时无刻的提醒教育孩子,使他们有了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对你的话也就置之不理了,只有你吼他,他可能会感到一点点的害怕吧,所以才会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情,和孩子相处时,找到属于你们之间的方式,尽量减少打骂体罚孩子。希望能帮到你。



九月成长录


其实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很多宝爸宝妈很头疼的事情,孩子教育上还是要以沟通说服教育为主,吼叫式方法其实很不可取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变化,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叛逆、性格懦弱胆小、内向等问题。

为什么有的小孩子好好跟他讲他不愿意听从呢?大多数原因跟家庭有关,首先现在年轻父母都需要赚钱养家糊口那么孩子的管教大多数是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由于隔代关系长辈的教育方式大多数是溺爱,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不顺从父母,因为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亲昵变淡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平时跟孩子相处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跟平日的言谈举止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孩子的本就是以感官思维为主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平日的方方面面一定要多加注意。管教需要家长们慢慢探索观察自家孩子的特点来进行!


月亮的窝


这个我深有感触,主要是家长从小就带这种吼的语气来教育孩子。它就成了一种惯性。一种就是刚这种孩子比较懦弱。都是用命令式的来完成的。这好比一个打气孔。长期以来你会管不了的。所以从教育的观点,你要和他讲道理说明白。他有的小孩就是比较痴迷于一些电视啊。你不让他看,他非得看。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找点活干呢。爷写作业等等。也要要求时间。他们感觉这样会就是强行要求他们去做。这样我们被大家家长必须在身边陪同。辅助来完成。才能磨合两人的关系。不会这么强硬。吼出来的孩子比较懦弱。也可能比较叛逆。


天边的小马,路边的河。


这个世上没有熊孩子,只有错误的育儿方式。而一切育儿方式的起点就在于我们如何和孩子沟通。

1

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判性语言

当孩子自己在家到处扔纸巾的时候:

大人一般会这样说:“你怎么这么皮,把纸巾弄的到处都是,把家弄得那么乱?”

试试这样说:“这些纸巾在地上挡住了路,我们都不能好好行走了,这样不好。”

在孩子调皮捣乱时,少评价孩子的行为,一旦有评价就会有抵抗和冲突;而是描述事实并且指出这个事实可能产生的影响。当父母在描述事实时情绪会更加平静,自然就更加容易解决问题。

2

多给情绪贴标签,少给个人贴标签

当孩子打人、踢人、咬人的时候:

大人一般会这样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乖,怎么可以打人?!”

试试这样说:“我看得出来,你很生气,太生气了,真的非常生气,你并不想**。但我们不可以打人,打人会痛。”

3

多提供弥补方式,少用惩罚工具

当孩子不小心把杯子地水撒到了别人身上的时候:

大人一般会这样说:“和你说了很多次了,看,打翻了吧。赶紧对他说对不起!”

试试这样说:“哎呀,太不小心了,你把杯子打翻了。他的裤子都湿了,你可以去帮她擦擦和他说对不起吗?”

当孩子做错事后,我们太急于想要纠正错误,往往急于希望孩子马上可以说对不起。但因为我们太着急了,既没有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抒发,也没有让孩子有时间真正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有的父母甚至会认为孩子的抵触是“顽劣”而进行打骂,那就更加不好了。

最好的方式就是教会她学会如何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提供一些弥补方式让孩子的羞愧情绪转变成更加正面积极的情绪:我的确做错了,但我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我现在正在弥补我犯的错。这样的行为教育要比口头教育深刻得多,也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树袋宝宝孕婴坊


这是我的一个看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本质是孩子不怕长辈,觉得自己对长辈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能在长辈对自己的底线边缘疯狂试探[捂脸]。长辈没有建立起威信,孩子不够尊重,这种情况应该首先要建立起威信让孩子有一个崇拜感,可以让他读一些弟子规、看一些24孝故事,还有一起做一些事情让他有一个崇拜的心理觉得家长很厉害这样慢慢孩子就会听话。好好正确管教比吼叫、用暴力还是强很多了!谢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2089d229dcb4a5d8c50c94eeea617c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