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見楊金水穿布衣,見海瑞穿絲綢這是為什麼呢?

神奇巴馬


沈一石見楊金水穿布衣是因為,他是商人,見海瑞穿絲綢,是因為他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了。

你想啊,做了一輩子絲綢,卻沒有資格穿絲綢,這種滋味能好受?

關於穿絲綢這一段劇情,我們展開來講:

一身正氣滿血復活的海瑞帶著兵到了淳安碼頭,在那裡,浙江首富沈一石早已等在船頭。

海瑞提出官兵換防,那帶頭的不信,要看調令,海瑞鳥都沒鳥他,後背著手晃了晃胡宗憲給的調兵令,沈一石注視著這一切,已經明白這是場硬仗。

海瑞跟沈一石剛一見面,就先發制人:

“報上貴駕的職務!”

海瑞之所以這樣問,一方面也想知道對方是誰,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給他挖個坑,看看他會不會跳下去。

“在下沈一石,替江南織造局經商。”

果然,一句話,就讓海瑞抓到了把柄,對於玩文字遊戲這一塊,海瑞絕對是行家,後來的嘉靖帝都玩不過他,不過沈一石也不是吃素的,按照書中的說法是:

“遇強愈強,一直是沈一石的過人處,何況這回來本就是背水一戰,遇到這般高人,一路上的惆悵失落立刻被對方無形的機鋒激化成一決高下的鬥志。”

倆人剛一碰面,僅憑眼神,沈一石就知道海瑞是硬茬,本來可以安安穩穩辦交接的,畢竟前面我們也分析過,沈一石已經抱著必死的信念了,反而是海瑞,激發了他的鬥志。

海瑞再次搬出了大明律法,在大明,一個較真的清官要想立身,唯有熟讀大明律法,找出有利於自己的條文,從法理上制敵,當然,像前一夜遇到不講理的兵,那另當別論。

“大明官制載有明文,商人不許著紵羅綢緞!”

沈一石倒不怕他提這一條,其實沈一石剛到淳安的時候是穿著官服的,本來就打算穿著官服見海瑞,可是聽說了海瑞的事蹟後,他改變了主意,換了衣服。

沈一石身後的幾個妓女捧著他的官服出來了,想想也是夠滑稽的,妓女配官服,可見沈一石心中的官服模樣。但是此舉也激怒了海瑞,一方面由於沈一石的態度,另一方面則是沈一石拿出官服的方式:

“原來朝廷還有賞商人功名冠帶的特例,難怪這套官服託於婦人之手!”

海瑞其實也有唯身份論的毛病,後來的趙貞吉對海瑞也有類似的言論,深深刺痛了海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明律法有規定的,商人地位較低,不得出仕為官,沈一石的這個官服是被太監瘋的,不合規,因為不合規,所以才被妓女託著出來……

沈一石一聽海瑞在給他扣帽子,所以也不否認:

“但是我沈某平日,也從來不敢隨意穿戴,畢竟不合大明朝的祖制。”

意思是說,確實不合祖制,你也不用拿這個來壓我,因為我平時根本不穿的。但是畢竟我沈一石的功名是皇帝親封的,所以我就不能算純粹的商人,穿絲綢也並不算違法。

海瑞還揪著皇上賞賜官服的事不放,非要沈一石給個說法,是不是要我海瑞默認這件有違祖制的事呢?

沈一石也沒有想到海瑞會這麼剛,本意是搬出嘉靖帝來,讓海瑞繞過這件事,畢竟今天我們不是來抬槓的:

“海大人,饑民待哺,糧米在船,這才是大事,我沈某是不是該穿紵羅綢緞,可否過後再說?”

沈一石這時候有點玩脫了,本來開始就是怕海瑞對官服有看法,畢竟自己的官服雖是六品,其實沒有法律效力。自己換上了綢緞,又被海瑞揪著不放,他不想跟海瑞就這件事再糾纏,索性直接攤牌得了。

可是海瑞卻不放過他,還是讓他選擇到底是穿官服還是穿布衣?

沈一石一看海瑞意志堅決,反問道:

“穿官服、換布衣,與今日的災民糧米之事,有關嗎?”

海瑞索性也攤牌了:

你要是換官服,那就是代表織造局,織造局低價買田有違祖制,我要上書參織造局。如果你穿上布衣,那麼我也要捉拿你,你一個布衣,敢做有違祖制的事,我是官,可以當場把你拿下!

海瑞有點小賴皮的樣子,就是明確告訴你,我今天就是要搞你,不管你是穿布衣,還是穿官服,還是穿綢緞……

沈一石一聽海瑞這麼說,再次強調,自己穿任何衣服都與今日賑災之事沒有關係!

可是海瑞還是沒有聽出沈一石的言外之意,索性直接下了最後通牒:

“來人,先將每條船上,織造局的燈籠都取下來,再將這個人拿下!”

海瑞前面之所以這麼說,也不過是樹立威信罷了,其實不管沈一石怎麼做,海瑞都是奔著兩個目的來的:

一個目的是完成譚綸交代的任務,摘掉織造局的燈籠,還嘉靖帝一個清白。

二是扣下這些糧船,救濟淳安災民,防止絲綢大戶低價買田,從而逼反百姓,或者沒糧賑災,逼反百姓。

沈一石最後嘆一口氣,其實他早就應該知道海瑞此行的目的,只不過高手過招,想試探一下對方的能力罷了:

“原來是為了這個,來人,把燈籠下的帖子放下來!”

隨後,織造局燈籠下帖子上的四個大字就展現了出來,這四個大字就是:

“奉旨賑災!”

見到這個場景,反而驚呆了海瑞,因為他所要達到的兩個目的一下子就實現了,嘉靖帝不僅臉面保住了,還往上貼金了,百姓的糧食有了,還不用賣地。

但是,海瑞也感到了一絲不安,那就是沈一石的錢都用來賑災了,那“改稻為桑”還怎麼推行?他還有錢再買田嗎?

其實沈一石也明白的很,他此舉,必然導致“改稻為桑”進行不下去,進行不下去,那麼朝廷“掠之於民”就無法推行,無法“掠之於民”,那下一步就是“掠之於商”,而沈一石花光了積蓄,只等一死,他一死,朝廷還是沒錢,那麼也就只能“掠之於官”了,這背後就是嚴黨的徹底倒掉,說到底就是為了一個錢字。

而沈一石穿綢緞,也不過是人死之前的迴光返照罷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以下一切內容均基於電視劇分析,和明史無關——事實上電視劇本身和明史,也沒多大關係,我們大可以將它當成一部架空電視劇。

沈一石是個商人,但是他又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商人。一方面,作為織造局的商人,有權力的背書,各方面都如魚得水;另一方面,也正因為與權力作伴,隨時要提防著引火上身——畢竟封建王朝“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百姓的主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什麼時候得罪了哪一方勢力,可就是灰飛煙滅的下場。

也正因如此,沈一石是個聰明人。一方面,明代為了重農抑商,理論上不允許商人穿綢騎馬,沈一石就穿布衣,以示恪守本分(在明朝中後期,早就沒人把這個制度當回事了);但是在海瑞面前,沈一石穿了絲綢。這其實是對海瑞的一個試探——水災之後,鄭、何二人要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旗號低價買地,但是沈一石又忌憚海瑞,於是來用這種方式試探海瑞的態度,如果海瑞對他熟視無睹,那麼大可以趁機搜刮民財;如果海瑞管了這個閒事,另做打算。

海瑞是誰啊?他要是不管,除非這海字倒著寫。於是一番智鬥之後,趁機買地也就變成了奉旨賑災。

但是,賑災顧及了皇上的面子,救得了沈一石自己?不能。還是那句話,“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百姓的主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他沈一石,伸頭一刀,縮頭照樣一刀。


直江信綱


劇中沈一石是個聰明人,從出場就顯示出他做事緊小細微,劇中說他二十年如一日,粗茶淡飯,作為一方富甲大富豪,一直穿布衣喝白水。這應該是他多年以來明白了自己的位置,也想到了自己的結局。鄭必昌,何茂才要他去買地,他表面上答應,實際做了兩手準備。他去見海瑞穿上綢緞就是為了測試海瑞的態度,走第一部計劃,如果海瑞態度軟弱,對其視而不見就證明他掀動不了局勢,改變不了什麼。那他就按照原計劃低價買田。結果海瑞態度堅決,剛正不阿。一番交鋒他也明白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人,所以隨即改變了計劃,變成奉旨賑災,隨後又換回布衣。說到底沈一石也只是個小人物,在波橘雲詭的朝局中,也只是一顆棋子。他想自保,卻也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