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空城計,司馬懿為何不用箭射掉彈琴的諸葛亮?

五金員工陳可為


司馬懿:我的軍營裡絕不允許出現二愣子

我們作為歷史的旁觀者,無法身臨其境,自然也不能夠設身處地的去想一些問題,完全就是憑空想象,或者說是突發其想。但古代有名的謀略家,其控制力都是非常強的,非常講究按照套路出牌,絕對不允許不符合套路的舉動。他自己可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但對於部屬,則必須言聽計從,多請示多報告,絕對不允許擅自行動。司馬懿如此,諸葛亮亦如此,倆個人是絕配,一起唱了一出空城計的雙簧。生活中未必會有那麼默契的對手,但小說中必須有,講故事的人必須如此設計。

“空城計”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翻譯成白話就是: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 ,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正因為是虛構的,寫小說講故事嘛,適當的誇張編撰是允許的,不寫得精彩些,不弄點懸念,如何擴粉添流呢?媒體大V的必備條件就是要會講故事,顯然羅貫中非常擅長此道。以至於後來有人研究兵法時以《三國演義》為案例,而把《三國志》丟一邊。用小說故事指導帶兵打仗,羅貫中說居左,無人敢居其右。

空城計的這個套路就緣自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知根知底,互為利用,否則根本唱不成。這是羅貫中設計空城計這出戏的邏輯基礎。

當時就有人質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一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倘若果真如此,這戲還怎麼演得下去?世上也就沒人講故事,更沒人寫小說了。

海宸以為,倘若換兩位主帥對陣,會出什麼么蛾子還真不好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對陣,絕對不會出么蛾子,兩個人對部隊的管控能力都是剛剛的,不聽招呼、擅自行動的部屬早就被他們處理完了。剩下的就好比是棋子,他們想把棋子下在哪裡就下在哪裡,絕對不會有哪顆棋子會自己崩出來。

先說諸葛亮的心態,蜀漢剛丟失街亭,實際上蜀國大勢已去,該替老對手司馬懿做點什麼了。這一點,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心裡都非常清楚。但蜀國還不能亡,諸葛亮還不能死,因為司馬懿的戰略佈局還沒有完成。倘若諸葛亮不唱這出空城計,慌忙退回漢中,則司馬懿沒有任何理由退兵,滅諸葛亡蜀漢的工作也就進入倒計時了。從戰略而言,對司馬懿並沒有好處。諸葛亮設空城計相當於給司馬懿送個退兵的理由,這樣等司馬懿完成戰略佈局後再來收拾早已奄奄一息不堪一擊的蜀漢。空城計是諸葛亮送給司馬懿的一份大禮,是對老對手司馬懿的尊重,也是為自己贏得的最後一點尊嚴。他也相信,司馬懿會給他面子,度諸葛就是度司馬自己!

司馬懿何許人也?自然明白諸葛亮擺出的空城計是什麼意思,蜀漢已經不能對魏構成什麼威脅,他的主要精力應該轉為魏國內部的佈局,進而派出力量先滅了外強中乾的東吳,如此一統天下,就是個時間問題,因此司馬懿早就想退兵了,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

諸葛亮喝一出《空城計》,司馬懿欣然自覺中計,其實從這一刻起,三國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諸葛亮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司馬懿站到了舞臺的C位。

這一計的關鍵之處有兩個:一個是司馬懿要讀得懂,這個沒問題,作為諸葛亮的鐵粉,司馬懿早就成了諸葛亮肚子裡的蛔蟲,對諸葛亮一舉一動所要表達的意義,早就搞得一清二楚。另一個是雙方對部隊的控制力都非常強,千萬不能出現二愣子,司馬懿隊伍裡不能有,比如射一箭過去,派一支小分隊來個火力偵察,甚至於不能出現其他意外,必須是“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自己隊伍裡也不能有二愣子,比如瑟瑟發抖尿褲子,怕死來個走為上,甚至來支敢死隊以卵擊石,不能人任何意外。

設計空城計,無論是演員和觀念,水平都要非常高。就像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大家看破而不說破,戲就可以繼續演下去,結果被一個小屁孩子說破了,戲就沒有辦法演了。

面對老對手諸葛亮,司馬懿給予了足夠的敬重,你用空城計搭梯,我則趕緊下來。司馬懿在魏有如此大的權勢,還真要感謝老對手諸葛亮。所以說,歷史雄辯地證明:偉大的對手成就偉大的英雄!

這時候的諸葛亮還不能死,尤其是千萬不能被一個二愣子一箭射死,沒了諸葛亮這個老對手,司馬懿自己退出歷史舞臺也很快要進入倒計時。

因此,無論是從形勢上還是情感上,司馬懿都必須控制好他的隊伍,除了趕快退兵,其他任何動作都是多餘的,都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當然,司馬懿不愧是超級明星演員,演技高超,退兵都也退得非常誇張,原本可以從從容容前隊變後隊退兵,他卻來個慌慌張張倉促退兵,要是這時候諸葛亮趁機派兵殺過來,魏軍必定損失慘重。司馬懿這麼做,基於他已經準確判斷出,諸葛亮已經無兵可用,這出《空城計》你諸葛亮想當主角可以理解,但我司馬懿也不甘心成為配角啊,總得多給點露臉機會吧!

演戲的邏輯必定是註定精彩,而非註定現實,所有的人都按照寫好的劇本演下去,不允許改變。

當然,歷史上確有人大膽唱過空城計,過程一樣精彩,那是真正的拿命在搏!

三國時代,趙雲就唱過“空營計”。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戰鬥中,趙雲的兵力都給黃忠帶走了,他只有數十輕騎,卻與曹軍大部隊遭遇上了。趙雲且戰且退,最後退到營壘。有人主張閉門拒守,趙雲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懷疑趙雲有伏兵,急忙退去,趙雲命令士兵擂鼓吶喊,又以弓箭從背後射曹軍。曹軍大為驚駭,自相踐踏,死了不少人。這件事在《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中有記載。

估計是趙雲沒有給羅貫中送禮,羅貫中便把原本趙雲的創造發明記在了諸葛亮名下。

張守圭,唐玄宗時期著名的戍邊將領。他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多次與突厥、契丹、吐蕃入侵者作戰,立了戰功,被贊為“立功邊城,為世虎臣”。話說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人進攻瓜州(今甘肅安西西南),守將王君煥戰死,張守圭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立即組織將士百姓修築城牆,以抵禦敵人的進攻。可是城牆還沒有修好,吐蕃人又來犯。眾人驚慌失色,張守圭卻很鎮定,急中生智說道: “敵眾我寡,不能用利箭、石頭硬抗,必須施用計謀退兵。”於是登上城樓,置酒作樂,找來樂工吹拉彈唱,大宴將士。吐蕃人見狀疑城中有埋伏,竟不戰自退,張守圭隨即縱兵追擊,把吐蕃人打得大敗。

各位親看看,吐蕃人是真懷疑城中有埋伏,這是不演戲,是真傢伙,退兵就退得慌張,給了張守圭縱兵追擊的機會,活生生演出了《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之二愣子版。

還有,毛澤東一紙嚇退十萬國軍

1948年10月,駐守在北京的國民黨將領傅作義,準備出動近十萬大軍和騎兵突襲中共首腦機關西柏坡。

此時,西柏坡只有負責保衛黨中央機關的一個團及部分地方武裝,總共不過千餘人,敵我兵力十分懸殊,情況萬分緊急。但是,毛澤東表現出異常的鎮靜,他決定演一場空城計,挫敗蔣介石的罪惡陰謀。“要給傅作義一點厲害看看。”

1948年10月26日,毛澤東以新華社記者名義寫了一篇評論:《動員一切力量,殲滅可能向石家莊進擾之敵》,交中央電臺向全國廣播 。評論說:為了緊急動員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軍殲滅可能逃向石家莊一帶的蔣、傅軍,黨中央已向保定至石家莊沿線及其兩側各縣發出了命令,限令3天內動員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裝,準備好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以利於作戰,尤其要注重打擊騎兵。聞蔣、傅進擾石家莊一帶的兵力,除第九十四軍外,尚有三十五軍和騎十二旅及新編騎兵第四師,共約10萬大軍,並附爆破隊及汽車百餘輛,企圖搗毀我後方機關、倉庫、工廠、學校、發電廠等建築物。據悉,該敵將於27日集中保定,28日開始由保定南進。進擾部隊為首的是第九十四軍軍長鄭挺鋒,新編第四騎兵師師長劉春芳,騎兵第十二旅旅長鄂友三等。請各界作好充分準備,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不讓敵人有一兵一卒逃回老巢,等等。

這篇文章馬上由新華電臺廣播,傅作義見中共方面對他們的計劃什麼都知道了,還做了準備,並有了殲滅部署。他深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將剛開出來的部隊撤回北平,這出現代版“空城計”就這樣結束了。

這是《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拓展和應用,連兵都懶得部署,灑水掃地的都免了,只需一紙電報就解決了問題。偉人的膽略和氣魄,非一般人可比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