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统一南方不是实力大增吗?为什么不去攻打燕云十六州?

请严肃对待我的头像


引言

燕云十六州是所有宋人都梦寐以求的一块土地。燕云十六州的缺失也让宋朝与辽国的作战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而作为开国之君的赵匡胤,以他的远见卓识他自然会知道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但统一天下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统一南方后的赵匡胤的确实力大增。可那个时候的宋朝还缺乏攻打燕云十六州的条件。


分析

  •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步骤

基于王朴《平边策》的基础上,赵匡胤与赵普制订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

1、公元962年到公元963年,赵匡胤以“假道灭虢”的方略,出师湖南、假道荆渚,俘虏武平军节度使周保权,解决了荆、湖。

2、公元964,赵匡胤派王全斌和刘廷让两路出兵,进攻后蜀。最终于公元965年兵临成都,后蜀国主孟昶投降。

3、后蜀灭亡后,吴越、南唐纷纷表示投降。只有南汉政权的刘鋹依旧顽抗。赵匡胤于公元970年派潘美出兵南汉。公元971年,攻陷兴王府,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4、公元974年赵匡胤派大将曹彬、潘美兵法南唐,于公元975年攻破江宁,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5、公元968年,公元969年,赵匡胤发动了两次对北汉的进攻,结果都因为有辽国的干预导致无功而返。公元976年赵匡胤在南方完全平定之后,发动了对北汉的第三次进攻,可两个月之后赵匡胤暴毙,这次针对北汉的进攻也草草收场。

  • 宋太祖不去攻打燕云十六州的原因

已经平定了南方的赵匡胤,此时的实力已经达到了顶峰,可他为什么不去攻打燕云十六州呢

1、从地理方位上来讲,北汉是攻打燕云十六州的必经之路。如果不拿下北汉而贸然进攻燕云十六州,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所以,赵匡胤才接连对北汉发动进攻,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在有生之年拿下燕云十六州,但每次攻打北汉都无功而返。

2、从军事实力来看,当时的北宋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拿下燕云十六州。要知道,平定南方主要依靠的是水军和步兵作战,可如果想攻打燕云十六州就必然面对辽国的骑兵。客观的来讲,赵匡胤时代的骑兵实力的确不弱,但如果主动进攻,与辽国进行骑兵的全方位对决还是略显不足的。

3、从政权稳定上看,北宋当时平定南方的时间不长。南方偶尔还会有一些小的动乱,而百姓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如果贸然攻打燕云十六州,很容易引发国内的政局变动。赵匡胤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搞内部发展。

  • 赵匡胤与辽国的成功碰撞

终赵匡胤一生,他多次与辽国交锋,有他直接冲锋陷阵的,也有他在幕后指挥的

1、早在柴荣时代,赵匡胤就与辽国有过交锋。柴荣登基之初,北汉政权与辽国组成战略联盟向后周发动进攻。柴荣御驾亲征,当时掌管禁军的赵匡胤身先士卒,解除了后周的危机:

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

2、在北宋出兵征讨北汉的时候,多次面对过北汉与契丹的联军。这些战役中自然是有输有赢,但有一场作战我觉得是必然要提及的,那是北宋最为提气的一场战役。北宋勇将田钦祚率领三千骑兵,击溃六万辽军,还斩首千余人。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才有了宋太祖的一番感叹:

契丹数侵边,我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首,其精兵不过十万,止不过费我二百万匹绢,则契丹尽矣。

结语

赵匡胤统一南方之后,宋朝的实力的确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回到那个历史背景下,我们就会发现,宋朝虽然已经趋于统一,但经过了多难的战乱,百姓是需要休养生息的。如果贸然开战,很有可能会让刚刚统一的宋朝又刀兵四起,再一次陷入混乱。而从整体实力上来看,宋朝尚不具备彻底拿下燕云十六州的国力。纵然一两场小规模的战斗能战胜辽国,可如果要拿下燕云十六州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军团作战。以宋太祖多年的领兵经验,要是能解决燕云十六州的话,他肯定是不会放弃的。如果假以时日,给他足够时间,他定然能把燕云十六州变为大宋的领土。可这是一个长久的计划,并非一朝一夕,一两次战斗就能够解决的。只可惜,宋太祖暴毙之后,继承人的军事统兵能力不足,没有解决了燕云十六州的问题,让他成为困扰北宋的最大麻烦。


再言春秋


首先,赵匡胤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去世;其次,赵光义接班后,确实攻打了燕云十六州,而且还一度取得可喜的成绩,不过最终仍归亏一篑。

要搞清楚这一过程,我们先从后周世宗柴荣时说起。

柴荣曾经收复三州

柴荣即位后,一直以外患为忧。公元955年,他下旨称:“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这里点出的四个地名,是指代与后周抗衡的南唐、后蜀,以及被契丹占领胡燕云十六州。其后他让臣子们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以供自己参考。

王朴上书,建议先定南方,再图幽并,得到了柴荣的赞赏。其后三年内,后周重点对后蜀、南唐进行军事打击,柴荣甚至御驾亲征,当时南方最强的政权南唐节节败退,不得不割让淮南、向柴荣称臣。

稳定南边后,公元959年,柴荣率领数万步骑北征,所到之处,宁州刺史王洪、莫州刺史刘楚信、瀛洲刺史高彦晖望风而降,后周兵不血刃收复三州。(下图红圈处)

正当柴荣计划直接杀往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幽州时,手下将领们却不乐意继续深入:

诸将以为:“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而柴荣自然很不爽,他派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先行出击,自己率领大军跟进。然而,就在瓦桥这个地方,他突然身体不适,只得引兵回大梁。没多久,时年39岁的柴荣去世,政权被赵匡胤篡夺。

后世认为,若柴荣寿命久点,燕云十六州很可能被一鼓作气完全收复。不过这只是猜想,我们接下来看北宋时期的情况。

统一南方后,赵光义北伐功败垂成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对内稳定局面后,马上着手统一全国。他的进军线路,沿用了当初王朴的方案,即先易后难,最后考虑燕云十六州。

大小割据政权被北宋征服的时间点如下:

963年,收复荆南和湖南;

965年,后蜀;

966年,南汉;

975年,南唐;

但在第二年,50岁的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后,继续统一之旅。

978年,灭闽南和吴越;

979年,赵光义向太原进军,决心拿下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为了保护自己的小弟,契丹派出救兵阻拦宋军。在白马岭一带(今山东孟县),契丹不待后军到齐就与宋军开战,最终大败,监军和五位大将战死,士兵死伤数万人。

最终北宋一鼓作气灭掉北汉,中原统一,只剩下燕云十六州。而此战让赵光义认为契丹不堪一击,决心乘胜追击。

但此时他遭到了柴荣当时一样的问题:将士们不愿意继续北上。不过赵光义和柴荣一样坚持己见。

于是宋军继续北进,并轻松拿下了易州和涿州(见下图红圈),赵光义越发自信,决心完成当初柴荣没做到的壮举:一鼓作气拿下最重要的幽州。

宋军抵达幽州城下后,附近的契丹官兵望风而降。大军将幽州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城内粮草告急,被攻破指日可待,连辽国皇帝也准备放弃救援。但辽将耶律休哥主动请缨,率领精骑绕道背后从背后包抄,疲惫的宋军猝不及防,双方在高粱河交战,宋军大败,甚至赵光义腿上也中了两箭,狼狈捡回一条命。

其后,双方进行了20多年的拉锯战,但都没获得进展,两国都苦不堪言。1005年,双方达成澶(chán)渊之盟,战事告一段落。其后北宋一直未能继续有所建树,甚至在女真崛起后,直接经历靖康之耻被继续往南赶。

那么,为什么体量更大的北宋,未能在后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彻底拿回燕云十六州?

军心民心、双实力对比等因素,导致北宋对北再无建树

虽然统一了中原,但北宋朝廷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需要解决,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契丹:

其一,为了杜绝藩镇割据再度重演,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实行重内轻外的军事战略,北方没有常备的强大军力,若要出征,必定是中央的禁军;但这股核心军力又不放心交给武将,而改为文人统兵,还要随时被皇帝隔空指挥、控制,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二,军心民心厌战。自晚唐以来,中原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已经上百年,各地的制度、经济、社会情况相差甚远,同时加上连年征战,急需休养生息。赵广义在位期间,四川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李顺、王小波起义。甚至军队也非常厌战,从柴荣、赵光义先后面临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其三,新的外患。澶渊之盟后不久,西北原本依附于北宋的李元昊崛起,宋朝廷疲于应对,对燕云十六州更是有心无力。

其四,契丹实力强劲。辽国虽为少数民族政权,但实际上结合了汉人的先进生产力,在占据燕云十六州后,早已不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已经成为兼具游牧、农耕优势的封建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北宋想拿下占有地形之利的北部边境,可谓难于登天。

五代前期,后梁后唐面对契丹占据优势,其一是因为占据燕云十六州天险;其二是当时这两个政权堪称军国主义,自带强大战斗力属性。而重文轻武的北宋,这两个优势都没有,想要收复故土谈何容易。甚至假设柴荣当时在瓦桥没有生病,结果也不好说。


正史漫谈


其实赵匡胤打了,但是因为猝死导致功败垂成。

976年,宋军灭亡南唐。南方统一任务基本完成,于是宋太祖又将目光转向北汉。虽然辽国取得燕云诸州后占得地理,但与燕京之南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不同,在河东方向,在辽占云州(今山西大同)以南,尚有雁门关等关隘,相当于今内长城一线,还算是有险可守。


出身行伍的宋太祖十分清楚夺得雁门关一线以堵上契丹骑兵南下通道的意义。这大概就是宋太祖屡次中断“先南后北”的进军方略,回头进攻北汉的主要原因之一吧。然北汉与契丹结盟,为免同时与辽、北汉交战,宋太祖还是不断遣使北上与辽朝通好。


976年(宋开宝九年、辽保宁八年)初,宋、辽双方互遣使臣庆贺新春是年,双方又创例互派使臣祝贺天子诞辰。宋太祖的生日称长春节,而辽景宗生日称天清节。

辽国的辽景宗即位以后,顺应“人人望治”的愿望,常向汉人大臣室防淘同“古今治乱得失”打算借鉴汉族统治者的历史经验教训,以革新政治。辽景宗的变革收到了一定成效,其中以政治改革收效较显著。


当然,因内争尚存,国力未复,辽景宗、萧皇后也不愿此时与宋朝摊牌。因此,宋朝是一面遣使与辽约和,一面遣军攻击北汉;而辽朝同样在遣使开封还礼的同时,又派出兵马增援太原抵抗宋军。

976年8月,宋太祖任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督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为都虞候,统领禁军北征北汉;命骁将镇州西山巡检郭进为河东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统军自河北进抵太原城以北的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帯,阻击南援的辽军。


数日后,宋太祖下诏命令与北汉接壤的诸州兵马分道杀入北汉境内:西上閤门使郝崇信、解州刺史王政忠率一部出汾州(今山西汾阳),内衣库副使阎彦进、泽州刺史齐超率一军出沁州(今山西沁县),内衣库副使孙晏宣、濮州刺史安守忠率一部出辽州(今山西左权),引进副使齐延琛、汝州刺史穆彦璋率一部出石州(今山西离石),会攻太原。

九月,各路宋军进展顺利,党进率领宋军主力抵达太原城下,大败北汉军数千人。十月初,夏州(今陕西横山西)定难节度使李光叡也率本部兵马黄河西岸,准备到天寒黄河冰封时,渡河杀入河东。


北汉数战连败,赶忙遣使到契丹求救,辽景宗即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敌烈率兵南授。但辽军尚未出境,就传来了宋太祖猝死、宋军退兵的消息,这一次宋军北伐草草结束。


可以说如果赵匡胤不是突然死去这一次战争还胜负难说呢。


鄜延路节度使李


所谓有得必有失,赵匡胤虽然攻下南方,获得数十万精兵与巨额财富,但也极大的加剧宋朝的防御面积,如灭南汉与后蜀就需要面对大理国与云贵土司的威胁。

而归降的兵将,不可能短时间便派遣到战场,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训练,必须以最忠心的状态,导致宋国错过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最佳的时机,而辽国已完成政权的变革。


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将部分将领的兵权收回,但赵宋王朝直属的军事力量还远远不足,如果是与强大的辽国对抗,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极易造成军队的哗变,进而演变成对皇位的威胁。

赵匡胤更加愿意用财富赎回燕云十六州,尽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领土争端,而这也是辽国所期望的结果,因此赵匡胤在统一南方后,军队被分散稀释,又对辽国和平交割燕云十六州存在希望,而错过征讨辽国。


多臻贵


其实我觉得最有可能统一我收回燕云十六州收的时期是在柴荣的时候,因为它的作战能力是极强的。他所率领的军队也是特别强大。然而,可惜英年早逝,错失了统一的机会。

虽然说宋太祖赵匡胤也不错。作战能力也很强。但却是差了较多。其实也不能怪他,主要是当时辽朝的实力也大大增强。柴荣时期辽朝并不稳定。而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语聊朝作战中还中了一箭。

现在有的专家考证说,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因为这一箭所导致后来死亡的。而且宋太祖赵匡胤主要的战略是先南后北。当时南方还有后唐,南越,楚,南汉后蜀等一些割据势力。他实际上平定了南方势力,但是北汉因为有契丹人的援助。迟迟没能攻打得下来。阿北好还没有攻下来,赵匡胤就暴病身亡了。

小编要再说一句。其实赵匡胤对燕云16州的想法是有的。宋太祖赵匡胤的想法是用优先赎买的方式。其实辽朝占着这块地也没有用到好的地方。无非就是为了抢钱。如果赎买这块地不成,赵匡胤就会用这些钱招兵买马。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进攻。但后面的事我们也知道了。由于下一任皇帝赵光义的决策失败。导致宋朝两次进攻辽朝失败。所以燕云16州也没有归入中原宋朝的版图。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啦!谢谢大家的观看。希望大家多多点赞评论关注转发。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燕云十六州,即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水岭。公元936年,石敬瑭(后晋开国皇帝)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而后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后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多个政权。面对燕云十六州,赵匡胤当然想收复它,但直接出兵攻打又怕不能取胜。于是,赵匡胤便想通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十六州。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在中央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金库,名叫“封桩库”。这个金库是把每一年国家财政用不完的钱存起来,等到存够了钱,就派使者去和契丹谈判,倘若契丹能够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百姓归还,就把这些钱全部给他;倘若契丹不同意,就用这些钱招募士兵去攻打燕云十六州。结果,钱还没有存够,赵匡胤就去世了。

在其死后,宋太宗赵光义两次起兵攻打契丹,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均以失败告终。


诗雨花魂


赵匡胤是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不过最后因为他的驾崩,而崩溃,赵匡胤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但是最终没有实现。

先来看一下燕云十六州的历史,燕云十六州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

这篇区域是在太重要了,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朝(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根据记载“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后晋石敬瑭)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这相当于是转款专用了,可是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等到那一天就去世了,他的后人继任者们也没有继承他的遗志,封桩库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宋太宗先改名右藏库,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内藏库。南宋孝宗时再置封桩库,分上下二库,收存各种杂税收入,以备急用。


无心140102310


宋朝在我们的印象中因为重文轻武,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很弱,在对外的战争中,不论是对辽、金、蒙古甚至是西夏一直是败多胜少,直到最后亡了国。

但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中,王朝刚刚建立的初期,军队的战斗力都是很强的,譬如汉、唐、明,在刚立国的十几年中,都把匈奴、突厥、蒙古这些草原民族撵的像兔子一样跑。

在宋朝建立之初,军队的战斗力其实同样非常强悍,不仅在南征北战中相继平定了荆南、西蜀、南汉、南唐这些国家,在同北汉交战时,还在定州、阳曲歼灭了数以万计的契丹大军,打的辽国丢盔弃甲,一时不敢南望。

大宋军队如此勇猛,那么为什么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呢?这就要从一个故事来讲起。

话说赵匡胤有一次与宰相赵普闲聊时,拿出来一个燕云十六州的地图给赵普看。(意思就是说,你看,地图我都准备好了,咱们是不是该准备拿回燕云这块地了)

赵普看到这个图当时就笑了,对赵匡胤说:“我知道这图是谁画的。”

老赵就说:“哦?你说,谁画的。”

赵普立马答到:“曹翰画的。”(曹瀚,宋初名将)

老赵接着问道:“曹翰能把燕云十六州拿下来吗?”

赵普说可以。

但是紧接着反问了一句:“曹翰能把燕云十六州拿下来,但是拿下来之后,你让谁守?”

老赵说到:“曹翰。”

赵普再问:“如果曹翰死了呢?”

赵匡胤听后不说话了。史称帝默然,自此这件事便没了下文。

读至此处,难免产生疑惑,既然能打下来为什么不打?曹翰死了就没有别的大将了吗?要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地盘只要打下来,需要的时候总会有名将应运而生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赵匡胤所生活的年代。

老赵出生在中国有名的乱世,五代十国。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这便是这个时代真实的写照。

平均三四年就换一个皇帝,十几年便换掉了一个王朝。

而对王朝最具有威胁的人便是那些手里有枪、有人的武将(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五代时三位开国的帝王,开国之前均为前朝的藩镇),所以才有了以后的杯酒释兵权。

燕云十六州这处重地又必然的需要握有实权的武将镇守,若是老赵信得过的大将曹翰来镇守,他自然能够放心,但曹翰死之后,接替他的人会像曹翰一样忠心吗?老赵心中难免不产生疑问。

要知道燕赵这个地方,自古可就有起兵造反的传统,并且造起反来可都不得了。(前有卢绾、安禄山,后有明成祖、吴三桂)

一边是开疆扩土的诱惑,一边是王朝延续的威胁,赵匡胤只能两权相较取其轻,放弃攻取幽云十六州了。不是打不下来,而是不能打啊?

当然,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处屏障,也为两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后话了


海洋说历史


赵匡胤最初是后周世宗柴荣手下的一位年轻军官,因履立军功被柴荣所器重。在后周世宗柴荣的时候就有一个统一中原的计划,那就是“先南后北”征战步骤,以图结束自唐末以来战乱纷争的时代,给百姓一个太平盛世。然而柴荣英年早逝,留下柴氏孤儿寡母被赵匡胤欺负,纂夺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因为后周世宗柴荣早逝,是他的“先南后北”计划予以搁浅。然而,赵匡胤并非庸主,在谋士赵普的建议下,也迅速实施“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中原统一计划,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迅速翻番,宋朝实力可谓大增。

那么为什么在实力大增的情况下赵匡胤不去攻打燕云十六州?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可谓是赵匡胤统一步伐的基本国策,也是当时的现实。当时南方政权普遍是偏安一隅,实力不强;北方政权如北汉、辽(契丹)大多骁勇善战。相比而言,北汉实力要弱于辽(契丹)。根据北宋的统一战略,那也要先灭北汉才会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是战略步骤问题,来不得着急。此为其一。

杯酒释兵权

由于唐末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天下战乱纷争,五代几十年间皇朝更换频繁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将领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指令。本身出自军阀的赵匡胤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因此他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成功解散了拥兵将领的兵权,使其解甲归田。这在还未完成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对于北宋的国家军事实力是有损而无益的。但是在那种时代环境下,赵匡胤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五代故事继续上演。为此,赵匡胤选择了牺牲国家军事实力来化解这一燃眉之急。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不得不设置”封桩库“,打算赎回燕云十六州,以免刀兵开启。此为其二。

英年早逝

赵匡胤生于927年、死于976年,享年50岁。其实赵匡胤应该是所有古代皇帝当中身体素质最好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太祖长拳”流传后世,这就证明赵匡胤身体素质还不错,很硬朗。据史载,赵匡胤在灭掉南方政权后,就和赵光义、赵普着手开始制定攻打北汉的计划。只是,赵匡胤突然离奇去世,也说的上是英年早逝吧。使他灭北汉的计划搁浅,只能等到后继者实施。不然,根据赵匡胤的统一战略,灭掉北汉后,肯定会动用“封桩库”先期赎回燕云十六州,如赎不回,则肯定会与辽(契丹“刀兵相见。此为其三。


雪峰居士评曰:

赵匡胤灭掉南方政权后虽然实力大增,但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使他不得不步步为营,谋定而后动。然而,英年早逝,所有计划只能搁浅留待后继者。后继赵光义虽然灭掉北汉,但与辽(契丹)交战几次失利,致使燕云十六州无望,北宋无险可据。


雪峰居士


观点:宋太祖赵匡胤不是不想打,而是还没来得及打的时候,赵匡胤已经驾崩了。



赵匡胤虽然建立了宋朝,但是他的他只是初步建立,还没有完成中原的统一,当然这个中原不包括烟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占据中原的五个割据势力,也是五个朝代的简称;而十国是指除却占据中原王朝的其他较大势力的统称。这十多个势力存在的时间,历经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所以统称这个时期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一直到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而结束。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在稳固朝廷,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外的征讨。赵匡胤根据后周世宗柴荣制定的评定国策,先南后北也是陆陆续续消灭可一些割据势力。但是,赵匡胤还没有来得及统一中原,更没有来得及收复燕云十六州就驾崩了,就连继位诏书都没有来得及传下,最后还是当时的开封府尹同时还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登基后的的赵光义为了稳固统治,也是为了继承宋太祖的遗愿便继续开始了宋朝的统一的脚步。最后宋太宗收复了除烟云十六州以外的绝大部分国土。



所以说:赵匡胤统一了南方实力大增,不是不去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是没有到他去做,就已经驾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