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浅谈——我“性”为之,孟子性“善”论,性论(1)

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孟子和荀子两个人就人性方面做出了 争辩,由于二者不属于同一时期人物,所以,荀子对孟子作为儒家杰出代表也是颇有微词,导致两者对“性”得问题上认知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先分析孟子的性“善”论,以下为《孟子•告子》书中记载有关人“性”的争辩

中国哲学浅谈——我“性”为之,孟子性“善”论,性论(1)


争论点一

告子日: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

中国哲学浅谈——我“性”为之,孟子性“善”论,性论(1)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第一阶段的争论,我们做一个概述:

告子这个人提出过几个有名的观点:"生之谓性","食色,性也"。那么性到底是什么?我们引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道之谓。从字的构造来说,性者:从心从生。告子把人性比作水,水流方向四通八达,居无定所,没有好坏,没有善恶,但是孟子在驳斥告子关于人性方面却说,水的属性是自上而下,怎么叫没有属性?本来就带有这种属性,从而推导出人性也自带属性那就是“性善”,从而“性恶”是由于外在因素导致。孰优孰劣,在此不做分析,后面我会分几个章节讲中国哲学家对于“性”的认识演变

争论点二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瞍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 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第二阶段概述

告子认为,性不分善与不善,(个人觉得,《孟子•告子》一书的编排有问题,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应该互相颠倒,第二阶段是观点,直接拿出来会比较好,但是整部《孟子》都没有太多逻辑,我们再次就不讨论)告子用的是历史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解释,通过王朝的更迭,宏观的看待“性”是不分善与不善,孟子没有直接针对这些史实去争辩,而是从人性与人心的本源去辩解,我个人的观点是:告子的比喻欠缺对“性”的认识,孟子对“性”的争辩没问题,但是提出的“性善”论有待商榷。

孟子在第二阶段的争辩中的第一句是很值得推敲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孟子说的是可以为善,进而说人性谓善,善是人性情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为”之,这句话怎么去理解?用佛教的说法就是“众生皆可以成佛”。我不知道大家懂不懂两者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孔子说仁者,爱也。孟子在这里解释仁,说的是恻隐之心,而儒家一生都是以“仁爱”为出发点,那么孟子说,人性善,是不是为了说“众生皆是儒”?这是在诱导大家去学习善,而不是证明人性本善,性情中含有善的成分,我们为之,就可以善,所以人性本“善”,这个逻辑,我用图片的形式来推导出错误,因为他前面说了“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其中是没有说,其情就是善,而是含糊表达其情可以为善,那么我们用善的反面(恶)涵盖在性情中推导没问题吧?而恶的产生,孟子在第一阶段的争辩中做了说明:人之可使为不善。性可人为之。那么难怪孟子说:人性本善——孟子为之也!

中国哲学浅谈——我“性”为之,孟子性“善”论,性论(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