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一生:突厥毗伽公主,從高貴到悲憤自殺

中國王朝史上為了與周邊國家或民族保持和平穩定的發展,便提出和親的政策,而和親的程序就是王朝的公主嫁給另一方的勢力。在史料記載中,最早可見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時期,襄王想伐鄭,娶狄女為後,以換取戎狄援助。此後的所有朝代中都有和親的記載,但基本都是漢人女子嫁入其他民族。


夾縫中的一生:突厥毗伽公主,從高貴到悲憤自殺

唐代碑刻《毗伽公主 墓誌銘》楷書


但歷史的發展總會出現一兩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況。唐代開元初,突厥第二汗國墨啜可汗的女兒毗伽公主,因為草原動亂兄弟全都被殺而南下附唐。幾年之後時過境遷,讓公主沒想到的是,唐玄宗賜她唐朝公主的身份,並作為和親公主再嫁到突厥,而所嫁之人竟然就是他的殺兄仇人—默棘連。最終毗伽公主臨行前在長安去世,而默棘連可汗也因為與大唐帝國議和而被草原勢力殺害,此次的和親最後以悲劇收場。

以胡人之女冠以唐朝公主身份後再嫁給胡人,這種和親模式在中國古代實屬第一次,在風雲激盪的時代背景下公主命運也讓人唏噓不已。

筆者將通過毗伽公主的坎坷命運來梳理公元七世紀到八世紀前半葉唐朝與北方草原各民族之間微妙且複雜的關係。

突厥第二汗國的成立


夾縫中的一生:突厥毗伽公主,從高貴到悲憤自殺

突厥第二汗國,也叫後突厥汗國


723年6月11日,突厥第二汗國墨啜可汗的女人毗伽公主在長安懷德坊去世,葬於龍首原,而她當時年僅二十五歲。昔日無比榮耀的突厥公主,在經歷國家鉅變後流落大唐悲憤而終,只可惜歷史對她的記載只是隻言片語。

因為在歷史的構建過程中筆墨永遠都是掌握在男人的手中,並以中原王朝為敘述主體,後來人對毗伽公主的瞭解,只能從出於長安的《唐故三十姓可汗貴女賢力皮甲公主雲中郡夫人阿那氏之墓誌並序》來研究。

該墓誌之主就是毗伽公主,志文撰寫之人是誰沒有記載,碑額處寫的“駙馬都尉故特進兼左衛大將軍雲中郡開國公踏沒施達幹阿史德覓覓”,就是毗伽公主的駙馬,上面記載的“駙馬都尉”、“左衛大將軍”、“雲中郡開國公”等都是唐朝時期的官爵,記載阿史德覓覓在歸附大唐後被受封的官職和爵位。


夾縫中的一生:突厥毗伽公主,從高貴到悲憤自殺

墨啜可汗


根據對志文的研究,可以知道毗伽公主是墨啜可汗的女兒,出身在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在草原生活了十幾年後,因為突厥第二帝國的崛起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突厥本為匈奴別種,最早以前居住在金山之陽,西魏大統間在北疆見過,以阿史那為首領,到隋朝至唐初時國力越來越鼎盛,甚至一度兵鋒直指長安。李世民上位後勵精圖治,終於在貞觀四年(630年)將其覆滅,並生擒首領頡利可汗。在此之後,從貞觀到永徽的幾十年間,北方草原沒有大動作,唐朝邊境也比較安定。

然而,突厥人復國的夢想一直都沒有停止過,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漠南定囊都督府管轄區域內的突厥首領阿史德傅與阿史德奉職,原來的東突厥王族出身的阿史那泥孰匐,以復國為號召,發動叛亂。定囊都督府管轄內的突厥降戶人多勢眾,而阿史德溫傅又極有聲望,當他發出第一個號召後,山西、河北一帶的原突厥降戶組成的二十四州迅速聚集成十萬多人,叛亂範圍自此由南囊擴大到整個漠南。

此次叛亂髮起時,大唐王朝也作了及時的反應,唐高宗下令遠征西突厥剛剛凱旋而歸的裴行儉為定囊道行軍大總管,並在最短時間內集結三十萬人馬,最終於680年成功鎮壓叛亂。

在平定定囊叛亂時,朝廷也開始調整對突厥降戶的政策,對六胡州內取消突厥人的自治權利,這個政策所有人都能看的出來時唐王朝對阿史得溫傅為代表的地方官員心生戒備,通過收回突厥人的自治權,對突厥降戶加以監督。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突厥降戶對這個舉措產生了巨大的抗議行為,併為以後更大規模的叛亂埋下了禍根。就在首次叛亂被鎮壓的那年,阿史德溫傅又自夏州迎奉頡利可汗的近親阿史那伏年,並再次叛亂,最後還是以失敗收場。這一次次的叛亂,看似是突厥降戶對唐朝剝奪自治權利的反抗,其實就是突厥降戶內心強烈的復國意願的體現。


夾縫中的一生:突厥毗伽公主,從高貴到悲憤自殺

單于都護府不復存在,後突厥建立


682年,阿史那一族的骨咄祿第三次叛亂,並得到阿史德元珍的加入,雖然兩人起兵之時人數不過七百人,但得到了突厥許多降戶的支持,並在683年攻陷了單于都護府,最終讓消亡了半個世紀的突厥汗國復活成功。而這個由骨咄祿建立的突厥政權被稱為“突厥第二汗國”。

“骨咄祿得之,甚喜,立為阿波大達幹,今專統兵馬事”—《通典.卷一百九十八》

突厥第二汗國成立後移往漠北地區,因為當時漠北乾旱導致大量難民遷徙,隨後骨咄祿稱頡跌利施可汗,稱為第二汗國的初代可汗。

逃亡大唐

骨咄祿與691年去世,其弟墨啜繼承他的王位,此時的中原為武周時期。696年契丹入侵大唐邊境,墨啜派遣協助武周退兵,事後武則天遣使冊封墨啜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冊拜遷善可汗。這次的冊封等於中原王朝對墨啜突厥汗位的認可,也確定了大唐和突厥的上下君臣關係。

墨啜去世後,以墨啜的嫡長子匐俱一派和初代可汗之子默棘連為代表的一派展開了王位的爭奪。最終匐俱一派被默棘連屠殺殆盡,默棘連登上王位成為毗伽可汗。因為對這場王位爭奪資料太少,所以無法知曉更多細節,只有在公主墓誌中粗略記載:

“須屬家國喪亂,蕃落分崩,委命南奔,歸誠被闕”。

墨啜一族在權力鬥爭中失敗後,毗伽公主與兄墨特勤、駙馬覓覓等人,被迫離開草原家鄉,前往長安尋求保護。

另類的和親

墨啜的殘存的子嗣們歸附大唐後的情況,史書也沒有詳細記載,但在《金石錄》記載的《唐右神武將軍史繼先墓誌銘並序》可以補全一些遺漏的歷史。

《志》雲:“(史繼先)曾祖牟雨可汗。祖墨啜可汗,諱環。父墨特勤,諱逾輪,肇歸皇化,封右賢王。又云繼先,元宗時為左金吾衛大將軍、酒泉郡太守、河西節度副使。肅宗初,知神武軍事,賜姓與史氏,卒建中元年。”

從這段資料中可以知道,毗伽公主的兄長墨特勤在唐朝時期被封為番將後比較活躍,但公主的駙馬就沒有什麼記載了。但從墓誌題名來看,駙馬後來被封為雲中郡開國公,職左衛大將軍,贈特進,看這種待遇是挺受朝廷重視的。但在後來犯了重罪,甚至牽連到毗伽公主,“家婿犯法,身入宮闈”,而究竟犯了什麼罪,卻沒有記載了。

但有史料指出,當時的突厥降戶有許多叛亂後逃回草原的,有人懷疑是駙馬覓覓參與了叛亂之事而回到草原,因此被定了重罪。由於毗伽可汗默棘連與公主有殺兄奪位之仇,所以她沒有跟隨駙馬回到草原。但根據唐朝的法律,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受到牽連,所以到最後毗伽公主也因駙馬的叛亂之罪,被罰入掖庭。


夾縫中的一生:突厥毗伽公主,從高貴到悲憤自殺

唐與第二突厥汗國戰爭不斷


突厥在墨啜之後實在再次強大,已經使得大唐帝國北部邊境受到壓力,雖然默棘連希望與唐朝交好,但唐玄宗並不答應。之後玄宗發兵三十萬,與開元八年(720年)秋討伐突厥,並讓奚、契丹聯合出兵分道抓捕默棘連,而墨特勤在當時已經是唐軍將領,也參與了討伐毗伽可汗的行動。

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的討伐行動因為奚和契丹動作遲緩導致被突厥第二汗國各個擊破,唐朝帝國的西域重鎮基本陷落,再繞道河西、甘州、涼州等地,唐軍紛紛落敗。但在此士兵鬥志昂揚之際,毗伽可汗並沒有繼續進攻大唐,而是再次與唐朝求和。

開元九年(721年),毗伽可汗同唐朝約為父子,以子臣身份侍奉大唐,遭受戰爭失敗後的玄宗也樂得答應此事。但在不久後默棘連遣使到大唐,希望取以為大唐公主促成和親,以鞏固兩國關係,默棘連在書信上表示,“吐蕃以為書約與連和鈔便,默棘連不敢從,封上其書”。這句話看似向玄宗表示忠心,但話中已經有了威脅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玄宗不答應和親,那麼突厥將會與吐蕃聯手入侵唐帝國邊境,唐帝國將會再起戰火。

本來和親之事在中國歷史上常有,出嫁一個公主也並非難事,可這次的和親問題卻讓玄宗頭疼不已,因為默棘連要求取得公主竟然是毗伽公主。如果讓歸附唐朝的曾經突厥公主再次嫁回到突厥,這不免讓人笑話。但因為要遠嫁胡地,後宮子女們也人心惶惶,為了安撫後宮子女,玄宗最後還是決定將已被沒入掖庭的毗伽公主立為唐朝公主,讓她嫁到突厥與默棘連和親。

毗伽公主其實跟默棘連是兄妹關係,並且她與毗伽可汗還是殺兄(移涅可汗)奪位的仇人,因為他導致自己和兄長墨特勤逃亡到唐朝。而墨特勤在歸附唐朝後,每一次對突厥的戰爭中必定踴躍參與,可見墨特勤對默棘連的仇恨。這種仇恨也被毗伽公主牢記在心,所以在駙馬覓覓叛逃回突厥時,她沒有跟著去。


夾縫中的一生:突厥毗伽公主,從高貴到悲憤自殺

壁畫中的毗伽公主


當時的毗伽公主是寧願被唐朝責罰到掖庭也不跟駙馬回草原,這是犧牲自己的家庭和自身被責罰為代價也不歸附默棘連的一種仇恨。面對玄宗把他許配給默棘連時,雖然沒有後宮女子那樣恐慌,但也是強烈的抵抗這道旨意。她明白默棘連的意圖,一旦再次回到草原,那麼毗伽公主的身份就會被恢復,而等待她的就是步她家族一樣的命運,被默棘連圖屠殺。

毗伽公主出嫁前允許到兄長墨特勤的府邸暫居,按照原本禮儀規定,出嫁之前公主是風風光光的,但墓誌的記載卻是她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死了,年紀僅為25歲。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毗伽公主自然死亡的開率極小,因此後世學者認為,她應該是含憤自殺的。

而毗伽可汗那邊發生的事情也讓人極為震驚,默棘連曾派遣使者梅錄啜出使長安請求和親之事,當和親之事談判成功後,他回來就把默棘連給毒死了,這裡面的具體細節和梅錄啜到長安時發生了什麼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他應該是對唐朝有“好感”之人。

從梅錄啜毒殺默棘連事件中可見突厥政權對於和親之事意見衝突很是劇烈,當然裡面應該也有唐朝插了一手導致的結果。因為和親,毗伽可汗成被毒殺,而毗伽公主如果真的回到草原,也肯定會被殺死,於此如此不如自殺。

毗伽公主令人惋惜的一生


夾縫中的一生:突厥毗伽公主,從高貴到悲憤自殺

以悲劇收場的突厥毗伽公主


毗伽公主在婚前的自殺,除了保全自己尊嚴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唐朝在處理周邊少數民族關係時確實不妥、處理不當。毗伽公主原本是草原血脈,當自身的遭遇使得原來的政治身份充滿了變數,從而讓民族身份和政治身份產生強烈的衝突,歸附大唐後的現實處境讓她極為尷尬和絕望。

玄宗是希望通過唐朝公主這個身份來改變其民族身份,從出發點上是好的,但他忽略了自己的立場是建立在漢族思想上的,而疏忽了突厥汗國是一個民族色彩極為鮮明的政權。從這件事中是可以看出玄宗還是以華夏為中心的民族侷限觀,他的民族觀與太宗的“四海一家”相比,就稍遜一籌。

毗伽公主的到大唐之後的遭遇,從開始的歸附到責罰掖庭再到成為和親的犧牲品最後自殺,從這件事的過程到後來的結果,可以看出玄宗的民族政策極不穩定,因正是因為他的態度導致周邊民族關係越來越惡劣,而單純的依賴武力控制,如在東北和西北設立八個節度方鎮守禦,是一種低端決策。

這樣的決策必然導致周邊少數民族對大唐王朝的不信任,關係緊張矛盾加劇,最後促成“安史之亂”的爆發原因之一,國運也一落千丈。毗伽公主的墓誌雖然寥寥幾句,但也足以看出一個夾縫中生存的女子,其悲哀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