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内哪个地方的方言最难听懂?

虫妈说


在安徽说话易懂的只有阜阳市的颍上县,六安的金寨县,霍邱县,淮南的凤台县,寿县,淮北市,上述的地方为什么没说市呢 因为那些县的市里人说话和县里又不一样这些地方属于淮河官话有皖北的地方又不同于其他皖北其他地方的口音 ,因为其他地方的确实和河南口音一样比如阜阳市,阜南县,临泉,太和,蒙城,界首,利辛,涡阳等等。。。皖南的话是完全 难懂 口音 和土语太多了


爱的延续171


安徽最难懂的话,是皖南的祁门,黟县,休宁,歙县,绩溪几个县的话。我老婆是祁门县横联乡,不到5000人口的一个乡(现已合村并镇了),就说说这个乡的方言吧,这个乡屁大的地方就有4种方言,靠近黟县的几个村落说着黟县话,说祁门本地方言有一部分,还有一个村说着隔壁镇上的话,但这3种方言不能互通,还有大部分村民说着江北话也就是“安庆话”,但这个乡唯一能互通的就是“江北话”(因为好多村民祖辈都是从安庆移民过来的)。都说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在这个乡就是“五里不同音”,可见徽州方言复杂性!


622233456789


其实不管是什么地方的方言,都有很深地文化底蕴。上海滩说起来非常小,南北不到一百公里,东西不到一百公里,我从小在上海长大,不知道算不算上海人?上海户口。但我听不懂上海郊区的语言,我也讲不好所谓的正宗沪语!


手机用户50314772699


简单的说,以大江大河为区分,淮河以北跟河南话很接近。因为是平原地区,方言发音还算比较接近,相对比较好懂吧!江淮之间合肥话,这个说不出来的特点,从合肥到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这几个地方的方言是逐步的在改变,不过合肥话本质上跟芜湖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不专业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从小在芜湖生活过几年,因此对合肥话也能懂,但是你要我具体区分,我还做不到那么精确!再说到最有特点的,皖南和皖西,皖西大别山,接近湖北,安庆话,接近黄梅,说出来总有一种唱黄梅戏的感觉很有意思,六安我不了解所以就不瞎说了!

我自己是宣城旌德县人,对于皖南的池州,黄山,宣城方言,宣城几个县市简单的说,这些地方两种方言,一个是方言,一个是土话,方言其实说起来跟芜湖话类似,土话就是各地相互听不懂,我旌德人完全听不懂绩溪人土话说的什么,甚至甚至,我们旌德县这么小的地方,不同乡镇的口音都不一样,俞村方言跟桥亭的就不一样!哈哈很有意思!总得来说,安徽全省没办法说出一个完全有代表性的方言,大概得说,从北到南,方言难度系数逐步增加,老徽州地区的方言最复杂和难懂!


散场电影墨


安徽省属华东中部,简称“皖”。安徽以淮河为界可分为皖北、皖南两大版块。南北差异很大,从经济、地理、习俗、人文上都有着天壤之别。方言上也是这样。

对于一个生活在安徽的人来说,我认为安徽的地方方言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个语系。

一、皖北。

安徽皖北以亳州、阜阳、淮北三市为代表,其中阜阳是除省会合肥外的人口第一大市。地理上皖北与中原大省河南接壤,语言上深受河南语系的影响。从吐字、发音、习惯性用词上来说,假如你是一个外乡人几乎听不出来有什么不同。

二、皖中。

皖中是指以合肥为中心,方圆一百公里的地区,主要包括六安、合肥、巢湖等地区。这些地方的方言都接近于合肥话,生活习俗也大抵相同,属古时的庐州地区。

三、皖南。

安徽的皖南属长江中下游地方,大部分都分布在江南一带,与江苏、浙江、江西交界,这里的方言也最杂。马鞍山、芜湖、宣城因与南京相交,说话略带南京口音。而地处东南部的黄山市又因为和浙江、江西为邻,加上本地浓郁的古徽州腔,可以说每一个县的方言都有所不同,但主要以徽州话为主。

问题中提到,安徽省内哪个地方的方言最难听懂?我认为还是黄山的民间方言,当然若你到黄山旅游,说普通话交流没有任何问题。


米斗文史


当涂,当涂这个地方,语言复杂程度,您没有到过这地方,是无法想象的。

这么说,也许您就知道个大概了。

如果您是当涂一个高中学校的老师,您的学生家长之间谈话,您可能一句也听不懂。对,您就是本地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您是老师,但是,家长们的谈话,您一句也听不懂。原因很简单,他们说的是他们本地语言。

城关地区,是南方官话,和南京话很相近。外地人听起来,就是南京话。

城关附近的话,新桥镇,黄山乡,银塘,语言接近,但是明显不是城关话了。

查湾乡,年陡乡,乌溪,语言比较接近。

黄池镇的语言,却有点特别,但是,还是很容易听懂的。

塘南,兴永,大垅,语言就有点怪怪的了。只是腔调不同,仔细听,还是能听懂大部分的。

石桥附近,语言算比较好懂的。

湖阳乡的语言,非常接近苏州话了,听起来很费力,但是,因为本地有一定吴语环境,硬着头皮,还是有一些发音,能够听懂。

博望话,就非常独立了。如果是博望新博人他们之间交流,您可能一句也听不懂。

一个县的语言,居然如此多,如此复杂,真的很少见。我们在大多数地方,同一种语言覆盖,几个县至少几个乡镇,才是正常的。北方地区,更是几个省的语言都差不多。可是,当涂这个地方,隔一条田埂,就语言不同,真的很少见。


老杨老师2


黄山市原名叫徽州,居民以移民为主,商业发展曾走在全国前列数百年,方言也是丰富多彩,被语言学家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也是最复杂、最难懂的方言。

屯溪人说话真难懂,把钱喊“铜钿、洋钱”,几毛钱说“几角洋”。其实,这些方言,有些黄山市其他区县人也犯迷糊。

在我们徽州城乡,男孩叫“囡”,女孩叫“妮家”,儿媳妇叫“新妇”,逛街叫“荡马路”,鸡蛋羹叫“鸡子糕”,睡觉叫“困觉(kun gao)”,玩耍叫“嬉”,女孩漂亮叫“标志”“像(ceng)样”,说男子好叫“气魄量”。

在徽州,常有人提到“说鳖”,这是聊闲天谈古今的意思,常用语之一。许琦称,徽州方言有自己的曲调、韵音,有些是卷舌音,有的用重叠词,比较软绵。比如天冷叫“冷修修或冷飕飕”,天凉叫“凉修修”等,说物件很大叫“老老大”,水浅叫“朗朗浅”。

徽州多山、多水,以前人们散居在河边、山洼,往来不多。隔座山,隔条河,语言都会有差异,跨乡镇或到外县走亲戚,往往互相听不懂,经常还会产生误会。比如,家,在徽州就有几种说法,如guo、ga、 gao 等。

徽州山间,有很多安庆来的江北移民,以前世代住在高山,聚集而居,保留了外来语言特色,也受徽州方言影响、同化。久而久之,江北移民的语言既不像安庆话,也不是徽州话。

很多江北后代在上学、经商或平时交往时,为和本地人沟通方便,多以学来的徽州方言开头,说不了几句,词不达意,又改回变异了的江北方言,双方要连猜带蒙。这样的场景,在徽州各地经常遇到,有趣又有些尴尬。徽州人出远门,会察言观色,正式场合还会暗中委托个“翻译”,以免闹笑话。

其实,在我看来,方言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


黄山古村吴秋虎


我曾经在皖南有过一段时间,在芜湖近十年,安徽自古就有皖南皖北之说,按当地人习俗,芜湖长江以北尊称晚北,皖北说话带卷舌音,口音重,但比较接近普通话 ,所以说比较能听懂。

皖南以芜湖,铜陵,宣城,池州,徽州,徽州就是黄山遍区包括歙县,绩溪,祈门,等。我认为芜湖铜陵,池州,宣城口音接江苏南京一带口音,黄山遍区更接近浙江一些,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知是否恰当请理解。


手机用南山居士


确实, 安徽分为皖北和皖南。

皖北地区说的话我感觉和河南那边说话差不多,都一个调 ,但是他们说的话都是很容易听懂 ,差不多都是普通话,只是声调不一样。还是容易能听懂的

然后就是江淮地区一带了,合肥话极具合肥特色,六安话感觉和合肥差不多。大家如果没听过可以上网看看《我爱饭米粒》这部电视剧,大家一听就知道合肥话了,很好区分

然后就是安庆一带和皖南地区了,别看地方不大,但是方言很多。而且不是当地的人很难听懂,比如小编是池州人,可以听懂安庆话 ,但是听不懂黄山话,又是另一种口音了。有时侯,皖南同一个市区,好多话你都听的不太明白 ,差异很大的

总之,方言文化博大精深, 渊源流长,希望得以传承,在外拼搏的人如果在外面能听到家乡话的 哪怕看到家长的车牌,真的有种他乡遇知己的感觉!




徐徐生活日记


讲个笑话。很早以前,一铜陵人给繁昌男青年介绍对象,当时比较害羞,选一小食店见面,那女孩邀几个好伙伴同往。男青年见几个女孩,不知哪位是,就问媒人,媒人用方言说,就是那二分头(头发从中分,扎辫)那个,可铜陵方言分是婚音,那男青年不懂铜陵方言,当即理解为二婚头,心里很不快活。因是夏天,小食店较闷热,那女孩见男青年穿着正规(当时流行中山装加衬衣),就对男青年说,天这么捏(热),把外衣脱了,不然捏(热)死你。男青年拨腿就走,心想,一个二婚头还这么凶猂泼,虽长相可以,还是算了吧。后媒人反复问原因,男青年才说出实情,原来闹误会了。最后两人还结了婚,村人常拿这事开玩笑,戏说他老婆是二婚头(二分头)。可见铜陵某些地方方言有多难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