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忽必烈曾率军打到欧洲,号称无人能敌,为何却败给了日本?

耿彦佳


以我之见:

1.蒙古武士较为擅长平原骑马作战,而并不擅长当时日本列岛武士的水站。

2.蒙古势力是在短时间内壮大起来的,而当时比较先进的造船技术全都掌握于以南方汉人(南宋人)为主的人群手中。

3.最气人得是,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 ,刚好出现了日本所称的“神风”,吹翻了大批元军舰队。而登陆日本列岛的蒙古武士又没能很好抵御日本武士的抵抗,所以最终没能取胜。

4.日本镰仓幕府组织抵抗比较得力。

综上,忽必烈打不过日本有本身的

原因,还有一部分运气成分导致打不过的。


兔儿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忽必烈没有打到过欧洲,他只是在中国境内打来打去,后来又远征日本、越南等地。

蒙古军队长于平原以及丘陵的作战,尤其是可以发挥骑兵军团威力的地方。

但是,蒙古人并不擅长复杂地形,比如水网、丛林、山地、海盗、滩涂的作战。

就战斗力来说,金国军力并不亚于南宋。

然而,金国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完全招架不住,百战百败。尤其是在北方平原几次决战,都被蒙古人以几分之一兵力歼灭数万甚至几十万人,最终金军彻底崩溃。

然而,蒙古人进入南宋江淮流域、武汉附近、四川的水网、山地地形,就寸步难行。

就一个钓鱼城依靠重庆山地,就阻挡了,蒙古大军36年。

蒙古人在襄阳一线水网也鏖战了40多年,这才消灭南宋。

如果说,这些作战都如此困难,攻打日本就更困难十倍。

不要说古代低技术条件下,就算今天的两栖登陆作战也是失败居多,胜利很少。

这是因为登陆作战期间,一次性投放兵力不可能很多,如果敌人有准备,登陆部队很容易被敌人围歼。

同时,即便初期有一定突破,能够登陆且控制一部分地区。然而登陆作战的后勤补给,完全依靠军舰运输,供应极为困难。

所以,除非敌我力量悬殊,不然敌人只要持续攻打登陆部队,后者很容易因为补给不足,援军无法及时赶到,最终崩溃。

蒙古打日本也是如此,还低估了天气的力量。

第一次蒙古人准备不足,草草登陆日本以后发现无法继续向内陆推进。

结果神风来看,舰队完全被摧毁,少量登陆部队陷入绝境,最终被日本人全部歼灭。

其实,日本人根本不需要歼灭他们,只需要包围等他们活活饿死即可。

第二次就更离谱了。

蒙古人这次准备比较充分,大军有备而来。然而双方激烈交手,蒙古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登陆,就被更厉害的台风将舰队全部摧毁,铩羽而归。

其实,当时就有很多人告诫忽必烈,这个季节日本沿海经常会有台风,但他还是执意进攻。


萨沙


根据《元史》记载,蒙古人在即将统一天下的时候,曾经派遣使臣去日本,要求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投降,结果使臣却被幕府当政的北条家当场斩杀。此举,惹得忽必烈极为恼火,发誓要征服全日本。所以,蒙元帝国统一中原的以后,开始了正式的灭日大战,大规模的攻伐一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公元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为将,集结了包括蒙古军2万,朝鲜军1万,共3万人的水陆混合编队,借道朝鲜出发,攻打日本,史称“文永之战”。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的第八代将军北条时宗,对全日本的武士发出动员令,命令少贰氏为首的西国御家人进行战争准备。

 

文永之战的初期,战局对蒙古有利,蒙军3万人一上岛就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幕府防线,但蒙古军队初期获胜的原因,是因为北条军队从来没有见过,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集结打法,以及蒙古兵像下雨一样的弓箭箭阵。之后,北条军队吸取教训,开始回避蒙军的正面冲锋,边打边撤,这时,刚好赶上台风风暴,蒙军靠岸的战船遭受巨大损失,同时,北条军开始大举反攻,本来日本人就是本土作战,战场给养的补充比蒙古军队要好得多,蒙军因为地形不熟,语言不通,人数又少,后勤也跟不上,第一次“文永之战”就这样的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第二次是公元1281年的弘安之战,7年后的蒙古人,吸取了第一次失败人数不足的原因,开始由原来的3万人,增兵扩充到了10万人,人数是文永之战的3倍以上。蒙军统帅依然以忻都为帅。这次北条军改进了上次吃亏的弓箭不足,登陆战时与蒙军对射,居然丝毫不落下风。而且,弘安之战时,蒙军的登陆比上一次要惨得多,因为不但连续一个月都不上岛,而且,又赶上了连续4天的台风海暴,4天的时间里,蒙军的船只几乎都下海被鱼吃了,10万蒙军也全军覆没。

 

本来弘安之战以后,元世祖忽必烈还想进行第三次征伐日本,但是集结物资的时候遇到了造船厂的强烈反抗,加上不久主张攻日的忽必烈去世,攻日计划也就此搁浅。直到元帝国灭亡,征伐日本也没有再提上日程,同时,由于两次灭日大战,日本方面都是因为台风的天气因素获胜,所以就有了日本二战时期的“神风”自杀式的攻击战法由来。





米缸搂着麦芽糖


元朝忽必烈没有率军打到欧洲,也没有无人能敌的称号。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蒙古监国拖雷的第四个儿子,是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的弟弟。

蒙古有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自己亲自率军西征,第二次是窝阔台派遣拔都西征俄罗斯,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西征阿拉伯。这三次西征,第一次忽必烈太小,还不能参加西征;第二次忽必烈被指派经营女真旧境,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以及东北;第三次蒙哥给忽必烈的任务是攻取大理。

在攻取大理的过程中,忽必烈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却是一场惨胜。攻灭大理之战,蒙古军整整打了七年,丧失士兵近二十万,丧失战马七十万。因为这个,被蒙哥所斥责,被免去军务,派遣到后方。而蒙哥则亲自领兵攻打南宋四川。

蒙哥在钓鱼城被南宋守军击毙,蒙哥所部军队全部落在了忽必烈手里。忽必烈由此称汗。

总的来说,忽必烈没有率军打到欧洲,忽必烈的军事才能也不咋地。当然,也不是说忽必烈的军事才能特别渣,忽必烈属于一般般,比较强,也不出彩的哪一种。比起他的父兄,要差很多,比起成吉思汗,那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忽必烈的强大,在于其政治能力的强大。忽必烈喜欢汉学,身边集合一大批的儒士儒将,如姚枢、刘秉忠、赵璧、史天泽等。攻占大理后,忽必烈听从刘秉忠、姚枢两人的建议,迅速稳定了蒙古军在大理的统治,使得忽必烈不必驻守太多的军队在大理,能够调集大军全力进攻南宋。

元朝忽必烈攻打日本,有两次,分别是在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也就是说,在元朝全力灭宋之前,忽必烈还抽了点时间打日本。南宋小朝廷是1279年覆灭的,不到两年,忽必烈又打了日本一次。

从这两次攻打日本的时间点,就可以看出元朝攻打日本失利的原因。从军事上讲,元朝攻打日本失败,并非是败给了日本,元朝的军队没有打败仗。攻城略地、歼灭日军,元兵都做到了。

元朝攻打日本失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元朝的兵制十分落后,不适合进一步的攻伐。元朝所采用的兵制是签发制。什么是签发制呢?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抓壮丁,抓到了就编入军户,成为了那些世袭将领的兵奴加农奴。

元朝兵力由四支军队构成:怯薛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怯薛军就是蒙古人组成的军队。探马赤军就是由蒙古人、色目人组成的军队,其中也有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汉人等,但是色目人是主体。汉军,就是由原来金国境内各个民族组成的军队。新附军就是南宋投降过去的军队。

这种兵制,各族士兵普遍士气低下,包括蒙古人,甚至蒙古人承担的兵役更为沉重。从军队的结构上看,似乎怯薛军地位很高,新附军地位很低。实际上,这种地位,指的是将领的地位,而不是普通士兵的地位。待在怯薛军以及探马赤军中的士兵,那就是奴隶中的奴隶。

用这样的军队,如果能抢到东西,才会有士气,抢不到东西,军队就废了。忽必烈攻打日本,考虑的不是抢东西,实际上从日本那里也抢不到什么,攻占城池后,不仅得不到缴获,还要就地屯田进行生产自给自足,后方根本没有物质补给。士兵们打了胜仗后,得不到赏赐,得不到战利品,最后还要被安顿下来进行屯田,谁也受不了。

抢不到东西,又没有赏赐,还得远离故土进行屯田,征讨日本的元军,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普遍厌战。而这种兵制,就是等级层次分明,这种严明的等级对于军队征战其实还是有利的。但是,所谓有利,一定是上层已经选好了统兵将领。攻打日本,元朝根本没有根据具体的战争形势进行选将,就是按原本的等级层次进行。造成统兵攻打日本的将领根本不懂海战,只是把战船当成了运输船,没有发挥战船的优势,除了运兵之外,看不到战船的作用。

总结来说,攻打日本失利、或者说后期元军一系列的征战,如攻打占城、爪哇、交趾等,所有的失利都是因为兵制不行。


文明有历史


神风特工队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那是二战中日军的敢死队,为啥起名叫神风呢?其来源就是蒙古当年2次攻打日本,在海上都遇到台风,未能占领日本,日本非常感谢这两次的台风,认为神的旨意,开始膜拜神风。其实不是风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不懂天气预报,假如蒙古铁骑踏上日本,日本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蒙古人高超的战争艺术肯定会碾压日本武士道,大好的日本河山也许成为蒙古人的牧场,将会改写历史。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只能说日本是幸运的。





饕餮中国


元朝的前身就是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横扫亚欧大陆,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对手,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被蒙古帝国征服,而连当时的中原王朝也不例外,随即,蒙古帝国分为4个国家,其中正统就是元帝国,期间唯独日本躲过了元朝的灭国之征(征服)


其实,日本真是天命所归,老天不让他们亡国而已,元朝前期让日本臣服,可是日本不服,结果元朝丢了面子,就准备要收拾一下日本,日本就慌了,但是为了面子还是准备应战的,可是谁也没想到,元朝的海军刚入海没多久,海面上突然挂起台风来,结果还没和日本人打,自己的舰队被狂风不是摧毁了就是重伤,结果第一次讨伐日本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而第二次东征日本也是同样的结局,也是因为突然突刮狂风将元朝的海军舰队全部船毁人亡,从此元朝就不敢再东征日本,这就导致了日本以为自己有神眷顾,从此也被名为“神风”而二战中的日本“神风”特工队的神风也是因此而来,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种唯心主义而已。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其实是元朝舰队的船是属于“河船”平底的,根本在海上走不了,只能在河上行走,在海上几个海浪都是承受不住的,更何况是海风了?所以,日本能够胜利元朝纯属是巧合,而古人也是不懂这些原理的。其实元朝败给日本就是这个原因,没有什么阴谋诡计和战术问题,就是船不行。


鹏正


1274年,和南宋的襄樊战役已经结束,蒙古人有了足够的精力去对付不听话的日本了。

这一年的11月,蒙古与高丽的联军共2.8万人,乘坐900艘海船从高丽合浦出发,向日本发动了第一次远征。应该说这次的远征,是元朝征服日本的最佳时机,因为镰仓幕府并没有预见到元人的突然进攻,他们没有足够的防备。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元朝的远征军很快就渡过了对马岛西海域,在对马岛登陆。这里的日本幕府守军很少,但很顽强。日本守护代宗助国勇敢地率领着80名骑兵迎战元军,最后全部战死。跟着远征军又在一岐岛登陆,只一天便攻陷岛城。幕府守备部队崩溃,守护平景隆自杀。随即联军很快就逼近了肥前松浦郡,幕府在这里的军队也很快就被打败了。

直到这个时候,幕府方面才得到元军大举入侵的战报。日本人很快做出了反应,他们在镇西奉行少二资能和大友赖泰的指挥下,向元军可能登陆的沿海地带集结。10月19日,元军到达博多湾。第二天在今津、博多一带登陆。元军与日本武士在这里展开了激烈战斗。这是一场血战,战斗一直持续到日落。元军副将刘复亭在战斗中负伤。日本武士所付出的代价则更高,伤亡惨重,博多、箱崎各地均已沦陷。逐队赶来参战的九州各武士团也被元军逐一击溃,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退却。

而就在这一时候,元军内部的蒙古与高丽两方的将领发生了分歧。高丽名将金方庆主张一鼓作气解决九州岛的战役,然后静待己方的援军。而蒙军将领忻都与洪荣丘被日本武士那种顽强的战斗意志所震撼,他们考虑到士卒疲劳,将帅负伤。为防止日本武士夜袭,最终决定先撤回海船暂歇。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如果当时采用了金方庆的主张,日本的命运就要发生变化了。

当天夜里,博多湾风高浪急,联军海船多触礁沉没,将士之中落水溺死者无数,军心极度动摇。在这样的状况下,继续作战已完全没有可能,于是残军撤退,第一次远征以失败而告终。此役发生在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日本史上称为“文永之役”。

如果说元军第一次远征的失败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第二次远征的失败就要在军事准备与指挥两方面,做相当的自我检讨了。

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开始了第二次远征的准备工作。从物质方面的准备来说,这次远征无可挑剔。这次,元人不只在高丽建造战舰,还同时由南宋的降将范文虎指挥,在江南一带也开始大批建造海船。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1281年远征开始。忽必烈的计划是,元将忻都、洪荣丘和高丽将领金方庆率领4万远征军组成东路军,依旧从高丽合浦出发。另一路由阿剌罕、范文虎率领10万南宋的新附军,自浙江宁波出发。两军于一岐岛会合,共同攻击日本。为了保证远征军持续作战的能力,忽必烈指示远征军携带锄头、铁锹等农具以备登陆后就地屯垦之用。

5月3日东路军首先从合浦出发。于当月21日,占领对马岛和一岐岛。但他们没有按照忽必烈的指示,在一岐岛就地休整,等待南军会合。东路军在一岐岛只停留了不太长的时间便继续远征。6月6日,东路军到达博多湾,这次就没有上次那么顺利了。幕府在这里建起了堡垒,进行了严密防御。东路军只好在博多湾的中志贺岛和能古岛下锚,自始至终无法登陆博多湾。

在志贺岛有狭长海滩通往陆地,远征军只能利用退潮时这一海中通道与日本武士进行殊死拼杀,无法发挥其集团作战的能力。加之是在海上,骑射与火器战术也失去了效用。战斗持续到6月13日,元军伤亡甚众,却毫无进展。

东路军见无法独力登陆博多湾,决定先回一岐岛与南军会合。但到达一岐岛后,东路军却发现南军并未到达。由于欠缺粮草,加上海上疫病肆虐,东路军军心开始动摇。忻都、洪荣丘提出撤回高丽,而金方庆对此表示反对,将领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江南军的先头部队到达了一岐岛,说明了南军失约的原因。原来南军统帅阿剌罕急病,忽必烈只好任命阿塔海取代。可阿塔海却迟迟未能到任,范文虎只好先把情况通知给东路军。就在东路军等待南军的时候,日本方面组织了一次冒失的出击。从6月29日到7月2日,尾随南军先头部队而来的日本武士对一岐进行了两次攻击。但很快就被火力强大的元军击退了。

7月上旬,范文虎久等统帅阿塔海不至,擅自率领南军出发,和东路军在平户岛附近会合。就这样,一个多月的时间白白浪费掉了。而利用这段时间,日本幕府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7月27日,远征军东进,占据鹰岛,开始为登陆日本本土做准备工作。就在这天晚上,突然又刮起了台风。因为元军以船为寨,台风一起,战船由于靠得太近,无法散开,相互撞击,大部分沉没。这场台风,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神风”。台风过后,元军统帅落魄丧胆,竟然抛弃大部分军队,率领残存的船只退往了大陆。致使遗弃的数万士兵失去统帅,让日本武士在海上逐渐歼灭。日本人杀死了蒙古人和高丽人,而认为俘虏中来自南宋的新附军是唐人,所以留作为部民。

规模浩大的第二次远征日本就这么失败了。14万人回到中国的还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第二次远征日本失败后,忽必烈一直都在计划做第三次远征,而由于江南人民的起义反抗,直到1294年,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计划也没能成功。忽必烈逝世后也就再没人提及了。




御前带刀侍卫


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创者,其军事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能在他的亲兄弟、堂兄弟们脱颖而出建立一个新国家,过人之处就不必多赘述,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优良基因,不但军事能力突出,而且在用人方面可以做到任人唯贤,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只要有能耐,他都愿意接受对方的意见,尤其是汉族志士的建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胸襟,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阶级、民族观念等级是非常森严和明显的,忽必烈能力排众议启用汉族有识之士,本身就说明了忽必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帝王。

按照历史记载,忽必烈是在1274年三月份攻打日本,当时虽然还未建立大一统,忽必烈还是属于蒙古帝国的一份子,只是战略需要不同,忽必烈承担了经略中原的任务。但当时能和南宋并列称雄的国家诸如西夏、金国、大理和北边的高句骊,都被蒙古集团给歼灭或征服了,对于经略中原来说,南宋是最大的心腹之患,但1274年的南宋王朝已是强弩之末,完全失去招架之力,更别提反手之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忽必烈军队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在开辟对日本的战线。可为什么一代雄主忽必烈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却没有完成攻下日本的任务呢?成功的原因往往是简单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涉及方方面面。我们从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加以分析,看看是忽必烈自己败给了自己,还是真的败给了日本。

忽必烈攻打日本先从表面原因开始分析,高丽,在古代是一个特殊的地区,从唐朝开始,就有历史明确记载,直到清朝都是属于古代中国的附属国,都是以小弟自居。在元朝也不例外,高丽皇子一直当做人质在元朝忽必烈身边,终其一生,忽必烈也没有亏待这个小弟,一直帮助和扶持高丽皇子,帮他终结了武将临朝的局面,高丽也一直是内忧外患,这个外患就是日本,日本始终是对高丽构成威胁的。所以在有老大哥力挺的情况下,高丽不断地请求忽必烈攻打日本,为其解决后患。

日本,自唐朝以来,一直仰慕中原文化,无论何人掌权日本政局,都会定期来朝拜中原君主,内心对中原王朝是崇拜、敬服,虽然不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但绝对中原王朝的小迷弟,不断地派送优秀子弟来中原学习。对于新兴的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日本是不予认可的,因为经过唐宋两代的学习,日本自身文化素养也慢慢提高了,更是对中原文化有了归属感。这个时候,中原大地突然变成了游牧文化,当时的日本可以说是看不起元朝的,认为它们只是一群放牧的政权,因此日本上下都采取“三不政策”,即不理解、不服从、不接触的态度。

忽必烈在经略中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信心也是前所未有的爆棚,面对小迷弟高丽的请求,再加日本对元朝的傲慢,这正好有了出兵日本的正当理由,作为老大哥,小弟时常被欺负,肯定是要为其出头,当然这也只是举手之劳,从历史的角度看,元朝帮助高丽揍日本,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而顺便为之。

忽必烈攻打日本实质原因是为了消灭南宋受降南方陆军残余和水军。忽必烈有自己的强大的军队和广泛的兵源,从实际情况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受降军队,更不需要水军,但人家都投降了,又不得不接受,作为一代雄主,肯定也是熟知历史,“杀降”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祥之兆,因为一旦出现“杀降”现象,接下任何战争都不会出现投降现象,那样就会让自己损失更多的士兵,所以当南宋部分军队投降后,忽必烈必须暂时接受。正是因为如此,在高丽的请求下,忽必烈实施了对日本的进攻,以企图消灭南宋的受降的残余军队,以达到解除后患的目的。这可不是梁一胡乱猜测,我们可以依照历史记载,看看当时派出去的都是什么人,什么兵士,提供的是什么武器。

按照历史记载,当时攻打日本,领军统帅是南宋水军统领范文虎(当时已降忽必烈),南宋水军常年作战,而且南宋商业发达,海上贸易交易频繁,作为熟知水上作战的将领,不可能不知夏天出海的风险,夏季是台风易发季节,而进攻日本恰恰选择了这个季节。

历史记载,当时派兵十万攻打日本,当时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南宋张世杰旧部,外加极少一部分收编的海盗(贺文达部),在这号称十万大军的作战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记载只三人逃回大陆:莫青、吴万五以及江南把总沈聪。这么重要的战役,范文虎作为统帅,仅仅以免职作为处罚,却在几年后重出江湖,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升至中书丞相的职位,从而正式进入元朝集团的军事高层,这不得不说忽必烈是处心积虑的,这是后话。

从武器方面来讲,历史记载这帮进攻日本的军队,用的是最低略的武器,甚至可以说都不是武器,据记载,这批军队携带最多的东西竟然是农具。从武器上来讲,这帮人赢或输,对于元朝来讲都是无所谓的,赢了就留在日本,让他们在哪里种田,成为元朝的附属国,为元朝提供经济输入,如果输了,正好可以消灭南宋军队残余。

从船只上来讲,大部分船只是高丽小弟制造,元朝统治者明明知道造船的工序,而攻打日本并非是紧迫性和必要性战争,却不断地施加施工压力,不管造船质量。而作为统帅的范文虎,面对这些船只的质量问题,明明知道材料和工序都存在问题,却只字未提,作为有丰富经验的水上将军,船只质量问题看不出来,那就有点夸张了吧。不仅如此,范文虎还收集了张世杰部下“简阅战船以充用”,这些舰船基本都没有龙骨,只适合内陆江水行驶,他偏偏却想用于海上作战。种种迹象都可以证明,这支貌似强大的舰队,从下海那一刻起,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至于说,海上遇到的“神风”,那不过是忽必烈计划中的锦上添花而已,即使没有遇到台风,这支军队也未必能赢,赢了也未必能回到国内。所以,与其说忽必烈进攻日本没有取得胜利,不如说这是忽必烈最大的胜利,得益于“神风”相助,更快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换一个角度说,直到清朝中期,中国都是世界大国、强国,无论从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模式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如果当时忽必烈真的想征服日本,是比较轻而易举的,因为日本当时也处于动乱时期,内忧外患下,日本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之所以忽必烈最终失败了,一定是有他所需要的政治目的。

以上只是梁一对历史的猜测,属于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梁一


关于忽必烈远征日本的失败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1,自然条件对于忽必烈的束缚和破坏。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选择在10月份进军,这完全还是陆战的思路,选择在秋收之后,粮草充沛之时进攻。但是海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风信和潮水的配合。日本海北部,尤其在西伯利亚沿岸,11月开始结冰,这就非常不适于登陆作战。此外就是历史著名的“神风”事件,基本上神风事件就已经打垮了蒙古军队的主干力量,剩下的军队才会在狼狈不堪的境况下被日本打败。

2、日本上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当时的日本面对蒙古的入侵都非常紧张,全国的所有藩主都放下了原有的成见,一致对外。而且,当时的蒙古军队经过了历年征战,士气实际上已经有所衰落,国家的后勤补给和兵员征集也出现了问题。其实蒙古的失败不仅仅是针对日本,蒙古的精锐骑兵还多次败给了越南,就主要是因为士气的原因。

3、元军本身不善于登陆作战,地理不熟悉。强大的蒙古骑兵席卷欧亚,几乎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但是,元军也并非全能部队,在海军和登陆作战方面就非常不擅长。比如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就没有被元军直接占领控制。只是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进行名义上的管理,这就证明元军在登陆作战和海军方面没有十足的把握。


经典守望者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日、元水军海战,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失败之因

题主所问的问题是指忽必烈(元朝)针对日本的战争,为什么元朝会失败?忽必烈与日本共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第二次战争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学家林田宪三的研究团队研究元朝舰队的沉船后,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第一次战争经过

1274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农历六月,忽必烈委托高丽造大小舰900艘;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统志愿军3,000人)、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15,000人(元代所谓汉人即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辽金为主),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组成共计超过3万人的大军,远征日本。

同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大韩民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守护代宗助国父子率领80骑拦阻,被全歼。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守护代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率百余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军在筑前国的博多港(位于今福冈县福冈市),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和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到了增援。此外,元军登陆地点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1万人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500骑前来迎战元军,元军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陆,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余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事)方向撤退。此时天色已晚,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金方庆反对)。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1.3万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1万3千500人。而忻都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20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第二次战争经过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败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钦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进攻。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军,见汉人 (元))士兵19,000人,金方庆统高丽军10,000人,乘战舰900艘,加上高丽水手17,000人,携军粮10万石,由高丽出发;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蛮军(指南宋降军)10万人,乘战船3千5百艘,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两军约定于6月会合,东路军负责作战,江南军则在占领区屯田,生产米粮,以为长久之计。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积极为元军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进弓箭,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同时更完备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元寇防垒”,这时起了重大防卫作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登陆的地点,只得以泊于博多湾中的舰船为阵地长达一个月。这段期间,元军发动几次强行登陆作战均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袭扰(也受海贼草野党偷袭),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在九州外海会合。元军会师后再度发动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许多蒙古军将领相继阵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的损失惨重,依然不能突破石墙。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朝鲜军队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风暴持续四天,军舰大部分沉没,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决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余人无船可乘,张禧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

被遗弃在日本九龙山的海滩上的元军尚有三万余人,日本发动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这些元军大部分战死,其余数万士兵被俘。

总计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军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还。有3名士兵拼凑小船回中国;通过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后大怒,将范文虎革职。

蒙古兵的帽子 福冈市元寇史料馆藏


蒙古国牒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