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是什麼?

娃兒我熱飯


“燭影斧聲”沒有真相!所謂的“燭影斧聲”指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亡之謎。宋朝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趙匡胤病重,召其弟晉王趙光義議事。期間趙匡胤屏退了左右之人,整個室內只有趙匡胤兄弟兩人。在此期間侍者看到室內燭光倒影搖動,好像是晉王趙光義在躲避什麼導致燭火閃動。後來又聽見有斧子墜地的聲音。不久後就傳出了趙匡胤駕崩的消息。因為當時室內除了趙匡胤就趙光義一人。所以一直以來“燭影斧聲”都寓意趙光義殺兄篡位。但事實究竟如何,這個一直以來並沒有定論。

有人說是晉王趙光義殺兄篡位,但也有人說,所謂的“燭影斧聲”不過是有人不滿趙光義繼位所編造出來的謊言。事實究竟如何,這個歷史上並無真實的記載。認為趙光義殺兄篡位的人表示,趙匡胤本身有兒子,並沒有理由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而趙光義卻提出了“金匱之盟”。《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杜太后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其原話為“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也就是說杜太后要求趙匡胤傳位於弟。他的弟弟再傳位給他兒子。

“金匱之盟”雖然聽起來有些荒唐,但五代以來,親王+京尹一直是皇儲的標配,這也就說明,早在開寶六年,趙光義就已經是“開封尹+晉王”,完全符合當時的皇儲身份,並且大權在握,參與各種朝中事務。與之相反的是,趙匡胤的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卻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過國家政務。從這一點來講,趙光義傳承哥哥的皇位就說的通了。

但《宋史紀事本末》同樣記載,趙匡胤病重時,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集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而趙光義卻早就窺伺帝位了,所以收買了王繼恩為心腹。王繼恩在接受命令後,並沒有去召趙德芳,而是直接通知了趙光義。趙光義知道趙匡胤病重並且要傳位之時,他強行闖入了趙匡胤寢宮逼死了趙匡胤。之後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後知道大事不好,所以乞求趙光義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這也就是請求趙光義饒命不死,趙光義則表示“共保富貴,無憂也!”

從以上分析來看,歷史上關於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並沒有明確記載,趙匡胤之死究竟是陰謀還是自然死亡也是未知的。所以說“燭影斧聲”更像是一宗密室謎案。真相一直以來都不存在。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導語:“燭影斧聲”之說並非正史記載。因後人無法理解宋太祖為何傳弟不傳子,從而對古人的一份筆記斷章取義,並選取其中一段加以發揮、想象、推測,從而以訛傳訛。在此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您,這件事其實根本不存在,有關這件事的原始記載甚至連野史都算不上。下面我就這個問題進行一個詳細的解答。

一、“燭影斧聲”之說的由來及其發展演變過程。

1.最早的記載。

“燭影斧聲”之說最早從何而來呢?這個說法出自北宋和尚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沒錯,就是一個和尚寫的筆記而已。這個和尚根本不瞭解皇宮內幕,他的這個筆記既不是他親身經歷,也沒有證據表明有人告訴過他,因此連傳來證據都算不上。這個和尚和司馬光是同時期的人。他雖然出家了,但並不十分安分,喜歡走上層路線,常跟一些官員打交道。

那麼,這個和尚又是怎麼描述這件事情的呢?他先講了一段非常魔幻的神話故事:後周時期,有一個神仙一般的無定道士,其人神龍見首不見尾。他曾遇到趙匡胤,並準確預測到將來他會黃袍加身當皇帝。這個預言之後,此人消失了很長時間。直到趙匡胤臨死的那一年,無定道士又再次出現在趙匡胤面前。趙匡胤問他:自己還能活多久?他說:今年的10月20日夜,如果是晴天,你就還能活12年。如果是陰天,那就要準備後事了。這話說完,他便又消失不見。

等到10月20日這天,天氣晴好。趙匡胤非常高興,想不到到了晚上,天氣陡變,雪雹驟降。趙匡胤想起道士說的話,知道自己命不久也,於是趕緊宣接班人,也就是晉王趙光義進宮,交代後事。一邊交代後事,兩人一邊飲酒。

這就是 “燭影斧聲”故事發生之前的一段描述。這段描述非常重要。它說明了:趙匡胤已經知道自己要死,並且這是天意。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之後他的死亡與趙光義有關。

根據文瑩和尚的描述:

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拄斧截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看到沒有?一個北宋的和尚,為了神話皇室,將趙匡胤之死,趙光義繼位,說成了是天意,神仙道士早就預見到了。並且他強調:趙匡胤在明知自己將死的情況下,宣繼承人進宮,當面託付。目的是以此證明趙光義得位之正。

文瑩和尚出於這麼一個政治目的,編了上述神話故事。所謂太祖“引拄斧截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是為了說明趙匡胤交代他弟弟繼承皇位後要好好幹。而“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無非是為了表現太宗謙讓,對承繼大統表示“不可勝”。想不到和尚弄巧成拙,由於他虛構了趙光義在場的情節(趙光義是否在場,下文將進行分析),導致後人斷章取義加以發揮,說成趙匡胤死時,趙光義是唯一的在場人,嫌疑最大。

後人甚至抓住“玉色溫瑩如出湯沐”這句話做文章,說趙匡胤死了以後皮膚晶瑩,就像洗了澡一樣,符合中毒的症狀。其實這個描述也是為了神話皇帝,根本當不了真。史書中講趙匡胤出生時,紅光滿屋,體有異香,人稱“香孩兒”。而他死了後渾身發出玉石一樣的光芒,都是史書中常見的美化描述,不能成為謀殺的證據。

2.文瑩的的記載被其他史書引用。

《續湘山野錄》的記載, 在李燾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時,加以摘錄。

但李燾在書中明確說明這一傳聞"未必然",他如實摘錄在書中,留給後人詳考。

《續資治通鑑長篇》是一本史料價值極高的著作。其取材十分豐富,李燾編撰時唯恐遺漏,對於他所能收集到的一切材料,通通予以錄入,其特點就是“寧失於繁,勿失於略”。除了引用宋代實錄、國史外,還大量採用了經、史、子、集,乃至筆記小說、家乘志狀等資料。是中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但其帶來的缺陷就是:其中有很多不實的記錄。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續資治通鑑長編提要》評價此書:

雖採摭浩博,或不免虛實並存,疑信未見,未必一一皆衷於至當。不但太宗斧聲燭影之事於《湘山野錄》考據未明,遂為千古之疑竇。

這本書引用了文瑩的記錄,並對部分情節作了改動,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初,有神降於盩厔縣民張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門開。晉王有仁心……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文瑩宜不妄,故特著於此。然文瑩所言道士,不得姓名,豈即張守真耶?

這個記載又作了進一步神話:有神人降於張守真家,神人講:天上為趙匡胤準備的宮闕已經建好了,可以歸天了,晉王趙光義有仁心,應當繼承皇位。趙匡胤聽說後,於是宣他的弟弟進宮交代後事。從而更加神化了晉王趙光義繼位的正當性。並說無定道士可能就是張守真。

這個說法,《續資治通鑑長編》無非就是引用了文瑩的材料,又加以進一步發揮而已。不過到此時為止,尚沒有人提出過趙光義有謀殺親兄的嫌疑。但這個記錄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他再次確認了趙光義是當時趙匡胤死亡的唯一在場人,從而留給後人很大的想象空間。

後來,明朝人編的《宋史紀事本末》,其中部分內容再次引用了文瑩和尚的說法 :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

至此,“燭影斧聲”的故事終於成形。本來是一個神話筆記,由於相關史料的不斷引用,神話變成了事實,“三人成虎”。

“謀害論”的觀點開始出現,趙光義作為唯一在場的人,殺人嫌疑坐實。後人對這些史料不加仔細甄別,把他當成了真實的歷史,久而久之,“謀害說”竟然漸成主流。尤其到了現在,有些人在一些網文的基礎上,不加研究,為吸引讀者眼球進行再創作,其內容大多基於一些主觀臆斷。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燭影斧聲”的故事,原始記載其實一點都不靠譜。那麼有沒有相對靠譜一點的記載呢?其實是有的。這個問題我們稍後再講。

二、趙光義是合法的繼承人嗎?

後來之所以會有“謀害論”出現,是後人認為太祖的兒子已經成人了,皇位按道理應該由兒子繼承,趙普拿出的所謂“金匱之盟”應該是事後偽造。這個推測看似有道理,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北宋建立初年的客觀條件決定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只能是趙光義。這個問題必須要重點解釋清楚。

1.趙光義是當時唯一合適的繼承人。

五代從907年至960年,在短短的50多年裡, 政權更迭頻繁 ,在北宋之前都是短命王朝。歷史的教訓擺在那裡 ,宋朝剛建國不久,能不能擺脫短命的週期律,使政權長治久安,這是擺在趙匡胤面前的首要問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宋朝存在了200多年,但在當時,誰也不能預見未來。宋朝的江山能不能鞏固,政權能不能穩定,趙匡胤心中其實並沒有底。因此,趙匡胤當時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不是繼承人的問題,而是如何保證王朝的安全、如何使王朝能長期發展下去的問題。

而當時如果時局很穩定,作為守成之君,由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繼承皇位完全沒問題。但是,趙匡胤駕崩的時候,國內外形勢極不太平,可以說是危機四伏。國內,南唐剛剛平定才一年,其他新平定的地區,如蜀地等處,也很不太平。國外,五代十國的分裂動亂局面並沒有結束。吳越王錢俶政權、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政權、北漢政權等,都時刻威脅著宋朝的統治。此外,遼國佔據了燕雲十六州,是宋朝的心腹大患。

這些地區,宋朝都是想去平定、收服的。也只有把這些地方收復了,才能更好的保證宋朝的自身安全,這是宋朝的既定國策。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在趙匡胤之後,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繼承人來掌控大局。如果繼承人的能力不強,承擔不了這個重任,政權就有危險。

由於這麼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才會出現“金匱之盟”的約定。據《宋史·魏王廷美傳》記載:

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這個說法不是孤證,在司馬光的《涑水記聞》、王禹偁的《建隆遺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料中都有記錄。對於史書記載,如果只有一個記錄,得不到印證,可以認為是孤證,可信度不高。如果多處記錄都記了同一件事,一般史學家都是予以採信的。可是後來偏偏有人認為這是太宗事後篡改史書。 在此我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篡改史書,沒有證據證實。他更不可能篡改到元編的《宋史》。

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光義37歲,趙德昭25歲,趙德芳17歲。趙德昭經過的磨練少,政治上不夠成熟,按現在的話說還比較“嫩”(關於這一點,下文我要講到),趙匡胤對他尚處於一個逐步培養的階段。而趙德芳更是剛剛步入政壇。因此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難以堪當大任、應付複雜多變的國內外政治局勢。

960年陳橋兵變時,趙光義已經21歲,參加了兵變,經受過大風大浪的考驗。而當時趙德昭才九歲。

所以,在當時,趙光義是唯一能夠承擔這個責任的合格繼承人。

趙光義繼位後,宋朝政權平穩過渡。除了與遼國作戰不利,燕雲十六州問題沒有能解決外,其他問題都在他手上得到了解決。

2.趙光義處於事實上的儲君地位。

後人之所以認為趙光義得位不正,是因為他們認為太祖暴亡,沒有來得及立太子,因此才讓趙光義趁機上位。其實,宋太祖早已明確了繼承人,就是晉王趙光義。

由於五代十國亂世中的特殊政治環境,王朝更替頻繁,大家都不立太子。那麼,誰是合法的接班人呢?按照慣例:親王兼任首都行政長官,就是皇位的當然繼承人。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篇》:

自唐天佑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

唐末以後,國家太亂了,“城頭變換大王旗”,皇帝都不立儲君,將近一百年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五代十國的這個遊戲規則: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前封晉王、任開封府尹。這和趙光義完全一樣。趙光義繼位前也被封晉王,任開封府尹,加同平章事、兼中書令。宋軍進佔太原之後,趙光義被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位列宰相之上。由於宋取之於後周,所以趙光義的這個身份,幾乎等同於周世宗柴榮繼位之前,其寓意再也明白不過。

後梁太祖朱溫曾經想把皇位傳給其養子朱友文,遂封其為博王、任開封府尹。

後唐李嗣源封其繼承人李從榮為秦王、任河南尹,兼中書令 。

後晉高祖石敬瑭因子幼,遂傳位給年長的侄子石重貴,石重貴繼位前,被封鄭王、任開封府尹。而石重貴登基後,又封石敬瑭的兒子石重睿為開封府尹,完成了一個輪迴,這很像是另一個版本的金匱之盟 。

五代十國傳弟不傳子的現象也並不少見。如:吳越國主錢佐因兒子年幼,“以其弟倧襲位”。由他的弟弟錢弘倧繼位。

又如:建隆元年,南平國主高保融去世,因其子高繼沖年幼,其弟高保勖繼位。高保勖去世後,復傳位於高保融之子高繼衝。 這是金匱之盟的另一個翻版 。其做法與“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如出一轍。

再看趙德昭,趙匡胤對他這個兒子是怎麼培養的呢?趙匡胤生前一直沒有給他封王,授其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處於培養鍛鍊的階段,完全看不到有立他為接班人的意志表示。 而趙德芳更加年輕,趙匡胤授其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屬於剛踏入政壇,與皇位繼承更沾不到邊。

如果把以上這些事實聯繫起來看,就會發現:宋太祖傳位給他的弟弟,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一點也不奇怪,恰恰是其深謀遠慮的體現。趙光義作為合法的接班人,並非不明確,而是早已明確。

根據《宋史》記載,趙匡胤多次在人前表示將來他的弟弟會繼承皇位:

帝每對近臣言: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

“謀害論”者認為,這句話是後人加的,為了美化趙光義。而《宋史》是元朝丞相脫脫等人編撰,根本沒有必要去美化趙光義。“謀害論”者對凡與趙光義有利的記載,一律斥之為美化或是趙光義篡改史書。偏偏對野史筆記的內容加以採信,真令人無語。

三、趙光義其實並不在現場。

1.靠譜的記載。

上文談到,“燭影斧聲”的原始記載並不靠譜。那麼,我們來看看,作為官修正史,《宋史·太祖本紀》又是如何記載的: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客觀表述了趙匡胤50歲駕崩,沒有寫趙光義在場。在古代,一個封建帝王50歲去世,活得也不算短,再也正常不過。趙光義自己也就活了58歲。由於宋史是元朝人編撰,估計不應故意隱瞞什麼東西。由此可見,元朝史官並未認為趙匡胤是非正常死亡。不過,由於宋史是後人編撰,在此不將之作為第一手資料。

司馬光作為官方史學家,主持編撰了《資治通鑑》。其內容只記錄到後周,沒有涉及到宋朝的歷史。但他在《涑水紀聞》中對宋太祖之事有詳細的描述: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應為王繼恩)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應為程德玄),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在此,我引用了這麼一大段。這是因為我認為:這段記錄應該是我們現在最能採信的一份史料了。司馬光是官方史學家,其距離宋太祖年代相隔只有幾十年。 如果說對宋太祖之死誰最有發言權,根據現有的史料,無疑,司馬光的發言權最可靠。他的這段記錄,比文瑩和尚的那個神話故事要靠譜一萬倍。而且也更符合常理。

司馬光講:趙匡胤深夜晏駕,宋皇后急令招趙德芳進宮。我們至今無法解釋宋皇后的這個行為,因為她並不是趙德芳的親生母親,她如果一定要招宋太祖的兒子入宮,也應該是召年長的趙德昭,怎麼也不會輪到趙德芳。我只能解釋為:宋皇后情急之下亂了方寸,也可能趙德芳住得靠近,就先讓太監趕快去他召來。或者,也許她覺得趙德芳年齡小好控制,立他為皇帝將來自己可以也搞一回臨朝稱制。總之她這個行為非常奇怪。

可是派出去的太監王繼恩是個明白人,他知道趙光義是早已確定的繼承人,必須要讓趙光義來主持大局。因此他就直接去招晉王趙光義。

請注意:根據司馬光的記載,宋太祖死時,趙光義並不在場。我相信這個記載是真實的,而和尚所說的“太宗留宿禁內”根本就不可能發生。歷史上又有幾個皇帝會把親弟弟留在宮中過夜的?

2.趙光義的反應。

趙光義聽到這個消息是什麼反應呢?他是大驚失色,並沒有立即入宮,而是表示這個事太重大,要回去與家人商議。趙光義為什麼如此慎重?這是因為這件事來得太突然了,這會不會是個陰謀呢?因此他是很猶豫的。歷史上那麼多皇位爭奪的血腥教訓,自己作為繼承人,如果此時貿然前往,進一步可能意味著權力的巔峰,但也有可能就會落入別人預設的圈套。

在情況尚未明朗的情況下,要讓趙光義立即做出抉擇,確實有點困難。因此他和家人商量了很長時間,反覆權衡,又在王繼恩的反覆催促下,才決定入宮。等到臨到宮門口,王繼恩又說要先去通報一下。旁邊的醫官說,直接進去理所當然,要通報什麼?這才進入了寢宮。

請注意:趙光義此時入宮,並沒有帶一兵一卒。設想如果他欲陰謀篡位,或是內心有鬼,單身進宮是無法想象的。如果他真有什麼重大陰謀,甚至是他謀殺的親兄,絕不可能如此完全沒有自我保護意識。

從宋皇后看到趙光義說的話,也能看出來趙光義的繼承人地位。宋皇后一看到他立馬就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如果趙光義的繼承人身份有疑問,皇后無論如何.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四、趙光義繼位後政權平穩。

1.當時有沒有人質疑?

趙光義登基為帝后,在當時,所有的皇室成員,文武大臣,沒有人對太祖的死因提出過質疑。而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趙光義做不到一手遮天。如果他真是謀殺,根本無法堵住所有人的嘴。

當時也沒有人對他的繼位合法性提出過質疑。幾乎所有的質疑都是到了明朝以後才有人提出,但當時沒有。

我們知道:當時的人,應當是最瞭解事實真相的人。

2.登基後有沒有按照“金匱之盟”約定?

趙光義登基為帝后,封他的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齊王。趙廷美也就是“金匱之盟”確定的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這個安排,符合五代十國儲君為親王兼首都行政長官的政治規則。

又封趙德昭,也就是法定的第二順序繼承人,為節度使、武功郡王,趙德昭是在趙光義手上才封的王。皇位的第三順序繼承人趙德芳也被封為節度使。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

照此看來,這一些安排,還是按照“金匱之盟”的事先約定來的。

3.皇位繼承人為什麼先後死去?

“謀害論”者認為:三個皇位繼承人後來都死得很蹊蹺,可以推定是趙光義蓄意謀害。

按照“金匱之盟”,太宗之弟趙廷美是其皇位第一順序繼承人。因趙廷美企圖早日篡奪皇位,陰謀洩露後被罷免了開封府尹,之後又遷居房州,到了38歲就死了。

趙德芳,評書演義中的八賢王的原型。太平興國六年,有一天夜裡“寢疾薨”,睡覺睡死了,時年23歲。

下面重點講講趙德昭,因為他是太祖的嫡子,後人都認為皇位應該是他繼承,認為他的死疑點最多。

979年,德昭隨太宗攻幽州,夜遭敵軍襲擊,太宗卻不知去向。一些將領遂欲擁立德昭為帝主持大局。但因太宗又出現而未成功。戰爭結束後,太宗沒有按慣例論功行賞。趙德昭就為將領們向太宗討要賞賜。太宗怒道:“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賞賜他們!”這個話說得非常重。趙德昭受了刺激,回家自盡了,年28歲。

亂軍中,眾將領要擁立德昭為帝,相當於又一次黃袍加身。關鍵是皇帝根本輪不到他當,就算太宗死了,按照繼承順序還有趙廷美。這個時候趙德昭應該怎樣?除非他想鋌而走險,趁機上位,否則就應當堅決推辭,自己先出面暫時主持工作,但必須聲明:當皇帝卻萬萬不可,誰敢再說這種話,滅族!

這種事按照古代政治的遊戲規則,如果不成功是要掉腦袋的。但是趙德昭是趙匡胤的兒子,太宗事後不好追究他,當然,獎賞就談不上了。

既然第一步走錯,事情發生後應該如何?應該趕緊請罪,把責任攬過來,求得太宗的理解。在這個時候再去為底下人討賞,顯然非常不適宜。因此,趙德昭如此處理問題,可見政治上極不成熟。

那麼他為什麼自盡,可能真正的內幕永遠不能完全揭開。在我看來,還是由於他不會駕馭複雜多變的政治局勢,在處理關鍵問題上一錯再錯,估計宋太宗也嚴厲斥責了他,最後走上了絕路。

他之所以選擇自殺,我估計可能與宋朝皇室成員有精神病遺傳基因有關。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六子趙元偓都有精神病。乃至宋仁宗、宋英宗、宋光宗、宋寧宗等多名皇室成員,都曾經發過精神病。他們家族的這個精神病是間歇性的,受到強烈刺激就可能發作,時好時壞。

趙光義事後訓斥他有可能。但在當時,派人去暗殺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可能公開處死他。假設太宗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趙德昭無大罪的情況下把他殺死。恐怕會淹沒在大臣們的唾沫星子裡。況且當時趙廷美還任開封府尹,下黑手也應該先找趙廷美。

按照誰得利誰嫌疑最大的推測,這三個人如果都不在了,那麼趙光義就可以讓他的兒子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了。因此,有人認為趙光義有最大的殺人嫌疑。

在下結論之前先看看趙光義自己的子女。趙元億早夭,趙元偁、趙元份、趙元傑,都是三十出頭去世。趙元僖上早朝時忽覺身體不適,回家就死了,年二十七歲,太宗追贈其為皇太子。活得都不長,卻從沒有人懷疑他的這幾個兒子是死於他殺。那麼為什麼太祖的兒子死得早就是他殺呢?只能說趙匡胤家族就是這麼個基因。加上古代醫療條件不好,二三十歲死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沒有任何一本史料能夠證實是趙光義謀害。

古代政治鬥爭要想搞一個人,一般是先讓人上書彈劾,然後定一個謀反、巫蠱之類莫須有的罪名,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定罪處死,誰也沒話說。要讓一個皇帝去搞暗殺,殺了三個皇位繼承人,還不被懷疑,總之我在史書中沒看到過有此先例。而且這種事風險很大,一旦洩露,對皇帝的名譽損害就太大了。

結論:趙光義謀殺親兄之說純屬推測,不能成立。

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說趙光義有殺兄嫌疑,沒有直接證據,也沒有間接證據。無論是正史、野史。凡認定趙光義弒兄篡位的學者,分析到這件事情都是建立在判斷、懷疑的基礎上。至今為止從來沒有一個人能提供出具有說服力的依據來。我們現在定一個人的罪,還要疑罪從無。所以我認為,把文瑩和尚的筆記作為證據,指控趙光義有罪是不公平的。

說趙光義殺人,只有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編撰的《燼餘錄》,這本書講:趙光義調戲太祖的妃子花蕊夫人,被發現後殺人。似乎趙光義沒見過女人似的。這個故事的靈感,我認為可能來源於楊廣和隋文帝的故事。

而北宋的《聞見近錄》、《鐵圍山叢談》又說是趙光義用箭射死了花蕊夫人,說是趙光義趁趙匡胤和花蕊夫人不備,突然襲擊一箭就把她幹掉了。理由是因為她紅顏禍水誤國等等。

這些就完全屬於傳奇、演義性質了,情節非常荒誕離奇,完全沒有任何史料價值。我之前曾專門論述過趙光義和花蕊夫人之事的荒誕性。大家可以關注閱讀。

主要參考資料:《宋史》、《續湘山野錄》、《續資治通鑑長篇》、《涑水紀聞》等。


今古講堂


燭影斧聲的故事能傳到今天,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首先,宋太祖之死,正史雖然沒有記載,但極為蹊蹺,趙家二郎中年暴斃,繼位的不是成年長子,而是自己的兄弟,(隨後兩個兒子也相繼被趙家三郎三逼迫害死),即使在為尊者諱的北宋一朝,也有很多八卦。

宋仁宗時期,一個無官一身輕的文人文瑩吃了豹子膽的他的個人“博客”《湘山野錄》記錄了這段江湖傳聞:據說太祖暴斃那晚,天降大雪,趙義光夜訪皇宮,進入了太祖的寢宮太清閣,那晚太祖趙匡胤很奇怪的把太監宮女們都屏退了,下人們只能隔遠看見屏內一開始二人哥倆好喝上了,過一段時間兩人的語氣開始激烈起來,像似爭吵,又聽見趙光義憤怒的說“好做!好做!”,最後下人們又聽到了柱斧的撞擊聲,到了五更的時候一切歸於寂靜,第二天清晨,宮人們發現北宋帝國的開國君主已經暴斃。

令人奇怪的是《湘山野錄》這樣影射宋太宗趙光義弒兄篡位的野史雜聞竟然沒有被帝國當朝當禁書封殺,以至於南渡後的史學家李燾在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時引據了文瑩的這段野史。

另外北宋奸相蔡京的兒子在他的《鐵圍山叢談》以及 宋人徐大焯《燼餘錄》的筆記裡也有類似的記載,並還把蜀後主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搭了進來,暗示這趙三探病時調戲花蕊夫人,趙二震怒,趙三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這些傳聞已經不僅僅是傳聞,而且是直接影響了兩宋的政治走向,後來金人入侵,宋人尤其是文人們丟人丟江山丟女人,一句話臉丟大了,要找臺階和理由,於是趙家三郎就成了背鍋俠,說辭就是趙三得位不正,當哥哥的來找他的子孫後代報仇,當時竟然還來了一個江湖傳聞,說是這金太宗完顏吳乞買長得和太祖趙二一模一樣(當時又沒相片,不知這宋人金太宗類藝祖的依據是啥?)

趙構南渡,唯一子嗣又早逝,南宋帝國的臣子們為了讓趙構早立繼承人,以上傳聞就搬上了檯面,後來就連孟太后(哲宗皇后)都來給他說,她夢見藝祖,向她索要本屬太祖一系的江山。

趙構後來選擇把江山還給太祖後代,既無奈,又是順應民心之舉。反正自己沒兒子,選擇太宗血脈和太祖血脈,並無太大區別。

但南宋既由太祖一脈繼承江山,為了顯示其正統性和合法性,對當年的江湖傳聞,自然會鼓勵宣傳,所以燭影斧聲便流傳下來,不是正史,但勝似正史。

答疑人:《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燭影斧聲,是指976年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宋太宗趙光義隨即繼位之間所發生的謎案,史學界懷疑趙光義殺兄篡位。

具體過程為: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秘密議事。

席間有僕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隨後,太宗拿著斧子走到屋外雪地,用地敲地,對著太宗大漢“好做!好做”。

隨後,他就脫衣服睡覺,鼾聲如雷。

當夜,太祖駕崩,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現在基本認為,趙光義篡位害死了哥哥。

之前趙光義找人編造了一個金匱之盟。

所謂金匱之盟就是,在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太祖即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臨終前,告誡太祖前朝後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繼位的君主過於年幼。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須要兄終弟及,傳位給年長的皇室成員當天子。太祖死後先傳其弟光義,再傳弟光美(後改名為廷美),等到皇兄的兒子成人,再由皇弟傳回給皇兄的兒子,即太祖長子趙德昭。趙普入宮記錄遺命,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然而,當時趙匡胤才32歲,身體很健壯,他的兒子也有11歲。

以趙匡胤的年齡,寫遺囑太早了。況且兒子已經不小了,古代男人16歲就算成人可以結婚了。

只要在磨練兒子幾年,他就可以繼位,有什麼必要傳給弟弟們?

宋太祖暴斃後,宋太祖的成年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均無法登基。有意思的是,根據金匱之盟,趙光義將來應該將皇位傳給親弟趙廷美,趙廷美再將皇位傳給哥哥趙匡義的兒子。

然而,不久後,趙光義流放親弟趙廷美至死,逼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自殺,趙德芳也離奇病死。

這種事過於巧合,一般認為就是趙光義下的毒手。而此後的皇帝均是宋太宗的子孫,直至宋孝宗時才回歸太祖一脈。

根據燭影斧聲來看,可能是趙光義在酒中下毒,毒害了哥哥趙匡胤。

這是出乎趙匡胤預料的,做夢也想不到,他本來應該是讓弟弟輔佐自己兒子。

可能是趙匡胤突然感到身體難受,知道毒藥發作。

但趙光義既然下毒手,當然是有備而來。

趙匡義惱怒之下,試圖揮舞斧頭砍死弟弟,但因重病和服毒,已經有心無力。

隨後砸雪地,大喊“你做的好事”,就是趙匡胤一種發洩。

隨後突然睡著,第二天就死了,應該就是毒藥發作致死。


薩沙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千古疑案,至今沒有定論,小楓根據現有資料,推測是宋太宗殺了他的哥哥宋太祖!

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夜,下著大雪,天地之間一片雪白。趙匡胤讓人將趙光義給叫來,哥兩個喝了一頓酒,甚至中間可能發生了一些小意外,後來,就沒有後來了,趙匡胤死了,死在了萬歲殿。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資治通鑑》卷三.本紀第三

癸丑,帝崩於萬歲殿!--——《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八

趙匡胤劇照

這兩部史書都記載了趙匡胤的駕崩,趙匡胤駕崩的時間和地點,簡單的幾句話就記錄了一代開國帝王的死。當然了這個沒有什麼可疑的,可疑的是他去世後,繼位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當時發現趙匡胤駕崩,皇后立刻讓太監王繼恩去將皇子趙德昭給找來,可是這個王太監先將趙光義給找來了,最後趙光義成了大宋的第二位皇帝,趙匡胤的兒子沒有能繼承皇位。

癸丑,帝崩於萬歲殿。時夜四鼓,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左押衙滎澤程德元坐於府門,叩門,與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久不出。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時大雪,遂與王雪中步至宮。繼恩止王於直廬,曰:“王姑待此,繼恩當先入言之。”德元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乃與王俱進至寢殿。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邪?”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甲寅,晉王即皇帝位,群臣謁見萬歲殿之東楹,號慟殞絕。《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八

這段史實記載的很清楚,發現皇帝死了,皇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皇子,讓皇子趕緊過來繼位,於是皇后派人去叫趙德昭。這個太監沒有去找趙德昭,而是直接去了晉王府,找趙光義。而且趙光義甚至還猶豫了一下,不過被王繼恩一說立刻就進宮了。進宮之後皇后看到趙光義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愕然就是愕然。那就是吃驚,皇后想不到小叔子回來,來的應該是皇子趙德昭呀。接著皇后嚇得直喊趙光義為官家,確定了趙光義的名分,就這樣趙光義繼承了皇位。

這段史實記載的很清楚,可是我覺得有兩個疑問。

一:皇后讓王繼恩叫的是皇子趙德昭,王繼恩為什麼會找來趙光義?

王繼恩是趙匡胤身邊打大太監,應該忠於趙匡胤,現在皇帝死了,不應該是去找皇子前來嗎,他卻直接去了晉王府,這隻能說明了一個問題,王繼恩是趙光義的人,得到趙光義的命令,一旦宮中發生變故立刻先通知自己,甚至趙光義已經知道宮中要發生大事了,早就安排好了王繼恩行動。

當然了這樣說也不能讓人信服,可是趙光義繼位后王繼恩這麼一個太監卻真的一飛從天了,他從一個太監,先後擔任任排陣都監、劍南、兩川招安使、都是手握重兵的實權,一個太監被委任這樣的官職,可見宋太宗對他的信任,這樣一個太監憑什麼被皇帝這樣重用?這其中難道沒有貓膩嗎?特別是宋史還有王繼恩的傳記,確實令人感到疑惑。

太祖崩,尋充永昌陵使。太平興國三年,遷宮苑使。久之,領河州刺史,掌軍器弓槍庫。——《宋史.王繼恩傳》

二:皇后見到趙光義為什麼會愕然,然後稱呼他為官家。

皇后見到趙光義的時候為什麼先是吃驚,然後直接稱呼他為官家,這一聲稱呼機會就坐實了趙光義的名分,是皇帝了!皇后怎麼這樣做,她說了一句話:“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從這一句話來看,皇后也是無奈,甚至如果不這樣做,那麼他們的性命將不保,最終只能承認趙光義是皇帝。從這兩點可以看出來確實有問題,那麼是不是說趙匡胤的死就和趙光義有關,甚至可以說正是趙光義動的手,趙匡胤駕崩前見的最後一個人是誰呢?

對就是趙光義,他是最後見到趙匡胤的人,按照現在的說法,他就是犯罪嫌疑人。

趙光義為什麼被招進皇宮呢,因為說趙匡胤生病,那個時候生病可不僅僅是吃藥,也要做點其他的,當時趙匡胤就讓太監王繼恩准備為超度亡靈而做的道教齋儀,估計是給自己祈福吧。而且讓晉王趙光義來,但是兩人談了什麼,沒有記錄,只是說但是半夜時分趙光義就離開了,這就是說趙光義當晚確實見了趙匡胤。

趙光義劇照

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是夕,帝召晉王入對,夜分乃退。——《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八

這裡記載的是趙光義當晚離開了,不過也有說當晚下著大雪,趙匡胤將趙光義找來,說是囑咐後事,皇帝囑咐後事什麼意思,還不是皇位的歸屬,將大位交給誰的國家大事的問題。如果是這樣就不可信了,怎麼趙匡胤就要囑咐後事了,難道當時趙匡胤已經知道自己當天晚上要死了?退一步講既然是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囑咐後事應該將所有的人都叫來,什麼宰輔大臣史官,皇帝的老婆孩子也應該都在吧?要知道這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這是大事,天大的事情。

可是趙匡胤一反常態,將所有的人都給支開,所以根本不知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在屋內發生了什麼事情。而外面的人當時遠遠看到房間裡,燭光閃爍,忽明忽暗,晉王趙光義似有離席躲避的動作。隱約看到太祖趙匡胤拿出柱子邊的玉斧,戳向地面,並大聲對晉王趙光義說:你好好做吧!當晚,太祖趙匡胤就駕崩了!後來這就演變成了燭光斧影。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宋史紀事本末》

這段記錄說的正是那晚的情形,這兩段記錄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即使當晚趙光義是最後一個見到趙匡胤的,而且當時沒有其他人在場,沒有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只能是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趙光義走後沒有多久,皇帝就駕崩了,你說你的嫌疑大不大?你看到趙匡胤的時候他還好好的,能喝酒吃肉,等你走後,那個身手高強的皇帝,突然就死了,這個嫌疑你擺脫不了。

這是在趙匡胤死之前的事情,在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的舉動也十分怪異和平常根本不一樣,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趙光義害死趙匡胤的嫌棄很大。

在趙匡胤死了之後,特別是太監告訴他進宮之後,沒有驚慌,也沒有高興,他第一反應就是要和家人商議一下!皇帝死了你和家人商議個什麼,應該是感覺天要塌了吧?或者說第一時間悲傷。要知道當時太監說讓他進宮去繼承皇位的,他不是應該感到驚恐嗎?雖然皇帝沒有立下太子,但是此時的皇子已經長大成人,理應是皇子繼位,現在太監讓我來繼承皇位,如果事先不知情的話應該有兩種反應:高興和驚慌。沒有,趙光義的反應是遲疑不敢進宮,進去和家人商議了好久,太監催促他,他才跟著進宮,然後成了皇帝,他的這些舉動,不是說明他早就知道趙匡胤會死嗎?

王繼恩

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涑水記聞》卷一

司馬光距離太祖太宗的年代很近,他的記載應該比較真實,如果是為了給趙光義遮掩,完全可以不這樣記錄的呀,可是他卻記錄了這些,現在我們看來,這些舉動完全十分怪異,這也就說趙光義知道皇帝會死,也知道王繼恩會來找自己,所以他沒有人的驚慌,也沒有因為王繼恩來找他是要繼承皇位的而感到高興,和自己家人商議就是討論其中的風險和收益吧!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趙光義繼位之後就改元了,一般來說新皇帝登基,改元要等到第二年,當了除非你是開國皇帝了,趙光義身為第二任皇帝,直接打破了這一規定,難道他這是在極力去除哥哥的影響嗎,當然了他一生之中都在努力的去做超過他哥哥的事情,繼位不久就改元,就那麼迫不及待嗎?要知道趙匡胤是在十月二十日駕崩的,距離下一年只有兩個月多點,到那個時候改元那不就更加完美了,可是他並沒有等!

十二月己亥,置直舍人院。甲寅,御乾元殿受朝,樂縣而不作。大赦,改是歲為太平興國元年。——《資治通鑑》卷四本紀第四

趙光義繼位之初改元是事實,這個說明他心虛吧,如果這些能說明聽到趙匡胤死了,他有點激動想和和家人分享喜悅,那麼改元是了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改元也能說的過去,改元太平興國說明趙光義要在太平時期使得國家興盛,可是你將趙匡胤的兩個兒子給整死了,那怎麼說?那趙光義繼位之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先後死亡,弟弟趙光美(趙廷美)也被逼而死就有點值得玩味了。

趙光義繼位之後先封了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封王,趙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封郡王,趙德芳為山西道節度使。趙德昭和趙德芳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廷美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一繼位就給他們封王給予一些實際職務和虛職,這對於穩定人心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先皇的兒子沒有當上皇帝,那我就好好的待他們就是了。

庚申,以弟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先帝子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同平章事——《資治通鑑》卷四本紀第四

這段史實說的就是趙光義給他們封賞的事情,可以看出來新皇帝還是不錯的,但是很快就出事了,公元979年趙光義率軍徵幽州一天晚上,軍營中發生夜驚,趙光義騎著驢跑了,當然了趙光義在這裡得到了高粱河車神的美譽,趙光義跑了大臣都找不到他,很多人都覺得他是死了,大臣們商量立一個人暫時代理皇人,找趙德昭,這是先皇的幌子,於是眾人打算立為天子。正在這個時候趙光義回來了趙德昭沒有當上皇帝。但是這件事讓趙光義警惕了,這趙德昭還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特別是戰後趙德昭跟趙光義說陛下,應該給將士們封賞呀,趙光義看了他一眼說,等你當皇帝之後在封賞也不晚。趙德昭十分的驚恐,然後自殺而死,趙光義一看侄子死了,假惺惺的去哭了一番,追封一下就完事了!趙德昭死後,趙德芳也在死了,二十三歲的他在睡覺的時候死了,確實夠奇葩的。

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後改吳王,又改越王。——《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三

(趙德芳)寢疾薨——《宋史·宗室傳》

趙德昭其實就是被趙光義給嚇死的,這一點史書上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至於說趙德芳是在睡夢中死的了,我是不相信,一個年輕的壯小夥,睡夢中死了,騙鬼呢,只有一種可能是趙光義下的毒手,為的就是斷絕太祖一脈對皇位的繼承,因為他害怕太祖一脈重新登上皇位!這兩位皇子一死,那太祖一脈就沒有人威脅皇位,趙光義的皇位也穩當了。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一切趙匡胤的死是趙光義一手策劃的,就是為了皇位,最後趙光義也成了皇帝,所有對皇位有威脅的人都被他給除掉了,終於可以安穩做他的皇帝了。當然這段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誰也不知道,但是就趙匡胤離奇死亡,最大受益者就是趙光義,他的種種舉動表明他就是兇手呀!那麼趙光義是如何動手的呢,下毒。

毒就是給皇帝下毒,也許你說給皇帝下毒,那也得有人能夠下毒呀,當然有了,有一個醫官叫做程德玄,此人在太祖朝是一個醫官是一個雜官,在太宗朝一下子就成了高官了,這個人在趙匡胤死的那一天晚上早早的就來到了晉王府門前,要知道當時王繼恩去通知趙光義的時候已經是四更天了,這個程德玄在二更的時候就等在晉王府的門口了,一直沒有進去,王繼恩問題你咋來了,他回答說是晉王找他有事,二更天有什麼事情呀,這很有可能是下毒了。

太祖大漸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櫛,詣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玄因從以入,拜翰林使。太祖大漸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櫛,詣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玄因從以入,拜翰林使。——《宋史.程德玄傳》

這件事被宋史給記錄下來,最後程德玄飛黃騰達了,從不入流的醫官成為翰林使,最後做到高官,不得不說趙光義對他的看重,也許你說醫官下毒,那趙匡胤屍體能沒有異常嗎,可是趙匡胤的臉上一點異樣都沒有,那是不是說中毒就不成立呢,?

然而並不是,在之前趙光義已經是一個用毒高手了,後蜀皇帝孟昶,在投降沒有七天在和趙光義喝了一場酒之後暴斃了,還有後來的李煜直接就是賜給毒藥,甚至有人說錢俶突然暴斃也是趙光義下的毒,所以趙光義是下毒老手了。指示醫官程德玄給太祖下個毒很正常。這些在史書上沒有記載,誰又敢記載,後來修訂宋史的時候,是元朝,他們距離宋朝多少年了,這些事情也不能知道的清楚。

其實根據趙光義在宋太祖死亡前後的舉動可以看出來,他絕對和皇帝之死脫不了干係,甚至是他毒殺了皇帝。


天楓說


燭影斧聲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的歷史謎團了,正史《宋史·太祖本紀》對此諱莫如深,筆墨寥寥一帶而過:“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正因為正史記述太過簡單,才引得稗官野史眾說紛紜,使真相愈加撲朔迷離。

正史無處著手,我們就來看看其它史料對此事的記載: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即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

這段文字清楚交代了以下幾點:

1、太祖駕崩之夜,晉王在宮中。

2、二人曾議事,內容不知,只聽太祖喊了:“好為之 !”三字。

3、太祖曾以禮器水晶小斧戳地。

4、燭影下,晉王曾離席並有退避動作。

再看《續湘山野錄》: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混沌道人)曰:“但今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12年),不爾,則當速措置。”……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爾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以上記載較《宋史紀事本末》詳細,內容大略相同,只是更近一步說明太宗是在太祖柩前匆忙即位的。若以上所記屬實,趙光義實難洗弒兄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遼史》對此也有記載:十一月丙子,宋主匡胤殂,其弟炅(光義即位後改名)自立,遣使來告。

《遼史》的記錄雖然簡單,但也明確的指出了太宗是“自立”,而非按照法定程序即位。

再來看看司馬光《涑水紀聞》是怎麼說的:太祖初宴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 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劇情到了司馬光這裡來了個180度反轉,晉王成了合理合法的繼承人,反倒是宋後為了兒子想奪晉王之位。這也符合情理,畢竟皇嫂和太后地位天差地別,不可同日而語。

司馬光之時距趙宋開國不過百年,其人又是嚴謹的史家,他的話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這就是有關燭影斧聲的主要文獻資料了,是不是看完以後更加摸不著頭緒?下面我為大家歸納總結一下,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兩種情況:

一、正常即位說 這一說法的前提自然是太祖的死與太宗無關,乃是因病宴駕。除了司馬光外,歷代正史、《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四庫全書》等都對太宗即位的合法性持肯定態度,所謂燭影斧聲不過是後代文人在不完全瞭解情況下的妄自揣度,是憑空臆想出來的謀殺。這一說法還有一個有力的佐證,那就是《金匱之盟》。什麼是《金匱之盟》,簡單介紹一下:相傳趙氏兄弟曾在母親杜太后面前有過約定,太祖死後傳位光義,光義再傳廷美,廷美傳德昭……如此兄終弟及、父死子繼,以保大宋江山萬萬年。此事由宰相趙普記錄成書,是為《金匱之盟》。當然,《金匱之盟》的存在也缺乏可靠的史料記載,其事疑點頗多,單就太宗即位不過幾年,廷美、德昭、德芳就都相繼去世就讓太宗百口莫辯,也讓支持這一說法的學者底氣不足。

二,非正常即位

這一說法也就間接肯定了太宗弒兄一說,可分兩種情況來看:臨時起意和蓄意謀殺。

先說臨時起意,《燼餘錄》認為,花蕊夫人費氏與光義的姦情被太祖撞見導致了光義的弒兄,也有說是太祖暴怒,發病猝死的,總之太祖是因姦情喪命。這事夠香豔刺激,可惜卻站不住腳,因為有諸多史料記載,花蕊夫人先於太祖多年就已去世了。

最後說說蓄意謀殺,太宗有殺太祖的動機和條件嗎?答案是肯定的。 1、種種跡象表明,太祖晚年對傳位於弟還是傳位於子有過糾結,這不能不讓太宗產生危機感和殺心。 2、按照誰獲益誰指使的邏輯,太宗毫無疑問是此事最大的獲益者,理所當然也是最大的嫌疑犯。 3、從司馬光的記述不難看出,當時太宗的勢力早已滲透到了宮中,安排一場謀殺應該不是難事。 4、太宗即位後,作為競爭對手的德昭、德芳相繼離世,讓他難脫嫌疑。 5、如果確是謀殺,作案工具是什麼?柱斧?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毒殺。孟昶、李煜、錢椒三個亡國之君都是在太宗朝被毒殺的,太宗慣用此招。 說到這,有人要說了,這是不是結論,太宗確是弒兄篡位!這話我不敢說,因為如前所述,反對者同樣可以找出一大堆佐證來駁斥你。歸根結底,誰也沒有鐵證!我只能告訴您,宋太宗得位之事疑點重重。 還是馬先生說的對:“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每個時代,每個個體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臧否人物、論定是非的。只要您能認同,那就是您要的真相。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燭影斧聲的真相永遠是個未解之謎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兄弟倆的權力之爭。

要說到“燭影斧聲”,還要先說下“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其母親之間的一個約定,真實性目前無法得知,按照目前主流觀點,這是宋太宗趙光義為奪帝位而找的一個理由。

金匱之盟的主要內容大致是,趙匡胤母親杜太后在病危時說道:五代十國國家滅亡都是由於君少臣強,因此為了保證我們趙家天下不會出現君少的局面,你(指的是趙匡胤)去世後,不能傳給你的兒子,要傳給你的弟弟,否則死不瞑目啥啥的。趙匡胤是個孝子,因此就立即答應的。

這件事情呢,沒有詔書也沒有遺囑,是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和宰相趙普回憶說的。按照這個繼位方法呢,就是哥哥去世,弟弟繼位,弟弟再去世,再由弟弟的弟弟繼位,這一輩人都去世後,再由老大的長子繼位,然後再老大的次子繼位,這樣延續的方法。

燭影斧聲

也就是有了這個金匱之盟,才有了後來迷一樣的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大致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去世的前一晚找弟弟趙光義喝酒,屋內就只有他們兩個人,由於點著燭光,因此能從屋外看到映射的窗戶上的兩人人影以及燭光,並且還能聽到屋內傳來金斧掉落的聲音,隨後趙光義離席回家,第二天趙匡胤就去世了,接著趙光義繼位稱帝。

真相不明

按照正常的思維,一般都會認為金匱之盟是宋太宗趙光義為繼位合法編的,而燭影斧聲那晚,肯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趙匡胤才去世的。

但是沒有證據呀,金匱之盟除了趙光義說有,宰相趙普也說他當時在場,卻有其實,而燭影斧聲的說法出自民間野史,官方則記錄趙匡胤是病逝的,關鍵是趙光義繼位後,趙匡胤的幾個兒子居然沒有反應。


但是無風不起浪,歷史也有記載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倆個關係確實不好,如今對於燭影斧聲也只是全靠推測,真相永遠無法知曉了


曹老師xixi


“燭影斧聲”可以說是一樁千古未解的疑案,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年僅五十歲,忽然就人不知鬼不覺的一命嗚呼了。趙匡胤的死,幕後黑手究竟是誰?《宋史. 太祖本紀》這樣記載道: “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僅僅九個字,言辭閃爍,實在是耐人尋味

燭影斧聲

趙匡胤作為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一生取得的成就是極高的,但正史對他的死卻記載得極為簡略,甚至連死因都沒有提及,這不得不讓人很是懷疑。

而且,在趙匡胤死後,承襲皇位的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這很不符合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權繼承的父死子繼制。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從以上的記載來看,趙匡胤死的那晚上,的確是和趙光義在一起飲酒

太祖召喚光義飲酒的原因是,征伐北漢捷報頻傳的極度興奮,讓趙匡胤特邀皇弟到宮中開懷暢飲。太祖開寶九年(976年),由於南方統一,國力迅速增強,因之對北漢的征伐節節勝利,一向支持北漢與宋為敵的遼也轉而謀求與宋講和,剪除北漢收復燕雲是指日可待。在這種情況下,太祖興奮的心情難以抑制,經常開懷暢飲,以至死的前夜再次邀弟光義豪飲

趙匡胤嗜酒早已是為世人所共認,年輕時即常與人“每劇飲爛醉" ,他自己對此也不諱言,曾說“朕或因宴會柔權至醉,經宿未嘗不悔也”縱覽太祖一生,每遇重大事件,像陳橋兵變之時,他與趙普訂統一南北之策時,均與喝酒相伴。

趙匡胤和他的弟弟先光義更是時常約到一起喝酒,而且每每“酌巨觥以勸太宗,太宗固辭”,上“復勸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勝之狀”,這些場面,正是他倆兄弟平常勸酒時的場面,飲至深夜時,二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往窗外一看,殿外雪已是數寸,更是極為興奮,遂以戶牖間象徵吉祥與權威的斧子支撐身體,到庭中欣賞雪景。但經戶外涼風一吹,酒力上攻,因而回殿中倒頭便睡.“鼻息如雷霆”。

趙匡胤死的時候,只有他的弟弟趙光義在場,趙匡胤的死,這就難免和趙光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趙光義為何要害他的哥哥了?

首先,趙光義當時被封為晉王,同時又擔任開封府尹,是大宋國都所在地———開封的最高長官,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位。在五代時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皇族成員擔任開封府尹的,基本等於確定了其儲君地位。

其次,趙匡胤並沒有明確自己的接班人,即確立太子。這是很不尋常的,趙匡胤去世時,他的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年(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如果趙匡胤真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就應該儘早冊立太子,以保證皇權能夠平穩過渡,而不應該讓皇儲的位置長時間空缺。這兩點可以證明:趙匡胤在繼承人問題上是猶豫不決的,他還沒有拿定主意。

【趙光義】

然而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巡查西京洛陽並計劃遷都,似乎有意要避開趙光義的勢力範圍從而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上曰:‘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趙光義又言:‘在德不在險。’”

雖然這次遷都計劃在群臣的反對下被迫擱淺,但卻深深刺痛了趙光義敏感的政治神經,使其意識到,自己已經在皇位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局面,而同年十月,趙匡胤就在“燭影斧聲”之中離開了人世,繼承皇位的恰恰是趙光義,這背後的原因,的確值得讓人一番品味。


文史議春秋


史載: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生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真相:

後人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

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後晉王光義在靈前繼位。

所以,真相就是弒兄篡位。


玩主老嘿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50歲的皇帝趙匡胤突然去世。

趙匡胤死的當晚,曾召見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兩人進入寢殿,把所有的太監、宮女及侍衛都趕走,開始喝酒。宮中侍從遠遠見到燭影下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向後退縮,像是在推辭躲避什麼,還聽到有斧頭掉落到地上的聲音。第二天一早,就傳出趙匡胤去世的消息,這件事在史書上被稱為“斧聲燭影”。

一個身強力壯,並無疾病的皇帝突然身亡,而《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寥寥幾個字:“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對於死因隻字未提,本身就很奇怪。

那到底趙匡胤是怎麼死的呢?如果想探究真相,就得先了解下“斧聲燭影”之後發生的事情。

當天夜裡,趙匡胤死後,他的皇后宋氏命令宮中的大太監王繼恩出宮,召見當時的二皇子貴州防禦史趙德芳。很明顯,是召見趙德芳來靈前繼位。但王繼恩自作主張,直接去開封通知了趙光義。他為什麼這麼做呢,據司馬光記載,是這位太監想起了趙匡胤一直都想讓趙光義當接班人的心願。

王繼恩到了開封府,確突然發現府門前有人,一看是開封府左衙門程德玄。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程德玄會在這裡,不過著急通知趙光義,也沒細問。趙光義得知自己哥哥突然死了,自己還要馬上去宮裡繼位,大驚,還猶豫不決說要和家人商量一下,很久都不出來。後來王繼恩實在等不及了,說再不出來皇位就是別人的了。這三個人才匆忙入宮。

宋皇后看見晉王趙光義。她的反應是“愕然”,之後她馬上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聽聞,他哭了,邊哭邊說:"共保富貴,勿憂也。天亮之後,他就在哥哥的靈柩前即位了。

這段故事中,有三個疑點,首先太監王繼恩為什麼自作主張去通知趙光義呢,其次程德玄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趙光義門前,再有就是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後稱呼他為“官家”,官家取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至宋朝對皇帝的普遍稱呼。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切都是早有預謀,正所謂富貴險中秋,宮中的太監向來勢力,沒有好處的買賣怎麼會做,如果不是巨大的利益誘惑,王繼恩憑什麼冒險為趙光義通風報信。

至於程德玄為什麼會出現在晉王的門口,這位醫藥高手解釋說睡的好好的,聽到門外有人叫他去見晉王,起來卻沒人,躺下卻還叫,讓他心慌意亂,於是就到主子門口等著給晉王看病,當然這純粹謊話,他很可能就是整個事件的參與者。回到趙匡胤的死因,在趙匡胤死的那晚,趙匡胤和趙光義喝完酒後,他獨自回到殿裡就寢,鼾聲如雷。到了五更時分,也就是天快亮時,殿外的守衛就再也聽不見任何聲音了,宋太祖已經在睡夢中死去,《續湘山野錄》記載死後屍體的顏色“玉色瑩然如出湯沐”,這樣的體色變化以及聲音異常,都是中毒的表現,而且這種毒還非同一般。而程德玄恰恰善醫術,深通藥性,難道真有這麼巧合?

再看宋皇后直接稱呼趙光義為“官家”,相當於直接承認了他的皇帝之位,按理說她還有兒子,理應扶持自己的兒子繼位,如果不是形勢所迫,又豈會把皇位拱手讓人呢。因為宋皇后在看見趙光義的時候,可能就猜到宮中的人已經被晉王控制,為求自保,只能順勢改口。

可惜真相究竟是什麼已經淹沒再歷史中,我們看到了結果,欲求真相,只能從歷史的碎片中找尋。在趙匡胤去世之前,曾一個月三次去到三弟趙光美的家裡。這是極其敏感的政治信號。按古代的皇家制度,皇帝是不能隨便到某個大臣的宅第去,那是極大的特殊性榮譽。在《宋史》記載中,趙匡胤到二弟趙光義家中的次數可以用一隻手指頭數出來:

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務修舉。帝數幸其府,恩禮甚厚。

這樣做的用意為何?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馬上就會明白,這是趙匡胤有意培養三弟,用光美登上政治舞臺,用來牽制二弟光義。這時換位思考,趙光義的處境,眼看著趙匡胤的聲威更加震古爍今,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功業將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趙光義無論如何也無法通過結交官場勢力,去顛覆趙匡胤的統治;更何況三弟光美在趙匡胤的刻意栽培下,馬上就會在名列場中異軍突起;最要命的還是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他們一個二十五歲、一個十七歲,何況德昭是正宗的太子,連皇孫都生出來了,趙匡胤顯然要把他們推向政治的前臺。

那對於趙光義來講,他要想生存,只能冒險一拼,自古華山雖險,尚有一線之生機。

綜上所述,斧聲燭影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千古之謎,就算沒有真憑實據,趙光義都脫不了最大主使者的干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