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看完后对你影响很大的书籍?

余夕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人说,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才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取得更大成绩。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间,人生匆匆过,已到知天命的年龄。想想有哪些书读完了对自己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由得感概万千。

韩愈《师说》中写道:“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说到这一时期读的书,应该是一些孩童启蒙之类的作品,现在想来,没有人提示记忆,一篇名字恐怕也记不起来了,但是汩汩细流汇成大河,它们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我长大后爱好语文,終生喜欢写写画画,恐怕与这些书大有关系。

记得当时读过一段文字,记在心头,一直不忘:“毛毛雨,轻飘飘,细蒙蒙,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上。”这恐怕是已逝作家韩少功一篇散文中的文字吧,我一直觉得简直太美了,以至于以后一动笔写作儿童题材的文字,它就会在脑海中跳跃出来,影响我思考。

说起对我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应该是《鲁迅全集》,它带给我的是人格的教育,人性的启迪,风格的锤炼。我认为其它书籍给我的影响都是暂时的,肤浅的,只有这本书深深地影响了自己。

当时读这本书正是刚入大学的时候,正如一棵小树成长在即,亟须修枝打杈,浇水施肥,又如小马初行嫌路窄,雏鹰展翅恨天低。打开书页,鲁迅先生留着八字胡须,手里夹着一支烟,像一位人生导师,把人生的酸甜苦辣,世态严凉,向我缓缓道来。或分析,或争辩,或赞许,或怒骂,是那样的直面人生,直面惨淡。读到兴致处,往往会不自禁地拍案叫好,便还要回过头来再反复读几遍,直如溽暑热天打开窗户凉风习来那样清爽惬意,胸中块垒一吐为快那般舒畅,赶快拿过摘抄本来,工工整整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这些笔记我还保存着,时不时拿出来再读读,翻翻。

我有时会想自己的思想性格受谁影响最大,写作文字时最想体现谁的风格?对,鲁迅先生。他就像一盏灯塔,给我指明了方向。做人要做先生一样的人,写文章要写先生一样的文字。

现在的语文课本上都把鲁迅的文章几乎删除殆尽了,我认为这是极端错误的。不管现在的孩子懂与不懂,多读读这些充满钙物质的文章,对他们将来做一个有骨气,少傲气的人是大有裨益的。







芳径歌者


首先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当时给了我最大的内心震撼,一群农村年轻人的成长奋斗史,读来让人欣喜,让人心酸。据说路遥写完此书,因贫病交加而死,何其不幸而又何其幸哉。不幸是因为一个有才华用、生命写书的作家不幸早夭,真是天嫉英才。幸是因为短暂的一生便有如此璀璨的作品,这是他的高峰——他人生思想的高峰,登高而望,一览众山,厚积薄发,瞬刻辉煌而又骤然陨落,这瞬刻比任何永恒都要长久,人生如此,何其幸哉。

前段时间还简略写了两个《我的书单》,稍微记述我当时的心得。但现在仔细想想,何其缪也。粗读书本,未曾入室便欣欣于刚刚登堂;囫囵吞枣,不经消化便叽叽于张口吐生,想想自己真是炫耀而不知自大,张扬而不知其丑也。徐复观先生在一篇《我的读书生活》里记载了他的一次读书经历:第一次我穿军服到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熊十力)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他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他问:“有点什么心得?”于是我接二连三的说出我的许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山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这段引文很长,实在不好概括,概括便失其味矣。不知道你看到这段话的感受,我当时读到这段话,仿佛也被先生当头棒喝——常常自以为得计,其实不过跳梁小丑而已。我这段时间看书已经心境平和,不再急于去寻找漏处,急于去批评,即使和别人聊天,我也不再去急于反驳,而是静心倾听,吸其所长,辩证对待。在《六顶思考帽》中有一个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把他的汽车一般漆成白色,另一半漆成黑色。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说:因为不论什么时候我发生车祸,路两边的目击者在法庭上都会争论看到的车子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我想,这一定很有趣。其实,有时候我们互相争论,也许只是我们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已——你看到了白色而我看到了黑色,在这种情况下,用一面去反对另一面不是很有趣么。不过,这有趣的未免愚蠢而已。读书不也正如此么?这当头一棒,醍醐灌顶,虽然感觉以前的读书时光若有所失,但因为有所失而又有所得,又何其幸也。

至于说读书给了我什么,实在难于概括,龙应台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里给出了详细的读文、史、哲的理由,无非说是教你去“看”,去“判断”,可是对我来说,读书不止于此,他给了我一个精神世界。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伟大的党想把世界统一,还要把梦想统一,这即使不是痴人说梦,也很难实现。我就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环境世界,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世界,而读书正是塑造了我的精神世界,并给了我信心、方法去应对外在的世界,如此而已。至于这精神是什么样的,实在难以描述,现在我的头脑就如同一座房子,家徒四壁,别无长物,我正用阅读来构造家具,粉刷墙面,至于装修风格,那是个人喜好,就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了。


百融杨俊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易经和道德经,刚开始看易经,一头雾水,根本就看不懂。后来又看道德经,看来看去感觉道德经好像是对易经的解释,这下就来劲了,翻来复去的看,也明白一点,道德经是老子先生对易经形而上的方面的解释,深奥得不得了,边看边悟才能勉强入门,沾点边边,谁也无法全部看明白的,几千年以来,各种各样各家的解释都有,争议也大,你也没法说哪家的对,哪家的不对。其实呢各家的说法都对,只是都没说全面,都只说了一小部分,包括老子先生的道德经也只说了形而上的方面。

要说对我的影响呢,那是大了去了。以前的我,一直感觉不顺心,特别是有几年相当困难的时候,经常想,社会是不是抛弃了我,好事总轮不上,坏事呢咋都甩不脱。从小就怀着的要改变世界的心,也碎得丁点都找不见,曾几度想过死了算了,但回头想想老小,根本就死不起。还好我有个喜欢读书的习惯,偶然读到了国学方面的书,也勉强读明白了一丁点,也改变了我以前的思维方式。

现在我看待事物很开明,任何事物的过程和结果都能接受。举个例子,以前看不起我的人,欺负过我的人,跟我对着干的人等等,我现在都挺感激他们的,觉得他们应该算是我的贵人。

总之,任何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好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嘛!



笑傲淡薄


《百年孤独》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至今已经翻看过无数遍,每当看完的时候,就好像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久久不能自拔。

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别是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取名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的子孙,“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一家族特有的、绝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

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各自生活在自己密不透风的堡垒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实际上是保持)孤独:奥雷良诺上校周而复始的制作他的小金鱼,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玛兰塔为自己织裹尸布,日织夜拆;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时整小时的消磨时间......

全书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种孤独所造成的愚昧、落后、保守、僵化的现象,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孤独—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感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民族的精神,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者的用意是要引起公众思考造成马贡多一百年孤独的根本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拨弄的正确途径。

这本书还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的作家,书的开头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引起争相模仿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傲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白鹿原》

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也曾评论过这本书“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写。”


胡来煮酒


有哪些你看完后对你影响很大的书籍?在我看来,读书真的是一件成本最低,却是能给你带来极大帮助的事情。

在书中可以经历人生百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在人生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有力量。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三本书,对我人生有很大的影响,我有幸结识它们。

第一本书《金字塔原理》

作者穷尽一生获得的思想、精华都浓缩在书中。而你只要花几十块钱,就可以跟作者学到他的毕生心血。

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无论是在日常的沟通,思考问题,还是在写作,甚至是在年终终结关系到你升职加薪的PPT讲演,都会用到这项技能。

可以说是超实用的一本书。

看完这本书,你可以忽视市面上,那些所谓什么“结构思考力”、“清晰表达”等等文章和课程。这些都是基于麦肯锡这本书金字塔原理的延伸。

第二本书《随心 随意 去生活》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的,单单因为书名就很吸引我了。

也很感谢这本书,让那个时候刚出来社会的我减少了迷茫与不安,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蔡澜先生说过:“人生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活得快乐。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快乐。种花、养鸟、喝茶、逛书局、去乐器店等,都是让我们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学校。”

在这本书中,处处透露他对人生的态度,也都使我们顿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第三本是《富爸爸,穷爸爸》

这是我认为财商教育非常好的的启蒙书。

我们往往总认为,要想获取财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打怪升职,工作职位越高就能够获取更多财富。

但是当你发现那些高学历高薪的人,到了中年的时候,也被生活和社会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你才知道,获取一生的财富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本书,会让你学会到如何才能不做金钱的奴隶,让金钱为你工作。

总结:古人云,开卷有益。讲的是,好的书籍可以滋润人的灵魂,正如甘甜的泉水滋润干涸的土地。真正的好书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我有幸结识了这样三本书。


曾小然


《人生》

人生很长,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路遥和余华很像,他最广为人知的小说作品是《平凡的世界》。

更能表达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世界观的作品是《人生》。

世界可以是平凡的,也可以是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这个书名本身,已经带有了作者的倾向。

而人生,则是一个相对而言,更客观的概念。

人生就是人生。没有任何形容词有资格修饰它。

作者提供的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世界。作者像上帝一样,在小说世界中克制着自己的喜好。

也正因为这种罕见的上帝般的克制,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篇小说中,读到属于自己的宿命般的人生。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事实上,高加林对土地逃离与回归的人生历程,正揭示出路遥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时,也要承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封建陈规陋习和城市人高傲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和屈辱。悲苦不仅来自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妈式的小市民心理、黄亚萍式的极端利已主义、张克南式的人格萎缩,让人倍感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当巧珍第一次到县城去见高加林,“一进加林的办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怀里扑来。加林赶忙把她推开,说:‘这不是在庄稼地里,我的领导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给你倒一杯水。’他说着就去取水杯”。这里所揭示的城市环境对个体生命的压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个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为群体,时时遭受生存环境和文明制度对个体生命的异化和弱化。

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是贯彻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并不在于为当代农村青年指出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坦途,描绘一个令人神往的灿烂前景,或展示出人生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人生》的审美理想主要表现在,作者通过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给人一种痛惜感,充送着一种对于变革现实的热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唤——要避免像高加林和刘巧珍那样的生活悲剧重演,要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正视民族文化心理的衍变。高加林所具备的,正是刘巧珍所没有的:刘巧珍所有的,又正是高加林所不具备的。这是一个合理与不合理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一个现在还无法解决但将来必然要解决的矛盾。这是一场极其复杂的令人思绪纷坛的人生悲剧,但在复杂的悲剧表象下却隐约地透出生活的某种确定性。悲剧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正是《人生》具有持久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东子的小屋


曾国藩家书,这是一本能够改变自己习惯的书,一本修正自己价值观的书,一本值得放在手边经常翻阅的书。读过这本书以后,我开始把“早起”作为像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事情。“早起”不再是一个挣扎的过程,尤其在那冰冷的冬天。我开始持续地写日记,每周至少三篇,甚至可以很自然的每天一篇,以前我也写过,都是三分钟热度。以曾文正公为师,觉得他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我只想离山更近一些。日记内容已经不仅仅是观察到的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深刻的省察。历史上说曾文正公是半个圣人,今生能读到他的家书,实为幸事!



一木虫


①旧约圣经:不作为信仰的阅读。里面的记载似乎很大一部分基于事实,神(地外文明生物)创造人类的起源说得到了国外众多学者的支持与研究。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②众神的战车:经典中的经典,远古外星人理论的发源书籍,引发人类对起源的探知欲。

③三体系列:中国最好的科幻题材书籍,获得众多殊荣,必读的书之一。





农村技术员


在我阅读过的书籍里,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西游记》和《水浒传》,这里说的影响主要涉及到人生的正确定位和态度。

首先是《西游记》,这本书表面上是讲孙悟空从出生到成佛的全过程,重点放在取经上,但实际上,悟空的成长成功阶段正映射了人类的生命历程。而让我感到有所触动的,是取经的过程,取经途中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意味着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也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取经的过程就是每个人不断修炼、选择的过程,即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征服自己心灵上的矛盾的过程。所以,此小说通过漫漫取经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并且始终保持初心,克服困难。

然后是《水浒传》,这部小说与《三国演义》类似,都有对“忠义礼智信”有一定程度上的崇尚和要求,但是《水浒传》反抗精神更浓厚。作者通过描写一个个不同阶层的好汉被逼上梁山,在梁山泊聚义,把反抗历程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反对朝廷,到招安后辅助国家抵御外敌,整个历程都把战争里的每个人物写得英勇昂扬,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读者在行事处事方面要勇敢坚强,朝着目标奋勇前进。所以,这种反抗精神比《三国演义》那种详写战争情节而少揭露人物热血本性的手法更具说服力,已经开始注重对个人的描写了,因此也能对应地让读者产生对个体发展的思考,从而更明确目标,并进一步实现目标。




毓秀阁


我觉得有两本书有兴趣可以读一读,《狼图腾》、《平凡的世界》。

《狼图腾》讲述了北京知青下乡,在内蒙古所见所闻、所作所想,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文中描述的狼,以一种颠覆传统的视觉冲击力,进入我们的视野,震撼我们的心灵。它们团结、强悍、智慧、温情以及为了自由、尊严宁愿以命相拼也绝不妥协。

《平凡的世界》背景是农村兄弟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主人公,讲述了从1975年到1985年10年间,当时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及勾勒出了整个社会变迁、转型过程中各阶层人们的形象,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群众为生活默默承受的苦难,深刻展示了那个年代人性的自尊与自强,自信与自卑,人生默默承受的苦难与心有不甘的拼搏…

每次看《平凡的世界》都有不同的酸楚与触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