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日本的中醫研究很厲害,為什麼在日本也越來越式微呢?

苗村傳世貼


日本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很深,對中醫的研究也很投入,但現代以來日本對中醫的研究採取了廢醫存藥的方式,中醫的許多經方、名方都被日本搶注,因此,日本研究的不是中醫,而是中藥。這也是日本的中醫越來越式微的原因。


中醫作為中國的國粹,其特點是易學難精,就以現在的中國來看,十多億人的中國居然有相當的一部分人不相信中醫認為中醫治不好病,如是沒有2003年的“非典”,現在的“新冠狀病毒”,也許要不了多少年,中醫將會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之中。


學習中醫首先必須精通中國文化,日本雖然對中華文華有一定的研究但比起中國人來說可以說“先天”不足,這也是日本對中醫的研究不得已而採取的廢醫存藥方式。沒有中國傳統文化支持來研究中醫可以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何能取得成功?這正是日本的中醫研究越來越式微的根本原因。


下乾上離


其實這個問題很複雜,不是一句發揚光大可以總結的。

作為一個曾經的中醫粉,現在的中醫黑,在粉黑轉換之間,確實有思考過中醫的種種現象,當然包括日本“中醫”的發展和借鑑作用。

談談日本“中醫”現象要全局性的觀察和思考,不能靠幾篇文章,幾張照片得出些結論,當然空想更不行。

一、日本“中醫”稱為漢方醫或皇漢醫,源自中醫是確定無誤的,而且看名字也知道歷史很久。

二、“獨崇傷寒”,其他答案中有配圖(這張照片看起來是在藥妝店裡面拍的,大家有機會去日本玩都會去逛這種店,去過的就會知道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店了,我就不多介紹了),我們可以看到圖片上滿滿的傷寒論裡的方子,這實際上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但是為什麼很少看到傷寒論以外的藥物?這個現象不瞭解漢方醫歷史的人是不太清楚的,那麼我先說結論,漢方醫“獨崇傷寒”,講究“方證對應”,那麼另外的內經,本草在漢方醫中又是什麼樣的地位?為什麼會和國內地位差距如此巨大?有回答中提到了漢方醫的“腹證”,如果願意瞭解的話那就更有意思了,四診合參,脈學在漢方醫中的地位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什麼樣的情況是方證不對應?(以上這些問題如果都展開說夠寫論文了,所以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觀察,只有瞭解這些以後你才能知道漢方醫和中醫不一樣的地方)。

三、“漢蘭學派”,日本江戶時代荷蘭人帶去了西醫,稱之為“蘭醫”,漢方醫內產生了一個新的流派,這個流派稱之為“折衷派”,差不多就是中西醫結合的意思,不過這派的發展軌跡很有意思,有興趣的可以多瞭解一下,所謂“以史為鑑,可知興替”,當然不是說下場會一樣,只是瞭解一下,不是覺得日本“中醫”發展好嘛,那就多看看人家唄。

四、“廢止中醫”,明治維新後,漢方醫被政府禁止。

五、現代日本漢方醫的發展按我看有兩條線。

一條線是漢方醫理論部分,結論是基本已經歇了,已無繼續發展可能,也就是其他回答中的“棄醫”部分,其實就是廢醫啦。

一條線是漢方藥部分,這部分又分兩個階段,以小柴胡湯事件為界,差別在於相關實驗的強制要求上,前半段可以理解成存藥,但現在只能理解成驗藥了。當然,日本小柴胡湯事件在國內中醫界也是討論甚多,多集中於日本人不辨證使用導致的,但是,在漢方藥物使用上日本人從來就沒有“辨證”過。

目前來說,日本漢方藥的監管越來越嚴格,使用上也不需要漢方理論的指導(其實想指導也沒了),不做藥理藥性研究(漢方理論都歇了,這部分就不要求了唄),做藥效學研究(大XX雙X隨X對X越來越多,反正方證對應不用考慮辨證論治,一人一方的事,小日本比較軸啊),強制藥物安全實驗(千年古方一樣要,親,不過日本人很雞賊,劑量部分基本上是原方的1/4~1/6,這部分實驗太好過關了),不過這樣一搞,歐美老外好像很吃這麼一套的,所以出口搞的比正牌中藥好太多了,羨慕別人的時候多看看別人是咋搞的,方法很重要。

但是漢方藥在日本就是一個生意而已,整天就在傷寒論裡面折騰那點經方,你要指望他們去發揚光大是不可能了。話說回來,小日本眼光確實獨到,中醫的東西我也看過不少,確實傷寒論亮點不少,相比別的奇奇怪怪的東西強太多了,沿著傷寒論的思路走下去融於現代醫學是有可能的。

看日本“中醫”要全方位的觀察,打開蓋子看看人家是咋搞的,我覺得中醫是完全可以借鑑的日本“中醫”的,不過有些人恐怕只是葉公好龍而已,按我說不要等十年,只爭朝夕算了。

當然我寫的爛文也只是我的看法,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對文中這些問題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

另:本回答免戰,我只是說了幾個現象和我思考的點,同樣的現象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也許你覺得這叫發揚光大,也許和我一樣覺得這是廢醫驗藥,也許你能發現幾個牛逼閃閃的點去如何如何,都是個人看法,僅此而已。


國外熱資訊


您好,和您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我聽到和看到的是:日本人對中國的藥方很有研究,但這個藥方是固定的成方,日本通過其民族特有的專注和精細的精神,確實藥效穩定了甚至有所增強。

但是日本是缺中醫的,中藥再好要有好的中醫因人而異,施以妙手才能藥到病除。

對中醫來說相同的病症,有些是可以用通方的,但更多的是因個人的特質而在成方基礎上有所增減藥材和藥量。

所以中醫是辨證施治的,專注於通性的同時也同樣重視單個樣本的特質。

我不知道表達清楚沒有,希望能得到您的認可,或對您有一點點幫助也好。


貢院書生


因為日本沒有健全的中醫,沒有健全的中醫理論,沒有客觀的做人標準。

這麼說有點重麼?一點也不,因為日本有過許多次機會,最後都是它們自己不要的。

日本沒有道士,只有用來安慰心靈的和尚,以及更像薩滿的神道教。

沒有道士,他怎麼理解相生相剋陰陽五行學說?什麼是“君”藥,什麼是“臣”藥,什麼藥性寒,什麼藥性熱?

中醫是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陰陽五行只是醫生用來理解的理論工具,中國古代無數本醫學論著,其中糟粕不少,但是每朝每代都有新的論著,用來完善醫學,其中必然會逐步淘汰糟粕。

日本從不承認元朝之後的中國是炎黃正宗,所謂崖山之後無華夏,就是當年日本用來歪曲顛覆中國的理論工具。日本只承認唐宋時期的中藥配方,因為那時候的中國更昌盛,當中國衰弱了,它連中藥配方都開始懷疑了。我說他沒有客觀的做人標準,就源於此。

日本以前曾經出過一例人命事故。一家企業採用了唐朝的一副藥方,向市場推出了一款涼茶。這家企業為了照顧口感,調了藥量的配比,增加一味藥材的用量(好像是甘草),同時降低了另一味藥的用量。結果市場反應很好,不久後就出現了喝死人的情況。最後這家企業把罪責推到了中藥配方身上。

咱們平常人都知道,甘草味甜、性寒,胃寒的人不能吃。即便不知道藥性藥理,也明白藥方不能隨便改。這家企業的如此做法,只能說是日本中醫體系的一個縮影。


筆不意馳


日本對中醫的研究是費醫存藥,是實用主義,把中醫的有效方子當西藥對症治療。中醫的發源地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根據當地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發展起來的。比如說春風,夏熱,秋燥,冬寒,在海南島就沒有這樣的現象,還有一些文化傳統,風俗理念。外國人很難理解。中醫的根在中國,其他國家研究中醫都是皮毛,什麼世界中醫學會都是扯大旗,作虎皮。所以說日本的中醫一直都是式微,不是現在式微。


宮道中醫


不從小在中國國內學習中文長大是理解不了中醫理論的,比如五行經脈等中醫理論博大精深,要老中醫手把手的教才能慢慢學之皮毛,到了一定年齡才能多少悟出中醫的一點點,一般好的中醫都是出自中醫世家,日本人只是研究中醫的皮毛而已,比如日本人偷學了宣紙工藝但是還是達不到真正宣紙的水平


北極光14334294


三皇之時,黃帝煉丹,九轉方成。五帝之後,混元練丹,三年才成。及夫戰國,凶氣凝空,流屍滿野,物不能受天地之精氣而世乏藥材,當得法之人而逃難老死巖谷,丹方仙方,或有竹帛可記者,久而朽壞,世人不復有矣。若塵世有藥材,秦始皇不求與海島,若塵世有丹方,魏伯陽不參於《周易》,或者多聞強識,迷惑後人。縱有好方而無好藥材,有好的藥材而沒有好方。有好方好藥而不知火候,把至靈之藥而毀於一旦。外丹外藥千辛萬苦九轉方成,若沒信心苦志萬萬難成。


悟虛而治無欲則剛


在現代資本為王的社會里,為了賺錢日本對中醫藥有所偏廢,廢醫存藥是資本的選擇。中成藥或製劑對於有點中醫藥學知識的群體是頗受歡迎的,有著廣闊的市場,這就不難理解了。


紅哥76122651


不是研究,而是偷學,中醫和中藥🌿乃是華夏甚至中華幾千年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別人是學不去的。[靈光一閃]


普通人636


中醫博大精深,不是看幾本醫術,背幾個藥方就能成為神醫的!更何況它們是來搶走的,最多算一知半解而已!另外一方面日本也有大量西醫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