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黄河滩区迁建十三五规划

3.3 《新乡市十三五规划》

新乡市黄河滩区迁建十三五规划


3.3.1 总体布局

构建“一核两带”城市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核两带”城市发展新格局——主城区+北部太行山旅游健康产业带+南部沿黄经济带。依托黄河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郑新融合,呼应郑汴,重点发展现代产业、沿黄旅游、高端农业、健康养老、现代物流,打造以平原示范区、获嘉县、原阳县、封丘县为主的南部沿黄经济带,加快构建空间集约、经济高效、生态优良的城市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逐步构建主体功能更为鲜明、布局更为合理、区域发展更为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保护,促进形成现代农业空间新格局,北部沿山区重点发展生态林业、药用林业、优质林果业和绿色养殖业,建设北部生态屏障;中部平原区重点发展大宗作物、规模养殖、特色果蔬,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城市近郊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南部沿黄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绿色养殖、生态旅游,建设南部生态涵养带。加强各类绿地保护和改造升级,形成以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全市域生态体系。

3.3.2 发展目标

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的高层次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 23%以上,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3.3.3 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创新新乡

“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到 2020 年,初步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推进建设“创客之乡、创业之都、创新之城”。

创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河南形成科技创新高地。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知名企业、先进地市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在我市设立或共建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资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拓展我市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3.3.4 产业升级转型

立足于新乡农业优势,发挥资源原材料优势和毗邻郑州的区位优势,以绿色安全、品牌提升为导向,完善原料基地、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建设省级食品检测中心。重点推进医疗服务、药品及医疗器械、养生养老服务、休闲旅游、体育健身、保健食品等产业发展,构建“一个中心、三大产业园区”(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南太行智慧健康产业园区、平原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和沿黄生态养生健康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形成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争创全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中原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南太行山水优势,加快推进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南太行山水度假旅游、牧野文化体验旅游、沿黄乡村游憩旅游三大旅游产业集群。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突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培育乡村特色旅游,重点推进黄河湿地、观光农业和原阳县旅游综合开发建设。加快开发旅游文化健康新业态和新产品,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3.3.5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注重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确保高标准粮田持续长久利用和发挥效益。打造河南粮食核心区的优质高产示范区。强化科技支撑,扩大品牌影响,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先进技术,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粮食加工基地。

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立足我市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生态休闲农业、高端示范农业、农产品物流和加工业,大力提升农业的生产保障、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功能,打造以城区为中心、辐射郊区及周边部分县(市)的“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

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构建“两区两带多点”的林业生态建设格局,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等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继续实施生态廊道网络、“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山区及平原沙荒营造林四大省级重点生态工程;继续实施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工业四大林业民生工程。到 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3%以

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