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英译现状:"权"贯穿始终

班固曾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论语中记载了儒家代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它既是儒家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经典。它与人们一般认同的古板教条不同,是中华古老智慧的结晶。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孔子的思想被多个国家所接受,而传播的基础则是语言文字的转换。

《论语》虽是几千年前的文化产物,但其中的许多思想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所以《论语》可以"古为今用"。不同年代的人对论语有不同解读,现代人解读论语势必会用现代人的观念,不为时代所服务的思想就会被摒弃。

《论语》英译现状:

一、《论语》对海外的影响

赵普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影响深远,不只是体现在我国的社会文化中,还体现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文明中。纵观世界各国,受《论语》影响时间最长的莫过于韩、日等东亚国家,这些同属于汉文化系的国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上无不体现着儒家文化对其的影响。早在公元三世纪末,儒家文化就已经传到了日本。《论语》对当时的日本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甚至于后世的明治维新,很多儒家思想都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了体现。《论语》对于韩国的影响同样是举足轻重的,《论语》很早以前就是韩国教学的教材,是国民的必看书籍,儒学几乎贯穿了韩国发展的始终。

这些在中国古代就附属于中央王朝的政权,在文化上是落后的,接受中原文化也是顺其自然的。

《论语》英译现状: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论语》译介的发展,儒家思想对西方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欧洲十六世纪以后的哲学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也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新的借鉴。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翻译为"one should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he himself does not desire",这个思想被当时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等广泛接受并进行了传播,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公布的《人权宣言》也有体现。

儒家思想在伏尔泰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认为儒家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欧洲的发展。事实上整个欧洲对于孔子的认同度都很高,在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中,孔子高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1998年于巴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汉内斯·阿尔文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学习孔子思想已经成为了社会潮流,儒家经典英译已经越来越广泛。

《论语》英译现状:

儒家文化对外国的影响极大,无论是自古以来文化就与我们交织在一起的亚洲国家,还是距离较远的西方国家,他们都承认了儒家思想对发展的重要性。但随着时代改变,儒家文化内核也是要紧跟时代特征的,对外传播的重点不在于交流,而在于自我丰富。

二、《论语》英译研究

1、传播伊始

《论语》英译之初的作用是满足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需要。在十六世纪时许多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试图用西方思想来吸引信徒,但却是无功而返,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传教士发现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思想认同是无法被改变的。所以他们在认识到儒家文化的必要性时,开始翻译《论语》试图架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最早的儒家经典译本出自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他的名字是利玛窦,这个人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在对中华文化懵懵懂懂时,艰难地从先秦文化典籍中找寻能与基督教想通的思想,并且用儒家文化解释了基督教的见解。利玛窦是机智地,他用模糊的儒家语言解释基督教义,使基督教开始在中原地被小范围接受。同样,他所英译的儒家典籍也进入了西方世界,但真正起到作用是在十七世纪。

《论语》英译现状:

2、《论语》的广泛传播

利玛窦只是让儒家思想进入了西方世界,但并没有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真正出现扭转的,是在柏应理等人翻译了《中国哲学家孔子》后。这个拉丁文译本于1687年出版,在随后的几年中英译版本、法译版本陆续出现,这大大促进了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此时的儒家典籍外译是生涩的,人们还没有找寻到不同文字之间互通的两全之法。

《论语》译介真正成熟的时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时已经有很多传教士把东方的理论带回欧洲本土,而此时英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种种因素推动了儒家经典的英译。据记载《论语》英译的最早版本是英国传教士马士曼在1809年推出的《The Works of Confucius》,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有涌现了许多优秀译本。

《论语》英译现状:

3、英译过程中的难点

由于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不同,人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也有所不同。《论语》作为我国先人智慧集锦,他所表达的绝对是以古代国情为基础的。那么两个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寻求平衡呢?我国国内的《论语》英译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语境"。而大多的英译都是从不同历史角度下寻求文字与语言的平衡转换的。

《论语》英译现状: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在社会动乱时期人们所表达的思想本身就是复杂的。《论语》所反映出的社会、历史、思想都是极其晦涩的,而且翻译还受译者的主观思想制约,这种个人主观与文论现实相差很多的译本,它本身就是具有争议性的。再加上那个时代文字表达及记录方式不是很成熟,所以即使是后人的我们想要完全重现古人风采也是很困难的,何况是外国用他国文字的再现。但这种差异性并非全无好处,不同译者对于儒家经典的不同看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论语》的广泛英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论语》在翻译的过程中以译本的状态在外界传播,做到"古为今用",才是延续经典的价值所在。所以《论语》英译的同时,不仅保存自身独特性,还要积极吸收其他文化中优良的部分。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易"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极大,《论语》中也对"易"的内涵进行了论述。"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论述"易"理中变易和权变在《论语》中的表述。

三、《论语》中"权"思想贯穿近代世界始终

《论语》英译现状: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指出君子做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最主要的是合理恰当,而这就需要人自己权衡事情的对错。《论语》中最常论述的就是"仁"和"礼","仁"关键在于人和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但事实上人的和谐相处是很难一概而论的,所以看待"仁"需要从"权"的角度出发。这条法则并不只适用于中国,外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样如此。《论语》中"权"的思想内涵不仅对中国社会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还给外国一些启蒙运动提供了借鉴。

《论语》中的许多思想,比如"仁"与"礼"、"学"与"教"、"天命观"、"义利观"等都是分散在全书中的。但这些思想是根据时代所产生,并且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权"。

  • 仁礼互为表里

"仁"和"礼"既是和阴阳一样相辅相成的完整结构,又可以看成是两个单独的个体。"仁者,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可以一概而论是需要权衡变化的。《论语》一书中所提倡的仁者并不是只效仿礼仪模范的人,而是有道德的人、身居高位的人。中国不喜欢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外国同样也是如此。

《论语》英译现状:

"礼"就是法规,能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法规。但对于中国来讲,礼似乎多了一层"道德束缚",它不单单是用法则约束人,更多的是在思想上限制人。外国则相反,英国自《权利法案》通过后,以往高高在上的皇帝权利都被法律束缚,这是资产阶级愿意看到的。《论语》中体现的"礼"的思想不仅让外国人在思想上认同,而且有利于实现政治目标。对他们来讲何乐不为呢?

《论语》有言,"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认为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来讲完全可以解释国王权利的转移,为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学与教的权衡

孔子曾提出过教学相长,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学与教是辩证的关系。如何在两者中寻求"权"呢,《学而篇》中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要按照时间规律去学习或复习;《为政篇》还说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就是多次复习能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这两者都强调了要权衡地看待学习。我想这个学习方法应是古今中外通用的。

《论语》英译现状:

  • "权"思想的世界性

细读《论语》,你会发现权衡是无处不在的。孔子的"义利观"曾在《里仁篇》中得到体现,"子曰: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

"。这一句体现的义与利其实是相对的,但后来孔子又在《述而篇》中提出"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就表明了只要利合乎于礼,孔子也是很赞成的。联系西方社会,近代的资产阶级不就是需要一个为自己谋利益的合理理由。孔子之见不局限于中国社会,即使是放到近代西方也是通用的。

上文中提到《论语》一书被广泛传播的时间是十七世纪,那么为何在这个时间孔子的一些思想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呢?

西方此时所经历的,正是中国遗憾未经历的。新航路开辟之后许多国家加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发达国家掠夺落后地区的资源财富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资产阶级推行《权利法案》后在英国站稳了脚跟,稳定的国内社会为对外扩张提供了保障。虽说限制王权与孔子提倡的"礼"相悖,但整体上体现的却是权衡、变通。

《论语》英译现状:

《论语》被中国奉为经典几千年,除了其内在思想广受推崇外,它自身也有许多优越性。与圣经相比,《论语》并没有借助宗教就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并且这种统一是一个民族自觉的认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分散,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论语》,得益于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圣经虽然也同《论语》一样保存了自身的独特性,但是从本质上讲,圣经是排外的,它不会在意外来文明会不会给自身带来发展。这虽有益处,但也是弊端。

四、《论语》英译的价值

"半部论语治天下",虽夸张,但从侧面反映《论语》的实用性、广泛性。如今世界上已经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开设了孔子学院,孔儒学说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

1、扩大儒家文化影响力

全球化的局势势不可挡,如果文明想要割裂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就是自断后路。我国研究者想要研究西方社会,不可饶过的就是《圣经》,同理,西方研究者想要研究中国,同样不可以错过《论语》。

《论语》英译现状:

追溯历史,在十九世纪各国都在寻求转变时,世界大国中只有中国固步自封,沉醉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中。此时的英国等西方国家正通过工业革命,走上了强国对外扩张之路,而中国这个古老的雄狮就是他们展现实力的第一站。先是西方的传教士传播西方文化,再后来给中国的就是大炮火药,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就是西方的民主思想。

文化从不会是单方面的,就在我们因西方的先进成果而感到自我怀疑时,西方也同样如此。我们因种种因素带给我们的落后感到失望,忽略了其在经历低谷后能重生的一面,而西方在认识到中华文明后,他们觉得自己在走向末路,未来的世界绝对是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占主导的。

当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这一点时,《论语》及其他儒学经典的翻译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论语》英译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投入到了研究翻译儒家经典上来。因为儒家文化影响了每一代中国人,《论语》中的一些思想已经根植于人民的血液中。如果想要《论语》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世作用,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论语》英译的过程也是追求'去伪存真'的,如果一味地继承不跟随时代潮流所改变,那儒家典籍的"古为今用"作用也就所剩无几了。

2、《论语》英译现状

当今学术界最热门的项目莫过于《典籍英译》,这对于我国文化工作者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我们可以通过典籍英译,不断丰富典籍内涵,也可以让儒家思想走向世界。挑战就是,如何在表达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同样的价值内涵。《论语》英译的历史要从传教士利玛窦说起,虽已失传,但它是典籍英译的开始。后世曾有多人英译《论语》,对其见解是不尽相同的。儒经英译大家、英国汉学家理雅各认为《论语》是"讨论与评论的选段",所以他在英译《论语》的过程中加了许多注释,这样许多外国读者能够更直观、深入地讲了文章内涵,对儒家典籍英译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英译现状:


总结

《论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大部分思想,这对于我们剖析先人哲学十分有利。儒家典籍英译不仅是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不可或缺。《论语》中所展示哲理能够被西方人所接受,说明其实用性强,英译是十分有必要的。

不可否认的是,几千年前《论语》中的思想放到今日依旧能够发挥作用,它对于许多社会问题依旧具备指导意义。儒家典籍英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论语》中的思想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遗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