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式5.8毫米手枪是不是使用少装备少所以才没有什么负面评价?

相信你的谎言2


这个理由其实说的挺对。


92式5.8毫米手枪仅装备军方部队,不用于警察和出口,加上我军没有什么战事,所以这款手枪几乎没有实战的机会,因此缺少相关的使用评价。


此外,军方部队的保密程度较高,枪械的使用多数不会对外讨论,多数讨论都是围绕枪械本身的参数在空谈,缺少实际使用者现身说法。


相比之下,警用手枪实战机会更多,实际使用者参与讨论的机会也多得多。



陶式防务评论


其实,92式手枪,研发时就有两个不同的口径,即15发弹匣供弹的9毫米手枪,以及5.8毫米20发弹匣供弹的手枪。

两枪外观非常类似,只是9毫米手枪握把上有只五角星,5.8毫米手枪握把上没有五角星,外观区别大概就如此,既容易区别,又容易搞混淆。

9毫米手枪,既能发射新研发的9毫米枪弹,还能发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目前,除了装备军队营级以下军官,一般也装备武警和公安干警;此外,司法和保卫人员也普遍装备此枪。

5.8毫米手枪,目前,仅装备军队中团级以上军官,仅为我军中高级指挥员的配枪;当然,另有一说军中中高级军官的警卫人员包括特勤人员也配发5.8毫米手枪,原因就是此枪容弹量极大,看中的就是那只20发弹匣,火力非常凶猛,是只有7发弹匣的54式7.62毫米手枪的数倍。

采用枪管回转半自由枪机式的5.8/9毫米92式手枪,实际上定型时间为1998年,21世纪以后,才逐步改变了54式手枪在军中数十年的态势,64式手枪和77式手枪,都无法撼动54式手枪在军中的地位。

说明军方对92式手枪是满意的,特别是其中5.8毫米手枪,在网络上似乎看不到有什么负面的评论,反倒常有吐槽92式9毫米手枪的文章散见网络,比如弹匣采用双排供弹,除了压弹困难以外,还会出现卡壳现象,弹匣厚度较大等。

原因可能与5.8毫米手枪,仅装备我军团级以上的中高级军官有关,许多军迷并未真正接触到这把5.8毫米手枪,没有把玩过或者打过靶,因此,对于5.8毫米手枪极为陌生,自然网络上就少了关于92式5.8毫米手枪好坏之争的文章。

再说了一般军队的中高级军官,与连排级军官还是有所区别,很少有中高级军官去靶场打靶,也极少见中高级军官出行时身上配带手枪的。

而连排级基层军官则枪不离手,许多军官除了92式9毫米手枪以外,常喜欢提一把95式步枪,毕竟整天了士官和士兵相处,在训练场地摸打滚爬。

另外,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上关于枪械好坏之争议,真正出自军中之手的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其实都是键盘侠的作品。

由于不熟悉5.8毫米92式手枪,随便想闭门造车瞎起哄,实话实说,缺乏第一手资料,不似95式步枪,什么火线高、易爆头、塑料弹匣易变形等,即便没摸过95式步枪,都可以借题发挥,在键盘上捣鼓出一篇文章来。


国平军史


92式5.8mm手枪并非装备少、使用少。作为一款用于替代54式的军用手枪,92式5.8mm军用手枪已经成功地配发到了所有连营级以上主官的手里,高级军官的警卫、特勤特战也装备了不少的92式军用手枪。它成功地取代了54式手枪,实现了军用手枪的“一统江湖”。



而92式9mm警用版本就相形见绌了。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大漠,确实都有92式警用手枪的身影。但是它就饱受诟病,从制造工艺到供弹方式,都有它的槽点。更为突出的便是弹匣不能互换使用问题。坊间流传:除了配套的3个弹匣以外,92式警用手枪不能使用别的弹匣。这是造枪呢,还是配钥匙呢?



网络上重拳出击的这么多,以讹传讹这事相信所有人都遇到过。再加上某些“权威”的“证实”,这事也就石锤了。初期版本的92式警用手枪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在2015年停产。而后续改进工艺、优化设计的92G式手枪,则一直生产至今。而警用版本的92式,广泛装备了武警、警察部队, 使用人群较广泛,因此负面评价较多。



而军用版本的92式,装备量不多,使用频率也不大。基层明显更倾向于使用步枪,使用92式手枪往往是在打靶考核的时候。而军官使用自卫手枪的几率更是低得可怜。大多数“战斗”,恐怕都无需换弹匣就已经结束了,光靠打25米手枪靶根本无法看出太多的缺陷,更难以作出负面评价。


堑壕中的大游民


并不是,92手枪产量也是蛮高的,而且装备数量也很多,5.8mm的92手枪装备于军队,9mm的92手枪装备于警察,数量非常多,全国200多万大军,装备数量不可能少了。

这个负面评价,估计是对比95的,95在网上负面评价挺多,其原罪并不在于枪如何,而是枪上顶着一个名头是国产。而大多数军迷提到国产枪,第一反应就是95,其次是81,这两个出镜率最高。所说的,关注点,就在于突击步枪,而不是手枪。军迷看枪,基本都是看步枪,对比一下国外的步枪如何,而很少对比手枪。

92手枪乃制式手枪,装备数量怎么可能少,只不过军迷很少关注,毕竟很少有人对手枪感兴趣。咱们装备的手枪,出镜率最高的不是现役的,而是那个八十年代还有人用的驳壳枪。世界上的枪,军迷津津乐道的是M4、AK、HK416、SCAR这类的明星武器,手枪里的明星武器很少,甚至让很多人说一下美军制式手枪都有哪些,都没多少人能说出来。

至于手枪,人们比较关注的属于是那些威力巨大的,比如沙漠之鹰,还有那类外形比较独特的,比如南部十四、鲁格尔,再不就抗战剧里出镜率高的驳壳枪。现代军用制式手枪也是比较平平无奇的,92被忽略掉很正常,甚至很多人也压根不知道92,自然就找不到槽点了。


军武文斋


任何一款装备都有其过人之处,也有与身俱来的缺陷,这是无可厚非的。有关92式手枪有一些说法是错误的,没搞明白92式手枪9mm口径和5.8mm口径的使用范围。

92式手枪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一款近战武器,目前总共有三个型号,即92式5.8mm军用版手枪、92式9mm警用版手枪和92改9mm警用手枪。由于使用对象不同,所以两种口径的转隔壁情况也不同。相对来说,92式9mm口径和92改的使用范围更广一些。

5.8mm口径从设计之初就是为军用定位,因而是当前解放军的主力制式手枪,广泛装备于各部队;9mm口径的主要用于装备国内公安以及出口,92改是根据92式9mm口径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可靠性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的一款型号。

可以肯定的是,5.8mm口径主要用于军用,并没有额外的市场拓展,显得有些神秘,对于其的性能评价多来源于退伍老兵和一部分网络上根据枪械参数进行的预测性评价。很多人所疏忽的是,其实9mm口径的在军内也有一定的市场,解放军很多特战部队、武警特战部队都有装备9mm口径,主要用于城市作战。

有关9mm手枪配备中高级军官的说法是错误的,军内手枪大多以5.8命名口径为主,就算是中高级军官亦是如此,并没有额外配发9mm口径。有关中高级将领使用枪械在新式11式手枪没有出来前,都是清一色的5.8mm口径,9mm口径部分装备特战部队,主要考量到的是城市反恐作战中5.8mm的贯穿性太强,容易造成附带损伤。

相对比较大众化的9mm口径,军用版的5.8mm口径的负面评价的确要少很多,再说,5.8mm口径在军内的表现总体良好,尤其是20发弹匣的装弹量深受欢迎。当然与9mm同属同一个系列,也有共同性的问题,那就输弹匣供弹问题,由于该型手枪弹匣采用的是镂空设计,弹匣硬度不够容易变形,从而在换弹或者上弹的时候,很多人会出现供不上弹的问题。

不过相关的问题在军内也得到解决,比如在上弹时找准角度,这个需要长期的练习来固化;另外一种就是装弹后,事先磕一下,而后上弹相对就能避免上述的问题。至于部分人所讲的枪太大,手型小的人握不住,没有小砸炮好使,这不是缺陷,一款装备的设计是有一个参供的标准的,不是穿衣服给你私人订制一个。

另外就是夜间瞄准所使用的荧光粉容易在训练中磨损,在白天使用直射光照条件下也有反光现象出现,容易造成瞄准虚光现象,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训练中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进行规避性解决。

当然,92式5.8mm手枪在设计上还是与国际同类产品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枪身处理不够流畅,使用尼龙快速枪套的时候,容易出现挂拉现象,在战术配件的使用上也没有过多的选择和灵活性,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国际通用的11mm导轨。

这些是设计理念上的问题,5.8mm口径相对早期的9mm口径在可靠性等问题上要好得多,在部队实际使用中也没暴露出太多的毛病,因而负面评价相对也就少一些。


鹰鸽分析


92式5.8mm手枪装备远高于9mm,其实92式两种手枪非常优秀,5.8mm弹匣是双排单进,非常流畅,而9mm弹匣采用双排双进,在一般射击时没问题,但在速射和连续射击时,双排进弹有时会造成不畅。现在早就改进成双排单进,没任何问题,92式9mm手枪,依然是武警和特警的标佩,基层警察的主力还是64式,部分配备92式。


馬踏飛燕64876053


5.8的92非常成功,双排单进弹匣完全没有9mm92的通病。而且后座力小,装弹量大,穿透力强,非常好用


阿果89093111


印象中92的5.8mm是装备营以上军官使用,以下配备9mm的92,装备量少自然没什么评价


AlfaHuang


并不是,92手枪装备部队还是挺多的,可能是大家关注的比较少吧,现在装备部队的有2种口径,分别是9mm和5.8mm口径的,9mm主要装备给武警部队特战分队,5.8mm主要装备解放军。装备武警部队的92手枪有两种型号,分别是92式和92g,92式装备部队比较早,缺点也比较多,比如弹匣容易脱落,快速射击时,很多官兵在装弹匣时都是用力拍一下弹匣,防止弹匣不到位,再就是由于弹匣设计的因素,射击时卡弹现象比较严重,枪管下设计的附件固定槽设计不合理,螺丝上的过紧就会影响退壳和上膛,由于故障较多,现在基本不再装备了,逐步替换为92g手枪了。


生存技巧


不任性妄为。不乱拍脑袋。消极使用装备,条件允许选择那就选择使用俄系弹药的装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