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假期效應

對於從業人員來說,2010年的十一假期跟2019年的一樣,只要請1天假,前後加起來就有10天的假期。那年的假期前夕,辦公室裡的氛圍充滿了對假期的期待,基金經理們在考慮該持幣過節還是持股過節而糾結。

於是我做了一個統計,從1999年的第一次黃金週到2010年的十來年間,所有假期復牌後的A股漲跌幅,與假期前後行情的相關性。發現每次牛市裡面的假期,節後復牌必補漲,而且假期越長,復牌漲幅越大,熊市反之亦然。我把這個研究成果發給了基金經理們,他們看到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那現在是牛市還是熊市呢?”,我很機智地回答“節後復牌就知道了,如果大漲說明是牛市,大跌那就說明是熊市“。

雖然這是個玩笑話,但我一直記得有這麼一個規律存在,這些年也繼續觀察著每次假期的復牌情況。遠的不說,就說去年十一回來第一天暴跌,結果跌到元旦;春節回來第一天大漲,漲到清明節,清明節復牌第一天小跌,一直跌到五一,五一復牌第一天繼續跌,於是跌到端午;中秋復牌第一天跌的,眼看著跌到了十一。如果回看2015年股災前後的兩年時間裡,市場趨勢明顯,這個規律也更為明顯。雖然每次復牌的漲跌,大家都能找到當時的一些所謂的利好利空去解釋,但這麼多次的應驗,也許是有某些原因。

這得從資產管理理論中的市場有效理論說起,理論的核心是研究市場到底是有效還是無效,是強有效還是弱有效。從大家的直觀感受來說,有效市場就是有利好會漲,有利空會跌,如果出利好了不漲,出利空了不跌,大家就會覺得這市場是無效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用一個更通俗易懂的說法,可以把一波上漲趨勢的牛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反映過去的利好,即常見的價值迴歸,第二階段是反映當下利好,第三階段是透支未來利好,這就是泡沫了。牛市第三階段的利空,則攢到熊市第一階段反映,因此,一輪下跌趨勢的熊市也同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18年下半年的行情就是典型的熊市第三階段,其實這個時候市場攢了不少利好,但都等到2019年1季度釋放。所以我一直說2019年上半年的上漲是牛市第一階段,就是按照市場有效性的標準來說的。

按照這個模型,市場只有在牛市第二階段、熊市第二階段是有效的,另外四個階段市場是無效的,對於當時發生的利好或利空,市場是選擇性反映,要不只反映利好,要不只反映利空,區別在於是反映過去利空還是未來利空,如果是過去利空,這是熊市第一階段,如果是未來利空,這是熊市第三階段。按照這個分法也就簡單了,市場在1/3的時間裡是有效的,在2/3時間裡是無效的。

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不光要弄清楚有哪些利好利空的信息,更要弄明白當下的市場是在單邊反映哪一種信息。一般來說,投資者對信息的解讀可以說得上是可愛,比如在牛市裡,投資者眼裡的信息只有兩種,利好和非利好,體現在股價上也只有漲和不漲兩種結果,熊市裡投資者眼裡只有利空和非利空,結果也就只有跌和不跌兩個結局。

對於牛市裡的假期,雖然A股休市,但國際國內總會發生點事情的,投資者這時正處於單向把假期信息解讀為利好的心態。等到假期一復牌,投資者把假期攢的那麼多“主觀利好”,集中釋放出來,因此牛市裡的第一天,多數是漲的,而且假期越長漲幅越大,畢竟時間久攢的信息也多嘛。這種上漲,與其說是反映這些“主觀利好”中的利好兩字,不如說是反映了“主觀利好”中的主觀兩字。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可以拿節後第一天的漲跌,來觀察甚至預測市場,因為投資者可以把這一天的漲跌當作溫度計來看,可以看出市場的主觀傾向,是主觀上反映利好還是主觀上反映利空,是主觀反映過去還是主觀反映未來。

其實應用這個有效理論,不光可以解釋節假日效應,還可以解釋其他日曆效應,比如2019年春節後的上漲,幾乎每個週一都是漲的,基本上週一漲幅跟周漲幅差不多,也就是說剩下四天就是波動,因此我之前說過“週一漲,一週漲“。以前經常有投資者問我定投該選周幾,後來我就琢磨加觀察,結論是牛市裡應該後半周定投,熊市裡應該前半周定投,大概率不錯,如果分不清是牛市還是熊市,那就只好週三定投,可能更穩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