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识人智慧:“巧言令色鲜矣仁”,好听的话可能有“毒”

孔子一生,并不能说太顺利,相反,孔子周游列国,屡战屡败的经历,不仅让他坚定了后面开办学堂的想法,也让他大抵看透了些许人心。孔子将思想道德境界达到极高水平的人称为“仁人”,但是在《论语》一书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孔子对“不仁之人”在性格上表现出的特色之总结。关于“不仁”的人有什么特点,“巧言令色”是孔子给出的答案之一。

孔子识人智慧:“巧言令色鲜矣仁”,好听的话可能有“毒”


什么是“巧言令色”?我们大抵可以说成是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在这里,许多朋友可能就会问了,不是一直都说,会说话,口才好,是一个人的优点吗?到了孔子那里为何就成为“不仁”的存在了呢?别急,请耐心往下看。

孔子识人智慧:“巧言令色鲜矣仁”,好听的话可能有“毒”


孔子将“巧言令色”说成“不仁”,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人人都说忠言逆耳,为何“逆耳”,因为“忠”。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矛盾吗,既是“忠”,怎“逆耳”?这是与“顺耳”相对的。“顺耳”之言往往属锦上添花的存在,无大用,但好听。而“逆耳”之忠言,往往很有用,但是要“用”,就必须要面对自己的短处、缺陷。谁喜欢自己的“缺陷”多呢?又有多少人喜欢一个经常指出自己“缺点”的人呢?所以,忠言虽有用,但是许多时候确实逆耳。

孔子识人智慧:“巧言令色鲜矣仁”,好听的话可能有“毒”


而“巧言令色”之人,说话好听、巧妙,让人舒服。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人又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为何能这么中我们下怀,说话让我们这么舒服?其实也不难分析。

首先,“巧言令色”的人会抓住交流对象突出的优点加以夸赞,但是,优点被夸赞多了,把持力差一点的,就容易因优点而生优越感了,自负可是容易让人毁于一旦的。那么,“巧言令色”之人不知道好话会助长骄傲吗?知道。“巧言令色”之人不知道骄傲过度可能会毁了对方吗?也知道。那么为什么还说呢?因为“不仁”,不在乎“对方”会怎么样,只要自己好过就成。如此想来,也难怪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了。

孔子识人智慧:“巧言令色鲜矣仁”,好听的话可能有“毒”


其次,“巧言令色”之人往往比较喜欢暗自观察他人,喜欢做投其所好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经常暗暗观察你,然后投你所好,如果不是为了和你处对象,那么这样的朋友你可敢交?一个带着目的,尤其是带着利益相关目的去接触你,“追捧”你的人,肯定不会成为你的真心朋友。因为他接触你,讨好你,是因为你“有用”,或者用个“残酷”点的词来说,因为你可以“利用”。当然,情侣除外。

孔子识人智慧:“巧言令色鲜矣仁”,好听的话可能有“毒”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孔子所谓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不是说要大家都做一个“木讷沉默”的人,也不是说“口才好”的都坏人。其实说白了,这句话我们直白简单点理解,就是说,喜欢拍马屁,而且还拍得特别好得人,拍得大家都不反感得人,大家需要留个心眼。诚然,这样的人拥有高超交际技能,但是大抵不是那种可以交心的人。

孔子识人智慧:“巧言令色鲜矣仁”,好听的话可能有“毒”


同时,大家要注意,那种两边不得罪,很会说话的所谓“老好人”,可能是那种“没有原则”而且“利己”的存在。最后还是得提醒大家,道理归道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免错失好情谊,但上述道理也能做很好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