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劉備會殺有功之臣麼?比如諸葛亮,關張?

魔方生活小百科


假如劉備統一天下,與其說劉備會不會殺關羽、諸葛亮等有功之臣,還不如說關羽、諸葛亮等有功之臣做什麼事情會導致自己被劉備所殺。

因為,即便是大家公認最冷酷的開國皇帝,比如朱元璋、劉邦等,他們身邊也有很多功臣沒有被殺,比如劉邦手下的蕭何、曹參等,朱元璋手下的徐達、湯和等;同樣,即便是公認最仁慈的開國皇帝劉秀,他身邊也有不少功臣被殺,比如韓歆,甚至連他的太子都被廢掉。

所以,劉備會不會殺關羽、諸葛亮等有功之臣,主要看他們自己的表現。

因為,對於劉備來說,他在統一天下之後,肯定會加強中央集權和劉氏皇權,在這個過程中,關羽和諸葛亮等人手中的權力必然會被削弱,到時他們會選擇怎麼應對?



比如,劉邦當皇帝之前,對蕭何、韓信等人不可謂不信任吧,凡是劉邦在外打仗,其後方都是全權交由蕭何來坐鎮,並且自己軍隊的後勤也全部都交由蕭何來負責;至於韓信,劉邦更是直接讓他帶兵出去獨當一面,這份信任和倚重,不可謂不深。

但是,等到劉邦統一天下後,也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和劉氏皇權,所以蕭何也好,韓信也好,他們手中的權力,自然都給交還給劉氏子孫。

對此,蕭何看得比較開,總而言之,我就是劉氏公司的一名打工仔而已。但韓信呢,顯然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至少也算半個股東,所以他被削奪王后,那是各種不忿,於是蕭何保全下來,而韓信被誅三族。

還有李世民,他當皇帝之前,也是對房玄齡、李靖等人也是信任有加,但等到李世民當皇帝后,那也是對他們各種打壓,以至於房玄齡見到李世民,就如同貓見到老鼠,甚至後來因為一點小事,李世民直接將房玄齡撤職。

至於李靖,他滅突厥立下不世之功,李世民卻揪住一點無傷大雅的小事,對他一頓猛批,嚇得李靖大話都不敢說一聲,此後李靖乾脆直接處於半隱退狀態;試想,如果房玄齡、李靖等人,也和韓信一樣,對此憤恨不已,你們覺得李世民會讓他們善終嗎?



再回到劉備身上,他對諸葛亮與關羽的態度,完全就和劉邦對蕭何、韓信的態度一樣,總而言之,凡是劉備在外打仗,後方都是交由諸葛亮坐鎮,並由他來負責糧草;與此同時,劉備打仗要麼不分兵,一旦分兵,那都是讓關羽出去獨擋一面,由此可見劉備對他們的信任。

問題是,等到劉備統一天下後,劉備肯定希望關羽等人能夠交出手中的兵權,或者讓他們擔任自己兒子們的助手。在這種背景下,劉備請關羽、張飛等人吃一頓酒席,他們會乖乖配合嗎?或者說,等到他們交出手中兵權後,會不會依然各種憤恨和不服!

還有諸葛亮,如果劉備提高劉禪等兒子的權力,並重用外戚來分割諸葛亮的權力,甚至通過擴大李嚴或者類似黃皓這種太監的權力來制約諸葛亮,諸葛亮會怎麼做?甚至而言,劉備吧諸葛亮明升暗降,或者直接像李世民對待房玄齡一樣,諸葛亮會怎麼做?他是老老實實接受,還是各種不服和憤恨?

從這層意義上說,劉備統一天下後,會不會殺關羽、諸葛亮等功臣,主要就看他們自己的表現。如果他們願意接受被削奪權力的現實,甚至主動配合劉備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那自然沒啥說的,他們肯定都能善始善終。問題是,如果他們不願意,那最後就只能看誰的刀快!


我是趙帥鍋


題主你想的太多了,劉備為人本身就以仁義出名,而且他出身貧寒,即使統一天下,也需要藉助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來制衡世家豪族,不可能把他們殺死。

開國皇帝殺有功之臣確實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子,但是君臣和睦相處的也不少。劉備一向以仁義出名,在平原、徐州、荊州任上都很得人心,才得以招攬了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否則他出身低微,怎麼可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劉備既然以仁義立國,連在襄陽城下佔盡優勢都不肯和劉琮兵戎相見,又怎麼可能隨便殺功臣。

而更重要的是東漢以後,世家豪族和地方豪強勢力很大,不僅佔有大量土地,還控制了大量人口,把握地方政權。像蜀漢滅亡時有軍隊10.2萬人,但是蜀漢政權直接控制的人口只有94萬,這就是因為地方豪強控制了大量人口造成的。這些世家豪族和地方豪強對皇權有著很大的威脅,像曹魏的高平陵之變,本質上就是世家豪族和曹魏皇族角力的結果,最終以世家豪族獲勝告終,可見世家豪族力量之強。

劉備出身貧寒,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得到宗族的助力。加上他早年顛沛流離,晚年得子,因此自身皇族的勢力一直不強大,子嗣又幼小,勢必要藉助其他力量來制衡世家豪族。而他能借助的力量中,無疑以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最為可靠。

關羽、張飛、趙雲都是從劉備起家初期就跟隨左右的人,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都不離不棄,忠心耿耿,彼此間親如兄弟。而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時間雖然比較晚,但是在劉備當陽大敗,曹操佔盡上風時也不願意離去,顯然也是很可靠的。

對於劉備來說,這些元老級的手下出身也並非世家豪族,得到的的一切都是和自己相關,事實上已經和自己榮辱一體,背叛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劉備臨終前,就託孤給了諸葛亮,可見對其的信賴程度。而且劉備還可以採取聯姻等方式強化彼此之間的關係,像劉禪的皇后就是張飛的女兒,關羽之孫關統則娶了公主,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娶了公主,可見他們關係之密切,自然也是強化皇族力量的最好人選。

因此無論從劉備本性來說,還是從利益角度來說,他都不可能殺死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只會重用他們。


不沉的經遠


如果劉備真的統一三國的話,那麼諸葛亮、張飛、關羽的下場必不會太好,因為這是一個必然。


縱觀歷史長河,屠戮功臣者如劉邦、如朱元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出身之低,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得到江山後便會變得無比珍惜。以致於不信任那些與自己共同奪取天下的兄弟們,生怕這些人奪走自己的江山。畢竟他們能力太強了,能與自己一同奪取別人的天下,又怎麼能保證他們不會反過來奪取自己的天下呢?所以只好對開國元勳們痛下殺手。

而劉備正與他們相同,雖說劉備為漢室宗親出身,也算個皇親國戚,但傳至劉備這一代時早已沒落。彼時的劉備已是織蓆販履為生,出身之低與劉邦、朱元璋無異,所以如果劉備真的統一三國的話,那麼屠戮功臣之事,重演是必然!

劉備統一三國後,諸葛亮與關羽、張飛可能的下場

  1. 如果他們運氣比較好的話,劉備可能會念著舊情,如趙匡胤一樣來個“杯酒釋兵權”讓他們回家養老,一輩子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2. 如果他們運氣一般般的話,可能沒辦法等到劉備統一三國那一天,諸葛亮、關羽、張飛就先戰死沙場或病逝了,這樣子的話雖然死的比較早,但至少可以被劉備風光大葬。
  3. 如果他們運氣比較差的話,不僅熬到了3劉備統一三國,還不願意歸養的話,那麼最直接的便是被劉備給殺掉了。


因為如果劉備真的統一三國,那麼這些人的功勞實在是太高了,高的令人害怕。自古以來,凡功高震主者下場一般不會太好。因為他們的功勞、名望在,不管他們對劉備是否忠心耿耿,至少具備了造反的條件。

顯然劉備並不昏聵,所謂“王莽謙恭下士時”,而如今天下已經一統,劉備已經不需要他們了。所以該除掉的還是會除掉。

當然除掉並不直接等於殺掉,既有可能殺掉的可能,也有可能廢除權利等等,總之就是除掉隱患!

那麼可能很多人想問,為何他們忠心耿耿,劉備為何還要除掉他們

  • 因為他們功高、聲望高,這點就讓人不放心。

  • 即使他們對劉備忠心耿耿,誰能保證他們的家人不想更進一步!
  • 誰能保證他們的子孫不造反?
  • 又有誰能保證他們的手下呢?

也就是說就算他們忠心耿耿,但自然會有人打著他們的旗號來反。就如與他們同期的曹植,終日只知飲酒作詩,先別說他有沒有想過造反,就算真想了又能給曹丕造成什麼威脅?


簡單的說劉備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就需要把這些功臣都除掉,以免他們成為反自己的旗號或成為他人的旗號。說不上殘忍,因為這便是帝王之術,沒有絲毫情感。


像素說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樣大肆屠殺功臣,至少也有像趙匡胤一樣以杯酒釋兵權這樣平和的手段解除功臣的兵權,也不是所有出身低微的皇帝像劉邦一樣猜忌功臣,至少同樣出身低微的劉秀從來也沒有猜忌功臣。

所以並不是每一個統一天下的君王,都會對自己曾經的功臣舉起屠刀,衡量一個皇帝是否殺害功臣,主要還是要看皇帝的自信和權力的分配格局。

先來想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皇帝從戰亂中統一天下之後,會對手下的功臣開始猜忌,從而大開殺戒,對跟隨自己創業起家的那批功臣舉起屠刀呢?

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稱皇帝制度後,中國歷史進入了家天下的封建社會,皇帝是整個天下的精神支柱和國之根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話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蒼天之下沒有一塊土地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內沒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這也就暗示出一個道理,整個天下都是皇帝一家的,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而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從來就是神聖的,但產生皇帝的途徑各不相同,大部分新一朝的皇帝都是通過暴力手段推翻前一朝的統治,而成為新皇帝。

換句話說,新皇帝是靠著手下一大幫的文臣武將,通過政治的戰略和殘酷的鬥爭,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新皇帝在統一天下後,就開始變了,變得擔心有人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奪取他的天下,因此新皇帝對功臣集團非常猜忌。

比如劉邦,開創了西漢帝國,之後就開始猜忌在楚漢戰爭中他一手所封的異姓王,逼得一個個異姓王迫不得已起來反叛,然後劉邦就一個一個收拾掉有威脅的異姓王,最終鞏固了漢朝的江山。

換句話說,皇帝之所以殺有功之臣,第一個理由就是鞏固權力,擔心有權力的權臣會用同樣的暴力手段來奪取他的江山,殺了這些功臣,江山自然穩定了,從穩定天下的角度來看,無可厚非。

但皇帝殺有功之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自己的接班人掃清權力的障礙,比如朱元璋,朱元璋是中國歷史最殘酷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大殺功臣除了穩定權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自己的兒子及孫子接班掃清障礙、創造條件。

因為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幫功臣,不僅有謀略,還會打仗,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兒子或孫子成為皇帝后,控制不住這些功臣,因此索性全殺了,朱元璋前後因為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就屠殺了四萬多人。

所以,皇帝殺功臣,無外乎兩個原因:1、鞏固權力;2、為下一代接班創造條件。當然有自信的開國皇帝是不會這麼幹的,比如秦始皇、劉秀、司馬炎、李淵、趙匡胤等等。

再來看劉備的情況,劉備也是從底層一步一步打出來的,劉備如果真的能統一天下,那麼關羽、張飛、諸葛亮、龐統、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等都會是劉備的功臣,劉備會殺這些功臣嗎?

劉備不會殺功臣的。

歷史發展到了東漢末年時,分封制已經成為過去式,如果真是劉備統一天下,他的大部分政治綱領基本會採用諸葛亮的政治框架,首先分封制是不可能有,沒有分封制,即使功勞最大的功臣,無非就是封個侯爵,劉備大概率就是參照劉秀的做法,給高官厚爵,而無實際權力。

既然功臣們沒有實際權力,也就不可能威脅到劉備統一後建立的政權,劉備自然也就沒有殺功臣的想法,再說了劉備本性仁義,關羽和張飛與劉備感情深厚,即使劉備猜忌關羽和張飛,關羽和張飛也沒有反劉備之心。

雖然說政治人物極少有真實感情,但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人是有本性的,在政治上劉備給關羽和張飛高官厚爵,不給他們兵權與政治權力,就形不成威脅,劉備是有個能力的君主,對於統一天下之後的權力如何分配,當然會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讓文官當政,武將退休,而犯不著一定要殺功臣。

歷史上的劉備在臨死前,是將自己的兒子劉禪及整個江山社稷都託付給諸葛亮,劉備猜忌過諸葛亮嗎?沒有,如果劉備真的猜忌諸葛亮,會將一切託付給諸葛亮,並對諸葛亮如此信任嗎?如果劉備真的不信任諸葛亮,另選託孤重臣就行。

當然了,劉備託孤諸葛亮是因為三國沒有統一,與劉備如果統一天下的局勢是不同的,沒錯,當年周武王託孤周公旦,漢武帝託孤霍光不都是大一統王朝之下的託孤嗎?而諸葛亮作為歷史上最為正派的大臣,劉備顯然沒有看錯人。

劉備會不會為了鞏固權力和為下一代接班創造條件為理由殺諸葛亮呢?

當然不會。劉備的一生,都沒有殺過幾個大臣,即使是背叛自己的大臣,劉備對待其家屬都非常仁慈,比如黃權,在夷陵之戰中投降了曹魏,蜀漢司法部門準備抓拿黃權的家屬,但劉備拒絕了,認為黃權投降只不過是迫不得已,並沒有追究黃權家屬的責任。

有人說劉備殺了劉封,那是因為劉封作為劉備的養子,對劉禪的存在及統治會形成威脅,會被人利用奪取政權,所以劉備果斷殺了劉封。

諸葛亮作為輔佐劉備成就帝業的傑出戰略家,劉備一直是把諸葛亮當成自己的蕭何對待的,劉備在前方打仗時,是讓諸葛亮鎮守後方的,以及提供兵員與糧食,並負責政權的一切運作,劉備稱帝是讓諸葛亮作丞相的,說明劉備對諸葛亮很信任,同時也肯定了諸葛亮的能力。

參考劉邦這樣厚黑的帝王對待蕭何,都沒有殺蕭何,像劉備這樣的仁義之君又怎麼會殺諸葛亮呢?況且劉備恢復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恢復了丞相制度,本身就是對諸葛亮的肯定,所以劉備不會殺諸葛亮。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筆者認為,狡兔死走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 ,劉備也不例外。

對於諸葛亮,歷史上的形象是非常的完美的,他忠君愛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是,在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不少的間隙。

特別是在劉備佔領荊州和益州以後,劉備對諸葛亮有點敬而遠之的意思。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也不主動進言納諫,專心做自己的軍師。

在關羽,張飛先後被殺,劉備稱帝這件事情上,諸葛亮沒有表現的非常積極。

等劉備準備東征孫權,文臣武將紛紛請纓時,諸葛亮也沒有一個明朗的態度。

最後,劉備不得已讓諸葛亮鎮守成都,做了劉備的後勤部長。

這樣的關係,如果讓劉備統一三國,諸葛亮作為一個軍師,拜相封侯是意料之中的。

但是,諸葛亮估計會掛印封金,歸隱山林之中,因為他深諳狡兔死走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訓。

而關羽和張飛兩個人,如果沒有被殺,活到劉備統一三國。

那麼他們也會位列公爵,甚至因為戰功成為異姓王。

那麼,作為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會不會被殺,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劉邦和朱元璋。

除了自己和兒子,像好兄弟,親戚,老鄉,劉邦和朱元璋殺他們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劉備作為一個草根出身,更加會珍惜權力來之不易,何況為了兒子劉禪能夠順利繼承大位,劉備也會隨便找理由殺了這些功勳卓著的親信大臣。

更何況,天子殺人不需要理由,古代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的體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和權力比起來,劉備的仁義顯得一文不值。

—End—



冷月鉤沉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應該不會,劉備不是朱元璋,依我來看,劉備更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無論是背景還是能力,兩人都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劉備不走運,碰上了曹操,只能說時也命也!


話說回來,為什麼說即使劉備一統天下了,他也不會擅殺功臣,更別說關羽、張飛、諸葛亮這樣的功臣了,原因很簡單,劉備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賣草鞋的小人物,逐漸成為一個亂世之梟雄,甚至是建國立業,前期靠的是他的兩位好兄弟關羽和張飛,後期則靠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你說,這樣的有功之臣,劉備會自斷臂膀嗎?你們未免太過於低看劉備了吧?

誠然,在劉備統一天下後,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坐穩皇位,也許會對這些功臣心生忌憚,但談不上要除之而後快。殺了這些人,對劉備有什麼好處?況且兩個是好兄弟,另一個當年三顧茅廬的大才。即使統一了天下,也要仰仗諸葛亮,畢竟打天下簡單,守天下就難了。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這也是一個致命的原因,劉備年紀大了。當初蜀國建立之始,你知道劉備多大嗎?已經六十有餘,說句不好聽的,已經是半隻腳踏入棺材了!即使他最終一統天下了,那要多少年?十年不算多吧,到那時,劉備已經七老八十了,你覺得他還有精力除去這些功臣嗎?除了諸葛亮之外,其他功臣幾乎都是跟著劉備一路下來的,年齡差不多,所以沒必要花時間和精力除掉功臣。反之還要仰仗他們,尤其是諸葛亮。

因為劉備太明白諸葛亮的心思了,正如諸葛亮所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的的人生格言,換句話說,他只想完成抱負,做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所以不必擔心諸葛亮會謀朝篡位。


青史回聲


在中國曆代,開國皇帝身上似乎總喜歡幹掉功臣,有一句話就形容得非常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實際上,只要對中國歷史稍微有點研究的人就知道,在這些開國皇帝身上會大規模誅殺功臣的例子是不多見的。功臣被殺是有很多原因的,要麼是他屢屢犯禁,要麼是為了消除潛在隱患。所以,假設劉備能夠一統天下,大規模的誅殺功臣的情況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翻遍整部中國歷史出現大規模誅殺功臣的情況非常少,但是這裡面有兩個比較著名的人物,那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可偏偏論起來的話,這兩位帝王可以說得上是得國最正的,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起於微末,高居廟堂之首。這當中的原因,不得不讓我們去細細品味。

有一個問題需要讓我們去深究,那就是為什麼這些取於規模的皇帝老是喜歡殺功臣,道理很簡單。這些皇帝在起兵之前身份一般都是比較低微的,跟隨他們一起起兵,最終成為開國功臣的人,相當一部分也是曾經的發小好友,在未稱帝之前他們都可以與朋友兄弟的身份相稱。但是這些人身上都會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對於上下級觀念認識較為模糊,並且沒有經過官場的洗禮,通常會出現好大喜功的做派。在打天下的時候,這種問題可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一旦到了坐江山的時候,如果因為戰功而屢屢犯禁,即便是再好的兄弟,也可能會被皇帝處死,有一個非常反面的典型,那就是明朝時期的藍玉。

除了所謂的上下級觀念模糊不清,導致屢屢犯境讓工程被殺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功臣的存在威脅了王朝的統治。以劉邦為例,漢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朝廷能夠控制的範圍是相當有限的,甚至不到1/3的土地,而其他2/3則被其他的異姓諸侯王所控制,稱帝之前這些諸侯王是,劉邦的重要助力,但是稱帝之後這些諸侯王就成了非常大的威脅,他們已經表現出了聽調不聽宣的態勢。劉邦為了保證江山的穩固,就必須將他們除掉。而放在朱元璋身上也同樣是如此,只不過形式稍微有所不同,但同樣是造成了較大的危險,因為朱標和朱允文這對父子倆都是屬於偏文弱的性格,再加上朱標太子死的比較早,所以朱元璋誅殺功臣就是為了給朱允炆的繼位掃清障礙。

我們在弄清楚了帝王殺功臣的原因之後,其實很容易就能得出一種結論,劉備是不太可能誅殺有功之臣的,這倒不是說劉備本人非常仁義,所謂的仁義只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所付出的一種手段而已。而是劉備根本就沒有必要殺功臣。

劉備有一個非常天然的優勢,那就是他身上掛著漢氏宗親的身份,這個身份是比較超然的,已經能夠讓他維持內部的尊卑有序,在劉備的集團內部很難有人能夠威脅到他的領導身份,即便是劉備的結義兄弟,張飛和關羽兩個人有著非常高的戰功,同樣也是沒有任何可能的。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劉備集團的權力構成非常完善,雖然劉備當時還沒有統一天下,但是他的整個權力架構,已經初步建立完成,儘管他手下的牛人不少,但是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並且能夠威脅到劉備統治的人物出現。所以即便是在後來的劉禪繼位後,他的個人能力相當有限,也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皇位繼承,去清除這些看似不存在的所謂的潛在威脅。


小芊芊愛歷史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歷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在打天下之時,自然少不了文臣武將的輔佐,但得了天下後,功臣名將被殺也是時常發生的,比如劉邦在滅掉項羽稱帝后,就開始剪除異姓王,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甚至對蕭何、樊噲等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有過猜忌和殺掉的想法。當然像不殺功臣的也大有人在比如秦始皇、劉秀、李淵、趙匡胤等英明的帝王。那麼作為三國時期的劉備,如果劉備一統三國,劉備會殺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這些文臣武將嗎?

首先如果劉備一統三國 君臨天下 不會殺掉關羽、張飛這兩個隊自己情深義重的兄弟

劉關張三人感情深厚,正史裡早有記載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見《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這種情感歷經生死,劉備是仁義之人,關羽、張飛是忠義之人,就算劉備一統天下,也是不會殺了他們兩個,關羽忠義世人盡知,張飛可謂從未離開過劉備半步。



關羽和張飛功成名就後享受榮華富貴就可,他們兩沒有任何的理由去謀反,也不會對劉備造成任何的威脅,劉備也不會、也沒必要去殺了他倆。

試想下劉備一統天下的年齡,已經六十多歲了,劉備要為後代著想,劉備百年之後,劉禪繼位,同樣還需要忠臣和猛將來替他兒子保家衛國,關羽和張飛的後代無疑是最好保駕護航的人選,同樣劉關張三人的感情也會是後代們的表率。


當然真實的歷史是關羽和張飛是死在劉備之前的,就算活著等到與劉備一起一統三國,劉備綜合各方面的考慮還是不會殺掉兩人的,這種假設並不成立哦。

說完關羽和張飛,再來說說諸葛亮 劉備會殺諸葛亮嗎?

依我個人對歷史上諸葛亮的理解,劉備根本沒有機會殺諸葛亮,諸葛亮可謂是人傑中的頂級聰明人。參考一下裴松之引用魏國名士袁淮答張儼問諸葛亮何人的原文

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諸葛亮,因以為佐相,而群臣悅服,劉備足信、亮足重故也。及 其 受 六 尺 之 孤 攝 一 國 之 政 事 凡 庸 之 君 專 權 而 不 失 禮 行 法 嚴 而 人 悅 服 用 民 盡 而 下 不 怨 行 君 事 而 人 不 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細細品味下這段話,能得出這樣的兩個內容 :

其一是劉備五十歲左右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後,事業有成,上下心悅誠服,劉備非常信任諸葛亮。

其二諸葛亮的治理國家的能力非常強,在諸葛亮死後數十年國人都歌頌思念他,就像當年周人懷念召公一樣。

劉備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諸葛亮的目的亦達成。可能不會等到劉備猜忌諸葛亮,諸葛亮就會辭官歸隱,繼續回到隆中草廬,耕地種桑。



依諸葛亮的智慧和對劉備的瞭解,諸葛亮深知功高震主的可能性,也深知劉備不一定會殺他,但功成名就後諸葛亮已經厭倦了官場,以前諸葛亮就喜歡與水鏡先生、龐德公這些高人隱士交往,諸葛亮實現自己的才華抱負後,更願意待在田園,享受著寧靜致遠的生活,而非勾心鬥角的官場。


正如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所以諸葛亮在劉備完成一統大業之路後,就會遠離官場,隱居在襄陽,過著神仙一般的生活,劉備看到這樣的諸葛亮,還會對諸葛亮起殺心嗎?

結語:假如劉備一統天下後,面對關羽、張飛劉備不僅不會殺,還會重用,讓他們這樣的忠義志士繼續為自己效忠,為自己保家衛國。同樣面對劉備完成一統大業後,諸葛亮的選擇是遠離官場,嚮往田園,劉備可能會挽留諸葛亮,諸葛亮會像劉邦時期的張良一樣功臣身退。這樣的話劉備還會殺諸葛亮嗎?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 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如果關注我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期待您的關注哦!!!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如果劉備統一了三國,穩定後,我感覺會殺有功之臣。

史記中有一句著名的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為什麼大殺功臣呢,主要是人的性格,還有利益不同,功高震主,上下代的順利交接,等等都可能出現大殺功臣的情況,那我們再來說說劉備為什麼也會大殺功臣。

劉備在歷史上以仁義寬厚而著稱,但是真的這樣嗎,不是,劉備在早期投靠過很多人,結果就是,不是叛變,就是想吞併人家的地盤,在入川的時候更是為了鼓舞士氣,從容軍隊,殺傷搶掠,,並鑄造直百錢,百姓身受其苦。這算仁義寬厚嗎,只不過是個偽君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

在稱帝時遭到雍茂,費詩,劉巴的反對,最後他們一個被殺,一個被貶,一個因為最後同意劉備稱帝,倖免於難,不過一年後也死了,還有劉封,是因為不救關羽而死嗎,不是,是因為劉封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而且能力還很強,怕自己的親兒子劉禪控制不了,所以被賜死了。

劉備的兒子劉禪,大家都知道是扶不起的阿斗,你想劉備可能放心嗎,自己在的時候也許還可以控制住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死了後,劉禪可能控制的住嗎?所以劉備有可能大殺功臣。

再說關張,關羽什麼性格啊,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在馬超投奔劉備的時候,就想和馬超一比高低,然後在被封時,又拒接將軍印綬,是真的針對黃忠嗎,並不是,是對劉備稱王的反對,是對劉備穩定集團內部,穩定君臣關係的不滿,所以才會如此,最後封為五大將之首,假節鉞才滿意,關羽忠心的可能是漢朝,並不是劉備吧,還擅自發動襄樊之戰,威震華夏,聲望達到鼎峰,所以說劉備真的統一,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兒子,關羽是必死無疑。

張飛可能會被網開一面,做個閒散王爺什麼的,畢竟是劉禪的老丈人,關鍵時刻可能祝劉禪一臂之力,再說對劉備是忠心耿耿。再加上張飛的性格,也不可能造反吧,所以也許會對他網開一面。

至於諸葛亮,如果聰明的話,在統一後,急流勇退,歸隱山林,可能會保留一條命,反之結局也不會很好吧


濤哥聊古代歷史


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劉備不會殺功臣,更不會去殺諸葛亮和關張。我們從歷史事件,歷史史實,以及劉備的品行、性格、為人處事等等方面,剖析劉備不會殺功臣的原因。

劉備是四海皆知一個有德行的英雄,他不會去殺功臣損壞自已的形象。

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文帝閣下之玄孫,但是延續他這一代已經是淪為平民,他父親早亡,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賣自己編織的席和鞋維持生活,但他素有大志,有英雄的雄心壯志,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劉備既不是達官貴人,也沒有立奇功偉業,他不過就是一個低層的人士,最多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略建寸功,為什麼劉備無論走到那裡都受到尊敬,老百姓愛戴,甚至天下很多人士敬仰他。

劉備最初創業之始,勢單力薄,顛沛流離,他投奔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這些人大部分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實力和背景在當時不能小覷。徐州刺史陶謙三讓徐州,劉表情願讓出荊州;曹操對劉備以上賓之禮款待,內則同桌,出則同車,,賜他官職,送給他人馬糧草,稱讚他: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爾。袁紹知道劉備投他而來,出城二百里迎接他,評價劉備:劉玄德弘雅有信義。諸候亮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傾心相隨,關張、趙雲等一批猛將更是赤膽忠心,為劉備打天下。

劉備就是一個賣草鞋的,頭上還掛著劉皇叔的頭銜,為什麼大家如此擁護支持他,因為他不但是一個英雄,他的目標是匡扶漢室,上報社禝,下安黎民,在這個亂世之中,他希望能平定天下,國家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劉備更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寬厚仁義。以德做為自已行為的準則,是他政治目標,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理念。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這目標都沒有變,既使在最艱難之時,在生死存亡之際,他在臨死還囑咐兒子劉禪:勿小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這樣的人會殺功臣?

劉備江湖義氣太濃,把兄弟情誼放在首位,高於一切。他不會殺關張。

毛主席曾經評價過劉備:劉備很善於用人,而且很會團結同志。但是缺點就是太過意氣用事。意氣用事就是指劉備的江湖義氣,劉備兄弟情誼私人感情過於濃厚,私人利益甚至超越國家利益,這是劉備致命的缺陷,害人害己的觀念。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人立下誓言永結同心,共患難的生死之交,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劉關張三人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內則同桌吃同床睡,外則三人形影不離,不離不棄。

劉備奉詔討伐袁術,張飛留守徐州,自己未遵守約定,喝醉酒鞭打曹豹,惹下事端,曹豹與呂布裡應外合夜襲徐州,張飛只顧逃命,把劉備家眷丟在城裡,因為羞愧要拔劍自刎。劉備急忙制止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我們三人桃園三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今雖失城池家小,安能讓兄弟們半路中就分散了,況且城池本來就不是我的,家眷我們再想辦法救。賢弟一時有錯,還不至於自殺。劉備說完大哭,關張都感動哭了。這兄弟情誼感天動地,這一番言語讓人感動萬分,禁不住潸然淚下。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遭遇埋伏被孫權和呂蒙殺害。張飛在閬中聞知關羽被東吳所害,日夜哭泣,血溼衣襟;劉備要傾全國之力伐孫吳,為關羽報仇,劉備說:我們三人桃園三結義,誓同生死,關羽被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辜負了我們的誓言。趙雲出來詛諫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劉備反駁說:我不為兄弟報仇,既使有萬里江山,我有何珍惜的。劉備隨起兵十萬伐吳,夷陵之戰大敗而歸,蜀漢大傷元氣。

劉備這種恩重、義氣如山的兄弟情誼,江湖義氣,把私人感情和私人利益,看得高於一切,他決不會做出殺關張的舉動,他的性格決定了他。

劉備善用人識人,選擇的人都是忠貞不二,從一而忠的忠良。劉備的品行決定他不殺忠良。

劉備在用人識人方面,絕對比別人技高一籌,他任用的文武將官大部分都是忠良、忠義之士。

曹操對關羽也是恩重如山,大宴三天,小宴五天;上馬金,下馬銀;賜亭侯爵位,送赤兔寶馬,金銀財寶美女,無所不有,關羽動心了嗎?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恩厚,怎奈受劉備的恩德,誓以共死,不可背棄。我不會留下來,當報答了曹公,正是我走之時。關羽誅殺顏良、文丑,而後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單騎送嫂,來到劉備的身邊,試問這樣義士天下有幾個?

趙雲一身是膽,武藝超群,他投奔劉備時,劉備一無所有,一事無成,四處投奔他人,趙雲本來可以找,實力比劉備強大的諸侯,但是趙雲選擇無悔,一生忠心耿耿,不為名不為利,屢建戰功。長坂坡救阿斗,在萬軍之中,七進七出,殺得曹兵膽戰心驚。

諸葛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是治國安邦的良相,又是從一而終的忠良,一生為漢蜀而生,為漢蜀而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白帝城託孤,託付諸葛亮以大任,表現出了劉備寬廣的胸襟,不但對諸葛亮充分信任,而且更體現了劉備高人一等的眼光,事實證明劉備是正確無異的,用人識人的確超越常人。

劉備打天下的主要將領和大巨,他們不是為功勞和名利而戰,他們是為了平定天下,希望國家安寧,人民生活幸福而戰,所以他們之間沒有利益之爭,也就沒有因為官職大小,功勞高低而爭權奪利,所以說用人識人重要,志趣相同也非常重要。

總而言之,綜合上面的分析,劉備從三國曆史來看,從他一生走的歷程來看,他是一個有德行之人,一個仁義之君,他既使統一天下,他也不會貿然殺害,諸葛亮、關張這樣忠臣良將,他會三思而行,維護自己的形象。

以上是本人的拙見,希望大家交流學習,指出不當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