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青菜面

  清代乾隆年間,某地有個聖因寺,香火甚盛。聖因寺的住持號稱四絕,一是畫得一筆好梅花,二是一手瘦金體書法也號稱遠紹宋徽宗,三是說起佛來更是天花亂墜,第四就是做得一手好素菜,因此極受當地人推崇,視之為神僧。

  

  有一次,某將軍解甲歸田路過此處,聽聞住持做得一手好素菜,便想來嚐嚐。

  

  和住持談了半天禪,將軍腹中也有些飢了。住持見狀,便道:“將軍腹飢,若不嫌棄,待老僧煮碗麵來。”將軍吃過的山珍海味不知有多少,聽得只是一碗素面,多少有點失望,只是勉強答應一聲。待住持去院後菜地裡割了幾片菜葉,汲來井水煮開了,又從櫥中取出一筒面來放下去,和著菜葉跟鹽一煮便盛出來了。

  

  將軍見連油都沒一滴,心想這面定然很是難吃,勉強接過來挑了一根,才一嘗,卻一下呆住了。原來看上去清湯寡水一碗青菜面,吃到口中,竟是鮮香甘美,異乎尋常。他把一碗麵吃光了,連麵湯也喝了個乾乾淨淨,仍是意猶未盡,不由讚道:“好面!不知大師這面是怎麼煮的?”

  

  住持淡淡一笑,說佛法有云:“至味無味”,淡至極處,也正是至味,所以這一碗青菜面才能如此鮮美。將軍聽了雖然並不太懂,卻也讚歎不已,臨走時給寺院裡捐了一大筆功德銀。

  

  過了一段時間,這寺院突然發生了一起血案,住持竟被一箇中年人殺了,事後那中年人逃不掉,當場便自殺了。

  

  這事一發生,旁人都大吃一驚,因為住持德高望重,又是出家人,照理根本不會有仇家,誰也不知這中年人到底是什麼來路。當地知縣將那兇手的畫像四處張掛,看有誰能知道此人的來歷。剛掛出去兩天,有個人突然前來稟報,說這兇手乃是將軍府中的廚子。

  

  一聽竟是將軍府中之人,知縣大吃一驚,忙去將軍府探聽。

  

  將軍聽他一說,道:“這廚子已失蹤多日。”便讓與那廚子相熟的管家前去認屍,一認之下,果然正是那失蹤的廚子,管家嘆道:“你心眼也太小了。”知縣忙問這是怎麼一回事。

  

  管家說這廚子跟了將軍很多年了,相當得寵,平時在府裡地位不低。只是此人心高氣傲,當年將軍征戰四方,每到一處,將軍和當地的達官貴人盤桓,廚子則是向當地名廚請教。因為將軍有權有勢,這廚子也虛心好學,那些名廚更是傾囊以授,所以他的廚藝屢屢見長,而他也自命是天下第一名廚。

  

  那一回將軍回到府中後仍想著這碗青菜面的滋味,越想越放不下,便叫家裡的廚子也做一碗。

  

  廚子見將軍對一碗青菜面讚不絕口,甚是不以為然。其中玄虛,多半是因為當時將軍聽經聽得又累又餓,所以覺得面好吃。於是,他誇口說:“將軍,這面我也做得出來,只不過要待將軍狩獵之日方可。”

  

  這一天又到了將軍出獵之日,等黃昏時回來,將軍已是又累又餓,一到宅中便叫廚子上飯。這廚子馬上端了一碗青菜面出來,道:“將軍請用。”將軍見端出來的這碗麵熱氣騰騰,湯清如水,面根根不爛,裡面幾片菜葉碧綠,與在寺裡吃的那碗麵幾乎一模一樣,可是一嘗便一口吐了,罵道:“什麼東西,一點味都沒有。”

  

  這碗麵是那廚子殫精竭慮才做出來的,每一步都想得極其周到。面是用最好的麥子精碾後再過細籮篩,為了增香,裡面還和入了粟子粉;湯水則是用最好的口蘑精煮,那幾片菜葉更是精挑細選,用剛摘下的菜心氽湯,可以說青菜面至此已凌絕頂,他實在不相信那住持能煮出比自己更美味的面。這廚子心性偏激,只怕是覺得自己廚藝獨步天下,結果因此事在將軍面前丟盡了面子,他心有不甘,竟然做出這等事來。

  

  知縣聽了也唏噓不已。因為聽寺院中的和尚說起當時情形,那廚子是扮成一個香客,以施捨為名來見住持,當時住持也給他煮了碗麵,結果廚子剛嚐了一下面,就拔出刀來抵住住持的胸口,要他說出這面到底是怎麼做的,而住持一直堅持說就是尋常的麵條。兩人爭執不下,而旁人發現了情形不對圍過來,那廚子騎虎難下,才下了毒手。

  

  為了這種事居然要殺人,實在讓人難以想象,這廚子只怕也是對廚藝太過痴迷,以至於如此。只是寺中最出名的這碗青菜面成為絕響,讓那知縣大為惋惜。

  

  過了幾年,知縣進京述職,有個許久不見的同年好友在家中設宴為他洗塵。酒過三巡,最後一道卻上來了一盆面。這面清湯寡水,只有幾片青菜,但知縣一嘗,卻是大吃一驚,原來這面和當初在寺中吃到的青菜面滋味一樣。

  

  見他的表情,那朋友笑道:“吾兄應該也在聖因寺嘗過此面吧?”知縣嘆道:“嘗是嘗過一次,只道已成絕響,沒想到還能在此嚐到。”那朋友也吃了一驚,問是怎麼回事,知縣便將那住持被殺的事說了,說起那住持如此高僧,卻不得善終,實在令人唏噓。

  

  他朋友聽完卻道:“原來如此,果然有因必有果啊。”知縣聽得話中有話,問這是從何說起。

  

  那朋友說他尚未考取功名時,曾在聖因寺借宿求學。當時年輕,耐不得寺中天天吃素的清苦,有次偷偷溜出去,想到附近農家買只雞吃。到了那農家,卻見案上正有一隻殺白雞,只是兩片胸脯肉都被割去了。他順口一問,說有人預先定下了。他沒往心頭去,就在那兒吃雞喝酒,正在快活,忽聽得有人上門,正是定下雞胸肉的人來了。

  

  一看那人,他吃了一驚,原來這人竟是寺中的一個沙彌。他正在年輕好事之際,便取笑說這寺裡的和尚在外面是一派清心寡慾,沒想到暗地裡也在吃肉。

  

  沙彌急了,這才說了實話。原來聖因寺的素面一直很出名,滋味鮮美無比,明裡只說是“至味無味”之類,說白了卻不值一哂。

  

  原來這面是用雞脯肉砸成細泥,與麵粉拌勻後在烈日下曬乾,然後再上石磨再次磨成粉,過細籮篩後和水壓成麵條。如此完全看不出雞肉的樣子,也嘗不出雞肉味,但麵條的滋味卻是鮮美無比。這個秘密聖因寺住持代代相傳,聖因寺也藉此得享大名,一旦說出去,寺院的清譽就要一落千丈了。

  

  那沙彌苦苦央求,他才答應閉口不言。知縣聽朋友說了這內情,不由恍然大悟。雞肉和入面裡,原本根本不是什麼大事,可聖因寺的和尚卻以此來沽名釣譽,難怪碰到一個認死理的廚子時,那住持寧死都不肯說。世上之事,果然有因必有果,事事莫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