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想读书,读什么合适?

怡煊烔


恭喜你,选择了一个有益身心的爱好!


一、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读书来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也许学生时代错过了,步入社会浮躁了,为人父、为人夫的时候耽误了,但只要梦想在心底不灭,随时都可以是烈焰,好比《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克兰德一样,在尽了为父为夫的责任之后依然决然的离家出去,去完成自己藏在心底多年的爱好-画画。所以45岁对开始想到读书,我为你点个赞,希望你可以持续坚持,而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二、45岁属于成熟阶段了,个人建议首选历史类书籍,其次文学类,这些都是比较厚重的,是有一定的阅历才能写出来的。读这样的书可以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和稳重,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比如《资治通鉴》《史记》《李自成》《了凡四训》《道德经》《春秋》《张居正》《曾国藩》等经典文学都可以品读。45岁这个阶段,时间方面应该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可以静心去读,沉浸在书中的某个时期或某个情节,让此时的见解去领悟彼时的社会,也许会想通很多事情,也许会顿悟很多事情。


三、读书可以了解很多你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了解的事情,比如前几天读《西藏生死书》,讲的就是生死无常,要面对,而不能去回避,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回避死亡,不敢去谈,也不敢去说,好想碰一下就能怀孕似的,说一下难道就能去了吗,我们不是都声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如此讳莫如深,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


比如前段读了一本《秋水堂论金瓶梅》才知道我们一直回避不谈的金瓶梅其实是一部文学大史,我们只不过把其中的某些情节放大了而已,其实百分之80的人应该是没有看到此书的,说都不好意思说,那里能去看呢。不读《曾国藩》怎么能了解一人可以凭一己之力挽救一个王朝几十年,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魅力。不读《张居正》,怎么能知道一个政治家和一个官僚家的本质区别。不读《史记》怎么能知道朝代更迭的残酷和无情,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终究离不开那有人的权利顶峰。

读书可以让有限的时间无限的扩大,无边无际;读书可以让有限的眼界无限的放大,无边无际。

也许这本书没有在最好的时光遇到你,可遇到总好过错失,所有的缘分都在你打开书的那一瞬间释放出来了!


我是每天都在读书的大刘,欢迎【关注】我,一个人读书是寂寥的,如果彼此坚持岂不更好!

大刘小说


人到了45岁的中年,要读中华经典。

一,45岁,已经有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足够的生活体悟,这时候再去读小说,消磨时间还可以。想要再提高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层次,读小说已经意义不大了。而这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也好母亲也好,想要把自己的智慧传达给自己的孩子,大部分人又不能够写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去阅读中华经典。如果能够带着孩子一起读,就更好。


孔子讲自己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45这个年龄,正处于不惑和知天命之间。那么这个时候自己是不是还对人生充满了疑惑?如果有,去哪里寻找答案?纪晓岚一生创作很少,除了简单的几本《阅微草堂笔记》,其他几乎没有。有人问纪晓岚,您这样一个才子为什么不多写些东西呢?纪晓岚说,当我读遍天下书才发现,我想说的一切,中国古人的经典里,都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我再写徒乱别人耳目而已,没有任何的意义。

前两年马云在央视接受采访时,谈到读什么书,马云说,把儒释道的经典书籍各读上两本就可以了,其余的书都可以不读。

下面就选两句中华的经典,简单论述一下,看一看对40 岁50岁的人到底有没有意义。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第1章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字面来看,是在讲为政也就是当官,可我们要知道,当官是为政,管理公司是为政,在家里当家长都是为政。那么要做好这一切,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为政以德,修养自己的德性。因为一个人一旦丧失了良好的品德,就难以服众,难以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人要办成事情是非常难的。大家可以看一看身边40多50左右的人,一旦犯了什么道德上的事情,他的人生估计也就完了,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如果已经犯过错误吃了大亏的人,才会知道这句话到底有多么重要。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简单的一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能够利益万物却不去争功,不去争宠,因为高处有风险。读读历史就会知道,虽然有几个让天下让皇位的人,但更多的是父亲杀了儿子,儿子杀了父亲,兄弟相残这样的故事。而如果能够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把皇位让出去,把名利让出去,平安就自在其中了。

我们去看范蠡,他在帮助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以后,官封上将军,可谓位高权重,但是他的选择是泛舟西湖。到了齐国,很快就挣了很多钱,齐国的国君,想让他去当国相。范蠡认为,久处尊名,不详。于是又离开了齐国。这就是一种不争的智慧,也是一种不贪的智慧。



这些智慧只有在中华民族的经典里有。而40多50左右的人读一读,把这些尽早做到,可保自己一生平安。把这些智慧早早地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可让自己的家族平安富贵。


上面只是简单举了两句。更多的智慧还需要自己去读,自己去体悟。祝福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机会接触中华经典,早日获得智慧,过上更圆满幸福的生活。


或曰天下


我觉得读书有六个层次:

1、启蒙开智,初级入门;

2、小说消遣,漫无目的;

3、成功学说,衣食无忧;

4、专业知识,规划人生;

5、人物传记,以史为鉴;

6、经典哲学,修心养性。

我也差不多45岁了,觉得可以进入第5、6个层次了,了解下我们从哪来到哪去。

个人在读或已读的书单,供参考下:

1、活着

2、三国演义

3、毛泽东选集

4、古文观止

5、道德经

6、平凡的世界

7、乌合之众

8、论语

9、经刚经

10、鲁迅精选集

等等


队长6008


关于读书,无非就是为了学习技能,修身,修心,提升自我认知。

那么对于45岁这个年龄,也可以说阅尽半个人生的酸酸楚楚,这时有三种情况:

1、如果自己已经度过了中年危机,生活中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那么可以追求一些国学,健康这一类的书籍,比如《苏菲的世界》、《哲学与人生》



2、自己生活压力依然很大,每天需要努力打拼、上进,才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可以阅读专业、职场提高技能这一类书籍,例如:《高情商沟通》、《关键对话:如何高效沟通》、《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等。



3、如果你的生活是愉悦、简单的,那么自己根本就没有中年危机这么一说,这时可以阅读开拓眼界、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这一类书籍,推荐:《旅行与读书》、《背包十年》、《在漫长的旅途中》。



不管生活上式压力大如山,还是轻松逍遥自在。都要给自己一个空闲的时间,结合自己的阅历和领悟,静下心来阅读,沉浸在书中的某一个角落,某一个时代或者是某一情结。去看看别人眼中的世界,拓宽自己的心怀和眼界。这样也许会领悟更多。让自己稳重,放下心中的浮躁。哪怕是那么一会会儿。身心轻了,才会有更大的激情和勇气,迎接明天!


读心读书


45岁,差不多已经走完人生的一半。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个年龄,婚姻、家庭和事业大都尘埃落定。

回首前半生,有的人为家庭操劳,有的人为事业奋斗。几十年辛苦下来,也许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读书,就要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书。

走过岁月的长河,我们都会慢慢意识到:没有任何人能陪你走完生命中所有的旅程。想让自己的后半生过得充实而愉悦,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尤为重要。

如果你喜欢书画,就多读多练。

如果你喜欢绘画,就多看多画。

如果你喜欢音乐,就多学多唱。

......

到了这个年龄,人已经变得随和、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安宁的心态,是很适合发展兴趣爱好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自从开始动笔写作,生活变得特别充实:每天读读书、写写文,心情感到无比愉悦。

因为写作,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太过贫乏,于是开始重新读书。需要什么,就读什么。越读越觉得世界精彩,越读越觉得生活有意思。

肺腑之言,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以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东池闲花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五岁应该在不惑和知天命之间。那我就介绍一下不惑和知天命的书吧。

1.《廖凡四训》 这本书讲的是廖凡给他儿子写的信,在那面讲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廖凡通过了自己一步一步的改变了命运,他把具体的方法都写下来。但可以你们又发现了考试必登第的一个方法。

2.《感应篇汇编》这本书记载了从古时到现在的一些因果案例。真真实实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全书原文1277个字。记录了22件好事和155件坏事。让我们清清楚楚知道了什么是善恶。还有这些案例就是违背了这些177件事儿的结果。比如说杀龟打蛇,跳食跳人这样的事情,就用四个字的方式说了出来。这真是一本好书。

3.《金刚经》和《心经》 这是佛经里面智慧部的两本书。一本儿长一本儿短。有时间的可以看看《金刚经》,没有时间的每天可以读心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时间长了智慧就能开,达到真正的不惑,从而才能了达天命。

4.

《佛说大乘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佛说阿弥陀佛》。这是更高层次的一对儿书。和上边儿的经一样,一长一短。孔子说过,不知死,焉知生。这里面详细了。说明了时候我们死后应该去到哪里去。讲述了一些修行的方法。


用户53048445015


一直觉得,读书是件很随性的事儿,什么少不读红楼,老不读水浒。没有必要遵照这些老话去做。个人觉得还是随心情,想读啥读啥的好。如果非要和年龄契合,我的建议如下:

读一读心理学方面的书。

45岁人到中年,会面临很多压力。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可以学会一些自我调节的小方法,过丰盈自在的人生。推荐看看阿尔伯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等等。


读一读《黄帝内经》

有一种说法叫“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现在特别流行养生,但好多方法并不符合医学常识。《黄帝内经》里有好多的养生方法的原则,读读对我们大有益处,能让我们更好地去照顾父母、养育子女。如果觉得看文本太枯燥,可以先听听梁冬和徐文兵的音频书《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这个节目非常通俗易懂,能让你快速爱上这本书。

读一读艺术类的书

人到中年,除了柴米油盐这些每天要面对的必需品,还需要给自己增加一些“虚无”的东西,最好的就是艺术类的书。推荐看看沈从文的《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掦之水的《棔柿楼集》。这些书可以让我们忘却眼前的苟且,培养我们一种恬憺虚无的心性。就像兰德诗中写的那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菲比33


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人到四十岁左右,该经历的也就都经历了,有一定的阅历,很多事情都会想的比较明白,如有这个时候想读书,可以读哲学,也许会更加豁然开朗。也可以读历史,会发现,至始至终,人类在本质上从来没有变过。



哲学书籍推荐


叔本华的 《作为意象与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几乎就是叔本华哲学的经典,他的一生差不多都是在对这本书作补充。这本书汇聚了叔本华思想的精华。


柏拉图的《理想国》,关于国家与家庭,关于婚姻与教育,以及正义与智慧,爱和美。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讨论,表达观点。


杜兰特《哲学的故事》,要看西方哲学,可以首先从这本书开始,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比较具有故事性,不会那么枯燥,也能对整个西方哲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引起你对西方那些哲学家的兴趣。继而深入的去读他们的书。


尼采的哲学比较悲观,如果心态不是很好,不推荐。其他哲学书籍,可以豆瓣上搜索,豆瓣高分的书籍,都还不错。



历史书籍推荐


要了解中国历史,那《二十四史》是一定要看的,还有《史记》《春秋》《战国》《三国志》等,如果觉得阅读比较晦涩,也可以听书,有讲解,比较生动。或者也可以看小说形式的历史书籍,比如四大名著,《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等,古代历朝皇帝的传记也可以看一下,很有意思。



李知月


读什么书与年龄无关,与兴趣有关。

我见过20多岁卖炸串的小哥在读《资治通鉴》,40多岁的大哥看修仙网文,60多岁的阿姨看玛丽苏小说。

我的建议是:先博览群书,历史,人文,军事,哲学,小说传记,挑经典的都涉猎一下,当你读的书够多了,你逐步会发现自己对哪些方面更感兴趣,发现兴趣点之后就不用再来问,读什么了。

照例推荐几本

1,《月亮与六便士》,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与题主年龄相仿,有着殷实的家境,美满的家庭,和不低的社会地位。却在结婚17年后舍弃一切离家出走,追寻他对画画的梦想,饥寒交迫,贫困潦倒也再不回头。很多人说他是痴人说梦,浪费生命,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心中的光和热,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后半生。

2,《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一本非常有趣,引人入胜的经济学入门书籍!提到经济学,相信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些纷乱繁杂的公式,密密麻麻的数字,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不是,作者通过不断举例的方式,将社会上很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的讲了出来,成功的灌输了一套市场经济理论,生活中很多我们看来不理解或者很排斥的事情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那么合情合理。

3,《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这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我大概花了4天读完,接着读第二遍。本书以李斯的角度,基于正史出发,描述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幕后推手李斯的一生。读书的时候老师荀彧,同学韩非子,30岁出来工作,老板秦始皇,同僚吕不韦,嫪毐,官至丞相,弄死韩非子,跟赵高一起搞政变。这还不值得一看?

4,《边城》沈从文。你有没有因为一本书,去了一座城?去水墨画一般的城,听整晚的山歌。小书不长,都是些湘西风情,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却能把我带到边城里,带到他们的生活里,想伸手拉他们一把。

写起来还有点费事,就简单这四本吧。我读的书也比较杂,再推荐些比较火的吧。

《平凡的世界》《少有人走的路》《乌合之众》《1984》《围城》《明朝那些事》《人性的弱点》《基督山伯爵》《双城记》《苏菲的世界》《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太多了,还是选自己感兴趣的读吧。

我是kerry,关注我,点赞我,评论我。我们一起看好书,侃大山!!!


凯瑞kerry


四十五岁,能够想着读书,这份心实属可贵,至于读什么书,我的答案是你到书店逛一逛、翻一翻,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要想读书,首先得要学会找书,而这个找的过程,无人能够代替你。对于每一个想读书或是爱读书的人,都要学会去体验找书的乐趣。

45岁的年纪,正值中年,多数人正是人生巅峰的时期。当然,也有的可能正处于危机时期。

但我认为学习从来不会受年龄的限制,想做就大胆去做,想读就尽管去读。

首先,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能使自己更加了解社会的发展,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通过读书,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45岁的年纪,大部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和经济水平通常已比较稳定,但生活观念,价值观可能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更好的了解这个现有的社会,以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其次,读书可以改善思维方式,提高思想境界,增加生活情趣,改善生活质量。

书籍记载着前人的智慧,通过读书,就可以穿梭过去,与智者谈话、交流,可以解答心中的疑惑,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去做人、做事。

读书需要思考,所以通过读书,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时更加全面和客观,也就可以避免在工作或生活中出更多的错。何况,45岁,培养起自己对读书的兴趣,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最后,做一个永远行走在路上的人。

一个人最怕的就是停在原地不动,甚至还自以为傲,不思进取,嘲笑别人。

一个人的人生,不论长短,总该时刻保持学习。咋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生命的最后日子,仍然拿着书本不肯放手,此种学习的精神,实在是值得每一个人倾心学习。

现在生活节奏快,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读书不学习是不行的。不管任何人,任何年纪,学习都该终身相伴。

虽然自己刚过而立之年,但如果我到45岁,我想自己还会虔诚阅读的书籍,恐怕会是《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老子》《庄子》《离骚》《圣经》《古兰经》《佛教十三经》等中外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