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苏轼、秦观、黄庭坚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深陷于新旧两党之争的政治漩涡中。尤其是当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执掌政权后,将包括他们在内的“元祐党人”彻底清理出了权力中心。

在政治上失意,内心极度苦闷之际,向华光僧仲仁借得一枝墨梅,似乎是安慰他们的良药。

而欣赏梅花、赞颂梅花、将梅花人格化并赋予其高尚道德寓意的,并非“元祐党人”们的专利。比如他们的老对手王安石,也是梅花的铁杆拥趸。他这首小诗,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生长于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不屈、纯洁品质的梅花形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杨补之《四梅花图》局部之一

壹 将钟无艳比作梅花——从陈与义诗中感受仲仁画风

“墨梅之祖”华光僧仲仁的画作,至少在绍圣三年 (公元1096)秦观访他之前,便早已广泛传颂,其画作也被人收藏流布。(有关介绍可参阅前文: )

当秦观在衡阳花光寺寻觅仲仁和尚时,那位此后因“墨梅”诗而被宋徽宗赏识的陈与义(1090年—1138年)还是个6岁的顽童。23年后,长大成人的陈与义在他表兄张规臣(一作张矩臣,待考)处,欣赏了华光僧仲仁所画的一幅墨梅。看了表兄在图上的题诗后,陈与义文思勃发,一口气连写了五首和作。

这每一首诗,都将梅花的美丽、孤傲与纯洁的品质描写到了极致。【注1】从组诗中,我们大致可窥仲仁画梅的风格。

“巧化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陈诗第一首的第一句中提到的“无盐”,是一位战国时期的女子,她本叫钟离春,因出生在无盐(今山东东平),后人就用无盐称呼她。1985年、2001年、2005年香港艺人们连续拍了《钟无艳》、《我爱钟无艳》等几部电影,郑裕玲、郑秀文等美女扮演的钟无艳原型,便是这位无盐。

传说钟无艳外貌极丑,与嫫母、孟光和阮女共享“中国四大丑女”的称谓。她长得到底有多丑呢?据刘向在《列女传》记载:“其为人也,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仰)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匈(胸),皮肤若漆。”

——无论是她的眼睛、鼻子、结喉、头发、胸部和皮肤,所有美女们长成什么样,她就偏偏往相反的方向长。因为丑,所以直到四十岁还没有人愿意娶她。但她有其他美女们不具备的优点:品德高尚、远见卓识。无盐四十岁时拜见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被宣王采纳,并且立她为王后。

陈与义借用钟无艳的典故来比喻华光僧仲仁所画的梅花,可以想见这几枝墨梅的外在形态与钟无艳有些类似,躯干虬曲、苍劲——“臼头深目,长壮大节,仰鼻结喉”。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旧是仆奴。”陈诗后两句的意思是这些梅花花朵本洁白如玉,但仲仁和尚偏偏画得跟钟无艳的皮肤一样漆黑,这反而衬托出其孤傲、纯洁的品质,在梅花面前,那些占尽春天、鲜艳的桃花、李花们仅仅只配做她的奴仆罢了。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杨补之《四梅花图》局部之二

陈与义在政和八年(1118)所作的这组诗,为仲仁用水墨画花卉作了艺术总结,认为他对自然物像的主观提炼、创作,脱离了真实再现梅花写生的窠臼,达到了“离形得似”高度,充分展示了梅花的精神之美。

《宋史》列传中记载【注2】,陈与义“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南宋人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称:“花光仁老作墨花,陈去非与义题五绝句。徽庙(徽宗)见而喜之,召对擢用。画困诗重,人遂为此画。”正是这组赞扬仲仁墨梅的诗作,让陈与义获得了宋徽宗的好感,从而平步青云。

贰 华光的弟子们:杨无咎及其传人

历代画史中都认为华光僧仲仁是墨梅之祖,后人也托其名作有《华光梅谱》存世,这本《梅谱》总结了画梅的技法和理论,内容包括口诀、取象、十种、三十六病诀等等。但遗憾的是华光僧本人的作品如今已无法看见,除了从上述陈与义的诗作中体会下他的画作风格,我们还可从他的嫡传弟子——杨(通扬)补之等人的画作中,再作一番感受。

这位画家杨补之,与“苏门四学士”中那位文学家、画家晁补之有些容易搞混,他们的名与字都刚好一样。

杨补之即杨无咎,他名无咎,字补之。晁补之(1053—1110年)则刚好相反,他名补之,字无咎。这么说有点绕,但也容易使大家记住这个知识点。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杨补之《四梅花图》局部之三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杨补之《四梅花图》局部之四

杨无咎(1097-约1169年)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自称为西汉扬雄后裔。因为他自称扬雄后裔,所以一些人用提手的扬,而不是木易杨。而有史料记载,宋徽宗曾在他画作后写道:实为后世宗师,并御书“杨”字,而非“杨”字,这有些皇帝赐姓的意思,因此后人也记载其为木易杨。据其族谱记载,其礼堂匾额为《杨氏宗祠》,楹联是:“翰墨提香种九重春色,御笔赐姓甫荫百代恩光”。【注3】

杨为清江(今属江西江西樟树市))人,寓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对于杨的生平,宋人邓椿在《画继》中有简短描述:“長於水墨人物。祖伯時,今年七十矣,自號逃禪老人。”

据后人对邓椿本人的考证,在靖康末年(公元1127年),邓椿大概二十岁左右。淳熙元年(1174年)8月尚在世,淳熙五年(1178年)前逝世。据此认为,邓椿作《画继》之时当属壮年,应是在南渡之后。其中提到杨补之当时年70,这也可推断,邓椿作《画继》的具体时间,大约为公元1166年左右。

而至于杨补之什么时候跟随仲仁学画,在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较清楚的记载:“绍兴初,花光寺僧来居清江慧力寺,士人扬补之、谭逢原与之往来,遂得其传。”

这意味着,在靖康之变后,那段混乱不堪的岁月中,仲仁从湖南衡阳到了江西清江,入住慧力寺。杨补之在绍兴(公元1131——1162年)初年开始接触仲仁,这就意味着杨补之在34岁之后,才开始跟随仲仁学画墨梅。

而依据上文所述,杨补之的梅花曾得宋徽宗的赏识。相传徽宗见其画梅,戏曰其所画之梅为“村梅”。此后他也常在画卷上自署“奉敕村梅”。

比较上述信息可知,杨补之早在宋室南渡之前便以画梅出名。据道光年间编撰的《清江县志》记载,宋室南渡后,宫中以无咎的梅花图张挂壁间,常招来蜂蝶集其上。可见无咎的画梅造诣之深。而在南渡后跟随仲仁学画墨梅,逐渐青出于蓝,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开创了用墨线圈出花瓣之法,改变前人以墨或彩色点瓣画花朵的方式,这种画法更能表现梅花疏淡清雅的精神品质。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四梅花图》卷后留跋之一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四梅花图》卷后留跋之二

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四梅花图》,便是杨补之传世代表作之一。该卷为纸本,纵37.2厘米,横358.8厘米。长卷分作四段,分别写出了梅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残败的四种生长过程。一枝梅花先是在枝头孕育着花蕾,逐渐绽放少许,接着朵朵盛开,香气袭人,最后残萼败蕊,随风飘散。

杨补之的画面处理干净、简洁,墨线圈花,重墨点蕾,泼墨画梢,梅花朴素而有雅韵,充盈着疏影横斜、暗香流动的诗意。特别是他对梅枝的老枝用笔时,出现飞白的效果,虚实结合,展现出斑驳、生动的效果。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杨补之《雪梅图》一卷,该卷首有扬补之自用印三方,卷末有南宋海野老农题诗并识;另有一幅《墨梅图》纨扇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杨补之《雪梅图》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杨补之《雪梅图》细部

除画之外,杨补之还是一位书法家和文学家,其书法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小字清劲。其词文辞华美,描写细腻。有《逃禅词》存世。 因为他不满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政治主张,屡辞官职不就。元·夏文彦《图绘宝鉴》等记载他“不直秦桧,累征不起”。人们认为,正因为他这种傲兀耿介的性格,所以在画作中也时常流露出“孤标雅韵”之风。

明人沈襄所撰的《书法要录·写梅》中提到了杨补之的一些创作理论——杨补之论曰:“画有十三科,惟梅不入画科,曰戏笔,曰泼墨,曰写梅。”又云:“为梅修史,为花留神。”古人寄情物外,意在笔先,兴致飞跃,得心应手。如在竹篱茅舍,水畔山巅,自成一段光景。

叁 杨补之的继承者们

在如今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幅《雪中梅竹图》,该图纵30厘米、横122厘米。因为乾隆皇帝在其上题了一首诗,他的几位大臣也在空白处“恭和”了几首,虽然严重影响了这枝雪梅的艺术空间,但亦算是证明了他们对于梅花的热情,以及对于墨梅的仰慕。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雪中梅竹图》局部一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雪中梅竹图》局部二

该图前隔水有明人徐守和题签,拖尾扬无咎行书《柳梢青》词十阕。宋宗室赵孟坚(1199-约1264年)在该卷后留下了一段跋文:初不知禹功之能也,今观悟悦愿师所藏徐君禹功之作,盖于诸人之外,最得逃禅之体,惜余前未闻知,后人吟更清,岂可少之”。

从同样善于画墨梅赵孟坚的这段评价文字可知,在同一时期,这位名叫徐禹功的画家,应是最得杨无咎的真传。在图中的左下角的竹节处,有画家本人留下的隐款:辛酉人禹功作。人们从他自署“辛酉人禹功作”来看,他应出生于1141年,但卒年不详,画史中对他也无记载。

尽管如此,这幅《雪中梅竹图》无论是章法构图,还是技法表现,都明显地体现着他与杨无咎的师承关系。在杨无咎“奉敕村梅”的传人中,徐禹功算是比较有成就的一位画家。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雪中梅竹图》:隐藏于竹节中徐禹功隐款


前身端是老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无咎,他的师承及弟子们

《雪中梅竹图》细部

除这位徐禹功外,庄肃在《画继补遗》中还记载了一些继承杨补之艺术风格的画家们,这些画家包括杨无咎的侄子杨季衡,他画墨梅得家法,又能作水墨翎毛。补之画梅,须于枝杪作回笔,似有含苞气象,季衡欠此生意耳。

另外杨无咎的外甥汤叔雅,以及同乡刘梦良,都继承了杨补之的画梅技法。此后元人吴镇、有元入明的王冕,也均以杨补之为师。

再之后,白驹过隙,民国时期的杨度与齐白石曾经一同欣赏过杨补之的梅花真迹,两人都为此作题诗作文,阐述自己的艺术见解。有关这部分内容,下文再做介绍。

【注1】: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

其一:“巧化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旧是仆奴。”

其二:“病见昏花已数年,只应梅蕊固依然。谁教也作陈玄面,眼乱初逢未敢怜。”

其三:“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其五:“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注2】:见《宋史》卷四四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

【注3】:此部分内容参考了江西省樟树市人民政府网站樟树人文频道——历史名人《扬无咎》词条。

【注4】:本文标题内容“前身端是老梅精”,出自吴澄《题逃禅翁画梅词后二首》:

其一:小圃梅花能几时,只余豆粒缀青枝。禅翁寿得花如许,二百年来雪月姿。

其二:天与才情个样清,前身端是老梅精。妙词难作人间唱,梦断罗浮翠羽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