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书之后感觉没有记住什么东西?这样读书有用吗?

倔强的言妞


不知道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要记住些什么名言名语,或者明白些做人的道理并且能讲出来给别人听才算有用?读书 每个人的目的和追求是不一样的,因为当下你不是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我个人读书是因为喜欢才读,有简单易懂的,也有复杂的,比如我读余华的故事类作品《活着》就一气呵成,《人类简史》对于我这种智商的人来说读的就很慢,很多作者的观点和想表达的东西需要好好去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享受其中的过程,作品能带给我心灵的一丝洗涤或者说让我在这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享受那种宁静。硬要我说 好像记住了些什么,好像也没记住什么重要的东西,但我觉得挺好的,有感兴趣的书籍会继续购买,继续读。我就是个打工的,读书没有目的性了,也不能给我黄金屋和颜如玉。但那又怎样,我觉得只要认真读了的,就有用。



偶然在此的生物


很多读者会发现,有时候自己兴致勃勃地打开一本很感兴趣但却很难读懂的书,看完之后甚至看了一大半的时候,感觉自己什么也没记住。于是开始怀疑,这样读书真的有用吗?

明确地讲,有用,只不过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即使读不懂的书,也建议全部看完

很多人读书有一个陋习,感觉看不懂或者感觉无聊了,往往就弃掉不读,即使是读了大半的作品。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

行百里者半九十。

就是说,如果要走百里路,到了九十里才算一半,剩下的十里是另一半。读书也是如此。

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读了大半都看不懂的情况。

理性地讲,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开始阅读,多数是因为这本书的某些内容吸引了他,那就不存在完全看不懂的情况。

比如说,一位文学爱好者被小说《三体》吸引了,突然对物理知识或者天文知识产生了点兴趣,于是找到一些基础读物来了解。

基础读物本来就是为了科普而存在的,自然不会出现高深的内容,稍微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或多或少能看懂一些。

那么真正有问题的就是这部作品的“框架”。

不是说书的内容不好,而是编的时候太过于关注整体性。即这本书是一个整体,没有读到最后很难窥探出全貌。

比如我曾经看过一本名叫《凤凰令》的小说,是谈歌写的一篇推理悬疑作品。一共只有十章,读到第七章的时候还不能知道这个故事的全貌,情节冲突还在隐藏之中。当再往下看的时候才豁然开朗。

再比如读巴尔扎克的作品,也容易在前期就感觉无聊而放弃,这就错过了之后真正的精华部分。

有人给阅读巴尔扎克作品的经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巴尔扎克的作品就像一位技术拙劣的农妇,面对灶台烧火。结果火没烧起来,反倒弄了一屋子的浓烟。正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噗”的一声,火着了。

这个过程就像我们读一些读不懂的书一样,临门一脚,只有全部读完才能知道这本书的价值。

读过之后要跳出来,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思考这部作品讲了什么事,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你会发现这时候能捋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出来,即使在阅读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记住什么内容。

读书对思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有些作品阅读之后感觉自己没有什么收获 ,其实这是一种假象。

只要认真阅读了,即使是硬着头皮将每一个字都看了一遍,那也会有不小的收获。因为人的学习有一个缓慢的过程。

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形:

翻看多年之前的照片,发现一些曾经很熟悉的人如今竟然叫不出名字了,无论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但是,可能之后几个小时甚至之后的几天,某一瞬间突然就想起来那个人的姓名。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在我们感觉不到的时候依然在工作,不断检索着我们之前想的问题:他叫什么名字。

这也是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的情况。

这个过程我想很多人都体会过,小的时候感觉小学的东西很难,考试总不会,但长大之后再回去看,即使是初中都没毕业的人也不会算错小学的算数。

因为时间会带来改变,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学习、消化着那些我们认为很难的知识。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非常薄的小册子,叫做《诗学·诗艺》,作者是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

说实话这本书非常难懂,一个是因为年代久远,再有是因为话剧(古希腊叫做“诗”)这门艺术在中国起源很晚,并没有多少积累,缺乏一些理论的沉淀。

所以读起来非常的混乱,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古希腊当时的文学思绪。

但是,硬着头皮读完之后,当我再去读一些话剧作品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就会联系到《诗学·诗艺》这部作品,自发地用其中的理论来解析话剧。

比如看到遵循“三一律”的作品时,就会自然地想到亚里士多德对于戏剧情节和时间的关系讨论;看到悲剧作品,自发地会对其按照亚里士多德“六要素”的方向进行分解。

这就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本书只要你认真地读了,感觉什么都记不住的现象只是假象而已,缺乏的是触发这一积累的契机。

但即使一时间没有这样的契机,这些积累也一直在大脑中沉淀,直到有一天再次被记忆起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温习的过程要比第一次学习更为轻松的原因。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我之前读书经常三分钟热度,买了书看不了几天就放弃了。或者就算读完,也很快就忘了书中的内容,感觉自己没有太大的收获。所以我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读完了赤羽雄二的《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感觉受益很大。下面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希望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1 读书思维的转变

读书的人中,能够拉开差距的关键在于书中的内容能否应用到工作和个人成长中。要想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读书思维。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主动读书”的方法,这也是我非常赞同的一点。主动读书就是不盲目地读书,在阅读之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我想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主动读书是相对于被动读书而言的,我之前就属于被动读书,只是认为读书是一件好事,漫无目的地读,有一些是我根本不感兴趣的,强迫自己读完,反而没留下什么印象。主动读书从一开始就带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或者说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就像我读《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一样,我想去了解别人是怎么阅读的,学习别人的一些阅读方法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这种方法能够迅速阅读书中内容,并付诸行动。

2 保证读书的时间

有了想要去阅读的书后,接下来就要保证读书的时间。我们每天会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一直读书,那就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让自己坚持。

  • 确保最基本的读书时间。读书不是可读可不读的,是工作和成长的必要,把读书放在一个积极且必须的位置上,有意识地阅读。
  • 创造读书的时间。在工作日的晚上和休息日制定时间表来保证阅读的时间。
  • 培养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每个人能够集中精力读书的时间会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决定读书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读书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
  • 召集读书伙伴。召集自己的朋友或者同事或者网上喜欢读书的人,大家一起阅读并交流,会有更多思想的碰撞,引发更多的思考,也可以相互督促。

3 记住书中的内容

要想更好地应用书中的内容,需要有意识地记住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或要点。具体的方法包括:

  • 将书中内容转化为数据库。购买书时标明买书时间。阅读时标明阅读时间与评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与爱好创建自己的标记。用黄色荧光笔标注文中言之有理、表达出色与体现作者洞察力与见解的部分。
  • 读完立刻整理笔记。边读边整理笔记的方式非常耗费时间,读完之后立即整理。找一张A4纸,横放,不用思考,直接写自己的感触,限时几分钟。
  • 专注阅读一本书。读完一本之后再读另一本。
  • 读书时尽量关闭手机和网络。信息终端会非常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读书时将其关闭,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去理解书中的内容。

4 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内化书中的内容,提升我们的思维与能力,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一环。

  • 限制阅读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输出。读书不能仅仅是接收书中的信息,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反思。
  • 分享读书成果,提升沟通能力。整理自己的阅读成果,在与别人的沟通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维度。
  • 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与网友或同事朋友阅读完后,对书中内容进行讨论与解读。
  • 制作读书档案,写明目标,付诸行动。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书档案。包括读书目的、阅读后感受收获、阅读这本书后会采取什么行动、三个月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四个部分。将读书与提升自我联系起来。
  • 读书后立即输出。读完之后,确定一个自己最关注的主题,列出提纲,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使用定时器催促自己完成。
  • 半年后重新阅读。牢牢记住书中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海蓝的期待


试着回答您的问题。

有用没用,这个不好说。

我们看书要么是工作、生活需要;要么是娱乐,精神享受。之所以看完之后感觉没有记住什么,无外乎两种情况。

其一,这本书很垃圾,没有任何营养。不值一读。就像我们吃了过期、变质的食物一样,不仅没好处,还会危害我们的健康。

其二,我们根本就没看进去。导致我们没看进去的原因也有两个。

首先是,书中的内容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没有交集,我们原有的学识、经验、观念让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无法被作者带进这部书中,所以难以被书中的内容、情节、片段所感动、难以和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这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暂时还吃不了满汉全席大餐一样。读书也要一步一步来,先从简单的开始,一步一步积累。有一个进阶的过程。一上来就看经史子集、原版外文文献,那是自己找虐[捂脸],多少人,终其一生也看不了多少经史子集、原版外文文献,所以,如果您一上来就因为看这一类的书,是这种感觉,大可不必烦心。

其次是,我们在看书时,没有用心看。没有思考,没有动脑筋。这就好比,人虽在餐桌前坐着,但没有饥饿感,没有食欲,不想吃,也吃不了。所以,也就一无所获。



尘世中一小书虫


这样的问题我也遇到过,经常看过的书头脑还是一片空白,后来发现那是自己的心没有静下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心情不好造成。经过几年的读书经历我也总结了几点心得,希望对您有用。

看书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社会知识变化日新月异,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你不更新自己,很容易跟不上形式。那么大家就开始拼命给自己充电,有的人仿佛一日不充就好像要被淘汰。这样反而给自己造成压力,即使读书也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有的人恰恰相反,正因为平时压力太大,所以选择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书来读,比如小说类书籍、美食旅游类书籍,这类的书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就已经使自己很享受,那又何必非要记住些什么呢?

二、读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方法?

读小说故事类的书,如果纯粹是为了放松心情,那又何必在乎记得些什么呢?不凡来个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随着心情去读。但如果你是一名学生,老师要你说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心思想,那你不凡来个第一篇粗读,第二篇精读,并且每读一章做好读书笔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工具类的书,一般人的感受都比较枯燥乏味的,这种类型的书就要求我们稳扎稳打了,不把前面的问题搞懂,就不要读下面的内容,不然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并且做好读书笔记。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它是由樊登老师写的《读懂一本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读书的方法,其中提到怎么样绘制思维导图,这种方法对读书理解很有用。

三、读书贵在坚持。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能急于求成,读不懂的书多读几遍,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最好把读书变成一种爱好,那读起来就轻松多了。

又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下去,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你在不自觉中说话谈吐就会受到书中的影响,你就会发现眼前的人和事好像在哪本书里见过。


不惑文史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情况看待。



比如数学这类的工具书,如果一遍看完之后啥也没有记住,那么这就是没有用效果的。

对于一些励志类、暖心类的书籍,其实不要求能记住什么东西,更多的是对我们精神上或者是内心感受上有一种影响。



比如看了一个故事可能没有太记住,但是那一阵我斗志昂扬,其实看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这就跟看电影一样的,是对精神的一种陶冶,而不是说我一定要从这个电影里面得到多少知识。



对于实用类的书籍,看一遍是不可能全部都记住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了记忆的残酷性。

一小时以后看到的知识就剩不丁点儿了。



所以对于这类的书籍,不仅要做笔记,要做题练习,还要反复去重复。

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掌握住。

对于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个要看个人是想从书里获取什么。



真的是要从非实用性的数据里面获得东西,可以写读后感也可以写评论,发朋友圈,写微博,以输出倒逼输入效果会好一些。

但是请不要怀疑,读书一定是有好处的。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一句话:“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所以,坚持读书,你会更好。


王千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不过有时候我们乘坐的是电动扶梯,意识不到自己在前进而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和您有同感,我平时看书也常常是当时看得津津有味,过后被问起书中的故事梗概,竟然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难以逃脱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规律。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无论是作者深邃的洞见抑或是细腻的描写,都会让我们得到启迪,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多种思维的碰撞促进了阅读者独立价值观的形成,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会深受影响而不自知。

退一步讲,即使阅读过后完全回忆不起书中内容,我也会欣然拿起书重读一次。因为有太多的生命之书,比如像《道德经》、《庄子》这样的人类智慧经典,光读一遍是根本读不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我们和作者的精神对话会走向更深的层次。

到那时,忘记初读的一本书,我想未必是一件坏事。


小马拾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知识,借鉴书中的知识,助力自己成长,但要灵活运用,付诸于实践。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用心去读每一本书,必能丰盈你的内心,如果仅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去看书,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




酷跑黎明


我自己就是一个记忆力比较差的人,每当听他人讲述一本书或影片,绘声绘色有条不紊的很是羡慕。因此对以上问题很有感触。

“开卷有益”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就是,只要看书就会有益处。实际上也是如此,无论感觉上是否记住了什么东西,我认为都是有用的,受益的。

看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认知,二是消遣娱乐。

首先从学习认知上来说,所读的书都是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读者一般会找一个安定的时间和环境潜心研读,甚至在研读过程中还会做一些标注和笔记,或运用一些其它的学习方法。因此,无论人的记忆力高低,或多或少都会记住一些所学的内容,学而致用的。

其二从消遣娱乐上来说,当自己忧愁苦闷或闲着无聊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拿起一本书,漫不经心的阅读。这种状态往往也会慢慢进入到书的境界中,阴郁的心情会随之减退,无聊的时光会得以充实。也许过后并没有感觉到记住什么具体内容,其实所读已经潜移默化融入自己的头脑中,因而改变了原有的精神状态,这本身就是读书的作用。

曾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拜师学武功,结果三年只让小和尚挑水不传教,当小和尚向师傅提出质疑时才明白,其实自己在三年的挑水过程中,已经练就了轻步如飞的基本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阅读好比就是小和尚挑水的过程,感觉没学到(或没记住)什么东西 ,其实已经提升了素质,为进一步深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另外,古今中外书籍浩如烟海,多数的书籍我们只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地浏览,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在需要的书籍中也要有偏重地研读。人的大脑是有限的,所阅读的书不可能、也没必要都记住,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去伪存真、摄取精华的过程。


心旅视界


当然,曾国藩要求读书四步,即看书、朗读、作文、写字。这四方面兼行,就将读书上升为一个系统,强调多渠道同行并进,在一种综合互动中,实现读书收效的最大化。

开卷有益,永远正确。只有多读,才能读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读书可以改变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心改变了,境由心生,环境就会改变,环境变了周围世界也跟着改变,人的命运也将改变,将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