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中完美的人设,到现如今屡见不鲜的人设崩塌,是何原因?

有这么一类明星,并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在所在专业领域也没有取得显著成绩,却天天活跃在热搜榜,并且粉丝众多。比如那些炙手可热的“小鲜肉”偶像,要么打清纯牌,要么走蠢萌路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种造星技巧叫做“人设营销”,毕竟面向公众的各种“人物性格”就是他们最大的卖点。

娱乐圈中完美的人设,到现如今屡见不鲜的人设崩塌,是何原因?

在娱乐圈,不管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人设营销”已经成为共性。有了“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之后的明星们,一下子拉近了与粉丝们的情感距离。寻常的生活里,群众猛然发现自己不仅多了一个长得帅气的“学长”,一个正气凛然、心系公益的“大表姐”,还有坚强美丽的“贤妻”,甚至还有不苟言笑但颜值超高的“老干部”⋯⋯

公众人物以卖“人设”来博取公众眼球,甚至收获大量粉丝的例子比比皆是。但随着网络世界变化万千,人设崩塌的例子也时常上演。但是,明星及其经济团队仍不余遗力地热衷于“卖人设”,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打标签”可以让受众留下最直观地印象,赢得人气。商业控制下的公众人物如今已经大多被“标准化”,娱乐工业下的他们已经有一整套现成的模具,按照经纪公司的打造,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到那个模具里。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人设崩塌”的戏码不断上演。

娱乐圈中完美的人设,到现如今屡见不鲜的人设崩塌,是何原因?

“人设”本是人物设定的缩略词指人物形象的设定。一开始是用于漫画、动画、电影中的专业词汇,包括给该人物设定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人物造型等。如今,“人设”这个词被广泛用于电影、电视剧角色之中。一般公众人物的人设和其影视剧或是舞台中的表现有关,观众在影视剧中所看到其角色的扮演,就易将其形象带入现实生活中。

在以前那个社交媒体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代,影视明星能够家喻户晓,都是因为其精湛的演技,出色的表演和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如今成为红人,当明星看似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凭借姣好的面容、出众的外形以及能吸引关注的一个点就能霸占流量、热度。他们大多没有自己的代表作,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少之又少,靠“买人设”来吸引人气。

竭力地实施自我控制,以便维持运作一致;通过突出某些事实,掩饰另一些事实来呈现理想化的印象;维护表达的一致性,主要是靠表演者的小心谨慎,防止出现任何细微的不协调。明星沦为没有灵魂的标签,空洞地实际形象和“人设”迥异,一旦做出与“人设”相悖的事情时,“人设”就自然崩了。

娱乐圈中完美的人设,到现如今屡见不鲜的人设崩塌,是何原因?

总之,标签化下的明星要依靠各种独特的专属符号来呈现其活动,再由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将细枝末节放大再展现其理想的一面。一种形象的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总是与个人真实情况本身有所不同,由于明星总是依靠完美的“人设”符合来展现,因而他构建的形象无论多么的忠于真实,也总会像一切印象一样容易遭破坏。

演艺圈中的明星们大多都是利用初期刻意给受众建立的刻板印象,之后来走一条较为固定的路线,来获取商业价值。他们把社交看做是一个戏剧舞台,每个人在里面扮演着自己希望被别人看到的角色。他们的形象是被塑造的,非常正面且完美的。无论是“国民老公”还是“邻家小妹”这类“人设”都是公众人物们维护自身正面形象苦心经营的一种方式。

娱乐圈中完美的人设,到现如今屡见不鲜的人设崩塌,是何原因?

大众传播看似仍然在一味地给我们传播信息,受众只有被动的接受。明星们在荧屏所呈现的“好爸爸” “国民媳妇”形象在现实中也是一样。但是,如今的受众再也不满足站在被动的地位,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再也不仅仅限制于大众传播。社交媒体的传播,是信息流通和互动的绝好空间。网民犹如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可以从细枝末节中寻找线索。一旦找到有不符合“人设”的证据,粉丝群集在一起,各种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形成有逻辑、可信度高的线索来“扒皮实锤”,迅速形成一股力量,形成话题、霸占头条,明星苦苦建立的“人设”被他们摧毁,“粉”转“路”“粉”转“黑”的现象屡屡发生。

娱乐圈中完美的人设,到现如今屡见不鲜的人设崩塌,是何原因?

明星们的“人设”被用来疯狂吸粉,我们把这一模式暂且称为“人设营销”。不管是“蠢萌的小鲜肉”还是“四千年一遇的美女”都是在社会化媒体下的“人设营销”方式,他们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却依然赢得粉丝与流量。娱乐化商业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之中,趁着流量红利还在,靠蹭热点,博得点击率的情况是常态。

“人设崩塌”这一词,最早出现也是源于动漫,现如今“人设崩塌”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经纪人给明星设定公众形象不到位,或是说这一形象演绎地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指其形象因为某件事情而声名俱毁,颠覆了之前留给大家的健康积极的原始印象,也被称之为“人设崩了”或者是“人设已崩”等。

娱乐圈中完美的人设,到现如今屡见不鲜的人设崩塌,是何原因?

消费时代的快餐文化,毫无深度地打标签都是造成“人设崩塌”的直接因素。受众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聪慧的头脑、较高的欣赏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信息辨别者。他们能让明星一夜之间红到家喻户晓,也能分分钟让他们名誉扫地。少一些套路,多一点真诚。公众人物应去掉面具一般的“人设”,多一些好的作品和正能量的传播才是正道。不用考虑什么时候会崩塌的话,我们其实是很乐意一直为这些“人设”拍手叫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