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丨究竟是“江河万古”还是“浮躁浅露”?


"初唐四杰"对于喜好文学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在浩瀚的文化历史长河中,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作为初唐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四颗明星, 他们杰出的才华一洗六朝绮靡文风, 为唐诗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杰崛起于文坛之时,正是绮靡柔弱的诗风极盛之时,作为宫廷诗派的代表,"上官体"诗风成为当时诗界的主潮。四杰的出现开始扭转诗坛的这种状况。他们年少成名, 意气激昂, 踌躇满志, 然而入仕后又多遭磨难, 郁郁不得志,且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可谓是天妒英才。


初唐四杰丨究竟是“江河万古”还是“浮躁浅露”?

文无第一

我们熟知的四杰是按"王杨卢骆"的顺序所记。将四人的姓氏排成"王杨卢骆"这特定的顺序,据说寓有品第文章的意义,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而王世贞却说"卢骆王杨,号称四杰。",对于四人的名次,历史上颇有争议。

《旧唐书•杨炯传》"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谓'王杨卢骆',亦号'四杰'"。杨炯自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对名次排列颇有异议。

初唐四杰丨究竟是“江河万古”还是“浮躁浅露”?

又据《唐会要》卷八二,"显庆二年,诏征太白山人孙思邈入京,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皆执师贽之礼"。宋令文乃是宋之问的父亲,而宋之问又是杨炯同僚好友。卢照邻与宋之问的父亲同辈,杨炯与宋之问本人同辈,所以卢照邻算是杨炯的长辈、前辈。如此,杨炯年纪比卢照邻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所以说"愧在卢前"。然而,他与王勃多是同年,是同一辈人,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正是不甘心、不服输的意思。


才高命薄

但无论名次如何,四人皆是才气纵横,后人都有诗文称赞:,

"炯博学善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辛文房《唐才子传》)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厅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伯。(《新唐书·文艺传》)

王杨卢骆因加美丽。(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初唐四杰丨究竟是“江河万古”还是“浮躁浅露”?

虽然四人有超人之才,但都"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王勃六岁时便以"善辞章"闻名,没有成年就被授与朝散郎一职,在沛王府给沛王当"秘书",可谓是少年得志。然而王勃的大好前途却毁在了一只鸡上。当时各位王爷在进行斗鸡大赛,王勃为了给自己的上司长脸,就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正好这篇檄文被高宗李治看到,大怒,认为王勃这是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把他逐出了王府。

王勃后来虽偶有返场,但担任的都是些小官,他的政治生命基本上到此为止了

杨炯也有着神童的光环,据说其幼年就聪颖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五年(,那时的杨炯只有十一岁,就已经待制弘文馆。二十加冠后,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而没过几年,杨炯伯父杨德干之子杨神让随徐敬业起兵伐武,杨炯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四川梓州,担任地方小官——司法参军,就这样结束了他长达二十六年的中央政府生活。之后他担任过的最高官职就是盈川县令。

初唐四杰丨究竟是“江河万古”还是“浮躁浅露”?

卢照邻出身很好,得拜名师,二十多岁时在邓王李元裕幕下任典签一职。卢照邻甚受器重,李元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 但卢照邻在邓王府干了十多年,邓王病死了,王府的饭碗没了,靠山也没了,只能做了四川新都县尉的官职。没过三四年 他便恶疾缠身,自己做了个"活死人墓",以终残生。

骆宾王,也是神童,他与鹅的故事也不必细说了。他的一生可谓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做过王爷的幕僚,当过县丞、主簿,蹲过大狱,随军出征到过边塞,临老了以六十六岁高龄还造了一把反,骂过武则天。他一生正是波澜壮阔,活到老折腾到老。

"杰",古字写作"傑",有桀骜不驯之义。四杰都在行动上表现出一种不检束,"浮躁浅露"。这大概就是"四杰"名词的另一个内涵.

杨炯讽刺他的同事,把他们称做"麒麟楦",说他们是披着狮子皮的蠢驴。这还算四杰里面最稳重的一个人。

王勃藏匿过一个被判死罪的官奴,又怕事情泄露,便杀了他,事情败露后,差点被诛杀。

卢照邻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骆宾王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里,便控告过他的薄幸,还搞得天下皆知,为他贴上了风流薄幸郎的标签。卢照邻在病重时,甚至有过自残行为。

久历边塞而屡次下狱的博徒革命家——骆宾王,不用讲了,官员、囚徒、造反,光是他的"职业生涯"就让人叹服,了解到他是多么爱折腾的一个人。


性情迥异

四杰虽都是才高命薄,但任何个体都有共性和个性。四杰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都能够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卢、骆一派,王杨一派。卢骆年纪长于王杨。

四杰少有才名,但品行有亏,被当时的达官贵人所不屑。名将裴行俭担任吏部侍郎主持选官期间, 另外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向他"皆以文章有盛名"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而裴行俭却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幸矣。"

不看好四人,甚至说他们不得善终。。

他们都是"浮躁浅露",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分子,不能"致远"。但其实所谓"浮躁浅露"者,也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杨炯,如裴行俭说,比较"沉静",能得以善终。其实王勃,除擅杀官奴那不幸事件外,也不能算过分"浮躁"。一个人在短短二十八年的生命里,已经完成了这样多方面的一大堆著述:

《舟中纂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书指瑕》十卷、《大唐千岁历》若干卷、《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合论》十卷、《续文中子书序诗序》若干篇、《玄经传》若干卷、《文集》三十卷。

能写出这么多学术作品的人,能浮躁到哪去?杨炯也是学者型文人,这可以从他的两篇文章《天文大象赋》和《驳孙茂道苏知几冕服议》中看出。

初唐四杰丨究竟是“江河万古”还是“浮躁浅露”?

而卢、骆两人,一个是浪迹边塞的赌徒,一个是混迹市井的浪荡子,晚年时,一个做"活死人墓"修仙,一个扛起了革命的大旗,可谓是时之奇人。他们都死法也很相似,极具英雄主义色彩。卢照邻因恶疾难治,诀别亲友,投水而亡;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兵败,投水自尽。同是用不平凡的方式自动地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只是一悱恻,一悲壮而已。


江河万古

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情。虽在当时不被赏识,但他们对唐诗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专工五律。卢、骆的歌行,是用铺张扬厉的赋法加工过了的乐府新曲,而乐府新曲又是宫体诗的一种新发展,所以卢、骆实际上是宫体诗的改造者。他们都曾经是两京和成都市中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阖的节奏,他们必需以赋为诗,将诗变为民间产物。

初唐四杰丨究竟是“江河万古”还是“浮躁浅露”?

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台阁上只有仪式的应制,有"絺句绘章,揣合低卬"。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徊与怅惘、严肃与激昂,例如王的《别薛升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杨的《从军行》、《紫骝马》一类的抒情诗。抒情的形式,本无须太长,五言八句似乎恰到好处。

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杨才正式成为定型,同时完整的真正唐音的抒情诗也是这时才出现的。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四杰的出身资格和行政能力, 也许都不足以支撑其走上高位,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喊出时代的最强音。无论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杨炯的"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寂寂寥寥扬子居, 年年岁岁一床书", 还是骆宾王的"不求生入塞, 唯当死报君", 这些代表了时代精神的诗句, 出自命运蹉跎、官场坎坷的诗人笔下, 不正说明那个时代整体上还给人以广阔的上升空间吗?还是杜甫说得好;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疏漏之处,敬请斧正,谢谢大家的阅读~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初唐四杰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