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三晉”指的是什麼?有何歷史?

墨魚285742051


春秋戰國的“三晉”指的是韓、趙、魏三家取代晉國,晉國一分為三,所以叫“三晉”,山西現在也叫“三晉”大地,這個稱呼源自於春秋末期三家分晉的故事。

最華夏莫過於春秋,最春秋莫過於晉國。晉國始封於西周初年,河汾之間百里,經歷了春秋時期晉獻公、晉文公、晉景公、晉悼公的多代努力,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疆域擴大至北過山西大同幾乎達到張家口;南過陝西商縣、河南平頂山;西到陝西大荔;東到河北保定、河南範縣。

三家分晉的“三家”指的晉國曆史悠久的卿族世家趙氏、魏氏和韓氏。至於為什麼晉國會出現三家分晉的現象,源自於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亂政。曲沃代翼之後,曲沃武公正式成為晉武公,成為晉國小宗代大宗的第一代曲沃系晉國國君。晉武公去世後他的兒子詭諸繼位成為晉國國君,後稱晉獻公。晉獻公晚年寵愛驪戎女驪姬,驪姬為自己的兒子奚齊爭奪太子之位,以至於原來的太子申生被逼自殺,太子的兄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逃亡。

公子重耳在外逃亡時追隨他的有:狐毛、狐偃這兩個是他的舅舅。還有趙衰,與晉文公一起娶了廧咎如之女,和晉文公成了連襟。後來晉文公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趙衰,生了趙同、趙括、趙嬰齊,於是趙衰和晉文公又成了女婿和岳父的關係。還有後來被諡為“魏武子”的晉國大夫魏犨,也是五賢臣之一。此外還有先軫,先軫姬姓,也是晉國宗室,後來成為晉國名將,統率三軍。追隨晉文公重耳出亡避禍的這些心腹重臣就是後來卿族世家的雛形及核心。

“三軍六卿”的形成時期在城濮之戰前。晉文公建立了三軍:上軍、中軍、下軍。每一軍各置將、佐,加起來六人稱為“六卿”。中軍主將為元帥、正卿。當時在趙衰的建議下晉文公以郤縠為元帥。當時三軍六卿的情況是:中軍以郤縠為將,郤溱為佐;上軍以狐偃為將,狐偃讓給哥哥狐毛,自己為佐;下軍以欒枝為將,先軫為佐。除了六卿之外的的風雲人物還趙衰、荀林父和魏犨。晉文公剛開始是以趙衰為卿,趙衰讓給了欒枝、先軫。荀林父為晉文公駕馭戰車,魏犨作為驂乘的車右。

晉文公去世以後,文公之子姬歡繼位為晉襄公。晉襄公在位的最後一年,晉國六卿有四個相繼去世。按《史記》的記載:“六年,趙衰成子、欒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趙盾代趙衰執政。”晉襄公時期內政以趙衰為相,霍伯為帥,欒、郤、胥、先夾輔晉宗。在晉襄公去世的幾乎同時,趙衰、先且居(先軫的兒子)、欒枝、狐偃等也都去世了。晉襄公去世以後,在立誰為嗣的問題上趙氏和狐氏發生了分歧,趙盾(趙衰之子)主張立公子雍,狐射姑(狐偃之子)主張立公子樂。趙盾先下手為強,派人在晉國郫邵(河南濟源)把公子樂和接他回國的那一撥人全給殺了。從此狐射姑從晉國出逃往狄國。

從晉文公到晉景公、晉悼公、晉平公、晉定公、晉出公,晉國的發展史與晉國卿族世家的發展史不可分割。晉國的歷代國君與卿族世家的代表人物或時而相輔相成或時而相愛相殺。晉國的卿族風雲人物甚至是比晉國國君還要光彩照人。

晉國的六卿世族出自於姬姓、祈姓、嬴姓。有姬姓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韓氏、魏氏、荀氏。荀氏又分支出中行氏、智氏、程氏。此外還有祈姓範氏和嬴姓趙氏。晉景公時下宮之難趙氏受到重創,晉平公氏欒氏被滅族,卿族世家最後剩下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從此六家正好佔據六卿之位各一席,形成了暫時的制衡,也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了禍患。

晉定公時期趙氏發生內亂,大宗主趙鞅向邯鄲午(趙午)提出“歸我衛貢五百家,吾舍諸晉陽。”這事說來話長有背景。趙鞅曾經兵圍衛國,衛國恐懼之下獻民戶五百家給趙鞅,趙鞅把這五百衛國民戶安置在邯鄲。邯鄲是趙午的封地。現在趙鞅想把這五百戶遷到晉陽。趙鞅提出這個要求後,趙午與父兄商量然後拒絕了趙鞅的要求。因為邯鄲和衛國的關係比較友好,如果把這五百戶交給趙鞅遷到晉陽,恐怕就會讓衛國和邯鄲斷絕關係。這件事後來就演變成趙鞅殺了趙午。趙午是中行氏荀演的外甥,荀寅是範氏範吉射的姻親,於是中行氏和範氏兵圍晉陽。趙氏的內訌把中行氏和範氏也捲進來了。中行氏和範氏攻打趙鞅。

趙鞅逃到晉陽,晉國國君晉定公兵圍晉陽。卿族世家哪個沒有內部矛盾,卿族之間又恩怨重重,在這時全都爆發了。這時韓氏和魏氏站在趙氏一邊,逼得中行氏和範氏反叛,最後逃往朝歌。

晉國的六卿就剩下四卿了。趙氏、魏氏、韓氏和智氏。

晉出公時智氏的宗主智宣子荀申立其子荀瑤為嗣。其族人智果說,“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荀瑤這個人短處就是居心不仁。智果認為荀瑤做事不仁不義,必定沒有人願意和他和睦相處,儘管荀瑤也有很多優點,比如長得美、善射御等等。智果斷定,如果荀瑤被立為繼承人必定拖累智氏宗族被滅族。

果然後來荀瑤成為智氏宗主之後狂妄而驕橫,向韓氏索要萬戶大縣,又掘汾水淹趙氏晉陽。最後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了智氏。這時晉國國君已經是被架空的傀儡。又過了五十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為諸侯,從此春秋已逝,晉國不存。


沅汰


春秋戰國時期的“三晉”指的是趙 魏 韓三國的統稱。之所以稱為“三晉”是因為他們都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

三家分晉的由來。在春秋末年,由於各地諸侯國紛爭不斷。原來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基本已經名存實亡,他們土地和權利基本都被原來的士大夫群把持。

晉國也不例外,晉國在春秋末年原來有權利被四大家族所把持。其中最強大的是智伯,智伯想要滅掉三家可是最後卻被三家所滅。

最後也是趙,韓,魏三家劃分了晉國,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人去向周天之申請分封自己為諸侯國;而周武烈王居然同意了。

周武烈王的同意直接標誌著戰國時代的開始。《資治通鑑》中寫到“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地。先王之禮於斯盡矣”

大意是“本來周天子就只有那麼一點名分了,現在自己還把他放棄了;周朝先王的禮教到此喪失乾淨了”
三家分晉後,其中魏國魏文侯是最聰明的。他有幾點做的很好。

一,韓國找他借兵打趙國,他說“我對待趙國就像對待兄弟”所以不同意借兵給韓國。趙國來借兵他也同樣的話不借兵。最後趙國和韓國都只能尊他做老大。

二,他知人善任。吳起在一個為了事業可以不回家給母親奔喪的人,是一個為了讓老闆信任殺死老婆的人。但是打仗真的有本事。所以魏文王就讓他帶兵打秦國,連下五城。後來他兒子懷疑吳起,吳起跳槽到楚國做宰相,楚國因此強大。
可以這麼說吧。三家分晉後各諸侯國開始明目張膽的搶資源,周天子唯一一點公信力喪失,戰國時代從此拉開帷幕。

小螞蟻歡迎共同探討。


小螞蟻聊史實


春秋,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之間的近三百年時間;戰國,則是指從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


春秋年間出現的“春秋五霸”,齊僅齊桓公一代強盛;宋襄公被“仁義”自傷;秦處西部邊陲;楚國雖有莊王問鼎,終究地理偏僻;最具實力的,當屬晉國!因為當時的晉國雄踞北方,佔據著黃河流域這片在當時最為肥美的土地,農耕發達、人口集中、文化繁榮!




晉國起初設一軍,晉獻公時設兩軍,自己和太子各領一軍。晉文公時代,晉國國力膨脹,文公乃設上中下三軍,後又增設二軍:新上軍、新下軍。晉襄公繼位後,重編三軍。每一軍分別設將、佐一名,晉國六卿自此登上歷史舞臺!

六卿上馬治軍,下馬治民。各有封地、人口、軍隊,為爭權奪勢,彼此間攻伐不斷。春秋晚期,晉國六卿被智氏、魏氏、趙氏、韓氏、範氏、中行氏六大家族壟斷!六家不斷坐大,矛盾愈演愈烈。柏人之戰中,趙氏滅掉範氏、中行氏,奪其邯鄲、柏人兩大重鎮。四大家族中,以智氏勢力最大。



智氏家主智伯一直想侵吞其他三家之地,便假惺惺提出各家分別拿出一百里土地和一萬戶百姓歸還晉國,藉機中飽私囊。魏氏、韓氏畏智伯之威,只好就範。但趙氏以勇武善戰出名,寧折不彎,不願聽從智伯的建議。智伯以此為藉口,率魏、韓兩家猛攻趙氏!趙襄子寡不敵眾,只好收縮防線,帶著兵馬退守晉陽。以智氏為首的三家兵馬很快便攻到晉陽城下,趙氏兵馬堅守不出,三家這一圍便是兩年多。

後智伯出毒計引晉水水灌晉陽城,大水澆灌下,晉陽城朝不保夕。智伯頗為自得,引韓康子和魏桓子前去欣賞自己的戰果。魏、韓兩家卻擔心唇亡齒寒,遂萌生異志。恰在此時,趙襄子派人勸說魏韓兩家共同滅亡智氏,瓜分晉國,兩家一不做、二不休,同意共同滅智。



次日夜裡,趙、魏、韓三家聯手,智氏全軍覆沒,家主智伯也被殺死!智氏土地、人口盡為其他三家所有。公元前375年,三家瓜分晉國所有土地,晉國滅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趙籍、魏斯、韓虔三人為諸侯,三家所建之國亦稱“三晉”。

三家分晉後,華夏文明進入更加殘酷鐵血的戰國時代!



戰國初期,魏文侯魏斯對能臣李悝、吳起委以重任,率先變法強國。後魏國因外交失策,導致三晉不和。魏國兩敗於齊,又敗於秦楚兩國,國力逐漸萎縮。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所滅!



軍爭大國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下強盛一時。長平之戰後,趙國衰落。公元前230年,趙國大旱,秦國趁機攻趙,趙國名將李牧被趙王冤殺,趙國無力抵抗秦軍。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



倒是韓國,進入戰國時代一直不溫不火,申不害的“術治”也未能使韓國脫胎換骨,故而韓國在七國爭雄中多以“小弟”形象出現。臨了,韓王還踢出一腳烏龍球——鄭國渠,公元前230年,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攻滅!


才子八怪


三晉指的是韓趙魏三國,因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國,所以稱之為三晉 。




大家好我是騷史君,每天給大家帶來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關注支持哦!

歷史淵源:

晉國建立以來,從晉侯燮父下傳到昭侯的時候,發生了三件侵宗的鬥爭,並取代正宗的事件,即“昭侯七年,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晉人共立昭侯子平為君,是為孝侯。



一、開端

1.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弒其君晉孝侯於翼。晉人復立孝侯子郄為君,是為鄂侯。

2.鄂侯六年,曲沃莊伯乃興兵代晉。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陘廷與曲沃武公謀,虜哀侯,立哀侯子小子為君,是為小子侯”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殺小子侯立哀侯弟為緡侯,公元前678年,武公殺緡侯,自己作晉侯。至此,小宗代替了大宗。並且從其弒其君的時間相隔來看,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從中可看出其血緣觀念已經開始淡薄,這就為以後打擊公族奠定了基礎。

“武公代晉二歲,卒。子獻公詭諸立。”

一開始,獻公雄心勃勃,立志振興晉國。士大夫為獻公出謀劃策,並提出自己的建議,獻公八年,士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獻公便聽從了士大夫的建議,盡滅桓、莊公族。次年,“士大夫又與群公子謀,使殺遊氏之二子”。

3.而後借群公子“盡殺遊氏之族”最後一步,就是誘使他們城聚而處之,然後圍殲,“盡殺群公子”

4.獻公十二年,驪姬生奚齊,獻公有意廢太子”驪姬憑著獻公對她的寵愛,就在獻公面前詆譭太子,還讓太子去領兵打仗,太子乃國家的繼承人,怎能去打仗?重耳、夷吾也逃跑了,加上晉國一開始就是華夏民族與戎狄相錯雜融合的國度,故在一定程度上晉國還是受戎狄影響的 。所以說,晉國從此便無公族了。



從此以後,晉國與近親就疏遠了,反而為遠親公族的興起打下了基礎。此時,僅剩下了欒氏、韓氏、羊舌氏等少數幾家,這些宗族通過土地兼併、分封以及賞賜得到大片土地,並且擁有自己的城池、軍隊,從而這些異姓卿大夫的勢力則得到不斷的發展,取得政治上的權力已經是不可避免。 最終結果是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進而分掌朝政,號稱“三晉”。三家繼續蠶食公室土地。到了晉幽公時,晉君所掌握的只有國都和曲沃二城。晉幽公不但不能號令三家,反而得去朝拜他們,降到了屬大夫的地位。此時的晉國已名存實亡,成了三國的附庸。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承認了三家分晉的事實。公元前376年,三家最後廢除了晉君,將晉公室僅有的一點土地也予以瓜分,赫赫有名的春秋大邦晉國,便在歷史上消失了。這就是韓趙魏被稱為三晉的淵源。

騷史君說:韓、趙、魏將晉國一分為三。春秋時期是戰國前夕大亂的徵兆,原本是一個以禮而立的時代,在利益面前禮崩樂壞。時代本是前進,而周朝形成禮制卻在這時一點點消逝。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三晉有兩種意思:一是指中國的戰國時期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國的合稱,作為地理名詞指趙、魏、韓三國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趙氏 、 韓氏 、 魏氏原為晉國六卿, 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將趙、魏、韓三國合稱為三晉,其地約當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現在三晉統指山西  涵義  得名由來:三晉最初是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的合成,韓、趙、魏三家原是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三個,他們在春秋晚期實際掌握晉國的大權,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2] 史稱"三家分晉\

禾子大人說歷史


詳見司馬光之《資治通鑑》。事情發生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史稱三家分晉。

晉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佗人,佗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

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日:“何故不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

結果,在戰爭中,韓、魏反戈,與趙軍聯手,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


華中小隱


晉國六卿(六家):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魏氏、韓氏,智氏帥趙魏韓三家先後滅亡範氏和中行氏,又帥魏韓兩家去滅趙氏(趙氏與魏氏祖上有血盟即趙氏孤兒能活下來全仗魏氏祖上隱瞞且趙氏祖上申冤也是魏氏祖上引薦作證)。趙氏只剩孤城對抗智氏、魏氏與韓氏。滅趙過中,智氏不經意流露出也想滅亡魏韓的打算。趙氏知道後,暗中聯合魏韓裡應外合一戰覆滅智氏全族。趙氏首領割下智氏首領的頭顱裝酒喝。智氏只剩下一支封在輔城(輔氏)的旁族倖存了下來,因為輔氏曾勸智氏首領不要去滅三家。此後,趙魏韓(三卿)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封地,就是戰國時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國。戰國末期,三國先後被秦國滅亡。韓國滅亡時,韓國公族(王室)之子張良僥倖逃了出來。在秦始皇坐車出外巡視時張良僱人刺殺秦始皇,擊中車沒有擊中秦始皇。張良幫助劉邦攻打秦國,滅亡項羽,建立西漢。張良是建立漢朝的三大功臣之一,被漢封侯是為留侯。趙魏韓著名的人物似乎只有張良。


正在輸入OoO


三晉指的是韓、趙、魏,是他們三家最後分了晉國。晉國的分裂源於晉獻公晚年受驪姬之惑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後又攻擊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致使他們流亡國外多年。晉獻公去世後雖然先後有他的兩個兒子即位,但是均死於大將裡克之手。晉獻公祖上這一脈源於曲沃,後來奪取了晉國的政權。多年的公族相互攻伐,再加上晉獻公的多疑,以及後來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外逃,太子申生死去。所以終晉獻公一世,晉國公族消亡殆盡。公族的消退,六卿繼起 ,他們分別是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後來智氏率領韓氏、趙氏、魏氏滅掉了範氏、中行氏,分其地。緊接著,智氏以自己實力強大向韓氏、魏氏、趙氏索取土地,僅有趙氏不給。智氏率領韓氏、魏氏討伐趙氏,反被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了智氏,三家分智氏領土。韓、趙、魏三家獲得周王認可為諸侯,三家把晉公室僅有的一點土地也分了,晉國滅亡,三家分晉完成。


歷史倪說



戰國時期三晉指的是韓、趙、魏。三個國家,這是因為這三個國家以前是中原第一強國晉國分裂而成。所以成為三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