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在古代,我國的一些縣城規模很小,人口也不多,基本上是三天趕一次場(趕集)。川西壩子的社會經濟比較發達,幾十個縣城及鄉鎮是間日或者三日趕一次場,唯獨灌縣城例外,天天開場,每天都是趕場 天,日日商賈雲集,交易的群眾多,這是為什麼呢?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民國時期灌縣城門宣化門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清朝的郫縣城門,很多人誤為灌縣宣化門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今日都江堰(灌縣)宣化門

原來灌縣城地處阿壩和青藏高原和入口處,又是馬幫、背夫的歇腳之地,這裡每天都有內地商人和山裡的藏羌民族群眾交換貨物,洽談生意。比如藥材、山珍毛皮、野味、鹽巴、茶葉、首飾、生活日用品……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茶馬古道上的背夫(雕塑 趙家明 攝)

城中又有許多外省商販居住常住。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灌縣城中每日流動人口達五千人以上,

當然,這個數字現代來說是個小數字,但對於 人口稀少的清朝初期一個小小的縣城,十幾分鍾可以走個圈的縣城來說,可就是大數字了。這五千多人中,外來和背夫、馬幫就有兩千多人。從早到晚,各旅社、驛站、貨站、街頭、巷尾非常熱鬧。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西德尼.甘博鏡頭下的都江堰西街(1917-1919年)

那時,城裡就有茶鋪五十多家,客店80來家,床位竟達3000餘鋪,這在其他縣份是少有的,而且這幾千床位常常客滿為患,由此可見當時灌縣城就多麼的繁華。因此,灌有又有“小成都”之稱。全城每天的人流量很大,百姓中有“盤不空”“填不飽”等說法,意為貨物運走一批又有一批。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深夜街上行人稀少時的西街(趙家明 手機拍攝)

民國時期,在灌縣西街、南街、玉帶橋街、太平街等處,就有貨物堆放站十幾處,馬店多個,長盛不衰,故川西數十縣中,僅有灌縣城沒有“旱天”,天天場期,被稱為“百日場”。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有人說這是老照片太平街,是嗎?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今日都江堰太平街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今日都江堰太平街


灌縣龍門陣:灌縣城為何沒有趕場天(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