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縣令說下面埋著漢朝皇帝,考古隊:胡說八道

導讀:河南洛陽古稱“洛邑”,歷史上先後有十幾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這些王朝的帝王將相死後,都將陵墓修在了洛陽北郊的邙山,歷經千年邙山之下古墓成群,甚至沒有一塊空閒之地。早在唐朝,邙山古墓就已經聞名天下,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縣令說下面埋著漢朝皇帝,考古隊:胡說八道

在洛陽市邙山鄉的冢頭村東,自古就有一個巨大的土丘,相傳下面埋著一位古代的皇帝,但具體是哪一位皇帝沒人說得清。到了清朝年間,洛陽縣令龔松林前往大土丘查探,認為這座古墓是漢衝帝的懷陵,於是立碑為證。

上世紀九十年代,河南省考古隊在對古墓進行調查時,在大土丘的頂上發現了一個盜洞,導致墓中雨水滲透,為了保護古墓不被破壞,考古隊立刻向上級部門請示發掘。由於當時古墓被當成了漢衝帝的陵墓,所以考古隊是按照漢朝帝陵的標準進行的發掘,這也是當時國內發掘的第二座帝陵。

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縣令說下面埋著漢朝皇帝,考古隊:胡說八道

考古隊沒有破壞大墓的封土,而是挖掘出墓道,從墓門進入的古墓。進入墓室後,考古隊發現古墓在古代就已被盜,墓中隨葬品早已被洗劫一空。經過查看,考古隊發現第一次盜墓行為大約發生在宋元時期,而最近一次則是建國前。

歷史專家介紹說,在《宋史》中記載,北宋末年發生了靖難之難,金兵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北宋滅亡。當時金人為了維護中原地區的統治,扶持漢奸劉豫建立了傀儡政權。

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縣令說下面埋著漢朝皇帝,考古隊:胡說八道

公元1132年,劉豫的勢力範圍已經控制了河南、陝西、淮河流域等地,為了鎮壓各地的起義軍,劉豫派兒子劉麟徵召了十多萬軍隊,組建了“皇子府十三軍”,為了籌措軍費,劉豫又專門成立了河南淘沙官、汴京淘沙官,專門負責盜挖河南地區的帝王陵墓,當時開封、洛陽一帶的大墓幾乎被挖一空。由此,歷史專家推斷,這座大墓第一次被盜應該就發生在北宋末年。

發掘清理工作一共進行了兩個多月,墓葬地宮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全長56米。但讓考古隊感到不解的是,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的文物來看,這座大墓帶有明顯的魏晉風格,並不是清朝洛陽知縣所考證的漢朝皇陵。

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縣令說下面埋著漢朝皇帝,考古隊:胡說八道

進一步研究後,考古隊員確認這座大墓應該是北魏第八位皇帝宣武的景陵,清朝洛陽知縣根本沒有弄清,就胡亂為大墓立了一塊墓碑,簡直是在胡說八道。

史書記載,北魏是來自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公元五世紀末,由孝文帝將古城遷到洛陽,孝文帝死後,他的兒子元恪繼位,史稱“宣武帝”。宣武帝在位十六年,死後葬在洛陽邙山之上的景陵。

參考文獻:《洛陽縣誌》、《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