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县令说下面埋着汉朝皇帝,考古队:胡说八道

导读:河南洛阳古称“洛邑”,历史上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这些王朝的帝王将相死后,都将陵墓修在了洛阳北郊的邙山,历经千年邙山之下古墓成群,甚至没有一块空闲之地。早在唐朝,邙山古墓就已经闻名天下,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县令说下面埋着汉朝皇帝,考古队:胡说八道

在洛阳市邙山乡的冢头村东,自古就有一个巨大的土丘,相传下面埋着一位古代的皇帝,但具体是哪一位皇帝没人说得清。到了清朝年间,洛阳县令龚松林前往大土丘查探,认为这座古墓是汉冲帝的怀陵,于是立碑为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考古队在对古墓进行调查时,在大土丘的顶上发现了一个盗洞,导致墓中雨水渗透,为了保护古墓不被破坏,考古队立刻向上级部门请示发掘。由于当时古墓被当成了汉冲帝的陵墓,所以考古队是按照汉朝帝陵的标准进行的发掘,这也是当时国内发掘的第二座帝陵。

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县令说下面埋着汉朝皇帝,考古队:胡说八道

考古队没有破坏大墓的封土,而是挖掘出墓道,从墓门进入的古墓。进入墓室后,考古队发现古墓在古代就已被盗,墓中随葬品早已被洗劫一空。经过查看,考古队发现第一次盗墓行为大约发生在宋元时期,而最近一次则是建国前。

历史专家介绍说,在《宋史》中记载,北宋末年发生了靖难之难,金兵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当时金人为了维护中原地区的统治,扶持汉奸刘豫建立了傀儡政权。

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县令说下面埋着汉朝皇帝,考古队:胡说八道

公元1132年,刘豫的势力范围已经控制了河南、陕西、淮河流域等地,为了镇压各地的起义军,刘豫派儿子刘麟征召了十多万军队,组建了“皇子府十三军”,为了筹措军费,刘豫又专门成立了河南淘沙官、汴京淘沙官,专门负责盗挖河南地区的帝王陵墓,当时开封、洛阳一带的大墓几乎被挖一空。由此,历史专家推断,这座大墓第一次被盗应该就发生在北宋末年。

发掘清理工作一共进行了两个多月,墓葬地宫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全长56米。但让考古队感到不解的是,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的文物来看,这座大墓带有明显的魏晋风格,并不是清朝洛阳知县所考证的汉朝皇陵。

河南一座大土丘,清朝县令说下面埋着汉朝皇帝,考古队:胡说八道

进一步研究后,考古队员确认这座大墓应该是北魏第八位皇帝宣武的景陵,清朝洛阳知县根本没有弄清,就胡乱为大墓立了一块墓碑,简直是在胡说八道。

史书记载,北魏是来自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公元五世纪末,由孝文帝将古城迁到洛阳,孝文帝死后,他的儿子元恪继位,史称“宣武帝”。宣武帝在位十六年,死后葬在洛阳邙山之上的景陵。

参考文献:《洛阳县志》、《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