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老股民心得:散戶更適合買指數基金,而非股票?(操作指南)

《老魚財經》微信公號日更 關注面對面交流

12年老股民心得:散戶更適合買指數基金,而非股票?(操作指南)

老魚財經-散戶之友,讓我們一起成長!

每日分享以下內容:

股民心得、價投分享、熱點關注、行業趨勢、企業價值、研報精選。


12年老股民心得:散戶更適合買指數基金,而非股票?(操作指南)

經過2018和2019年的洗禮,相信散戶們已經大開眼界:個股各種爆雷,包括一些所謂的白馬籌股,紛紛現出原形,“吃一塹長一智”,咱們也應該越來越成熟了。既然個股風險很大,那麼投資指數基金,或是比較理智的選擇。從資金量、操作靈活度等多維角度考慮,老魚越來越發現指數基金的穩健之處,至少更適合散戶。今後,老魚也會更多研究適合散戶小資金操作的指數基金投資。

巴菲特是指數投資的頭號粉絲。2011年前巴菲特發佈了一個“十年賭約”,以50萬美金為賭注,從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十年間,標普500指數基金的表現將超過主動型股票基金組合表現。沒有懸念,巴菲特贏了。


巴菲特一直強調:“普通投資者投資股票最好的方法是購買管理費低廉的指數基金,很少有投資者能夠戰勝指數”。賭約的勝利驗證了指數投資的魅力。

明智的投資者都知道,我們不可能比巴菲特強,那就乾脆聽巴菲特的,多關注關注指數基金吧。


12年老股民心得:散戶更適合買指數基金,而非股票?(操作指南)

首先大家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指數基金:指數基金(Index Fund),顧名思義就是以特定指數(如滬深300指數、德國30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日經225指數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很多股民投資了十多年可能還是虧錢的,長期來看,大多數人包括專業投資者、機構也跑不過指數。以上證50指數為例:基點為1000點,現在是2996點,複合年化7.5%的收益率。

但是指數是買不了的,只能通過買ETF,LOF基金或者ETF聯接基金。如看好上證50指數可以投資上證50ETF(510100)。如果看好香港的大盤可以買恆生ETF(159920)。如果看好美國股市可以投資標普500ETF(161125),或者納斯達克指數ETF(159941)。

而且通過指數投資,投資者的佈局不再侷限於個股,而且國家和地區也有了更廣闊的視野。

其次,散戶為什麼更適合投資指數呢?很簡單,個股因經營不善會破產、會退市,指數不會。

如美股的道瓊斯工業股價平均指數,由30家著名的工業公司股票作,組成,從它1896年成立至今已有123年,哪怕這30家公司全被輪換掉,但是指數還在。

打個簡單的比方,買個股好比是腦袋,個股出問題相當是腦袋被砍,立馬斃命。買指數基金是買了一雙手,一個股票(指頭)出問題砍掉還有9個手指頭,而且這個被砍掉的手慢慢能長出新的。

指數正是通過不斷吐故納新,讓有價值、有潛力的股票源源不斷湧進,同時對一些表現差、有問題的股票踢出去,從而保證指數永續運營。

比如,“A股跌停王”ST信威曾是上證50指數的成分股,市值曾突破2000億元,因財務造假,2017年12月8日被上證50指數剔除成分股。

“A股造假王”康美藥業也是因為造假被ST,被踢出上證50指數。

那麼,指數基金有哪些類別呢?指數基金是一個大家族,包含了傳統指數基金(某某指數基金)、ETF基金、ETF聯接基金、指數增強基金;如果有股票賬戶的話,又想買賣方便,直接就能像買股票一樣買賣ETF基金,或者去銀行開通基金定投,都是小金額積少成金,適合工薪階層散戶的懶人投資法。投資不需要多勤快,更不需要折騰,反而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核心的部分來了,具體怎麼投資指數基金呢,有三種主要投資策略:定期定額投資,股債均衡策略,核心衛星策略。

一,定期定額投資:(定時定額買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定投有懶人理財之稱,價值緣於華爾街流傳的一句話:"要在市場中基金定投準確地踩點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飛刀更難。"如果採取分批買入法,就克服了只選擇一個時點進行買進和沽出的缺陷,可以均衡成本,使自己在投資中立於不敗之地,即定投法。基金定投三要素:固定金額,固定時間,固定標的。定投適用於流量資金的管理,它的秘訣在於在熊市中通過定投來攤薄成本,獲得更多的份額,在高位買入份額少,低位買入多,從而將成本攤的更低,是的收益率更高。

基金定投有一條鐵律,那就是越跌越買,不能停。

第二種策略是股債均衡策略:(指數基金+債券基金)

以固定比列去投資是債券型基金和指數基金。這實際上是借鑑了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股債55的動態平衡策略,即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各佔50%倉位。誰漲得多(比如佔到倉位60%甚至更高,或者半年調整一次)就將多餘倉位調給對方。

就這麼簡單!這個方法解決了什麼時候買入,什麼時候賣出的問題。債券基金在這裡當作一個“錨”,用它來衡量股票是漲的太多了,還是漲的太少了。說白了,這類似於股票賬戶的半倉操作。

第三種是核心衛星策略:(指數基金+X)

主動投資要想超越市場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對國內外市場上成千上萬的主動型投資基金的多年業績表現進行統計,結果表明,能夠連續五年以上超越市場基準的基金經理不超過10%,如果時間拉長到20年以上,這一比例不會超過5%。雖然非常多的投資者相信自己通過精選股票或選擇買賣時點,能夠超過市場表現,但事實證明這種自信大多都過於樂觀。

既然打敗指數不容易,最好的辦法就是跟著它走。現在許多人都知道投資指數基金了,並且如果採取合適的策略,通過投資指數基金超越指數基準也不再是不可企及的任務。更進一步呢?畢竟市場上存在那麼多優秀的讓人眼饞的公司,完全置之不理,似乎也放棄了一筆潛在收益。況且,與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家做伴,也是賺錢之外的精神享受。能不能把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呢?可以,早就有人這麼做了,而且是國際知名的大型投資集團和財富管理機構。

12年老股民心得:散戶更適合買指數基金,而非股票?(操作指南)


圖中內圈藍色部分是“核心”(Core),由指數基金組成;外圈的灰色部分是“衛星”(Satellite),由其他主動型證券品種組成,比如股票或其他行業指數基金。我們不是很難超越指數嗎?那就買入指數,指數基金佔據更大的倉位比例,調倉頻率低,倉位變動小。“穩定”是核心倉位的主要特徵,無論是風險還是收益。留下一部分衛星倉位,選取市場上的優秀、低估、低相關性的股票組成,利用股票的高彈性和業績高增長為組合貢獻超額收益。

從本質上看,核心衛星策略是一種資產配置策略。與其他主動型基金採用的策略相比,這一策略更加強調的是資產配置理念的運用,而不是精選投資標的。

核心衛星策略的特點可以大致總結為簡單、安全、低成本。不僅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使用,相比於其他動不動搬出金融模型、讓人望而生畏的投資策略,核心衛星策略對普通投資者也顯得平易近人。

隨著養老基金,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的壯大和發展未來A股會越來越專業化,主動型基金跑贏etf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巴菲特說過,“作為一個群體,很少有人能戰勝市場,雖然大多數人都看不起指數。他相信股市會長期向上,而在一個長期向上的市場,普通投資者只要做一件事情就能賺錢比其他人更多:買入低費率的指數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