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已來,散戶如何構建自己的投資競爭力?

最近股市行情好了起來,不少朋友開始做起來股票投資,前幾天查理在朋友圈戲謔的說“預計再過半年就會有一大波投資達人準備辭職專職炒股了”。很多人還以為我是在強調牛市即將到來,其實更多的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把自己靠運氣賺的錢當做靠能力賺的錢。

牛市已來,散戶如何構建自己的投資競爭力?

股市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很多時候你分不清自己是靠能力還是運氣在賺錢,尤其是在牛市,普漲行情下,自以為是自己選股牛,實際上只不過是才上了牛市的風口。

在這裡查理還是要給大家一些衷心的建議,不要天天被K線的漲跌給衝昏了頭腦,平時還是要多拿時間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構建自己投資的核心競爭力。

為何要構建投資競爭力?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想一個問題,同樣是開公司,為什麼有的公司賺錢多,有的公司不賺錢?為什麼有的行業裡的多數公司生活的很滋潤,有的行業裡多數公司日子很苦逼?其實股票投資也可以用公司經營的視角來看。

首先來說,一般進入門檻低的行業,是很難賺到大錢的,因為競爭對手眾多,競爭烈度非常高,往往死傷慘烈,除非有獨特的競爭力。股票市場本身是個負和遊戲,進入門檻為零,參與者形形色色,在這樣一個市場本身獲利概率就很低。所以我一般不建議個人投資者做股票。

牛市已來,散戶如何構建自己的投資競爭力?

如果一旦參與了這個市場,還想活下去的話,就一定要讓自己有強的競爭優勢,甚至建立起很高的競爭壁壘,這樣才有可能在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市場裡存活下來。

那麼投資者的競爭壁壘來自哪裡?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知道我們的競爭對手是什麼情況?提到競爭對手,很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莊家,這個想法是對的,但是是不全面的,另外查理個人也不建議總是幻想每隻股票裡都有所謂的莊家,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很狹隘的,並不利於我們解放自己的投資思路。

投資中我們的三大對手

查理認為在投資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三個比較大的對手。

第一個就是我們所投資的公司,如果一個投資者對自己買了一個什麼公司都不知道的話,那麼我覺得他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

第二個競爭對手是你投資一家公司時,其他的參與這隻股票的投資者,也可以稱之為“市場先生”。在二級市場上,這個群體包括主流投資機構如國家隊、社保基金、險資、QFII、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還有善於利用散戶情緒的遊資、大戶,以及其他散戶,甚至上市公司大股東。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估計大家對這些投資機構各自的投資思路都是不瞭解的。

牛市已來,散戶如何構建自己的投資競爭力?

社保基金,險資,QFII在股市裡的主流投資思路(大的資產配置的策其實是動態平衡策略,股票只是一小部分)以偏價值投資為主,由於其資金規模巨大且資金投資週期並無特別規定,所以多數以長期持股為主,會分散於眾多相對優質的公司裡(不會投資的每家公司都是好公司),會採用逆向投資、成長投資、低pe高股息率等各種策略。

公募基金多數採用趨勢跟隨策略(雖然路演時都會把自己講得很有投資邏輯),這是公募基金的盈利和考核機制決定的,公募基金盈利不依靠於其收益水平,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費為主,而公募基金經理更多是考慮相對收益,與同行其他基金經理相比怎麼樣,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公募基金報團扎堆某行業或者某板塊的情況,甚至不少公募基金在投資後期都會出現策略漂移情況,都是出於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裡。不信的話,你們看看最近市場新發行的各類ETF,基本就是哪個地方熱門就往哪裡鑽。

私募基金投資思路多種多樣,水平也參差不齊,但是私募的考核機制多數是以淨收益為指標,因此如果投資私募基金,建議關注那些成立時間較長,持續有良好業績表現的基金公司。一些大型私募基金,如淡水泉、高毅是以價值投資為導向的,多策略結合。雖然在具體策略上可能各有不同,大的方向基本是一樣的。

至於遊資和“莊家”的思路,主要會利用行為心理學的一些知識,在二級市場吸引散戶,引起散戶的心裡波動,從而獲利。而散戶90%是沒有自己的投資思路的,因此這個群體不是我們的有力競爭對手。

牛市已來,散戶如何構建自己的投資競爭力?

瞭解清楚我們的競爭對手的情況,在買賣股票和持股過程中,我們就能知道如何有效的應對股價的波動了。

第三個競爭對手,是我們投資者自己。每一個投資主體都有其自身的缺陷,但是個人投資者是缺陷最多的一個主體,不瞭解公司,不瞭解其他競爭對手,還不瞭解自己。個人投資者最明顯的缺陷,一是信息相對於機構瞭解的不充分;二是投研能力不如機構;三是無法克服人性的弱點,如懶惰、無知、貪婪、恐懼。

針對以上問題,個人投資者如何構建自身投資壁壘?

首先要具備幾個能力。

一是學習能力,學習新知識,從歷史教訓中學習的能力,社會是在進步的,市場進步的更快,如果不具備學習能力,面對如此多的有學習和進步能力的機構,很快就會被淘汰。

二是客觀看待問題,任何客觀存在都有優點和缺點,股票和公司也是如此,不能屁股決定腦袋的想當然一味看好,要認真分析出其優缺點,找出這筆投資的核心邏輯。

三是開放的心態,能夠接受各種不同聲音,能夠學習瞭解新的事物,這一點其實是與第二點一脈相承的,但是從人的心裡上來說,其實接受不同的聲音是會有本能的排斥的,這需要克服,因為這件事本身長遠來看是對我們有益的。

構建自身的投資壁壘除了軟實力,還少不了硬實力,查理覺得價值投資者需要具備以下幾樣硬實力:

一是閱讀分析財報的能力,這是投資的入門,能利用財報排雷,利用財報縱向和橫向對比幾個科目的變化,分析這種變化深層次的原因,結合行業情況,發現其中存在的機會或者危險;

牛市已來,散戶如何構建自己的投資競爭力?

二是系統性分析公司的能力,包括生意模式,競爭優勢,對管理層和股權架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分析;

三是對市場的認知,這種認知是對市場週期和市場情緒的瞭解,同時包括對公司估值合理性的認識,能夠利用好“市場先生”的情緒,才會抓住好的投資機會;四是對自我的認知,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只有瞭解自我,才會控制好自己。

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相比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說實話,在硬實力上,個人投資者相對於機構還真沒啥優勢,很多優秀的機構的信息獲取,投研能力都是遠超個人投資者的,但是這樣說來,個人投資者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不是的,機構投資者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一方面是資金量大,無法將大量資金集中在有限的好標的上;二是公募和私募基金有時間節點的考核,多數股票的投資週期是以季度計算的,而個人投資者沒有資金使用週期的限制,可以一直空倉等買入機會,也可以持倉後一直等賣出機會;三是機構投資者對回撤的控制,在這點上個人投資者可以忍受任何波動而不必被動賣出或被動調整倉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