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世界三大影展之一柏林影展今年邁入70高齡,在世人告別21世紀第二個十年、象徵世代交替的時間點,柏林影展也展開了一番革新與更替。

自2001年起擔任影展總監的迪特·科斯利在70歲之際,告別掌舵近20年的柏林影展,將引領影展走向下一階段的任務交棒給雙人組合——原任瑞士盧卡諾影展總監的卡洛·夏堤安擔任藝術總監,而擁有豐富產業經驗的前德國電影協會主席瑪麗埃特・裡森貝克擔任執行總監。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這是柏林影展首度聘任雙總監,意味著這個步入古稀之年的影展,面對影音串流時代的衝擊下,企圖在電影的藝術性與產業面向上,達到更精準、有效的專業分工與協調。

以兼顧日益壯大的電影產業年度重要聚會歐洲電影市場展、逐年增長的觀眾參與數,和近年來主競賽片單常遭受水準日趨乏善可陳的批評,特別是在戛納和威尼斯影展的競爭之下,並重新定錨柏林影展的未來。

說實話,我很看好這屆電影展。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2020年「競賽單元」得以重建

隨著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的擴張,柏林影展走向專業化與機構制度化,更加主動、積極去捲動商業市場與電影產業的能量。

市場影展對柏林影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歐洲電影市場展目前是全球規模第二大,僅次於戛納電影市場展。

這些擁有市場展的國際影展,例如柏林、戛納、威尼斯等,在帶動世界電影產業的發展上扮演相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如引擎一般的角色,伴隨著影展而生的各種提案工作坊、電影投資基金、培育人才的電影新銳陣營等。

這些與影展共生的機制,形塑了跨國的電影產製網絡,新的人才和創作在此孕育,人際與各種資源在此串連,作品在此展映與銷售,在影展曝光的電影有助於國際市場銷售,這些機制亦同時強化影展在作者型獨立製片的電影產業生態圈中,日益居主導地位的角色,更加積極捲動電影行業的活絡。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或者說,世界上成千上萬個大大小小影展、獎季有其迴路,自成電影產業的歲時歷的話,那於二月舉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代表的即是一個電影紀年的尾聲。

而同樣於二月天寒地凍時舉辦的柏林影展,標誌著引領新一年度世界電影迴路的開跑;

而這一點,在本屆影展中更加被確認。

相較於以往的柏林影展多在二月初舉辦,今年影展時間挪到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後,然而,這也與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相較於以往提早兩週舉辦有關,奧斯卡的更動讓柏林影展有空隙得以調整。在行程緊湊、繁忙的奧斯卡獎季之後有個小小的空檔休憩,有望吸引更多北美地區的電影產業人士參與柏林影展。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柏林影展是目前世界上最多觀眾參與的影展,光是去年就有來自135個國家共400部公開放映,入場觀影人次將近50萬,幾乎是前任主席迪特·科斯利2001年初上任時的兩倍;

歐洲電影市場展的蓬勃發展和柏林新銳營的設立,亦是其任內亮眼的成果。今年的參與人數,更在影展中段時即創下往年新高。

只是這個老牌影展經過多年運轉,累積不少沉痾需要梳理,特別是重建競賽單元的特色,如何與另外兩大影展戛納與威尼斯做出區隔,就成為新任總監的挑戰。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今年度的節目規劃與編制上,可以看到新任藝術總監卡洛·夏堤安整頓與改革的企圖心。

他針對主競賽單元新設立了選片委員會,由他和七位專業的國際選片人,共同肩負起決定影展競賽入圍影片的任務,以避免重蹈在迪特·科斯利任內晚期備受批評。

關於競賽選片機制不透明、選片標準有服務其他利益之嫌疑,導致影片的藝術性並非首要考量的覆轍。除了設立選片委員會以外,夏堤安亦將原本主競賽單元中所謂的「非競賽片」挪除。

這在過去的節目架構中是個尷尬的存在,在競賽單元,但卻又不具有角逐金熊獎的資格;而如今這類影片則收納在「特別放映」單元中。

這也是我特別期待的一個影展單元。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此外,最受外界矚目的則是新增設與主競賽平行的競賽單元「奇遇」。

也就是字面意思,選映相較於主競賽的影片,在美學和形式上更具創新性、相對獨立的作品。功能上類似戛納影展的一種注目和威尼斯影展的「地平線」單元。

然而,這嶄新的競賽單元「奇遇」如何與柏林影展另一獨立策劃的老字號單元「導演論壇」做出節目特色上的區隔,若無法避免形成潛在的競爭的話,兩者之間能否良​​性地相輔相成?這還有待持續觀察。

那再來說說外界呼聲最高的「導演論壇」。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導演論壇」單元邁入第50屆,半世紀以來引介了許多非主流的電影,特別是在冷戰時期就選映東方集團國家之電影,來自亞洲、拉丁美洲、非洲等第三電影,以及在美學形式上具有前衛精神、實驗性的作品,包括論文形式電影、長時間觀察式的紀錄影像等。

這些在影展主競賽所不敢放的,尚未被髮掘、認可的電影樣態,皆是「導演論壇」單元所支持的創作。

例如貝拉塔爾、賈樟柯、王兵等當代重要的導演都是經由「導演論壇」單元引介給更廣大的電影觀眾。

甚而,在2006年時,「導演論壇」衍生出「論壇延展」單元,以回應蓬勃發展的各類動態影像作品,它們與電影的脈絡和呈現作品的形式不同——並非更實驗或是更前衛,而是透過不同的展映方式與節目架構,納入不同性質的創作與觀眾。

相較於在電影院裡的電影,「論壇延展」更熟悉、更貼近當代藝術的場域。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導演論壇」雖然不像柏林影展主競賽受到高度矚目,但它恐怕才是最貫徹外界所認知的柏林影展精神——政治的、批判的代表。

若說主競賽是影展那光鮮亮麗、思想正確的外殼,那「導演論壇」單元就是柏林影展最堅實不移的精神內核。

相較於紅毯、產業,他們更在乎的乃是如何持續拓展電影的光譜,伴隨影展活動,持續支持創作、討論、發行並建立電影史的資料庫,而非只是讓電影的生命僅存在短短的影展節慶期間。

畢竟強調電影並非只是一個商品,而是一個知識、文化生產的過程。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今年「導演論壇」在新任策展人克里斯蒂娜·諾德的帶領下,特地復刻了1971年第一屆的節目,完整重映當年掀起改革浪潮的首波片單,當然也包括了那部促成柏林影展改革的電影《OK》。

希望在半世紀後的現在,回望當時「導演論壇」為世人留下了什麼樣的電影遺產,而這些對當代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柏林影展為什麼存在?

柏林影展的誕生,與冷戰結構下美國和西方各國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及其衛星國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對抗,有相當緊密的關係。

探究世界三大影展的誕生,皆與當時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政治、外交角力有關——戛納影展是法英美三國合力促成,以對抗當時由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主導的威尼斯影展。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1949 年,東、西德分裂,雙邊陣營極欲從戰後的廢墟中重振,美國需要西德擔任西方陣營的盟友,因此經濟和政治上的復甦成為當務之急,美國官員奧斯卡·馬泰積極與西德政府合作,與柏林參議院負責公共教育的議員約阿希姆·提博休斯推動在西柏林成立柏林影展。

一方面復興因戰爭而陷入困境的電影產業,將西德從因為納粹而被孤立的政治局勢拉離出來;另一方面亦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的政治策略,將柏林影展打造成向共產世界宣揚“西方民主自由價值的櫥窗”,展現西柏林在西德政權的管理下,文化和經濟是多麼蓬勃發展。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第一屆柏林影展於1951年6月展開,阿爾弗雷德・鮑爾擔任影展總監,開幕片邀來希區考克的《蝴蝶夢》,這部拍攝於1940年的電影,十年後才正式在德國首映。

當時的著名女星瓊·芳登現身柏林,受到觀眾熱情歡迎;東西柏林交界的街區貼滿了影展的海報,並以低廉的票價吸引東德的民眾參與。

起初,美英法三國各有代表在影展委員會中,資金幾乎來自美國,直到1954年才轉由聯邦德國和柏林參議院資助。

隔年,《巴黎和約》正式生效,西德從英美法軍事控管下重獲作為主權國家的大部分權力,並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這有助於柏林影展於1956年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認可為A級影展——即可組織國際評審團頒發官方獎項金熊獎和銀熊獎,此舉標誌著柏林影展在國際的重要性提升。

影展成立初始,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擔心會威脅並削弱既有的電影產業利益,拒絕給予柏林影展和戛納、威尼斯影展同樣的A級評等,因此,有一段時間柏林影展的獎項是由觀眾評選。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阿爾弗雷德・鮑爾親美、保守的政治立場,在擔任影展主席期間(1951-1976年)引發過好幾次爭議。

他曾經向柏林參議院建議,禁止其他獨立組織放映來自東德的電影;

直到1974年才首次有蘇聯電影在影展主競賽放映。選片立場一直是鮑爾領導下的柏林影展被質疑的地方,過於親美、親好萊塢電影的態度,使得許多年輕的德國導演被拒絕在自家影展門外。

1962年由包括亞歷山大・克魯格在內共26 位年輕電影人共同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他們向世界宣示:

新的電影需要新的自由,需要擺脫根深蒂固的業內傳統的自由,擺脫商業夥伴外在影響的自由,擺脫專制的利益集團的自由。

他們宣告創作出新德國電影的決心,舊電影既已死,新電影必將誕生。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儘管在隔年的柏林影展,鮑爾針對年輕電影人的聲明作出回應,他語氣略帶歉意的表示,要在經濟利益和政治之間,藝術品質和與世界其他影展競爭作品之間取得平衡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然而,年輕世代對改革的訴求是勢在必行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1960年代,當時30多歲的格雷戈爾夫婦與一群影迷組織起來,在柏林影展期間舉辦他們自己的獨立放映,與當時主競賽過於擁護好萊塢電影的選片立場對抗;

此即今天柏林影展「導演論壇」單元的前身,他們選映了來自古巴、日本的電影、酷兒導演等人的電影,當時這些導演都尚未成名,而這些帶有革新色彩的影片根本不可能被當時的柏林影展接納。

所以影展幾乎被美、英、法等西方列強代表所把持,入圍影片像是國力的競技場,電影界的奧林匹克,國與國之間外交角力的展現,一種彰顯國家主權的領域。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學運浪潮席捲歐洲,西德、法國、義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各種抗議活動興起;

1968年戛納影展經歷抗議事件以後,隔年復辦的影展創立了平行單元「導演雙週」給具批判視野、不被主競賽選入的電影。

而這股世代覺醒的浪潮,亦為柏林影展的改革埋下了種子。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自由精神的堡壘

促成改革的導火線是1970年第20屆柏林影展的一部反戰電影《OK》,德國導演邁克爾·維赫文的作品,關於軍人在巴伐利亞森林裡姦殺女孩的事件,內容影射越戰期間美軍在越南的行徑。

當時的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是美國導演喬治・史蒂文斯,他對這部電影相當不滿,要求影展必須將這部電影從競賽中除名,最終造成影展提早結束,競賽取消,該屆沒有任何影片獲頒獎項。

當時擔任影展主席的鮑爾包庇評審團主席,聲稱他並沒有要求撤片,然而亦是評審團一員,且支持這部電影的塞爾維亞導演杜尚·馬卡維耶夫揭露影展官方的謊言, 《OK》劇組召開記者會控訴柏林影展對內容的審查威脅了創作自由,整起事件引發大眾高度不滿。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這場風波,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先前已陸續有批評的聲浪指出,柏林影展太注重明星光環、一昧吹捧好萊塢電影,呼籲影展改革的力量已經醞釀多時。

此次風波後,格雷戈爾夫妻與他們的獨立電影組織——即今日的「導演論壇」單元策展團隊兵工廠——電影及錄像藝術協會的前身,在柏林影展的委託下,成立一個可以放映更加開放、具批判性的電影。

這是那些無法在主競賽放映之電影的單元。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隨著1974年蘇聯電影首度入圍柏林影展後,影展更加成為連結對立的民主雙方陣營的自由精神堡壘。

隨著鮑爾於1976年退休後,繼任者持續將柏林影展推向國際,影展的藝術性和產業角色越來越被強調。1978年,柏林影展正式從六月移到天寒地凍的二月舉辦,總監伍爾夫·都納觀察到冬天是德國電影產業的淡季,若能把影展安排在冬天,就可以吸引製片、發行商等電影從業人員到柏林。

而且也不會夾在五月的柏林影展和八月的威尼斯影展中間,可以避免市場受制於他們的情況。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從錯誤中止血

這個老字號影展的未來走向為何,新的團隊將會帶來什麼樣的革新,備受眾人矚目。

然而,影展開始前便風波不斷,包括位於在波茲坦廣場索尼中心的主要映演場地之一的CineStar戲院,因為租約到期不再續約而關閉,使得影展少了十個影廳,必須另外從其他場地湊齊,才能補足需要的銀幕數;

又因為主競賽評審團主席傑瑞米·艾恩斯因為多年前關於反墮胎、性騷擾、恐同的言論,而在記者會上招致議論,儘管他第一時間澄清,但也難免讓外界對他擔任主競賽評審團多了一層疑慮。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柏林影展走過漫長的70年,從冷戰的爾虞我詐中驚險求生,在青年覺醒的浪潮裡推動改革、豐厚茁壯,這個自戰火摧殘成廢墟中重生的城市所孕育的影展

從民主與共產對抗的前線,到商業和藝術並重的前線,面對的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如何增進電影的多元性與不同文化間的對話,捍衛發聲的自由,始終是柏林影展標舉的核心價值。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在“首任主席是昔日納粹高官”事件引起大眾譁然後,影展官方迅速止血,宣佈停止頒發從1987年以來,為了紀念鮑爾而設立的亞佛雷德鮑爾銀熊獎,並將獎項更名為“70 週年銀熊獎”。

原本預計在影展期間出版的專書也暫停出版;並委託德國權威學術機構針對首任主席在納粹擔任的角色,進行更深入完整的調查報告,亦作為邁入第70屆的柏林影展對自身歷史的反省與回望。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承認過去犯錯的意義在於,大家都活在過去的錯誤遺留下來的重大後果裡,而且深受羈絆。過去的歷史是無法超克的,因為過去無法被改變。但是,閉眼不看過去,只會造成對當下現狀的盲目。”

西德總統理查·魏茨克於1985年,歐洲四十週年國會紀念演說會上這樣說。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第70屆柏林影展甫落幕,由伊朗導演穆罕默德·拉索羅夫的新作《無邪》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他因為批判伊朗政府而被判監禁、不得拍攝電影,無法出席影展。

然而這部得獎的作品以死刑制度為題,再次猛烈抨擊伊朗的國家機器對個人造成的傷害,其不畏威權持續發出異議之聲的精神,無疑為這時代、為柏林影展欲擁護的價值,增添了一筆。

面對歷史沉珂,已經70歲的柏林影展將如何於歷史瓦礫中迅速止血?

同時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精彩、有深度的作品出現,不管是在哪座影展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