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侯竇嬰之死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的死都跟誰有關係?

點點文史


魏其侯竇嬰是漢景帝母親竇太后的侄子,他在景帝一朝平定七國之亂中因功受到重用,地位顯赫。但漢武帝即位之後,尤其是竇太后去世漢武帝親政之後,開始逐步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後來陷入與漢武帝的舅舅田蚡的爭鬥,被逼無奈之下捅出漢景帝留有密詔之事,最終被漢武帝處死。

不受待見的外戚精英

魏其侯竇嬰具備良好的出身,他是漢景帝母親竇太后的侄子,西漢本就有任用外戚的傳統,因此竇嬰很早就步入仕途。

作為竇氏家族的精英人才,在漢景帝登上皇位後,本該受到更大的重用,但是竇嬰卻因為得罪了自己的姑母竇太后而被冷落,甚至不讓竇嬰入宮朝見。當時的竇太后非常喜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多次希望漢景帝能把江山傳給弟弟。一次酒宴上漢景帝喝醉了隨口說要把皇位傳給弟弟劉武,竇太后正高興的不得了,竇嬰馬上說天下是高祖劉邦打下的天下,皇位要父子相傳是制度規定,漢景帝也沒有權力擅自傳給弟弟梁王劉武。由此讓竇太后非常討厭這個侄子。

吳楚七國之亂時,漢景帝發現皇族內部和外戚竇氏家族竟然沒有人能勝任平叛的重任,唯獨竇嬰可以算個人才。於是漢景帝任命竇嬰為大將軍坐鎮滎陽指揮平叛,最終在竇嬰和周亞夫的努力下平定七國之亂。由此竇嬰受封魏其侯,在朝廷威望大增,後來竇太后一度想讓漢景帝封竇嬰為相,被漢景帝以才能還不足以勝任為由拒絕,但竇嬰在漢景帝一朝的確可以算地位顯赫。

武帝登基,逐步失勢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年輕的漢武帝劉徹登基,朝政由竇太后控制。但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娡一系的外戚勢力開始名正言順的登上歷史舞臺。第二年,竇嬰成功登上丞相之位,而漢武帝的舅舅田蚡也成為三公之一的太尉。由此可知,漢武帝的母系外戚開始上臺,逐步與竇氏外戚爭權。

但是因為竇嬰等人和竇太后的執政理念不同,在擔任丞相一年左右,竇嬰就和田蚡等人一起被竇太后解職。兩人雙雙被迫在家閒居,但是田蚡依然憑藉漢武帝的舅舅身份參與國事,而且大多數人都能看出王娡和田蚡姐弟倆才是可靠的未來,而竇嬰和竇太后的竇氏家族必然會逐步衰落。因此竇嬰開始失勢。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病逝,漢武帝開始親政。田蚡也如願復出擔任丞相,而竇嬰則徹底失去權勢依舊閒居在家。

失意者聯盟

雖然竇嬰失去權勢,如果安心閒居養老也能憑藉過往的威望和身份安享晚年。但他卻因為同病相憐而捲入紛爭最終丟了性命。

因為竇嬰失勢,許多原來依附討好他的人都紛紛離開竇嬰,唯獨一位叫灌夫的將軍依然對他保持尊重。這個灌夫是個典型的魯莽重義之人,他當年也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獲得功勳而被重用,後來也逐步失勢,同樣的遭遇讓竇嬰和灌夫兩人成為好友。

而日益得勢的田蚡早就忘了當年巴結竇嬰時的謙卑,他開始驕橫自大,甚至公然向竇嬰索要田地,在遭到竇嬰的拒絕後非常不滿。加上灌夫又因為喝酒等事情多次言語上得罪田蚡,最終田蚡開始向竇嬰和灌夫兩人的失意者聯盟實行打擊報復。

田竇衝突

田蚡和竇嬰這兩個外戚家族的代表,起先還能保持表面和睦,後來開始因為灌夫的介入引發面子上的意氣之爭。到田蚡公然索要竇嬰田地不成後,雙方開始進入相互攻訐的政治鬥爭。

相互結怨的兩人最終在田蚡的婚禮上再次因意氣之爭爆發衝突。因為太后王娡的詔命,竇嬰和灌夫去向田蚡祝賀,結果田蚡故意傲慢對待向他敬酒的灌夫,魯莽的灌夫因此遷怒其他賓客,最終鬧事的灌夫被田蚡扣留並準備交給官吏問罪。

為了營救灌夫,竇嬰上書漢武帝,而漢武帝最終讓竇嬰和田蚡到東宮進行庭辯。這場庭辯中大多數人傾向於竇嬰。認為灌夫的罪不是什麼大錯,但是後宮的太后王娡將此時上升到王家和竇家的外戚之爭的高度,因此庭辯的風向開始發生逆轉,此後漢武帝也開始插手,形勢對灌夫和竇嬰非常不利。

最終一搏

由於王太后和漢武帝的介入,竇嬰與田蚡的爭鬥中,竇嬰處於極度不利的形勢。在危急時刻,竇嬰進行最後一搏。他讓侄子上書漢武帝說自己有漢景帝留下的密詔,要求再次得到漢武帝的召見。

這一下子就讓整個事件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已經直指漢武帝和太后王娡的統治合法性了。這一事件後來在史書中的記載是宮中的檔案中沒有這個密詔的記錄,而這份藏在竇嬰家裡的遺詔就被定義為偽造。竇嬰由此背上欺君和偽造詔書的罪名,最終被漢武帝斬首示眾。

竇嬰到底為何而死

竇嬰之死源於與新興外戚田蚡的爭鬥,因此其背後的實質有兩種說法,一是王(田)氏外戚和竇氏外戚奪權鬥爭;二是漢武帝削弱外戚勢力。

  • 外戚奪權鬥爭之說:這種說法顯然是因為竇嬰和田蚡分別是兩個外戚勢力的代表。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竇嬰和田蚡爭鬥之時,實際上竇嬰已毫無權力,只是一個閒居在家的列侯,而田蚡卻已高居相位,兩者根本不存在爭權的基礎。同時在竇嬰與田蚡的矛盾公開激化之前,竇嬰早已放棄了重新出山的想法,甚至在一些問題上開始示弱和忍讓。

  • 漢武帝削弱外戚之說:從史書記載看,在東朝庭辯之前,漢武帝並未插手兩者之間的爭鬥,而且他雖有削弱田蚡權力的想法,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對田蚡一方的打壓和削弱。如果他要削田蚡一系就應該扶持竇嬰,如果他要削竇嬰就根本不需要,因為竇嬰和竇氏家族從竇太后去世就已經失勢,對朝政的影響力已經很低了。

  • 失控的意氣爭鬥:竇嬰和田蚡之間應該是失控的意氣之爭,畢竟竇嬰從被罷相開始就逐步失去權勢,以他的能力應該很清楚漢武帝親政之後肯定不會重用他,所以他才會在與田蚡的交往中採取忍讓的做法。但是由於灌夫的魯莽導致竇嬰不得不捲入意氣之爭。最終這場意氣之爭開始失控,田蚡要置灌夫於死地,竇嬰為了尊嚴和麵子必須救灌夫。而最初漢武帝沒有將這事放在心上,讓他們公開庭辯來決斷。最終庭辯的結果出乎漢武帝和太后王娡的意料,田蚡並不佔優的結果讓王娡開始插手,漢武帝也不得不採取措施維護自己的臉面。畢竟田蚡還是比竇嬰的關係更親。而竇嬰不甘失敗捅出一個遺詔就讓這個問題徹底失控,漢武帝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畢竟遺詔的內容說的含糊,但是代表先帝的詔命是可以威脅他的統治地位的,因此他不得不採取果斷措施。


圍爐品茗人


電視劇《漢武大帝》給我們刻畫了一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的皇帝。在漢武帝執政前期,有一個人物直接影響著他,他就是魏其侯竇嬰。而竇嬰之死卻成了當時的一大事件,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竇嬰之死的起因

事件源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田蚡在酒宴上敬酒時,賓客為了表示尊敬都伏在了地上,輪到竇嬰敬酒時,自己的那些老朋友竟然都離開了。這時候好友灌夫不高興了,就拿起酒杯直接奔向了田蚡,田蚡本身和他倆都有矛盾,一看這情景,以不喝滿酒為由拒絕了,武夫出身的灌夫火氣立馬上來,在宴會上大鬧起來,這正好讓心胸狹窄的田蚡抓住了把柄。田蚡就藉口說灌夫不尊敬太后,把太后令人安排的酒宴搞砸了,於是把灌夫抓了起來。這件事最後鬧到了漢武帝面前,田蚡還把灌夫的不檢點之事呈上,竇嬰作為好友,而且這件事也是因自己而起,一心想著救灌夫,於是拿出了先帝的遺詔。

漢朝的時候,遺詔是一式兩份的,當事人一份存檔一份。漢武帝一看竇嬰居然有遺詔就命人去查檔案,結果沒有找到。於是,竇嬰手上的遺詔就成了偽造,除了沒有救出好友,連自己的性命都丟了。至於竇嬰有沒有偽造遺詔,也是眾說紛談。

其中一種說法涉及到王太后,王太后為了保全自身,親自去存檔處威脅和賄賂管理人員,把那份遺詔抽了出去,並且把登記冊的那一頁也撕掉了,此事做得滴水不漏。漢武帝無可奈何,竇嬰也因“偽造遺詔”之罪丟掉了性命。



由上可知,竇嬰的死主要和田蚡以及灌夫有關,而王太后充當了田蚡的幫兇。


古今博學


竇嬰之死,曾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冤案之一。他的死,既反映了宮廷政治鬥爭的殘酷,也說明了漢武帝劉徹的殘忍絕決。

事情的起因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由於竇嬰的狹義。

在丞相武安侯田蚡的喜宴上,好友灌夫看到別人對竇嬰不尊重,就氣不過,借給田蚡敬酒,大鬧起來。田蚡毫不客氣,當場下令把灌夫抓起來,並羅織罪名。

竇嬰不顧一切地要去救灌夫。他找到了漢武帝,為灌夫求情。漢武帝對舅舅田蚡的貪婪無度和飛揚跋扈早就難以容忍,對竇嬰很是同情。

為了幫助竇嬰壓制田蚡,漢武帝特意在母親王太后居住的東宮,安排了一場大臣們的辯論會。大臣們大部分都認為竇嬰是對的。

這下田蚡可不幹了,找到姐姐王太后,要自殺,王太后也大哭,絕食。必欲致竇嬰於死地。

竇嬰被下獄後,為求自保,拿出了先皇漢景帝留給自己的遺詔,意外的是,卻在檔案館找不到存根。最後,竇嬰以矯詔罪被滿門抄斬。

那麼,最後是田蚡勝利了嗎?也未見得。元光三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竇嬰被處死,轉過年的三月,田蚡就出事了,他老是大呼小叫,幻聽幻視。巫師說,能看見灌夫和竇嬰守在他面前,要殺死他。田蚡最後驚恐懼怕而死。

元狩元年,淮南王劉安謀反事發,追查出劉安曾與田蚡密謀勾結,劉安還向田蚡送了大量金銀財物。漢武帝說:假如武安侯還活著的話,該滅族了!

竇嬰之死,起因是他俠義救灌夫引火上身,現象上是一場新舊外戚的宮廷內鬥。而實質上,卻是漢武帝借力打力,剷除長期以來外戚勢力對皇權的干涉和控制。

漢武帝利用竇氏和王氏這兩股力量之間的矛盾,去除了外戚威脅皇權的痼疾,為西漢王朝的興盛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故事一籮筐603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1、前言

根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失勢的外戚竇嬰和落職的將軍灌夫,想通過結交權勢很大的丞相田蚡東山再起,於是他們擺酒設宴款待田蚡。然而在竇嬰的家宴上,先是灌夫冒犯了田蚡,而接著竇嬰又因為拒絕田蚡索要自己城南土地的要求,再一次得罪了田蚡。

於是田蚡和灌夫、竇嬰之間就接下了怨仇。田蚡想先拿灌夫開刀,但灌夫因為握有可以至田蚡於死地的把柄,雙方的衝突得以暫時平息。那麼田蚡會放過灌夫嗎?這件事情為什麼會急轉而下將竇嬰牽扯進來,最終導致竇嬰被殺呢?

魏其侯竇嬰是在元光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處死的。竇嬰之死,是漢武帝初年非常重大的一個事件,而且竇嬰還是漢武帝時期第一個被殺的宰相。

2、那麼,竇嬰之死,有哪些人需要負責?

(一)竇嬰自身的原因

(1)受灌夫的拖累,竇嬰實際上是被灌夫一步一步拖累而死的。

灌夫“使酒罵座”,被捕入獄

在元光四年,王太后下令讓田蚡舉行一個婚宴,讓在京城的諸侯、大臣都要去參加,竇嬰當然也在其列,並且他還拉上了灌夫一起參加。結果,灌夫在婚宴上鬧出了一個驚天大案,牽出了一連串的悲劇。

在婚宴上,灌夫“使酒罵座”,使得田蚡發火,因為今天這個婚宴,是王太后親自下的詔書特許辦理的,你灌夫“使酒罵座”,是對太后的大不敬。

田蚡說完,便讓他的衛隊將灌夫逮捕起來。而且田蚡還下令將灌氏家族的人全部都抓起來,一個不放。

田蚡此舉,是因為他害怕灌氏家族有人洩露可置他於死地的“核武器”,也就是洩露他曾經和淮南王謀反的言論。

竇嬰東朝廷辯,結仇田蚡

這個時候,灌夫危在旦夕,竇嬰想要救灌夫。於是他進宮向皇帝上書,說灌夫是酒喝多了,是酒後失言,不值得殺。而漢武帝處於同情灌夫,同意了。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上然之,賜魏其食,日:東朝廷延辯之。”

漢武帝同意了竇嬰的看法,還賜竇嬰吃了頓飯,並且提出了一個到東宮來一個當眾辯論的解決方案。漢武帝的這個主意是非常不好的。

文武百官齊聚東宮。

竇嬰首先說灌夫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不能因為一個小過錯就要殺一個立有大功的人。而田蚡死咬灌夫在潁陰一帶是個豪強,按照當時國家的政策,豪強是必須要除掉的。

於是竇嬰和田蚡兩人就頂上了。

竇嬰一看沒有辦法解決,就開始揭田蚡的短,而田蚡也不甘落後,說竇嬰和灌夫暗地裡有策劃,盼望皇上和太后出點事,他們好立功,玄外之意就是他們想謀反。

田蚡這個話說得很惡毒,他自己謀反他不說,反而將謀反罪加在竇嬰的頭上。

漢武帝見如此情況,便讓大臣們說意見。結果只有御史大夫韓安國發言,韓安國既支持竇嬰的說辭,又說田蚡的說法沒有錯,打了個圓場。

結果,這件事不了了之。但竇嬰和田蚡兩人卻撕破了臉皮,他們兩人的關係徹底地公開地決裂了。

田蚡婚宴和東朝廷辯這兩件事情讓竇嬰捲入了這場矛盾之中,而且在事後,由於王太后的干預,說竇嬰欺負她的弟弟,結果竇嬰被漢武帝下了牢獄。

(2)估計不足

當竇嬰想向漢武帝替灌夫求情的時候,他的夫人攔著他不讓他去,不想讓他捲入這場爭鬥。竇嬰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魏其侯,這個侯位是我立功得到的,假如丟掉的話,我沒有遺憾。

從這個話我們可以判斷出來,竇嬰估計這件事最壞的結果就是罷免了他的侯位,他沒有想到最終等待他的是死亡。

所以,竇嬰是估計不足,包括了對漢武帝、王太后、田蚡的估計不足,還有對整件事情最後的嚴重性的惡果估計不足。

他要是有了充分的估計,他就不會往坑裡跳了。

(3)遺詔事件

在東朝廷辯事情後,漢武帝迫於王太后的壓力,便將竇嬰抓了起來。竇嬰想起了漢景帝臨死時,曾經給過他一封遺詔,《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假如你遇到非常棘手的事情時,你可以拿出遺詔,直接把你的意見向皇帝報告。”竇嬰便讓他的侄子上書向皇帝報告遺詔的事情。漢武帝一聽說竇嬰有遺詔,立即派人去查皇宮中的存檔,結果沒有查到。

這一下子麻煩了。

這道詔書只封藏在竇嬰家中,是由竇嬰的家臣蓋印加封的,而在皇宮中沒有副本。

這樣一來,遺詔不僅沒有救他的命,而且還落了一個偽造遺詔的罪名。

所以,竇嬰之死,跟他自身有很大的關係。首先他自己作死,拉上了灌夫這個莽夫,從而得罪了田蚡,再加上他自己的估計不足,沒有認識到事件的嚴重性;最後又由於遺詔事件,終將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二)田蚡的陷害和大臣們的“失語”

竇嬰最後被殺,跟田蚡的關係很大。

在東朝廷辯的時候,田蚡公開地說竇嬰謀反,這是很惡毒的。

另外,大臣們的“失語”是懾於王太后的威勢,他們不敢說話。最敢說話的是韓安國也就打個太極,將鍋甩給了漢武帝。大臣們有責任,因為他們很無奈。

(三)太后失壓

竇嬰之死,王太后的責任不可小覷。

因為田蚡婚宴的詔書是她下的,而且在東朝廷辯上,大臣們不說話也是迫於她的權勢。

王太后為了她的弟弟,以絕食來威脅漢武帝,要定竇嬰的罪過,這才使得漢武帝將竇嬰下了天牢。

所以,她有很大的責任。

(四)漢武帝的責任

竇嬰之死,漢武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漢武帝雖然是同情竇嬰的,但最後他處死了竇嬰。我們知道,漢武帝是恨他的舅舅田蚡的,但他卻重用了田蚡。這表現了漢武帝的自私和冷酷。其實他完全可以把事情處理好,不至於殺掉竇嬰。他為了不得罪他娘(王太后),他想利用大臣去解決這個問題結果沒利用成。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他的手裡邊。

在武帝初年,竇嬰之死是第一件大冤案,而這樁冤案的發生是因為王太后對皇帝的干預。年輕的漢武帝頭上的兩座大山(竇太后和王太后),雖然去掉了一座(竇太后),結果還有一座在壓著他,左右著他的決定。

3、 結言

竇嬰歷經西漢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作為竇太后的侄子,他因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有功勞,被漢景帝封為“魏其侯”,在漢武帝時,更是擔任“丞相”,足可見其地位。然後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最終落得個斬首示眾的下場。

這其中不乏諸多的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原因。首先他捲入了灌夫和田蚡的矛盾之中,為了救灌夫,將自己搭進去了,和田蚡結仇,結果就是被漢武帝下了牢獄。而漢景帝的“遺詔”則進一步成了他的催命符。

本來,竇嬰是可以不死的,漢武帝可以很好地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漢武帝迫於王太后的壓力,不得不按她的意思辦,將竇嬰處死。

這,讓人唏噓不已。

我是點點文史,以上均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點評,關注。


點點文史


竇嬰之死,看似錯綜複雜,其實可以簡化為三方勢力,兩個集團。三方勢力是皇帝(漢武帝)、竇氏勢力(竇太后、竇嬰等)、王氏勢力(漢武帝母親王太后、丞相田蚡等),而竇氏、王氏又都是外戚的身份,可以看作是皇帝和外戚兩個集團的鬥爭。

竇嬰是如何死的

竇嬰是竇太后(漢武帝祖母)孃家侄子,是漢武帝的表叔。田蚡是王太后(漢武帝母親)的同母異父弟,是漢武帝的舅舅。因為竇氏家族興盛得早,所以田蚡早期是跟著竇嬰混的小弟。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漢景帝)後同母弟也,生長陵。魏其(魏其侯竇嬰)已為大將軍後,方盛,蚡為諸郎,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

竇嬰已經當上了大將軍,田蚡還只是一個郎官(保衛皇宮的侍衛)。沒有發達的田蚡,在和竇嬰交往或者侍酒的時候,舉止就像竇家的晚輩一樣。當兩方身份相差巨大的時候,自然是相安無事。但等到漢武帝登基,田蚡身價火箭式的上竄。

漢武帝時期,竇嬰被封為丞相,田蚡為太尉。雖然丞相的權力更大,但在官秩和待遇上,卻是和太尉一樣的。竇嬰、田蚡早期的利益是一致的,他們都推崇儒術,向漢武帝大力推舉儒生。但竇太后卻推崇黃老之學,觸怒了竇太后的竇嬰、田蚡全被罷免職位(此時大權被竇太后掌控,漢武帝根基未穩)。

雖然都被罷免了官職,但田蚡因為王太后的關係,還是得到漢武帝的信任,天下人都蜂擁到田蚡門下。而竇嬰則因為得罪了自己姑姑竇太后,又被罷免了官職,所以許多門客離他而去,只有灌夫沒有離開。因此,竇嬰對灌夫引以為知己,但這也為竇嬰埋下了隱患。

灌夫作戰英勇,為人義氣,他見到比自己身份更尊貴的人,灌夫不僅對他們不禮貌,還想壓對方一頭。但是對於那些貧困的士人,灌夫卻對他們以禮相待。而且,灌夫特別愛喝酒,喝完之後還撒酒瘋,曾在醉酒之後打了竇太后孃家的弟弟。

等到漢武帝在位六年,竇太后去世,田蚡不久被任命為丞相。這次當上丞相的田蚡,開始變得驕橫起來,甚至侵奪了部分皇帝的權力,被漢武帝當面責備。

變得驕橫起來的田蚡,已經看不起失勢的竇嬰。有次田蚡和灌夫約定,要一起去看望竇嬰。知道消息後的竇嬰,連夜打掃庭院,準備好酒食。可是到了第二天中午,田蚡還沒有來,灌夫親自去請的時候,田蚡還在睡大覺。

後來,田蚡想要索佔竇嬰的田地,但竇嬰沒給,灌夫知道後也大罵田蚡。自此,田蚡和竇嬰、灌夫結下了樑子,想要打擊報復兩人。後來,田蚡娶了燕王的女兒,王太后下令列侯宗室都要前去祝賀,以此來顯示田蚡的尊榮。

灌夫被竇嬰強拉著(灌夫因得罪了田蚡,不願意前去)參加酒宴,但灌夫喝醉後,藉著眾人對竇嬰不禮貌的由頭,開始大鬧宴會。而田蚡也趁此發難,把灌夫關押起來,給灌夫家族全部定下了棄市的罪名。竇嬰一者為了和灌夫的交情,二者為了自己的名聲(連灌夫都保不住,以後更沒有人依附他了),開始大力營救灌夫。

但最終,竇嬰不僅沒把灌夫救出來,還把自己搭進去了。被關押起來的竇嬰,想起漢景帝給自己留有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因此,竇嬰讓侄子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漢武帝。

魏其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幸得復召見。書奏上,而案尚書大行無遺詔。詔書獨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

然而,漢景帝的遺詔只有竇嬰手中有,宮中並沒有備份,因此竇嬰被認定為假傳遺詔。最終,灌夫被族誅,竇嬰棄市。

那麼,竇嬰所提漢景帝的遺詔,到底是真是假?這個結論我們下面論述。但在整個過程中,有三個被推到前面的人,竇嬰、灌夫、田蚡,有三個隱藏在背後的人,竇太后、王太后、漢武帝。

而竇嬰之死,其實是由隱藏在背後的人所最終拍板的,而不僅僅是竇嬰、灌夫和田蚡之間的矛盾所決定。之所以花大篇幅寫竇嬰之死的過程,就是為了理清三方勢力、兩個集團的脈絡。

外戚集團之間的鬥爭

古人對於有血統關係的人,親情特別厚。這個問題對於皇帝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皇帝的親戚叫國戚,皇帝的舅舅叫國舅。本來皇帝是皇帝,國家是國家,怎麼能混作一談呢?但在君主專制的時代,這其中的分別卻是不甚清楚的。因此,皇帝家裡的那些事,既可以說是家事,也可以說是國事。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以血緣定親情,隨著新皇帝的登基,原來的老外戚自然會被逐漸邊緣化。而和皇帝關係更近的外戚,也不會甘心權力被老外戚把持,兩者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鬥爭自然不可避免。

因此,和漢武帝關係更近的田蚡,便敢戲弄竇嬰(故意赴約遲到),便敢跟竇嬰索要土地,甚至最後把竇嬰弄到大獄中去。何況現在竇太后已經去世,竇家最大的那一顆大樹已經倒了。

竇嬰、田蚡雖然都頂著外戚的帽子,但外戚和外戚之間也是有遠近親疏的。第一回合,田蚡完勝,也代表著田蚡背後的王太后已經在逐步掌握權力。

皇帝和外戚之間的鬥爭

任何一個英明的君主,都不會允許自己的權力被侵佔,宗室、外戚、權臣都不可以。漢武帝在竇嬰、田蚡的鬥爭中拉了偏架,最終處死竇嬰,是漢武帝真的認為竇嬰那件遺詔是假的嗎?答案顯然不是。

竇嬰再傻,也不會在那種時候拿出一件假遺詔來矇混過關。除非漢景帝故意沒在尚書檯留下另外一個遺詔副本。但漢景帝這樣做不是太無聊了?而且只要竇嬰永遠不拿出那份遺詔,又有誰會知道呢?漢景帝故意留一份假遺詔的概率極低。

那麼,遺詔如果是真的,那麼宮中那份遺詔去了哪裡?在這裡,王太后、田蚡的嫌疑就很大了。因為鬥倒了竇嬰,獲利最大的就是王氏集團。

漢武帝看不清裡面的內幕嗎?顯然也不是。漢武帝不過是借王太后、田蚡的手,除去了外戚竇氏的影響而已。竇太后在漢武帝即位的最初六年,可是牢牢把持權力,架空了漢武帝!

更加能印證漢武帝是順水推舟的是,在竇氏家族被鬥倒之後,田蚡立馬成了下一個目標。

其春,武安侯(田蚡曾被封武安侯)病,專呼服謝罪。使巫視鬼者視之,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竟死。(《史記》)

司馬遷是當時人記當朝事,自然不敢直書其事,只能用春秋筆法。像“謝罪”、有“鬼”等字眼,就足以留給後人很多想象空間了。

此前,田蚡和淮南王劉安暗通款曲,還接受了劉安大量金銀。事後,劉安謀反被治罪,田蚡和他交往的情形便暴露了。

上(漢武帝)自魏其時不直武安(侯),特為太后故耳。及聞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假使武安侯田蚡現在還活著,那他就是滅罪的命運。)

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丞相在漢武帝以前及武帝前期,權勢是十分大的,甚至可以直接對抗皇帝的命令。而且,丞相還有著舉薦官員的權力,漢武帝曾當面為此斥責田蚡。

當是時,丞相(此時田蚡為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兩千石(兩千石是三公九卿或太守那樣的高官),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田蚡舉薦官員,上來便能做兩千石的高官,這就惹得漢武帝大怒:“你任命官員完了嗎?我也想任命官吏呢!”所以,此時的相權已經侵佔了部分皇權,這是強勢的漢武帝不能容忍的。此後,漢武帝啟用布衣為丞相,減少丞相對自己的掣肘。

所以,竇嬰之死,看似跟灌夫、田蚡有關,但這不過是表面現象。更深一層,是兩個外戚集團的鬥爭,新的外戚集團鬥敗了老的外戚集團。

以王太后為首的新外戚,在和以竇太后為首的老外戚鬥爭中勝出。那麼,作為此時竇氏集團的領軍人物竇嬰,自然不會有好下場。而漢武帝只不過是順水推舟,那封遺詔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

但說到底,竇嬰之死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犧牲品。漢武帝利用田蚡打倒竇氏集團,然後回手又打掉以王太后為首的王氏集團。在這三方勢力、兩個集團的鬥爭中,以皇帝漢武帝的最終勝出為結局,其他勢力元氣大傷。

假如再給田蚡一次選擇的機會,田蚡肯定不會置竇嬰於死地。竇嬰固然是他田蚡的政敵,但也是他的一道護身符,因為旁邊是冷眼旁觀、雄心勃勃的漢武帝。

漢武帝在解除了政治上的掣肘後,又大刀闊斧地改革軍事、經濟等制度。經過了這些改革,漢武帝才有了打擊匈奴的底氣,才使得衛青、霍去病縱橫千里、燕然勒石成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