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侯窦婴之死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死都跟谁有关系?

点点文史


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的侄子,他在景帝一朝平定七国之乱中因功受到重用,地位显赫。但汉武帝即位之后,尤其是窦太后去世汉武帝亲政之后,开始逐步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后来陷入与汉武帝的舅舅田蚡的争斗,被逼无奈之下捅出汉景帝留有密诏之事,最终被汉武帝处死。

不受待见的外戚精英

魏其侯窦婴具备良好的出身,他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的侄子,西汉本就有任用外戚的传统,因此窦婴很早就步入仕途。

作为窦氏家族的精英人才,在汉景帝登上皇位后,本该受到更大的重用,但是窦婴却因为得罪了自己的姑母窦太后而被冷落,甚至不让窦婴入宫朝见。当时的窦太后非常喜爱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多次希望汉景帝能把江山传给弟弟。一次酒宴上汉景帝喝醉了随口说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窦太后正高兴的不得了,窦婴马上说天下是高祖刘邦打下的天下,皇位要父子相传是制度规定,汉景帝也没有权力擅自传给弟弟梁王刘武。由此让窦太后非常讨厌这个侄子。

吴楚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发现皇族内部和外戚窦氏家族竟然没有人能胜任平叛的重任,唯独窦婴可以算个人才。于是汉景帝任命窦婴为大将军坐镇荥阳指挥平叛,最终在窦婴和周亚夫的努力下平定七国之乱。由此窦婴受封魏其侯,在朝廷威望大增,后来窦太后一度想让汉景帝封窦婴为相,被汉景帝以才能还不足以胜任为由拒绝,但窦婴在汉景帝一朝的确可以算地位显赫。

武帝登基,逐步失势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年轻的汉武帝刘彻登基,朝政由窦太后控制。但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娡一系的外戚势力开始名正言顺的登上历史舞台。第二年,窦婴成功登上丞相之位,而汉武帝的舅舅田蚡也成为三公之一的太尉。由此可知,汉武帝的母系外戚开始上台,逐步与窦氏外戚争权。

但是因为窦婴等人和窦太后的执政理念不同,在担任丞相一年左右,窦婴就和田蚡等人一起被窦太后解职。两人双双被迫在家闲居,但是田蚡依然凭借汉武帝的舅舅身份参与国事,而且大多数人都能看出王娡和田蚡姐弟俩才是可靠的未来,而窦婴和窦太后的窦氏家族必然会逐步衰落。因此窦婴开始失势。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病逝,汉武帝开始亲政。田蚡也如愿复出担任丞相,而窦婴则彻底失去权势依旧闲居在家。

失意者联盟

虽然窦婴失去权势,如果安心闲居养老也能凭借过往的威望和身份安享晚年。但他却因为同病相怜而卷入纷争最终丢了性命。

因为窦婴失势,许多原来依附讨好他的人都纷纷离开窦婴,唯独一位叫灌夫的将军依然对他保持尊重。这个灌夫是个典型的鲁莽重义之人,他当年也在平定七国之乱中获得功勋而被重用,后来也逐步失势,同样的遭遇让窦婴和灌夫两人成为好友。

而日益得势的田蚡早就忘了当年巴结窦婴时的谦卑,他开始骄横自大,甚至公然向窦婴索要田地,在遭到窦婴的拒绝后非常不满。加上灌夫又因为喝酒等事情多次言语上得罪田蚡,最终田蚡开始向窦婴和灌夫两人的失意者联盟实行打击报复。

田窦冲突

田蚡和窦婴这两个外戚家族的代表,起先还能保持表面和睦,后来开始因为灌夫的介入引发面子上的意气之争。到田蚡公然索要窦婴田地不成后,双方开始进入相互攻讦的政治斗争。

相互结怨的两人最终在田蚡的婚礼上再次因意气之争爆发冲突。因为太后王娡的诏命,窦婴和灌夫去向田蚡祝贺,结果田蚡故意傲慢对待向他敬酒的灌夫,鲁莽的灌夫因此迁怒其他宾客,最终闹事的灌夫被田蚡扣留并准备交给官吏问罪。

为了营救灌夫,窦婴上书汉武帝,而汉武帝最终让窦婴和田蚡到东宫进行庭辩。这场庭辩中大多数人倾向于窦婴。认为灌夫的罪不是什么大错,但是后宫的太后王娡将此时上升到王家和窦家的外戚之争的高度,因此庭辩的风向开始发生逆转,此后汉武帝也开始插手,形势对灌夫和窦婴非常不利。

最终一搏

由于王太后和汉武帝的介入,窦婴与田蚡的争斗中,窦婴处于极度不利的形势。在危急时刻,窦婴进行最后一搏。他让侄子上书汉武帝说自己有汉景帝留下的密诏,要求再次得到汉武帝的召见。

这一下子就让整个事件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已经直指汉武帝和太后王娡的统治合法性了。这一事件后来在史书中的记载是宫中的档案中没有这个密诏的记录,而这份藏在窦婴家里的遗诏就被定义为伪造。窦婴由此背上欺君和伪造诏书的罪名,最终被汉武帝斩首示众。

窦婴到底为何而死

窦婴之死源于与新兴外戚田蚡的争斗,因此其背后的实质有两种说法,一是王(田)氏外戚和窦氏外戚夺权斗争;二是汉武帝削弱外戚势力。

  • 外戚夺权斗争之说:这种说法显然是因为窦婴和田蚡分别是两个外戚势力的代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窦婴和田蚡争斗之时,实际上窦婴已毫无权力,只是一个闲居在家的列侯,而田蚡却已高居相位,两者根本不存在争权的基础。同时在窦婴与田蚡的矛盾公开激化之前,窦婴早已放弃了重新出山的想法,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开始示弱和忍让。

  • 汉武帝削弱外戚之说:从史书记载看,在东朝庭辩之前,汉武帝并未插手两者之间的争斗,而且他虽有削弱田蚡权力的想法,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对田蚡一方的打压和削弱。如果他要削田蚡一系就应该扶持窦婴,如果他要削窦婴就根本不需要,因为窦婴和窦氏家族从窦太后去世就已经失势,对朝政的影响力已经很低了。

  • 失控的意气争斗:窦婴和田蚡之间应该是失控的意气之争,毕竟窦婴从被罢相开始就逐步失去权势,以他的能力应该很清楚汉武帝亲政之后肯定不会重用他,所以他才会在与田蚡的交往中采取忍让的做法。但是由于灌夫的鲁莽导致窦婴不得不卷入意气之争。最终这场意气之争开始失控,田蚡要置灌夫于死地,窦婴为了尊严和面子必须救灌夫。而最初汉武帝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让他们公开庭辩来决断。最终庭辩的结果出乎汉武帝和太后王娡的意料,田蚡并不占优的结果让王娡开始插手,汉武帝也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脸面。毕竟田蚡还是比窦婴的关系更亲。而窦婴不甘失败捅出一个遗诏就让这个问题彻底失控,汉武帝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毕竟遗诏的内容说的含糊,但是代表先帝的诏命是可以威胁他的统治地位的,因此他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


围炉品茗人


电视剧《汉武大帝》给我们刻画了一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疆拓土的皇帝。在汉武帝执政前期,有一个人物直接影响着他,他就是魏其侯窦婴。而窦婴之死却成了当时的一大事件,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窦婴之死的起因

事件源于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闹酒。田蚡在酒宴上敬酒时,宾客为了表示尊敬都伏在了地上,轮到窦婴敬酒时,自己的那些老朋友竟然都离开了。这时候好友灌夫不高兴了,就拿起酒杯直接奔向了田蚡,田蚡本身和他俩都有矛盾,一看这情景,以不喝满酒为由拒绝了,武夫出身的灌夫火气立马上来,在宴会上大闹起来,这正好让心胸狭窄的田蚡抓住了把柄。田蚡就借口说灌夫不尊敬太后,把太后令人安排的酒宴搞砸了,于是把灌夫抓了起来。这件事最后闹到了汉武帝面前,田蚡还把灌夫的不检点之事呈上,窦婴作为好友,而且这件事也是因自己而起,一心想着救灌夫,于是拿出了先帝的遗诏。

汉朝的时候,遗诏是一式两份的,当事人一份存档一份。汉武帝一看窦婴居然有遗诏就命人去查档案,结果没有找到。于是,窦婴手上的遗诏就成了伪造,除了没有救出好友,连自己的性命都丢了。至于窦婴有没有伪造遗诏,也是众说纷谈。

其中一种说法涉及到王太后,王太后为了保全自身,亲自去存档处威胁和贿赂管理人员,把那份遗诏抽了出去,并且把登记册的那一页也撕掉了,此事做得滴水不漏。汉武帝无可奈何,窦婴也因“伪造遗诏”之罪丢掉了性命。



由上可知,窦婴的死主要和田蚡以及灌夫有关,而王太后充当了田蚡的帮凶。


古今博学


窦婴之死,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冤案之一。他的死,既反映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说明了汉武帝刘彻的残忍绝决。

事情的起因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窦婴的狭义。

在丞相武安侯田蚡的喜宴上,好友灌夫看到别人对窦婴不尊重,就气不过,借给田蚡敬酒,大闹起来。田蚡毫不客气,当场下令把灌夫抓起来,并罗织罪名。

窦婴不顾一切地要去救灌夫。他找到了汉武帝,为灌夫求情。汉武帝对舅舅田蚡的贪婪无度和飞扬跋扈早就难以容忍,对窦婴很是同情。

为了帮助窦婴压制田蚡,汉武帝特意在母亲王太后居住的东宫,安排了一场大臣们的辩论会。大臣们大部分都认为窦婴是对的。

这下田蚡可不干了,找到姐姐王太后,要自杀,王太后也大哭,绝食。必欲致窦婴于死地。

窦婴被下狱后,为求自保,拿出了先皇汉景帝留给自己的遗诏,意外的是,却在档案馆找不到存根。最后,窦婴以矫诏罪被满门抄斩。

那么,最后是田蚡胜利了吗?也未见得。元光三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窦婴被处死,转过年的三月,田蚡就出事了,他老是大呼小叫,幻听幻视。巫师说,能看见灌夫和窦婴守在他面前,要杀死他。田蚡最后惊恐惧怕而死。

元狩元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事发,追查出刘安曾与田蚡密谋勾结,刘安还向田蚡送了大量金银财物。汉武帝说:假如武安侯还活着的话,该灭族了!

窦婴之死,起因是他侠义救灌夫引火上身,现象上是一场新旧外戚的宫廷内斗。而实质上,却是汉武帝借力打力,铲除长期以来外戚势力对皇权的干涉和控制。

汉武帝利用窦氏和王氏这两股力量之间的矛盾,去除了外戚威胁皇权的痼疾,为西汉王朝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故事一箩筐603


我是点点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1、前言

根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失势的外戚窦婴和落职的将军灌夫,想通过结交权势很大的丞相田蚡东山再起,于是他们摆酒设宴款待田蚡。然而在窦婴的家宴上,先是灌夫冒犯了田蚡,而接着窦婴又因为拒绝田蚡索要自己城南土地的要求,再一次得罪了田蚡。

于是田蚡和灌夫、窦婴之间就接下了怨仇。田蚡想先拿灌夫开刀,但灌夫因为握有可以至田蚡于死地的把柄,双方的冲突得以暂时平息。那么田蚡会放过灌夫吗?这件事情为什么会急转而下将窦婴牵扯进来,最终导致窦婴被杀呢?

魏其侯窦婴是在元光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处死的。窦婴之死,是汉武帝初年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而且窦婴还是汉武帝时期第一个被杀的宰相。

2、那么,窦婴之死,有哪些人需要负责?

(一)窦婴自身的原因

(1)受灌夫的拖累,窦婴实际上是被灌夫一步一步拖累而死的。

灌夫“使酒骂座”,被捕入狱

在元光四年,王太后下令让田蚡举行一个婚宴,让在京城的诸侯、大臣都要去参加,窦婴当然也在其列,并且他还拉上了灌夫一起参加。结果,灌夫在婚宴上闹出了一个惊天大案,牵出了一连串的悲剧。

在婚宴上,灌夫“使酒骂座”,使得田蚡发火,因为今天这个婚宴,是王太后亲自下的诏书特许办理的,你灌夫“使酒骂座”,是对太后的大不敬。

田蚡说完,便让他的卫队将灌夫逮捕起来。而且田蚡还下令将灌氏家族的人全部都抓起来,一个不放。

田蚡此举,是因为他害怕灌氏家族有人泄露可置他于死地的“核武器”,也就是泄露他曾经和淮南王谋反的言论。

窦婴东朝廷辩,结仇田蚡

这个时候,灌夫危在旦夕,窦婴想要救灌夫。于是他进宫向皇帝上书,说灌夫是酒喝多了,是酒后失言,不值得杀。而汉武帝处于同情灌夫,同意了。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上然之,赐魏其食,日:东朝廷延辩之。”

汉武帝同意了窦婴的看法,还赐窦婴吃了顿饭,并且提出了一个到东宫来一个当众辩论的解决方案。汉武帝的这个主意是非常不好的。

文武百官齐聚东宫。

窦婴首先说灌夫在吴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不能因为一个小过错就要杀一个立有大功的人。而田蚡死咬灌夫在颍阴一带是个豪强,按照当时国家的政策,豪强是必须要除掉的。

于是窦婴和田蚡两人就顶上了。

窦婴一看没有办法解决,就开始揭田蚡的短,而田蚡也不甘落后,说窦婴和灌夫暗地里有策划,盼望皇上和太后出点事,他们好立功,玄外之意就是他们想谋反。

田蚡这个话说得很恶毒,他自己谋反他不说,反而将谋反罪加在窦婴的头上。

汉武帝见如此情况,便让大臣们说意见。结果只有御史大夫韩安国发言,韩安国既支持窦婴的说辞,又说田蚡的说法没有错,打了个圆场。

结果,这件事不了了之。但窦婴和田蚡两人却撕破了脸皮,他们两人的关系彻底地公开地决裂了。

田蚡婚宴和东朝廷辩这两件事情让窦婴卷入了这场矛盾之中,而且在事后,由于王太后的干预,说窦婴欺负她的弟弟,结果窦婴被汉武帝下了牢狱。

(2)估计不足

当窦婴想向汉武帝替灌夫求情的时候,他的夫人拦着他不让他去,不想让他卷入这场争斗。窦婴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魏其侯,这个侯位是我立功得到的,假如丢掉的话,我没有遗憾。

从这个话我们可以判断出来,窦婴估计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就是罢免了他的侯位,他没有想到最终等待他的是死亡。

所以,窦婴是估计不足,包括了对汉武帝、王太后、田蚡的估计不足,还有对整件事情最后的严重性的恶果估计不足。

他要是有了充分的估计,他就不会往坑里跳了。

(3)遗诏事件

在东朝廷辩事情后,汉武帝迫于王太后的压力,便将窦婴抓了起来。窦婴想起了汉景帝临死时,曾经给过他一封遗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假如你遇到非常棘手的事情时,你可以拿出遗诏,直接把你的意见向皇帝报告。”窦婴便让他的侄子上书向皇帝报告遗诏的事情。汉武帝一听说窦婴有遗诏,立即派人去查皇宫中的存档,结果没有查到。

这一下子麻烦了。

这道诏书只封藏在窦婴家中,是由窦婴的家臣盖印加封的,而在皇宫中没有副本。

这样一来,遗诏不仅没有救他的命,而且还落了一个伪造遗诏的罪名。

所以,窦婴之死,跟他自身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他自己作死,拉上了灌夫这个莽夫,从而得罪了田蚡,再加上他自己的估计不足,没有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最后又由于遗诏事件,终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二)田蚡的陷害和大臣们的“失语”

窦婴最后被杀,跟田蚡的关系很大。

在东朝廷辩的时候,田蚡公开地说窦婴谋反,这是很恶毒的。

另外,大臣们的“失语”是慑于王太后的威势,他们不敢说话。最敢说话的是韩安国也就打个太极,将锅甩给了汉武帝。大臣们有责任,因为他们很无奈。

(三)太后失压

窦婴之死,王太后的责任不可小觑。

因为田蚡婚宴的诏书是她下的,而且在东朝廷辩上,大臣们不说话也是迫于她的权势。

王太后为了她的弟弟,以绝食来威胁汉武帝,要定窦婴的罪过,这才使得汉武帝将窦婴下了天牢。

所以,她有很大的责任。

(四)汉武帝的责任

窦婴之死,汉武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汉武帝虽然是同情窦婴的,但最后他处死了窦婴。我们知道,汉武帝是恨他的舅舅田蚡的,但他却重用了田蚡。这表现了汉武帝的自私和冷酷。其实他完全可以把事情处理好,不至于杀掉窦婴。他为了不得罪他娘(王太后),他想利用大臣去解决这个问题结果没利用成。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他的手里边。

在武帝初年,窦婴之死是第一件大冤案,而这桩冤案的发生是因为王太后对皇帝的干预。年轻的汉武帝头上的两座大山(窦太后和王太后),虽然去掉了一座(窦太后),结果还有一座在压着他,左右着他的决定。

3、 结言

窦婴历经西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作为窦太后的侄子,他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劳,被汉景帝封为“魏其侯”,在汉武帝时,更是担任“丞相”,足可见其地位。然后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最终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

这其中不乏诸多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原因。首先他卷入了灌夫和田蚡的矛盾之中,为了救灌夫,将自己搭进去了,和田蚡结仇,结果就是被汉武帝下了牢狱。而汉景帝的“遗诏”则进一步成了他的催命符。

本来,窦婴是可以不死的,汉武帝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汉武帝迫于王太后的压力,不得不按她的意思办,将窦婴处死。

这,让人唏嘘不已。

我是点点文史,以上均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点评,关注。


点点文史


窦婴之死,看似错综复杂,其实可以简化为三方势力,两个集团。三方势力是皇帝(汉武帝)、窦氏势力(窦太后、窦婴等)、王氏势力(汉武帝母亲王太后、丞相田蚡等),而窦氏、王氏又都是外戚的身份,可以看作是皇帝和外戚两个集团的斗争。

窦婴是如何死的

窦婴是窦太后(汉武帝祖母)娘家侄子,是汉武帝的表叔。田蚡是王太后(汉武帝母亲)的同母异父弟,是汉武帝的舅舅。因为窦氏家族兴盛得早,所以田蚡早期是跟着窦婴混的小弟。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汉景帝)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魏其侯窦婴)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

窦婴已经当上了大将军,田蚡还只是一个郎官(保卫皇宫的侍卫)。没有发达的田蚡,在和窦婴交往或者侍酒的时候,举止就像窦家的晚辈一样。当两方身份相差巨大的时候,自然是相安无事。但等到汉武帝登基,田蚡身价火箭式的上窜。

汉武帝时期,窦婴被封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虽然丞相的权力更大,但在官秩和待遇上,却是和太尉一样的。窦婴、田蚡早期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推崇儒术,向汉武帝大力推举儒生。但窦太后却推崇黄老之学,触怒了窦太后的窦婴、田蚡全被罢免职位(此时大权被窦太后掌控,汉武帝根基未稳)。

虽然都被罢免了官职,但田蚡因为王太后的关系,还是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天下人都蜂拥到田蚡门下。而窦婴则因为得罪了自己姑姑窦太后,又被罢免了官职,所以许多门客离他而去,只有灌夫没有离开。因此,窦婴对灌夫引以为知己,但这也为窦婴埋下了隐患。

灌夫作战英勇,为人义气,他见到比自己身份更尊贵的人,灌夫不仅对他们不礼貌,还想压对方一头。但是对于那些贫困的士人,灌夫却对他们以礼相待。而且,灌夫特别爱喝酒,喝完之后还撒酒疯,曾在醉酒之后打了窦太后娘家的弟弟。

等到汉武帝在位六年,窦太后去世,田蚡不久被任命为丞相。这次当上丞相的田蚡,开始变得骄横起来,甚至侵夺了部分皇帝的权力,被汉武帝当面责备。

变得骄横起来的田蚡,已经看不起失势的窦婴。有次田蚡和灌夫约定,要一起去看望窦婴。知道消息后的窦婴,连夜打扫庭院,准备好酒食。可是到了第二天中午,田蚡还没有来,灌夫亲自去请的时候,田蚡还在睡大觉。

后来,田蚡想要索占窦婴的田地,但窦婴没给,灌夫知道后也大骂田蚡。自此,田蚡和窦婴、灌夫结下了梁子,想要打击报复两人。后来,田蚡娶了燕王的女儿,王太后下令列侯宗室都要前去祝贺,以此来显示田蚡的尊荣。

灌夫被窦婴强拉着(灌夫因得罪了田蚡,不愿意前去)参加酒宴,但灌夫喝醉后,借着众人对窦婴不礼貌的由头,开始大闹宴会。而田蚡也趁此发难,把灌夫关押起来,给灌夫家族全部定下了弃市的罪名。窦婴一者为了和灌夫的交情,二者为了自己的名声(连灌夫都保不住,以后更没有人依附他了),开始大力营救灌夫。

但最终,窦婴不仅没把灌夫救出来,还把自己搭进去了。被关押起来的窦婴,想起汉景帝给自己留有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因此,窦婴让侄子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汉武帝。

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

然而,汉景帝的遗诏只有窦婴手中有,宫中并没有备份,因此窦婴被认定为假传遗诏。最终,灌夫被族诛,窦婴弃市。

那么,窦婴所提汉景帝的遗诏,到底是真是假?这个结论我们下面论述。但在整个过程中,有三个被推到前面的人,窦婴、灌夫、田蚡,有三个隐藏在背后的人,窦太后、王太后、汉武帝。

而窦婴之死,其实是由隐藏在背后的人所最终拍板的,而不仅仅是窦婴、灌夫和田蚡之间的矛盾所决定。之所以花大篇幅写窦婴之死的过程,就是为了理清三方势力、两个集团的脉络。

外戚集团之间的斗争

古人对于有血统关系的人,亲情特别厚。这个问题对于皇帝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皇帝的亲戚叫国戚,皇帝的舅舅叫国舅。本来皇帝是皇帝,国家是国家,怎么能混作一谈呢?但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这其中的分别却是不甚清楚的。因此,皇帝家里的那些事,既可以说是家事,也可以说是国事。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以血缘定亲情,随着新皇帝的登基,原来的老外戚自然会被逐渐边缘化。而和皇帝关系更近的外戚,也不会甘心权力被老外戚把持,两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自然不可避免。

因此,和汉武帝关系更近的田蚡,便敢戏弄窦婴(故意赴约迟到),便敢跟窦婴索要土地,甚至最后把窦婴弄到大狱中去。何况现在窦太后已经去世,窦家最大的那一颗大树已经倒了。

窦婴、田蚡虽然都顶着外戚的帽子,但外戚和外戚之间也是有远近亲疏的。第一回合,田蚡完胜,也代表着田蚡背后的王太后已经在逐步掌握权力。

皇帝和外戚之间的斗争

任何一个英明的君主,都不会允许自己的权力被侵占,宗室、外戚、权臣都不可以。汉武帝在窦婴、田蚡的斗争中拉了偏架,最终处死窦婴,是汉武帝真的认为窦婴那件遗诏是假的吗?答案显然不是。

窦婴再傻,也不会在那种时候拿出一件假遗诏来蒙混过关。除非汉景帝故意没在尚书台留下另外一个遗诏副本。但汉景帝这样做不是太无聊了?而且只要窦婴永远不拿出那份遗诏,又有谁会知道呢?汉景帝故意留一份假遗诏的概率极低。

那么,遗诏如果是真的,那么宫中那份遗诏去了哪里?在这里,王太后、田蚡的嫌疑就很大了。因为斗倒了窦婴,获利最大的就是王氏集团。

汉武帝看不清里面的内幕吗?显然也不是。汉武帝不过是借王太后、田蚡的手,除去了外戚窦氏的影响而已。窦太后在汉武帝即位的最初六年,可是牢牢把持权力,架空了汉武帝!

更加能印证汉武帝是顺水推舟的是,在窦氏家族被斗倒之后,田蚡立马成了下一个目标。

其春,武安侯(田蚡曾被封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竟死。(《史记》)

司马迁是当时人记当朝事,自然不敢直书其事,只能用春秋笔法。像“谢罪”、有“鬼”等字眼,就足以留给后人很多想象空间了。

此前,田蚡和淮南王刘安暗通款曲,还接受了刘安大量金银。事后,刘安谋反被治罪,田蚡和他交往的情形便暴露了。

上(汉武帝)自魏其时不直武安(侯),特为太后故耳。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假使武安侯田蚡现在还活着,那他就是灭罪的命运。)

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丞相在汉武帝以前及武帝前期,权势是十分大的,甚至可以直接对抗皇帝的命令。而且,丞相还有着举荐官员的权力,汉武帝曾当面为此斥责田蚡。

当是时,丞相(此时田蚡为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两千石(两千石是三公九卿或太守那样的高官),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田蚡举荐官员,上来便能做两千石的高官,这就惹得汉武帝大怒:“你任命官员完了吗?我也想任命官吏呢!”所以,此时的相权已经侵占了部分皇权,这是强势的汉武帝不能容忍的。此后,汉武帝启用布衣为丞相,减少丞相对自己的掣肘。

所以,窦婴之死,看似跟灌夫、田蚡有关,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更深一层,是两个外戚集团的斗争,新的外戚集团斗败了老的外戚集团。

以王太后为首的新外戚,在和以窦太后为首的老外戚斗争中胜出。那么,作为此时窦氏集团的领军人物窦婴,自然不会有好下场。而汉武帝只不过是顺水推舟,那封遗诏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

但说到底,窦婴之死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牺牲品。汉武帝利用田蚡打倒窦氏集团,然后回手又打掉以王太后为首的王氏集团。在这三方势力、两个集团的斗争中,以皇帝汉武帝的最终胜出为结局,其他势力元气大伤。

假如再给田蚡一次选择的机会,田蚡肯定不会置窦婴于死地。窦婴固然是他田蚡的政敌,但也是他的一道护身符,因为旁边是冷眼旁观、雄心勃勃的汉武帝。

汉武帝在解除了政治上的掣肘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军事、经济等制度。经过了这些改革,汉武帝才有了打击匈奴的底气,才使得卫青、霍去病纵横千里、燕然勒石成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