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爲什麼一定要殺竇嬰呢?

諾愚2127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回答過了,所以這裡我便不引經據典詳細解說了,就簡單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竇嬰之死看似是田蚡與竇嬰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引發的,實際上是漢武帝的一次政治清洗,大家不要被《漢武大帝》裡的一些故事情節所影響,看待事情要理性去分析,漢武帝這位野心勃勃的雄主是不會憑白無故殺人尤其是殺竇嬰這種功勞極大,地位極高的大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權力”二字。


而田蚡能借灌夫醉酒和田地爭奪兩件事扳倒灌嬰也並不是田蚡本身有多厲害,而是漢武帝默許的。那麼漢武帝又為何一定要殺掉竇嬰呢?原因有二,缺一不可。其一,竇嬰屬於外戚,當時的外戚力量過於強大,不僅有以竇嬰為主的竇家還有以王太后,田蚡為主的新外戚,漢武帝迫切想要翦除外戚勢力,獨攬大權。其二,竇嬰乃是大漢功臣,受先帝所託,手中握有漢景帝臨終遺詔,如果朝廷有變,竇嬰可以隨時拿出詔書以隨機應變。雖然此詔最後並沒有在宮中找到存檔,但竇嬰手中的詔書仍是漢武帝心中最大的忌諱,可以想象,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會允許臣子手中握有能威脅到自己帝位的詔書,即便他是忠臣,那也是寧可殺錯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那麼這樣一來就好理解了,一個手握先帝遺詔的外戚重臣遇上了一個權力慾極大,抱負心極重的皇帝,能有什麼好結果,只不過竇嬰外戚的身份使得漢武帝也必須謹慎處理,不能隨便安個罪名就將他殺了,所以漢武帝遲遲沒有對他動手,直到漢武帝利用田蚡與竇嬰之爭才除掉了竇嬰以及竇氏家族,將陷害功臣的罵名轉移到田蚡身上,所以田蚡能當上丞相完全是漢武帝有意為之,論能力田蚡本就沒資格勝任丞相一職,但漢武帝需要他來牽制竇家。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田蚡拜相,竇家開始失勢,公元前131年竇嬰被誅,公元前130年田蚡便死了,而他死後,其田家的封爵不久也被廢除,漢武帝也說過:“如果田蚡沒死,就該被滅族了”,其意思很明白,田蚡拜相的目的只有一個,除掉外戚竇氏的勢力,所以他可以容忍田蚡的很多過分的做法,但是一旦竇家失勢,那麼接下來就該收拾田蚡了,然後牢牢掌握大權,縱觀竇嬰死後的歷史走向也確實是如此。


其實就像電視劇中漢武帝對竇嬰說的:“有了先帝的詔書,你便可以發動一場合法的政變。”試問,哪一個皇帝會允許這樣的大臣存活於世呢?因為竇嬰外戚的身份和這道先帝遺詔,竇嬰必須死,而田蚡也只是漢武帝手中的一顆棋子,可見漢武帝高超的政治謀略,一箭雙鵰,真是精彩。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公元前131年,西漢王朝發生了兩件朝野上下為之駭然的大事。據《漢書.武帝紀》記“元光四年冬,魏其侯竇嬰有罪,棄市。”一震未平而餘震又起“元光五年春三月,丞相田鼢甍。”竇嬰曾在武帝元年為相,後被貶絀為侯。


短短半年,西漢王朝兩根頂梁之柱相繼坍塌,有人分析,只有漢武帝有這個能力,漢武帝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利用政治手腕先後誅殺竇嬰、田鼢而兵不血刃。

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殺竇嬰呢?

有歷史研究愛好者舉出例子首先曾經竇太后因為要廢太子劉榮立劉徹為儲遭到竇嬰強烈反對而對其懷恨在心;其次竇嬰與竇太后為姑侄,竇嬰是為外戚,竇太后死後,斬草除根;最後,漢武帝對竇嬰偽造漢景帝曾授其“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詔書欺騙自己而生雷霆之怒,加上來自王太后與田鼢姐弟兩的壓力故順水推舟殺之。

而我看來,漢武帝有心殺竇嬰是說不通的。首先我們不排除有王太后姐弟兩的壓力,但是我們從以下方面就可分析漢武帝對殺竇嬰並無怨恨亦無動機。


(漢武帝)

首先,政治動機上,漢武帝在竇太后死後就接管了長安軍虎符,而且,他不是不知道竇嬰與當年竇太后雖為姑侄卻並非一路。當年漢景帝曾宴後酒醉說胡話說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梁王,這可把竇太后高興壞了,是竇嬰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一頭冷水潑醒了漢景帝,熄滅了竇太后與梁王的星星之火“自高祖有制,帝位為父傳子,怎可傳弟忤逆高祖遺志,陛下定是醉了說此胡話,該自罰一杯哈!”此時漢景帝才恍然一醒,心領神會自己險些鑄成大錯,幸虧有竇嬰替自己解圍,否則當著滿朝文武與竇太后和梁王,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恐怕真的得傳位梁王了。就是此次,竇太后對竇嬰心生怨恨藉機貶絀了竇嬰官職。後來竇太后死,將兵權全部歸還漢武帝。由此可見,從政治動機需要掃除外戚上看,竇嬰既非竇太后一丘之貉,也並不對其構成威脅。相反,漢武帝對其還頗為信任尊重,因為漢武帝覺得竇嬰至少在傳子不傳弟這句話上為自己登基提供了可能,竇嬰當年反對廢太子劉榮也是為了大漢社稷綱常考慮,乃大公無私,當得上朝之忠良,從在元光元年立其為丞相就知道了,他不喜歡尊崇竇嬰,又有誰有權力任免丞相?

此後,灌夫在酒宴上維護竇嬰辱罵田鼢而被下獄時,竇嬰為其辯解,此時漢武帝聽了竇嬰的的陳述,態度十分誠懇地請他到公堂之上與田鼢當面對峙足見其對竇嬰的信任。

就是在竇嬰拿出景帝賜其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查無存檔時,加上王太后與田鼢姐弟的壓力,本可順水推舟的借刀殺人了,但是瞭解歷史的人知道,劉徹是沒有殺竇嬰的,而是關押了竇嬰相當長一段時間,並且親自去見了竇嬰,他離開後,萬念俱灰的竇嬰居然不再絕食,開始吃東西了,稍微理性分析就知道漢武帝對竇嬰說了什麼,最起碼他想將此事在過了風頭之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思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是想要保住竇嬰的命的,否則他何需廢那許多事替其打掩護,親自下獄探視?

最後也是逼於無奈,王太后姐弟看竇嬰不死便在朝野上下處心積慮誹謗竇嬰,輿論鼎沸至已經涉及劉徹清名“陛下包藏奸佞……”這才無奈殺了竇嬰。

按照《百家講壇》易中天與王立群老師分析,漢武帝因為竇嬰之死,遷怒於王太后與田鼢,因此這才有了第二年田鼢便因失心瘋而死的奇事出現。田鼢何人?出將入相、狡計構陷可為盡處心積慮之能事,心智何等清醒陰鷙?!灌夫死他都怡然自得,又怎會因竇嬰鬼魂一說而瘋乃至喪命?


(田鼢)

漢武帝劉徹之所以如此秘密殺害田鼢是既不想將他與母親王太后關係不合公之於眾冒天下之大不韙,畢竟在漢朝乃是以仁孝治天下,令天下人知道自己如此忤逆不恭王太后,落下非仁孝難治天下的名頭恐群輿一鼎沸,自己皇位不保,其次也是趁機除掉外戚專權,一石二鳥,公私仇一併報了。

按照《史記》與《漢書》所記“孝景時,魏其受遺詔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可見,司馬遷與班固都認為景帝詔書確實是存在的,再加上景帝在竇太后要推薦竇嬰為丞相時說“魏其沾沾自喜爾,多易,難以為相持重!”拒絕了竇太后提議。竇嬰為什麼沾沾自喜?顯而易見沒有別的,正是景帝曾賜給他的那道保命詔書讓他沾沾自喜,景帝的意思竇嬰有了免死金牌已經不思進取,安於享樂,得意忘形,實在不適合做丞相。因此,詔書存在並不存在多大議論空間。

那麼,為什麼漢武帝沒有找到詔書存檔?

有人說是王太后與田鼢故意買通存檔官銷燬或者隱瞞不報,仔細揣摩便不可能。前面我們已經分析劉徹力保竇嬰的心思,茲事體大,他不可能不派親信去取,沒有人會比他在宮中眼線更多,動作更快,這時候,顯然王田二人並不存在銷燬的可能與能力,之所以沒找到,原因只有一個,漢景帝當年壓根沒存檔。

為什麼沒存檔,恐怕不能單純理解為他年老多病健忘,應該是有意為之,目的是什麼?

為了兒子穩坐江山而有意死後殺人!在這裡我們不做過多贅述,只能簡而言之。


景帝早有言賜給竇嬰詔書是讓他以後清除以後有呂后這樣的人物夥同外戚出現而霍亂朝綱,意為讓他為劉徹掃除王太后及外戚。大家不要忘了周亞夫因為小事被景帝處死,竇嬰本身就是竇太后外戚,他又怎麼可能允許他活下去。蓋是景帝口頭詔書竇嬰,有意不歸檔令之以偽造詔書欺君之罪被殺。


不書公子


說到底兩個字——權力。漢武帝時期國內威脅皇權的勢力,簡單一點說分為三大群體,那就是宗室、外戚和權貴階層。

劉邦立國後,對那些以功臣為代表的利益團體進行了清洗,結果因為呂后,諸呂外戚勢力坐大,雖然後來呂氏外戚被剷除,但是西漢的外戚問題一直都很嚴重。再加上郡國並行制的施行,宗室封國問題日漸嚴重。竇嬰就是外戚的代表。

忠於皇帝

竇嬰,字王孫,是漢文帝皇后竇氏的侄子,因為姑母的原因在仕途上順風順水,當然,他自己的能力也很強。

漢文帝即位後,竇嬰曾任吳國的國相,後來困為生病免職。病癒後竇嬰擔任詹事,這個職位主要負責皇后、太子的日常生活管理等。

漢景帝即位後,曾經跟同母弟梁王劉武是喝酒吃飯。當時漢景帝沒有冊立太子,幾杯酒下肚,漢景帝說起酒話:“兄弟,我死了就把帝位傳給你。”旁邊的竇太后聽了很高興,但竇嬰卻勸說漢景帝皇位父子相傳是高祖留下的規矩,陛下怎麼能擅自傳位,漢景帝這才醒悟。

因為這事,竇嬰得罪了竇太后,他也識相,藉口生病辭職。竇太后就開除了竇嬰進出宮門的名籍,每逢節日也不准許他進宮朝見。

戰功赫赫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反叛,漢景帝派周亞夫等出兵平叛,竇嬰也率軍駐守滎陽,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

七國的叛亂被平定後,漢景帝封竇嬰為魏其侯。在朝堂上竇嬰甚至可以跟周亞夫平起平坐。

苦諫廢立 

漢景帝四年(前153年),漢景帝立劉榮太子,派竇嬰擔任太子的太傅。

漢景帝七年(前150年),劉榮被廢,竇嬰此前多次為劉榮爭辯都沒有效果,因此他推說有病,辭官隱居藍田。後來在高遂的勸說下,竇嬰才出山回朝。

後來桃侯劉舍被免去丞相職務,竇太后多次推薦竇嬰當丞相。但漢景帝認為竇嬰驕傲自滿,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輕浮,難以出任丞相,所以任用建陵侯衛綰為丞相。

外戚相爭

竇嬰雖然沒有當上丞相,但也當了大將軍,威勢顯赫,當時王皇后還只是漢景帝的一個妃子,她的同母異父弟弟田蚡還是個郎官,為了往上爬,他經常跑到竇嬰府中,給竇嬰當孫子,陪酒跪侍。

到了漢景帝的晚年,王皇后成了皇后,田蚡也步步高昇,做了太中大夫。漢景帝駕崩後,劉徹即位,王皇后成了太后,在她的提攜下,田蚡被封為武安侯,地位暴漲。

發起來的田蚡自然不會再甘於人後,他大肆招攬賓客,並推薦閒居名士出來做官,想以此來壓倒竇嬰的勢力。

再忤姑母

當時竇太皇太后還在世,竇氏的勢力依舊不小,所以在丞相衛綰被免職後,田蚡籍福的勸說下請王太后暗示漢武帝讓竇嬰當丞相,而他自己則被任命為同屬三公的太尉。

但竇嬰的丞相併沒能當太久,因為他跟他的最大靠山竇太皇太后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太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而竇嬰卻喜好儒學,設立明堂,佈道儒家學說,這招致太皇太后的不滿。

此外竇嬰推薦趙綰當御史大夫,還命令皇城內的列侯、諸侯王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為妻,他們都不想回到封地去,因此開始毀謗竇嬰等人。

太皇太后聽得多了,對侄子越發不滿。建元二年(前139年),趙綰請漢武帝不要把政事稟奏給太皇太后。

這直接觸及到了太皇太后的權力利益,惹得她大怒,罷免驅逐了趙綰等人,解除了竇嬰的職務,當然,同樣喜好儒學的田蚡也被免職。

閒居失勢

竇嬰和田蚡都以列侯的身份閒居家中,但境遇大不相同,竇嬰失去了姑母的信任,但田蚡卻還有姐姐王太后,仍然受到漢武帝的寵信,雖然沒有職位,但可以議論朝政,而且意見多次被採納。

人往往是趨炎附勢的,見到田蚡說話管用,原本依附竇嬰的那些官吏和士人,就都跑到田蚡那裡去了,田蚡得勢,竇嬰失勢。

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逝世,丞相許昌和御史大夫莊青翟因為喪事辦得不周到,雙雙被免職,田蚡出任丞相,權勢更盛。

患難真交

竇嬰失勢後門客一一離去,最後只剩下一個人還與竇嬰往來,那就是將軍灌夫。

灌夫是一條好漢,曾隨父親參軍平定七國之亂,其父戰死,按照規定,灌夫可護送靈柩回家,不用再參戰。但灌夫要為父報仇,不肯回家。他留在戰場上不要命地拼殺,常常是身負重傷回營,休養後又繼續參戰,從此名傳軍中。

灌夫的性格很奇特,對待大權在握的皇親國戚往往很不客氣(他揍過竇太后的弟弟),但對於失勢的人或者窮苦人,越窮他越客氣,也是因此,他才和竇嬰結交。

一塊地

田蚡曾經派籍福去索取竇嬰在城南的田地,竇嬰對於他這種仗勢欺人的行為很不滿,沒有答應。灌夫聽說後,也氣得大罵籍福。

籍福不想田蚡和竇嬰鬧掰,所以編好話勸田蚡,反正竇嬰也老了,等他死了再奪田不遲。

消息總是瞞不住的,不久,田蚡聽說了竇嬰和灌夫是很生氣才不給田的,他一聽就火了,認為自己當年給竇嬰當孫子,什麼事都照做,他兒子殺人還是我救下來的,現在一塊地都不肯給,我大不了不要。

從此田蚡就怨恨起了灌夫和竇嬰。

暴脾氣

田蚡自然不是光說不練的人,在元光四年(前131年),他以灌夫家族橫行不法為由打算治他的罪,但也灌夫抓住了田蚡的破事。眼看雙方要搞得魚死網破,賓客們趕緊從中調解,雙方才彼此和解,只不過這種和解也就幾個月的功夫。

同年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兒為妻,王太后為了給弟弟臉上增光,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賀。竇嬰硬拉灌夫同去。

酒過三巡,田蚡起身敬酒,在坐賓客都離席謙讓,可等到竇嬰起身為大家敬酒時,還有半數的人還坐著。

灌夫因此不高興,起身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時,田蚡說喝不下了,只能喝一點,灌夫一定要他喝滿杯,田蚡不肯答應。

灌夫接著敬,敬到臨汝侯灌賢時,灌賢正在跟程不識附耳說話,也沒回禮,灌夫忍無可忍,大罵灌賢,田蚡聽出來指桑罵槐的味道,他覺得灌夫太過分,不留餘地。

灌夫不管,繼續大叫,賓客們紛紛起身離開,竇嬰也離開,揮手示意灌夫和他一起出去。田蚡見狀,毛了,讓人扣留灌夫。

籍福又出來打圓場,他替灌夫道了歉,接著又按著灌夫的脖子想讓他也道歉。但灌夫就是不肯道歉田蚡就把他綁了。隨後田蚡以灌夫在宴席上辱罵賓客,侮辱太后詔令,犯了不敬之罪,因此把他關進了監獄。

救友涉險

田蚡是不打算放過灌夫了,他下令追捕所有灌氏親屬,全部安上死罪。竇嬰出錢讓賓客向田蚡求情,沒用。而灌夫被田蚡拘禁,沒辦法告發田蚡的那些破事。

竇嬰為救好友,直接向漢武帝上書,漢武帝馬上把他召進宮去,竇嬰就把事情細說了一遍,漢武帝決定人竇嬰在朝堂上辯論此事。

然而田蚡能言善辯,竇嬰說不過他,一昧想給灌夫脫罪,反而被田蚡說他招聚英才,不知道要幹什麼。漢武帝因此質問群臣,許多人為竇嬰說法,但立場很不堅定,往往順帶說田蚡說的也有道理。

朝堂上不決,消息一傳到後宮,王太后火了,絕食抗議,漢武帝因此下令追查,發現竇嬰在偏袒灌夫,於是竇嬰也被抓了。

自坑

至此,灌夫是必死無疑了,竇嬰也岌岌可危,為了脫罪,他讓侄子上書漢武帝,說漢景帝臨死前曾賜給竇嬰一封詔書,可用詔書免除死罪。

然而奏書呈送上去後,相關人員查閱尚書保管的檔案,發現並沒有這份遺詔。而且,詔書只封藏在竇嬰家,由竇嬰家臣蓋印加封。因此有人彈劾他偽造先帝詔書,應該斬首示眾。

元光四年(前131年)冬,灌夫被滅族,竇嬰聽到這個消息後,傷心不已,患了中風病,並且開始絕食,打算自己死了算了。後來有人告訴他漢武帝沒有殺他的意思,他等了幾天也的確沒見人來,就又開始吃飯了,還找治病。

然而另一邊的漢武帝還是聽到了許多流言蜚語,都是誹謗竇嬰的,於是在當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漢武帝下令將竇嬰在渭城大街上斬首示眾。

爭權需要

漢武帝之所以殺竇嬰,詔書問題應該不是關鍵,因為根據種種記載來看,司馬遷、班固等都認為詔書是存在的,竇嬰沒有私自篡改詔書。他們兩個人的意見,至少代表了大眾輿論的意見,即當時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竇嬰是有受過遺詔的。

但漢武帝卻以竇嬰偽造遺詔殺了他,這更可能像是一個藉口,一個向王氏外戚的動手的藉口,竇氏外戚已經散了,此時擋在漢武帝獨攬大權面前的就是王氏外戚(田蚡)。

精明的漢武帝不可能放任權力不在自己手中,當初太皇太后一去世,他就罷免了她的兩個心腹,但他沒那個耐心再等到母親去世,他要現在動手,他需要理由。

漢武帝怎麼實施的不清楚,反正沒多久,元光五年(前130年)春天,田蚡瘋了,整天說竇嬰和灌夫的鬼魂纏著他,不久就死了。

四年後,他兒子的爵位也被廢除。


平沙趣說歷史


竇嬰,是漢景帝時期的一員大將,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曾經出任大將軍,對於平定叛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漢武帝即位之後,也曾經出任丞相,在漢武帝初年的政局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竇嬰最後卻是被判處死刑,死於非命。到底原因何在呢?

陳寶國飾演的漢武帝

竇嬰被判處死刑的直接原因是為了庇護灌夫而和當朝丞相田蚡發生了激烈衝突。灌夫也是出身豪族,在潁川郡稱霸鄉里。灌夫和田蚡之間因為瑣事而產生了矛盾,竇嬰和灌夫是摯友,竇嬰試圖彌合灌夫和田蚡之間的矛盾而拉著灌夫前往田蚡家裡喝酒,結果在酒場上灌夫和田蚡之間的矛盾不僅沒有彌合,反而激化。身為當朝丞相的田蚡直接下令扣押了灌夫,並且向漢武帝告發灌夫的種種不是。竇嬰看事情是因自己而起的,就試圖去救灌夫。竇嬰在向田蚡求情未果的情況之下,就直接向漢武帝去求情。漢武帝讓竇嬰與田蚡一起在朝堂上進行辯論。在朝廷的辯論之中,雙方都沒有佔到上風,漢武帝本人也非常生氣,責備眾大臣說:“你們平時總是在我的面前說竇嬰和田蚡的長短,如今在朝廷上卻都畏首畏尾如同小馬駒一樣,我真想把你們都殺了!”

馬少驊實驗的竇嬰

朝廷辯論的情形被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知道了,王太后和田蚡是同母異父的姐弟,王太后找到漢武帝,對漢武帝說,我還活著呢,就有人這麼欺負我的弟弟,要是我死了呢?漢武帝看到母親發怒,趕緊對母親解釋一番,說自己之所以沒有立即處分竇嬰,是考慮到朝廷各方面的影響,要不然的話,隨便派個獄吏就能把問題解決了。有了太后的發話,漢武帝很快就明確了自己的態度,果斷地站在田蚡一邊,最終竇嬰和灌夫一起被判處死刑。

那麼到底竇嬰非死不可呢?因為在灌夫被殺之後,竇嬰很長時間得以安居在自己的家裡,並沒有被判處死刑,但最終卻在那年的最後一天被處斬。我以為,首先要從漢武帝和竇氏外戚之間的矛盾來說起。漢武帝是漢景帝之子,漢武帝即位的時候,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尚且在世。竇太后在漢景帝生前就已經廣泛參政,漢景帝去世後,竇太后更是成為最高的權力所有者,漢武帝也不過是個傀儡而已。也正是因為這樣,竇太后的侄子竇嬰成為了漢武帝即位後所任命的第一個丞相。後來,漢武帝和祖母竇太后之間產生了很激烈的權爭,甚至一度太后想廢黜漢武帝。在這個過程之中,竇嬰一直試圖彌合漢武帝和竇太后之間的矛盾。結果引得竇太后不滿,罷免了竇嬰的丞相之職。但是,要知道,竇嬰畢竟是屬於竇氏集團的骨幹成員。在漢武帝建元五年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開始全面親政,他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徹底清除掉竇太后在各個方面的影響,而竇嬰作為竇氏外戚的骨幹成員本來就受到漢武帝及王太后的猜忌,這次更是給了漢武帝殺他的藉口。

漢武帝畫像

其次,漢武帝親政後,就開始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在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中,豪強勢力始終都是漢武帝打擊的重點。灌夫稱霸鄉里,本身就在漢武帝打擊之列。更何況竇嬰本人也廣招賓客,一天到晚門庭若市,當時竇嬰雖然已經退職休養在家,但漢武帝顯然把竇嬰視為皇權的一個重要威脅。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便是沒有田蚡事件,漢武帝也不會放過竇嬰。事實上,不僅竇嬰,田蚡的所作所為也不是漢武帝所能容忍的。不過是因為有王太后在,漢武帝不得不對田蚡有所容忍。但當時,漢武帝已經表示過對田蚡的不滿。後來田蚡去世後,田蚡的一些事情被漢武帝知道了,漢武帝說了句:“武安侯在者,族矣!”要是田蚡還活著的話,恐怕要被滅族的!也正是因為竇嬰和田蚡的前車之鑑,後來衛青在當了大將軍之後,堅決不招徠賓客。當時,蘇武的父親蘇建曾經勸衛青,對衛青說:“您作為大將軍,怎麼能夠沒有賓客呢?古代的名人,戰國四君子都門客數千,您也可以向他們學習。”衛青說:“招徠賓客,那是天子的事情,我一個做臣子的怎麼幹?過去魏其侯、武安侯招徠賓客,到現在天子提到他們還都咬牙切齒的,我怎麼敢呢?”


野叟雜談


竇嬰的被殺是不知變通,不識時務,非要同漢武帝的舅舅過招。同時,交了一個專門“坑友”的好友,把自己牽連進去,最關鍵的是,直到最後時刻才拿出一個先皇的遺詔出來。想想吧,換作哪個皇帝能承認你這個遺詔是真的?所以,最終被殺身亡。

1、為漢景帝不惜得罪竇太后

漢文帝的皇后姓竇,她堂兄的兒子就是竇嬰。漢文帝即位後,竇嬰曾任吳國的國相,後困生病免職,隨後任詹事。這個職位主要負責皇后、太子的日常生活管理等。

後來漢景帝即位,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很得母親竇太后寵愛。有一年梁王入朝,漢景帝以兄弟之禮和他喝酒吃飯,當時漢景帝沒有冊立太子。幾杯酒下肚漢景帝說起酒話,兄弟,我死了就把帝位傳給你。

自古“君王無戲言”,在場的竇太后聽了非常高興。這時,宴席上的竇嬰端起一杯酒獻給漢景帝說,天下是高祖(指劉邦)打下來的,帝位應當父子相傳,怎麼能擅自傳給梁王?此事讓竇太后十分憎恨竇嬰,竇嬰也嫌官太小,藉口生病辭職了。

2、參與平叛七國之亂被封侯

七國之亂時,漢景帝經過考察發現皇族、竇姓皇親裡竇嬰聲名很好,就召他當官。但竇嬰藉口有病,不想當官。漢景帝說:“天下正有難事,你怎麼能推辭?”就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給他黃金千斤。

當時袁盎、欒布等人都閒居在家,竇嬰就推薦起用他們,把賞賜給他的黃金擺列在走廊裡,軍隊的官吏經過時,讓他們自己取用,被賞的千金黃金自己一點也沒要。

平叛七國之亂中,竇嬰駐守滎陽立下戰功,平叛後被封為魏其侯,在朝堂上可與周亞夫平起平坐。

3、被漢景帝認為不適合當丞相

竇太后曾多次推薦竇嬰當丞相。漢景帝說,難道我是吝嗇那個位子,不想讓魏其侯當丞相?竇嬰有傲氣,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難以勝任丞相重任,任命衛綰當了丞相。

4、再次得罪竇太后被貶

田蚡是漢景帝皇后的弟弟,在竇嬰當大將軍時只是郎官,常去竇嬰家陪酒陪客,跪著侍候竇嬰,如同子孫輩那樣。漢景帝死後漢武帝即位,他的生母叫王娡,王娡的弟弟就是田蚡。隨後,田蚡和弟弟田勝被封為武安侯、周陽侯。

建元元年,衛綰免職,漢武帝分別任命竇嬰和田蚡擔任了丞相、太尉。竇嬰和田蚡都喜好儒學,推薦趙綰當御史大夫,設立明堂,佈道儒家學說,命令皇城內的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而外戚中的列侯多娶公主為妻,都不想回到封地去,就毀謗竇嬰等人。

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因此不喜歡竇嬰。建元二年,趙綰請漢武帝不要把政事稟奏給太后。竇太后得知後大怒,罷免驅逐了趙綰等人,解除竇嬰和田蚡職務。

5、只有門客灌夫與他交往

竇嬰失去權利後門客都離去了,只有將軍灌夫一如往常與他來往。灌夫在七國之亂中與父親一起從軍。其父戰死,按當時規定,灌夫可護送靈柩回家,離開戰場。

但灌夫不肯回家,說:“我要斬敵軍的頭,替父報仇。”帶著十多個騎兵衝入敵陣,一直殺到將旗下,飛馬返回營地,跟隨去的人全都戰死,只他一人回來。灌夫身受重傷十多處,傷稍好轉又請求作戰……此戰後灌夫名聞天下。

6、灌夫竟打了竇太后兄弟

漢武帝時灌夫任淮陽太守,後調為太僕。建元二年,灌夫與衛尉竇甫喝酒,喝醉後打了竇甫,而竇甫是竇太后兄弟。漢武帝擔心竇太后會殺灌夫,就派他擔任燕國的國相。沒幾年因犯法丟官,閒居在長安。

史載,灌夫剛強直爽,常發酒瘋。對皇親國戚等人從不表示尊敬,總想凌辱他們;對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越是貧困之人越是恭敬。而且愛打抱不平,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辦到。他家中職累的資產有數千萬,宗族和賓客很有權勢,成為潁川一霸。潁川童謠唱道:“潁水清清,灌氏安寧;潁水渾濁,灌氏滅族。”

7、因不捨得一塊田地被田蚡怨恨

灌夫閒居後門客也漸漸離去。由此與竇嬰同病相憐,兩個人情同父子。田蚡曾派門客籍福索取竇嬰在城南的田地。竇嬰怨恨:“我雖然被棄用,怎麼可仗勢硬奪我的田地!”灌夫聽後很生氣,大罵籍福。

籍福就編造理由給田蚡說:“竇嬰年事已高,快死了,再忍耐下,等等吧!”但後來,田蚡聽說竇嬰和灌夫是因為憤怒而不肯讓給他田地,說:“竇嬰的兒子曾殺人,我救了他的命。我服事竇嬰時都聽從他的,現在竟捨不得幾頃田地?灌夫又為什麼干預呢?”從此怨恨灌夫。

8、因打酒官司灌夫被抓

有一年夏天,田蚡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太后下詔讓列侯和皇族去祝賀。原來不想去的灌夫在竇嬰勸說下赴宴。喝到一半時田蚡起身敬酒,賓客都離開席位,表示不敢當。等竇嬰敬酒時,多數人照常坐著,視若不見。灌夫不高興了,也起身敬酒,敬到田蚡時,田蚡稍欠了一下上身說:“不能喝滿杯。”灌夫說:“你是貴人,這杯得喝!”田蚡不肯答應。

沒有如願的灌夫敬酒到臨汝侯,臨汝侯正和程不識附耳說話,沒離開席位。灌夫無處發洩怒氣,便罵臨汝侯,你小子平時詆譭程不識不值錢,今天長輩給你敬酒,你和女孩一樣和程不識咬耳根說話。


田蚡對灌夫說:“程將軍和李將軍都是衛尉,你當眾侮辱程將軍,難道不給你尊敬的李將軍留有餘地嗎?”灌夫說:“今天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還顧什麼程將軍、李將軍!”

大家見狀紛紛離去,竇嬰也離去了,揮手讓灌夫出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歉,按著灌夫的脖子讓他也道歉。灌夫越發生氣,不肯道歉。田蚡指揮騎士捆綁灌夫,叫來長史說:“今天請宗室賓客參加宴會,是有太后詔令的。”彈劾灌夫在宴席上辱罵賓客,侮辱詔令,犯“不敬”罪,把他囚禁監獄裡,追查他以前的事,追捕灌氏親屬,都判決為殺頭示眾。

9、為搭救好友挺身而出

竇嬰只好挺身而出搭救灌夫。他夫人勸他:“灌將軍得罪丞相,和太后作對,怎麼能營救了?”竇嬰說:“爵位是我掙來的,現在把它丟掉,沒什麼遺憾的。我不能讓灌將軍去死,而我獨活。”就瞞著家人上書漢武帝。見到漢武帝,把灌夫喝醉失言的情況說了一遍,認為不足以判死刑。漢武帝認為說得對,和竇嬰一同進餐並說:“到東宮去公開說說這件事”。

竇嬰到了東宮極力誇讚灌夫,為他解脫罪名,田蚡卻竭力詆譭灌夫。本來重點在灌夫身上,但竇嬰苦於沒有招數對付田蚡,也為了發洩怨氣,竟攻擊田蚡。史載,能言善辯田蚡說了下面一席話:

如今天下太平無事,我才得以做皇上心腹,我這人是有低級趣味的,愛好音樂、狗馬和田宅。但所愛不過是歌伎藝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招集天下豪傑,不分白天黑夜商量討論,誹謗朝廷,不是觀天象,就是地上謀劃,窺測於東西兩宮,希望天下發生變故,好讓他們立功成事。我不明白魏其侯他們要幹些什麼?

漢武帝就問大臣他倆誰的話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竇嬰和灌夫作辯解,同時又說田蚡的話也有道理。都尉汲黯等人也認為認為竇嬰是對的,又不敢堅持意見。漢武帝怒斥內史:“你平日多次說竇嬰、田蚡壞話,今天當廷辯論,畏首畏尾,我一併殺掉你們。”就起身罷朝。此時,太后派人在朝廷上探聽到消息,發火不吃飯:“我還活著,別人竟敢作踐我弟弟,我要死了,大家要像宰割魚肉那樣對待他了。幸虧皇帝還在,這班人隨聲附合,如果皇帝死了,這些人還能信任嗎?”

10、免死遺詔被判定偽造而被殺

漢武帝隨後派御史對灌夫進行追查,發現確實竇嬰在袒護灌夫,犯了欺君之罪,彈劾後拘禁在監獄裡。但是,漢景帝臨死前曾賜給竇嬰一封詔書,可用詔書免除死罪。此時,竇嬰看情況緊急,就讓侄子上書漢武帝報告自己有免死遺詔。但奏書呈送上去後,查閱尚書保管的檔案,沒有漢景帝這份遺詔。而且,詔書只封藏在竇嬰家,由竇嬰家臣蓋印加封。於是有人彈劾他偽造先帝詔書,應斬首示眾。

隨後,灌夫和族人被處決。竇嬰聽到消息後患中風病,準備絕食而死。後來有人聽說漢武帝沒有殺他意思,他又開始吃飯,醫治疾病。但是最終有許多流言蜚語和誹謗他的話讓漢武帝聽到,最終在當年12月最後一天把他斬首示眾。


指動濟南


漢武帝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有著很多的名臣良相,都是大漢走向巔峰的功臣,然而武帝一朝的功臣沒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竇嬰就是其中的一個悲劇角色。竇嬰是武帝初年的丞相,他是竇太后的親戚,但是卻是武帝的忠臣,推崇儒家學說,非常支持武帝的改革,但是這個權傾一時的當朝丞相卻落得了一個夷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這個故事其實只是開始於一場酒後鬧事,竇嬰的好友灌夫因為在田蚡的宴會上喝酒鬧事被田蚡找到機會告罪,要追究他大不敬之罪,要殺了灌夫,竇嬰很重感情,於是死活要保灌夫,就和田蚡等人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一次當庭爭辯相持不下,之後竇嬰想要見皇上當面求情,但是受到了宮中人的阻礙,之後竇嬰想起來以前景帝臨死之前曾經給了自己一道:“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的遺詔,就想方設法通過陳皇后上書給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召見。但是之後武帝查看尚書中的記載,發現並沒有景帝留下這份遺詔的記載,所以大怒,直接殺了竇嬰和他的家人。可以說起因就是因為灌夫喝多了忍不住脾氣,結果讓自己的好友一起掛了,真是豬一樣的隊友。


竇嬰一直以來都支持漢武帝的政策,對漢武帝也算是忠心耿耿,那麼漢武帝為什麼執意要殺竇嬰呢?第一點竇嬰是竇氏外戚的一員,剷除了他對於竇氏的勢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再來漢武帝知道竇嬰是被冤枉的,而冤枉他的就是另一個外戚王氏,所以可以通過竇嬰的死來找到藉口攻擊王氏,削弱王氏的實力,讓漢武帝真正的擺脫外戚的干擾。

漢武帝和歷史上多數的皇帝一樣都是避免不了生老病死的,因為我們現代人都知道人是會生老病死的。漢武帝曾經特別相信鬼神之說,為了求得長生不老,漢武帝在歷史上與3個方士的故事被流傳下來被人笑話。漢武帝在公元前134年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叫李少君的方士,李少君到了長安,自稱活了幾百歲,還有返老還童的仙方,田蚡邀請李少君到卡專家們還赴宴。


李少君借一位老翁成了“活神仙”,漢武帝立馬將他請進宮中,並讓李少君煉仙丹,還去了李少君說的東海找根本不存在的安期生,李少君病死漢武帝卻說他是成仙了,對他非常的羨慕。後來又來了一位齊少翁,當時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剛死,漢武帝非常的想念李夫人,所以李夫人死後,讓齊少翁為李夫人“招魂”,漢武帝在帷帳中似真似幻的看到了李夫人,其實知道的人都知道是假扮的,但漢武帝信以為真,並封齊少翁為“文成將軍”。但是後來齊少翁多年求不得神仙,又在牛肚子裡的布帛假傳天書,被漢武帝識破後處死。


後來漢武帝長了心眼,但是依然相信可以長生不老,因此這個慄大的方士不僅娶了漢武帝的愛女,而且加封慄大為“天道將軍”,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慄大平日不敢想的東西全部得到了,但是漢武帝派他去東海找神仙的時候,派了心腹跟著他,最後識破了慄大的謊言,惱怒的漢武帝再次殺了慄大。漢武帝一心求仙,但是最後還是病死五柞宮,年70歲。

漢武帝和秦始皇是歷史上經常被人一起提及的兩位帝王,人有秦皇漢武之說。在《影響世界的100帝王》裡面,秦始皇和漢武帝也是中國排名最高的兩位皇帝。秦始皇是秦國君主秦莊襄王的兒子,即位的時候才13歲,所以實際權力在呂不韋和嫪毐手裡,直到公元前238年,秦始皇開始親政,當年就鎮壓了嫪毐,第二年就免了呂不韋的丞相之位。


秦始皇從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時間滅掉了六國,實現了秦朝的統一,並採用了皇帝這個尊號,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在位期間也是實行中央集權制的,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單位等。但是秦始皇暴政,興建阿房宮最後使農民起義,秦始皇病逝後,秦二世被趙高所誤,秦朝僅維持了15年就被推翻了。而漢武帝是劉邦的曾孫,劉邦打敗項羽建立西漢,西漢在漢武帝劉徹手裡達到了頂峰。漢武帝在位54年,佔了西漢歷史的四分之一,他和秦始皇一樣強調皇權,漢武帝上位後對匈奴的威脅和前面幾位皇帝態度都一樣,他是直面出擊的,因此一雪前恥。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血性漢子,對征討二字從不遲疑。秦始皇在位時出巡四次,並在最後一次出巡路上病死,而漢武帝在位54年,出巡多達16次,威名遠揚。但是他們也有相同的弊端,比如愛美色、尋求長生不死之術,年輕時經常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相像,所以後人經常將二人相提並論。


小郭談史


看了那些電視劇磚家的各種分析,我也來說幾句。簡單一點說,竇嬰之死是漢武帝消除外戚勢力,皇權集中的需要。這是大漢體制決定的,也是武帝個人特點決定的。

威脅皇權的勢力,簡單一點說分為三大群體:宗室、外戚和權貴階層。劉邦立國後,主要是清除功臣為代表的利益團體。但是因為呂后,諸呂外戚勢力坐大,同時又由於分封制存在,宗室成為另一大利益團體。

文帝因誅滅諸呂上位,但同時也培植了竇家外戚集團。但由於文帝的出身特點,大部分精力都在制約各宗室諸侯和鞏固自身實力上,沒有精力對竇氏勢力進行制約。景帝雖然皇權相對鞏固,但是不得不面臨宗室不斷坐大的問題,晁錯便是為此而死。慶幸的是因為竇太后的約束,竇氏外戚並未成為大患。

到了武帝一朝,諸侯勢力雖然弱化,但並未根除,同時以竇太后為代表的傳統權貴和竇氏外戚卻愈加坐大,有點壓得漢武帝喘不過氣來。武帝本身與文景存在很大的不同,文景篤信黃老,算是防禦守成,而武帝信奉儒家,屬於開拓型君主,崇尚主動攻擊。他不可能尋求多種勢力的均衡,他要的是徹底清除一切威脅,要的是全綱獨斷。

所以,漢武帝扶持衛氏外戚集團,對外全面打擊匈奴,對內逐步徹底殲滅了宗室諸侯、竇氏外戚、王氏外戚以及篤信黃老反對儒家的一批傳統權貴階層。

實際上,竇嬰在景帝和漢武帝殲滅各大利益集團的過程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身又支持儒學,理論上應該是漢武帝的忠實盟友。但是,有一點是無法改變的,他終歸是竇家的人,他同時也是傳統權貴的代表性人物。以漢武帝的性格和訴求,除竇嬰是必然的結果,只是早除晚除,怎麼樣除的問題。也許,最終漢武帝會讓竇嬰體面出局,但清理是必然的。

竇嬰最終因為與田玢的對抗而死。說實話,這個情況也許是出乎漢武帝的劇本設置,但也算是對漢武帝最有利的結果。因為竇嬰之死,加速了王氏外戚集團的覆滅,也算是為漢武帝盡了最後的職責。其實,漢武帝真想保竇嬰,是肯定能保的,但他不能保也不會保,他太需要竇嬰這顆炸彈投向王氏集團了。因為比起有所節制的竇氏集團,王氏外戚更危險,更急需剿滅。

順便提一下漢武帝這個人。武帝做皇帝絕對是個高手也是個玩皇權的天才,在他的手中,匈奴被打殘,諸侯勢力被閹割乾淨,竇氏外戚和王氏外戚被翦除乾淨,晚年更是通過巫蠱之亂將衛氏集團全部掃滅。雖然漢武帝晚年的大漢帝國民生蕭條百孔千瘡,但是也只有在他手中,內外各方勢力被壓制,並通過設置內庭機構打擊相權,真正做到了大漢的大一統和皇權最高度集中。


搬磚老師傅


竇嬰的被殺,其實剛開始只是灌夫和田妢的小矛盾,後來灌夫竇嬰、田妢、王太后都玩了進來,甚至鬧出了漢景帝“遺詔事件”,搞到大家都下不來臺的騎虎難下境地,最終漢武帝只能以殺竇嬰來解決這場糾紛。


竇嬰與田妢的矛盾,既有為灌夫出頭的原因,也有自身和田妢的糾葛。田妢有次路遇灌夫,隨口說了一句要到灌夫家喝酒,田妢當時炙手可熱,身兼丞相和皇帝舅舅雙重身份,灌夫自然受寵若驚,回到家灑掃庭院、置辦酒席,日子到了田妢卻忘了這檔子事沒來,讓灌夫心裡很不痛快。隨後在田妢向竇嬰討要土地一事上,灌夫看不過眼又打了田妢派來的人,樑子是越結越深。


自從竇太后去世後,竇家逐漸失勢,竇嬰在漢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大不如前,昔日門庭若市的場景也一去不復返,但灌夫卻一如既往得和竇嬰往來頻道、私交甚篤。為了緩和三人的矛盾,竇嬰特意拉上灌夫,帶著厚禮參加田妢的婚宴。偏偏直脾氣的灌夫又因敬酒與田妢鬧翻搗亂,田妢一氣之下把灌夫關了起來。



田妢的姐姐、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以絕食相威脅,執意殺掉灌夫,竇嬰為營救灌夫上下奔走。武帝原本想和和稀泥,替兩家說和說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於是組織雙方在朝堂上辯論。但田妢和竇嬰一開始就沒有調解的誠意,竇嬰控告田妢仗著國舅和丞相的身份囂張霸道,貪汙受賄為別人跑官要官;田妢告發灌夫是潁川豪強,橫行鄉里、欺壓良民,竇嬰與灌夫蓄養門客,平常日子大孟嘗君、小孟嘗君地互相稱呼,關起門來謀算著天下大事,盼望著恢復竇家在竇太后時期的權勢。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話是越說越難聽,武帝平時聽說的和沒有聽說的,現在全部都知道了。


市井出身的田妢很懂得武帝身上的哪塊肉癢,豪強和竇家外戚都是武帝揮之不去的夢魘,田妢的表述等於把灌夫(豪強)、竇嬰(外戚)放在了武帝的靶子上。竇嬰情急之下,抖落出了“景帝遺詔”,但偏偏皇家檔案裡沒有這份遺詔的備案(有景帝故意不備案,和備案被王太后搶先銷燬的兩種說法),這下雙方的鬥爭就達到白熱化了,竇嬰“偽造詔書”的罪名再也難以洗掉。最終竇嬰和灌夫全族被判腰斬於長安街頭。


竹山清溪澗


漢武帝不想殺竇嬰,這是史書明確記載的。漢武帝從一開始就不覺得殺竇嬰是正確的。

導致竇嬰之死的罪魁禍首是田蚡和王太后。

竇嬰與田蚡的矛盾始於田蚡的一個玩笑。竇嬰有個好朋友叫灌夫。灌夫有次去拜訪田蚡,田蚡開玩笑說要和他一起去竇嬰家做客。灌夫告訴竇嬰後,竇嬰連夜準備,結果等到次日晌午田蚡也沒來。原來田蚡只是開了一個玩笑。

他們的矛盾加深源於爭地。田蚡看上了竇嬰在城南的一塊地,派人去要地。竇嬰一聽氣得不得了,覺得田蚡欺人太甚,嚴詞拒絕。灌夫更是破口大罵。田蚡從此就記下了竇嬰和灌夫。


元光四年,田蚡藉口灌夫家是地方豪強,向漢武帝請求查辦。可是田蚡沒想到灌夫手裡有他的把柄,被迫和解。

但是田蚡沒有放棄,之後的一件事徹底把竇嬰和灌夫都搭進去了。田蚡娶親,竇嬰想著緩和一下與田蚡的關係,就叫著灌夫一起去。結果在宴席上,二人受盡冷落,灌夫借酒發瘋,指桑罵槐。田蚡趁機彈劾灌夫,因為這是太后下詔辦的,田蚡宣稱灌夫對太后不敬。

竇嬰挺身而出營救灌夫,向漢武帝求情。漢武帝支持竇嬰,但漢武帝不想直接駁太后的面子,就提出進行一次公開辯論。


辯論過程中,朝臣畏懼田蚡的權勢都不敢幫竇嬰說話。漢武帝無可奈何去找太后,太后以絕食要挾,漢武帝只好將竇嬰下獄。

竇嬰為了自保,拿出了景帝遺詔。但這份遺詔卻沒有副本。竇嬰一下被指為偽造遺詔,終於成了死罪。

遺詔案是一件千古疑案,此案有幾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是竇嬰偽造遺詔。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竇嬰是被關進監獄後才說自己有遺詔的,他在監獄裡很難偽造遺詔。這麼說的依據在於,竇嬰在監獄裡很難有所作為,否則同在獄中的灌夫何不把田蚡的把柄說出去呢?。

第二種可能性是田蚡和王太后毀詔。這種猜測的技術難度很大。因為查看遺詔副本是有嚴格程序的,想要銷燬遺詔而不被人發現更不容易。但這種說法有一個間接證據。那就是因為田蚡在竇嬰死後不久就整日感覺被竇嬰和灌夫的鬼魂糾纏,精神恍惚,同年去世。如果沒做虧心事,如果遺詔和他沒關係,他怎麼會這樣呢?

第三種可能性,漢景帝故意沒留副本。很多人支持這種說法,但是我個人不贊同。因為漢景帝之前已經殺了逼死了周亞夫,他不是個心慈手軟的人,如果想殺竇嬰說殺就殺了不會這麼麻煩。

第四種可能性,副本丟了。這個就不好說了,歷史有著各種可能性嘛。

總而言之,竇嬰死於遺詔案。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從一開始就是站在竇嬰這邊的。史書多次提到漢武帝的心理活動,如群臣在辯論時不支持竇嬰漢武帝氣得想殺他們。還有在竇嬰死後特意提到漢武帝從一開始就覺得殺竇嬰是錯的。

這些都證明,漢武帝是被迫殺了竇嬰。


攸揚拾羽


竇嬰是西漢時期的一代名臣,吳楚七國之亂時,身為大將軍的竇嬰駐兵滎陽,幫助漢軍最終平定叛亂;漢武帝稱帝不久,擔任丞相的他積極倡導儒術,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打頭陣。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名臣,最終卻被漢武帝處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竇嬰曾反對廢棄慄太子而得罪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在此後與田蚡的衝突中,王太后藉機報復竇嬰。早年竇嬰因反對廢棄慄太子,得罪了王太后。等到竇太后去世後,王太后就大力支持田蚡當丞相,竇嬰遭到了冷落。隨著竇嬰與田蚡的矛盾加劇,王太后對田蚡的庇護更是明顯。以致於向漢武帝施壓,要求除去竇嬰。

二是漢武帝出於集權的需要。儘管王太后向漢武帝施壓,但是漢武帝在竇嬰和田蚡的爭鬥初期,還是站在竇嬰那邊的。最終漢武帝之所以痛下殺手,主要還是忌憚竇嬰的社會影響力。竇嬰是戰國“四公子”式的人物,喜歡四處招攬賓客,在他的身邊聚集起一批布衣遊俠,社會聲譽頗高。而遊俠作為專制皇權構成潛在威脅,一般都為中央政府所不容。這也是漢武帝最終決定處死竇嬰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