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為何沒人殺溥儀?

cdh123


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是幸運的。江山易主,而溥儀本人也罪責累累的情況下,最後還能夠善終,在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中,都是比較少見的。

溥儀退位以後,沒有被殺,反而得到善待,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導致的結果:

其一,溥儀退位以後,清朝滅亡。此時的溥儀,已經成為一個無公害的人物,對於各方勢力都不再有什麼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溥儀自然沒有必要非死不可;


其二,溥儀雖然已經退位,但是幾千年的君臣思想並沒有隨之消失。沒有誰會沒事去殺溥儀,揹負一個“弒君”的名聲。況且溥儀已經退位,而退位條件之一就是要得到“優待”,名義上北洋各方勢力是有義務保護溥儀的;

其三,但凡志向遠大之士,都不會殺前朝皇帝。比如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故意給元順帝留了一條退路,讓元帝得以逃脫。因為前朝皇帝代表的,不僅是一個朝代的皇帝,它已經成為了部分人的信仰,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的。而像溥儀這樣的,還代表著一個民族,這些都是需要爭取的對象。很顯然,處置溥儀簡單,但是帶來的影響卻是複雜且惡劣的;


其四,清朝以後,已經走向共和,“家天下”成為歷史,針對前朝皇帝的打擊,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相反,溥儀若遭至不測,反而會得到國際輿論的攻擊。比如蘇俄建立以後,處決了沙皇一家,結果讓蘇俄受到整個歐洲的敵視,這也成為了蘇俄的汙點之一。

因此,溥儀的情況很複雜,與歷史上其他皇帝面臨的局面都不一樣。這種局面,最終保全了溥儀。


蘇綻


因為溥儀聰明的很。

溥儀這一輩子,集封建勢力頭號代表,大漢奸,大反動派於一身,一輩子周旋於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日本人、蘇聯紅軍、共和國之間,卻能平平安安的活到六十年代,可不是靠運氣好做到的。


溥儀的那本自傳,本來他自己擬的題目叫《我罪惡的前半生》,是毛主席親自改的題目,改叫《我的前半生》。

毛主席請溥儀吃飯,章士釗等幾位老人作陪。溥儀幾乎一步一低頭的進來了,見到章士釗等人都深鞠一躬。毛主席過問了溥儀的生活,並聊聊古今雜事,最後還合影留念。溥儀回去以後馬上跟人講:“我們與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一同吃飯、照相,這是我永遠不能忘的最光榮和幸福的日子!給了我以極大的鼓舞力量!”。


後來毛主席派章士釗送去一些錢給溥儀改善生活,溥儀感激涕零,當即給毛主席寫下致謝函:

“欣逢春雨獲新生,傾海難盡黨重恩”。

周總理與溥儀的故事更為著名,周總理帶溥儀參加國宴,面對著外賓,周總理介紹到:“這是我們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馬上結果話茬說到:“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名光榮的公民溥儀!”。



還有一場知名度比較低的宴會,是溥儀剛剛從改造營出來以後,周總理在春節招待了他和他的家人,情況不多介紹,只選取一段對話:

周恩來:今天和你談談,你願意在工業部門嗎?究竟哪一種更適宜?溥儀:反正都是學習,現在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哪種適宜。

周恩來:學工業倒不難,車床活兒要看你的眼睛怎麼樣?

溥儀:眼睛戴700度近視。

周恩來:你過去喜歡化學還是物理?

溥儀:我什麼也沒學過,物理、化學完全不會。過去只學孔家店這一套。

周恩來:你寫的那份“我的前半生”還不錯嘛!

溥儀:那是我說,由我兄弟執筆寫的。另外,阮振鐸幫忙。

周恩來:那麼,你的文學能力也不行嗎?

溥儀:這恰恰能說明封建時代的特點。我小的時候貪玩不念書,老師也不敢管,後來長大了,簡直就成了老師聽學生的話。學《四書》、《五經》時,只念不講,即使講了,也不往心裡去。雖然我從6歲一直唸到17歲,但念得不行。英文學了3年也忘了,簡單的話還能說。至於物理、化學,都沒學。

周恩來:日文會不會?

溥儀:不會。溥傑會。

周恩來:你的身體怎樣?要照顧你的身體。

溥儀:現在沒什麼病,在撫順時檢查過,僅有痔瘡。

周恩來:(轉對陪見的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羅青長和中共中央統戰部聯絡委員會主任馬正信等人)給他找個醫院,做一次全身檢查。多活幾年總好嘛!

溥儀:那當然!我現在新生了,希望多活幾年,多給國家做事。



此間樂,不思蜀。

溥儀後來在北京坐公交車,進了城之後,居然有一堆旗人聚集起來,看見他下車跪成一片,喊著皇上萬歲,溥儀連聲說著:“搞這些幹什麼?!都解放多久了還來這一套?!”,奪路而逃。

北京前來給溥儀請安的旗人絡繹不絕,都被溥儀回絕,他專心當他的花匠,很少進城。文革初期,長春市政工程文革戰鬥隊隊員孫傅盛向溥儀寫信,批評他在《我的前半生》中的錯誤,溥儀第二天即覆信,表示:“書中內容的確有不少美化舊事物的,有不少是有毒的,起壞作用的,應該打倒的!”還表示“不應該領稿費”。長春的這位仁兄也是個執著的人,前後給溥儀寫了八封信批評《我的前半生》,溥儀回信九封,表示誠懇的低頭認罪,最終讓這位隊員沒了脾氣。

至於溥儀是如何在二戰戰後審判前後中機辯巧合,把自己從被告席轉到證人席的,感興趣的可以查一查。那句“日本人有多少搶多少!”,可以看看有多大的作用。

客觀來講,溥儀雖然在解放前一直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但他從始至終都沒有什麼權力,完全是傀儡。就個人品行而言,他也不是什麼壞人。

而且溥儀良好的認罪態度,為我國的近代史史料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這是十分寶貴的資料。事實上,建國以後他也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史料整理之中。

溥儀這輩子,雖然從來沒有掌權過,但是他見的太多了。滿清遺老,民國高官,日本人,國民黨,一堆人在他面前走馬燈一樣的轉,他在這一生中提高了不少政治覺悟,這才是他最後能活下來的主要原因。


小約翰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下詔退位。而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經歷亂事,而不被人殺害,並且最終善終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年齡太小。溥儀當時下詔退位時才只是一個三歲的孩童,因為是主動退位,並且還是一個孩子年齡太小,如果有人對他下手殺害,他將會收到道德的譴責,勢必成為當時人們道德攻擊的對象; 而且正因為是三歲孩童並沒有對他人產生任何危險性,故而也沒有人殺害他

第二點:擁有多重歷史身份予以保護;他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在當時宗族,思想盛行的年代裡,他是滿清宗族的正統,因而受到滿清宗族的擁護和保護;並且因為擁有多重生歷史身份,身邊追隨者不少具有一定的安保能力;


第三點:善於尋求多方勢力,而得到保護;溥儀主動退位而換取革命黨的保護;在被趕出皇宮後,對革命黨人心存憤恨,故而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成為偽滿洲國皇帝,而開始自己復辟道路。在日本戰敗後想蘇聯投降,並且最後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成為一名普通的中國公民,最終得到善終;



第四點:身份特殊,平常人很難接近;溥儀在退位後,仍然享受皇帝待遇,住在皇宮裡,有護衛保衛其人身安全;在被趕出皇宮,逃離天津時,身旁有前朝舊人,對其進行保護,在為滿洲國時受到日本的保護,而最後生活在新中國,受到法律的保護;而且齊常常深居簡出,一般人很難接近故而沒有人能殺害他;

而溥儀作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也是世界唯一一個三次稱帝並且三次退位的皇帝,其命運也是十分坎坷,受人控制。最終能善終,也算是一個好的結局吧!

我是會講歷史的倉鼠洋,喜歡點個關注唄,謝謝!


講歷史的倉鼠洋


愛新覺羅·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大清帝國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國封建帝制中最後一個皇帝,年號宣統。

1912年2月12日,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炮聲中,宣佈退位,結束了清朝兩百七十多年的統治。在“九·一八事變”之後,逃到了滿洲,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儀在逃跑時,被蘇聯紅軍抓獲。1950年,押解回國,關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併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因腎癌病逝,享年61歲。

愛新覺羅·溥儀在清朝滅亡後為何沒有被殺?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倒臺,溥儀退位。沒有被殺是有原因的:

第一,在辛亥革命後,各地紛紛獨立,擁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這個政府並不是一個真正有實力的政府,南北並不統一。當時,清廷中的實權人物袁世凱雖然贊成共和,也逼迫溥儀退位。但是,並沒有按照孫中山的要求到南京就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北邊還有清廷的勢力,袁世凱以北方動亂未平,拒絕南下,如果殺了溥儀,就失去了藉口,勢必被動;其次清廷在北方確實還是有部分根基的,殺了溥儀也勢必引起滿人和清廷遺老遺少的反對,會引起社會動盪的。

第二,袁世凱畢竟還是大清的臣子,多少還是有點恩情的,何況在慈禧之後,溥儀母子確實對袁世凱不錯。殺掉一個對自己沒多大威脅的末代君王,沒有意義,弊大於利。就如同當年曹丕沒有殺掉漢獻帝一樣。

第三,袁世凱之後,中國處於軍閥混戰。北京的掌權者如走馬燈一樣,這些人更多的是盯著溥儀故宮裡的東西,而溥儀本人他們沒有什麼興趣。最終,在馮玉祥的逼迫下,連紫禁城都沒法待了。只得逃到天津居住。

由此,殺掉溥儀沒有多大意義,何況溥儀退位是民國政府和清廷有協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保證清室的生命安全。人無信而不立,一個政府更是需要信用的。

飛翼君言:作為皇帝,溥儀的一生是不幸的,失去了皇權,失去一個君主該有的待遇;相反溥儀又是幸運的,在清帝國滅亡後,依然能堅強的活下來。在人民政府和人民的關懷下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


拓跋飛翼


溥儀已經介紹得夠多了,直擊問題本身吧。

先要想一下,誰會想殺溥儀?溥儀退位後,大清國煙消雲散,殺溥儀早已沒有了必要,何況他登基時只是個三歲小孩。但凡稍有理智的人,都不會想要殺了溥儀讓他為祖宗買單,當然,即使這樣,也不排除有人想要他的命,比如激進的革命黨,想要一夜爆紅的憤青或是受人蠱惑不會思考的二愣子,但問題是,這樣的人,有條件接近溥儀嗎?

不要以為溥儀退位了,就跟老百姓一樣會汲著拖鞋上菜市場自己去買菜,1912年溥儀六歲退位,根據優待條款,始終居住在紫禁城內,其資產和人身安全由民國保護,在故宮門口,始終都有荷槍實彈的軍人把守,宮內還有護軍和給他辦事的各個機關和人員,乾清門口還有每日輪值的乾清門侍衛,加上到處轉悠的太監和宮女,誰要是想進宮刺殺溥儀,難度不比他在位時低多少。

到了馮玉祥北京政變後逼宮溥儀,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在父親載灃的醇親王府住了三個多月,這段時間,溥儀身邊的防護雖然有所減弱,但仍然圍繞著許許多多的遺老遺少,而外面還有國民軍進行保護兼監視,個人的力量還是無法殺死溥儀的。

到了幾個月後,溥儀逃到了日本大使館,隨後又坐火車來到天津日租界,從此實際上是處於日本人的保護和監視之下,同時身邊還有自己的保鏢,那個年代的保鏢是真的身懷絕技,比如被稱為康德第一保鏢的霍殿閣,就是正宗的武術家,八極門第六代宗師,尋常人等,十來個哪近得了身?

有人會問,說了這麼多,如果是哪個軍閥想要殺溥儀,派一隊兵不就完事了?實際上,軍閥們更加不可能殺溥儀,軍閥們之所以能混成軍閥,個個都是人精,誰會肯冒天下之大不韙,拿自己的地位和安全做賭注除掉溥儀?馮玉祥逼宮,也就是耍點流氓混混的手段,把當時沒見過外面世面的溥儀嚇了出去,實際上哪有大炮對著紫禁城,溥儀就算不走,他也沒法強拆故宮,更不用說動溥儀一根汗毛。

以上是溥儀到東北前的時間段,到了他北上擔任偽滿洲國執政隨後又登基為皇帝后,想要他命的人顯然就多了不少,問題是在這十三年中,溥儀受到偽滿軍和東北軍的嚴密保護,安保措施勝過了他第一次登基的時候,哪怕是宗族人等,想要見他一面都不得,何況外人?即使是關東軍被蘇軍迅速擊敗後,溥儀還是被關東軍挾持著,企圖將他帶回日本。

溥儀外逃失敗,被蘇聯紅軍俘虜後,考慮到國際影響,蘇聯人更不可能動溥儀,想想十月革命一不小心幹掉了末代沙皇,到今天還被人詬病,還得給人平反安撫,蘇聯人想想就頭大,不光不能動,還得好吃好喝地供著,搞得溥儀樂不思蜀,幾次表態想要長居蘇聯。

為什麼沒人殺溥儀?一方面是溥儀的特殊價值,他既是清朝末帝,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的皇帝,這本身就堪稱傳奇,這樣的活化石,有很大的價值,另一方面,溥儀本身也很懂得順勢而為,用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求生欲非常地強,這點在他被蘇聯移交給新中國後的表現最能體現,這樣的溥儀,才能在亂世中活到壽終。



小院之觀


主要是因為清朝的滅亡,不同於過去的改朝換代。

我國古代改朝換代,作為失敗方,前朝的末代皇帝在亡國後,大部分都會慘遭政敵殺害。比如秦子嬰為項羽所殺、漢平帝被王莽毒殺、隋恭帝被李淵毒殺,皇泰主被王世充毒殺、唐哀帝被朱溫毒殺等等。

如果仇恨很深的就更慘烈,勝利方甚至還會將前朝宗室趕盡殺絕。比如北周滅北齊後,北周武帝宇文邕就對北齊宗室大開殺戒;蒙古滅金國後,也對金國宗室大開殺戒;而明朝滅亡則更慘,李自成和清朝更是對數十萬明朝宗室大肆殺戮。

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之所以會如此血腥,其實跟傳統改朝換代的政治思維有關係。作為新王朝的統治者,很害怕前朝勢力會死灰復燃,所以為了剷除後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將前朝末代皇帝除掉,甚至剷除所有的前朝宗室,以及通過“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的方式,來徹底搗毀前朝的統治象徵,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

但清朝的滅亡不同,清朝滅亡不屬於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而是屬於近代進步民主革命的勝利。因為,當時的溥儀不是國破被俘,也不是被權臣罷黜,而是迫於全國高漲的革命形勢,不得不選擇發佈《退位詔書》,主動退位的。

正如《退位詔書》中所言:“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此外,在溥儀宣佈退位前,南方的革命勢力和北方的袁世凱北洋勢力,還通過南北和議,不僅明確了溥儀的退位,還議定了其退位後對清室的各項優待條件。

也就是說,從清朝到民國的更替,並非是改朝換代,而是較為文明的政治過渡。所以,清朝的滅亡是徹底的壽終正寢、人亡政息,而溥儀也不再對之後的民國政權構成直接的政治威脅。因此,後來控制北方的歷屆北洋政府,雖然也有對溥儀出手,但最後都沒有要取溥儀性命。



這些歷史要讀


覆巢之下無完卵,末代皇帝溥儀,在時局的劇烈動盪,在辛亥革命、日本侵華戰爭,民國、內戰等無數波折中能夠存活下來,實在是奇蹟,但關鍵還是特殊時代,其作為一個特殊的政治人物的,弔詭的價值

辛亥革命之後,其實滿清遺老,已經各種舊勢力其實勢力還非常深厚,也非常複雜,這個可以從後面張勳復辟等事情就可以看出。如果將溥儀殺了,那無疑會將新舊勢力矛盾徹底激化,局面會不可收拾。與其如此還不如將其留著給予厚待,穩定了遺老之心,也在關鍵時刻能用溥儀來調和一些矛盾,這是還是一張很好用的牌。


北京政變後,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之後,溥儀去了天津租界,一開始出於利用的目的,各國領事及權貴人物對其都表現的很尊敬,他享受了一段時間的美好生活,但最終卻並沒有獲得所需要的支援,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後來日本人派出了土肥原賢二對其進行遊說,說想以溥儀為皇帝,建立偽滿洲國的統治,這個過程溥儀明知是互相利用,日本為其侵略找到了一個藉口,但依舊欣然接受。日本這樣的目的,也是看到其政治價值,在這裡扶植一個退位的大清皇帝,和日本人自己搞自己的,區別就大了,能運作的空間也有了天壤之別。


至於日本戰敗之後,成為蘇聯戰犯期間,雖然是戰犯,但仍然受到優待,其原因也有想要其作為一個證人來指控日本,當然,也不排除蘇聯對其特殊身份的尊重。


1950年7月30日, 蘇聯通知溥儀引渡回中國,8月1日,溥儀與其他滿洲國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送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約十年的思想再教育與勞動改造。在這裡溥儀是作為一個改造的案例,一個特殊的革命改造的案例,其表率作用,示範意義不言而喻。


總得來說,溥儀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隨風搖擺,被時代裹挾的一生。能在亂世存活以致終老,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


李藝泓


關於這個問題,溥儀表示:總有刁民想害朕!

作為清朝歷史上,也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無疑我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

一般而言,但凡王朝覆滅,末代皇帝即便不想承擔領導責任,也不得不將責任承擔起了,比如被新王朝幹掉。但溥儀作為最後一個皇帝運氣好得實在是沒了邊,不僅清朝滅亡後在紫禁城遛了12年的鳥,還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享了14年的福。而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他又搖身一變成為受害者,共和國成立後還重獲自由成了新時代公民。

甚至在去世N年後,溥儀的骨灰仍舊埋到了清西陵,和祖宗相鄰而眠。

作為末代皇帝,享受了榮華富貴,最終還能落個自然死亡,溥儀的一生,真的值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清朝滅亡後,沒人對愛新覺羅家斬草除根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帝國特殊性質

清朝雖然是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這種局面只維持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後,我國進入近代社會,清朝不得不融入國際社會中,清朝逐漸轉化為有統治實體、有固定領土、有明確邊界的“政府”。

在這樣的趨勢下,皇帝不僅僅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更是政府的最高首腦,清朝到中華民國的過渡,不再是王朝的新舊交替,而是歷屆政府的過渡。

而因為《辛丑條約》簽訂後的清政府,已然成為列強的在華代理人。而取代清朝的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背後也是列強勢力。因為大家都是列強的走狗,自然沒有斬草除根的必要,因此清朝到民國實現了政府權力的和平移交。

2、革命別具一格

和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或者外族入侵不一樣,清朝是在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中轟然倒塌的。

早先孫文領導的革命派,宣揚排滿排蒙思想,革命阻力重重。而修正了民族對立的理論後,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辛亥革命爆發前,雖然起義接連失敗,但在清朝高層,因為預備立憲的勾心鬥角,清朝失去了漢族官僚的支持,統治搖搖欲墜。所以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紛紛獨立,辛亥革命迅速取得成功。

而因為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孫文將權力讓給清末軍閥袁世凱,這就使得清朝到民國的過渡變成清朝高層內部的權衡。

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滿族統治者接受了袁世凱提出的退位條件,雙方皆大歡喜。

3、溥儀的精明算計

辛亥革命雖然轟轟烈烈,但實際效果卻不溫不火,是真正的不徹底革命,留下了大量的滿族遺老遺少,這些人的存在,雖然對保護溥儀沒有任何幫助,但卻讓皇權思想揮之不去,無形中保護了溥儀的人身安全。

溥儀退位時,雖然只有六歲,但在1917年張勳復辟時,溥儀已經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對紛繁蕪雜的時局,溥儀懂得進退,風頭不對立馬躲回紫禁城。而在1924年馮玉祥逼宮時,溥儀也相當識趣地離開自己的巢穴到天津靜園居住。

甚至在九一八事變後,溥儀投靠日本做了傀儡皇帝,都表現得人畜無害,給自己留下了足夠多的後路。

這些缺乏擔當的屬性使得溥儀能夠在戰後審判的法庭上,由被告人轉化為證人,世人對溥儀的所謂罪行更多的是報以同情。

直到共和國成立,溥儀也積極參加改造,爭取重新做人,這些行為都使得溥儀沒有被殺的理由。

所以溥儀的好運不是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清溥儀(1909~1911年)在位總共才有三個年頭,三歲即位,至1911年大清滅亡,溥儀還是個6歲小孩,誰還會把先朝的深仇大恨會強加給一個小孩身上,即使在位的三年裡,大清朝有辱於中華民族的行為和過錯,那都是朝廷大臣和其父攝政王載灃之過,與黃毛小孩又有何干呢?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人,不可能把所作所為斷定是6歲小孩溥儀之見。

即使有到殺的地步了,也無人敢下手,因為溥儀當時還是一個6歲小歲,要殺也要囚禁至成年,不可能對一小孩下此毒手。更何況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是下詔退位,而不是頑固不化,既然自己退位,說明其審時度世,心裡明白願意,那又有什麼理由去殺溥儀呢?

但可惡之處就在於做日偽滿洲國的傀儡,這是溥儀成年後的不明理處,也是其嚮往帝王生活的實質復辟,實為賣國賊,勾結日本軍國主義忘圖顛覆中華民國,取而代之,回到祖輩大清時代,或不甘心丟掉大清,而靠日本人另立新政,真正成了漢族人的奸臣,中華民族的賣國賊,確為中華民族之罪人。

好在當時各界在內憂外患,先除外敵,再解決內部矛盾,中華民族已到存亡之急,搞好民族統一戰線,和體現國家申明大義,再加必竟是皇帝出身,而對溥儀採取了教育改造,“能改正錯誤,都是好同志”,就因為當過清朝的皇帝一定要殺嗎?也不是一定的邏輯推理啊,

而種種的不殺溥儀的原因,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也顯示出我黨對俘虜和犯人的優待,和從民族統一戰線出發為大局的重要性。


基層農人


沒有殺溥儀,是因為他已經投降了國民政府,他已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然,他的武力、武器裝備全部被袁世凱掌握了,實際上溥儀已經就是一個孤家寡人了歷史上,凡是朝代更跌,那是要死很多人的,滿清的遺老遺少都知道這一點,他們改頭換面、改名換姓到處躲藏起來!當然革命黨開始的時候也是殺了不少滿清的反抗者!

由於溥儀幾歲登基,就是一個傀儡,被日本弄到東北,也是一個傀儡,張勳復辟其實還是一個傀儡。

溥儀他磨練的城府很深,見風使舵,總是能在危機四伏的時候和人很快妥協,這是他保命的法寶。所以以後的很多事情他都“玩的很圓滑”,日本鬼子被打敗後他沒有能力和信心再搞復辟了。

文化大革命他的傑作《我的前半生》出現了“問題”,可是溥儀卻非常認真的“對待”,不但虔誠、謙虛,而且需要改正的地方都立即改變確實都“到了位”,他表現的太好了,就沒有動他!

那時,他要頑固不化,可能小命不保,全國各地那個時期砸死了不少頑固不化的反革命分子!溥儀這個傢伙,又逃過一劫,真是命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