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河南省簡稱“豫”,這個“豫”字從何而來,背後含義又是什麼?

根據《尚書·舜典》和《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為方便國家治理,將天下由原來的十二州改為九州。這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中央之州為豫州。《禹貢》說:“荊河惟豫州。”意思是,荊山以北,黃河以南為豫州。今河南省主要位於豫州境內,所以,河南省簡稱豫。那麼,中央之州為什麼叫豫州呢?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一、關於豫州來歷的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豫州是有象之州。由於豫字從象,所以豫州是有象之州。容庚先生《金文編》解豫字說:“今河南省有象和關(原文如此,當為“今河南省和象有關”,筆者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象部》說:“象,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從象,予聲。”意思是,象就是大象,南越一帶的大型動物,長著長鼻子長牙,三年孕育一次,象字像大象的耳朵、長牙、四條腿和尾巴。豫是借大象表示大。豫的本義是大象,由於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所以豫引申為大。東漢賈侍中說,象雖大,但不傷害別的動物。﹝西漢﹞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等文獻有“市不豫價”,意思是不抬高物價。豫字屬象部,予為聲符。豫由大引申為寬大舒緩。

注:賈侍中即賈逵,字景伯,曾任侍中,東漢著名學者。《後漢書•賈逵傳》評價賈逵為“通儒”“諸儒宗”。在當時,賈氏有很大影響力,《說文解字》多處引用他的說法。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古文字類編》(第1396頁)關於象字的截圖

許多資料表明,古代河南省曾經有過大象。許多甲骨文和商代金文“象”字是大象的形象,甲骨文和商代金文主要出土於河南省。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三門峽市虢國墓地虢仲墓都出土過玉象,如果不是司空見慣,怎麼可能那麼生動逼真呢?甲骨文卜辭中就有捕獲大象的記載。《甲骨文合集》第10222片甲骨上有“獲象”字樣,是捕獲大象的意思。考古工作者於1935年和1978年,在河南省安陽殷墟先後發現了兩個埋有完整象骨架的葬坑。《呂氏春秋·古樂》說:“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意思是,周武王滅商第二年過世,其太子繼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初年,殷商遺民發動叛亂,周成王命周公討伐他們。殷商遺民的騎兵乘座大象,侵犯東部民眾。於是周公率領軍隊將他們驅趕到江南。殷商遺民當時主要居住在今天河南省區域。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殷墟殉葬象坑 圖片來源:黃銘崇,2017

豫州是“有象之州”似乎已成定論,但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豫州是舒適之州。﹝東漢﹞劉熙《釋名·釋州國》說:“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意思是,豫州地處九州的中央,京城東都洛陽就在豫州境內,這是比較安康舒適的地方。《康熙字典》引《晉書·地理志》說:“豫,舒也。”“舒音豫。”意思是,豫州是舒適之州。由於“舒”和“豫”的聲符都是“予”,所以,“舒”也曾讀“豫”。這與《釋名》的說法是一致的。


二、出土文物揭開迷底


《說文解字》與《釋名》都是權威著作,人們一時很難界定上述兩種觀點孰是孰非。我們知道,“豫”不僅是河南省的簡稱,還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幸的是,1973年,文物工作者從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中出土了《帛書周易》,這為研究《周易》和古文字提供了極其可貴的資料。《帛書周易》與傳世本《周易》高度一致。《帛書周易》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與傳世的王弼本《周易》不同的字為九百五十七個,約佔百分之十九點三九。據考證,《帛書周易》下葬時間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其形成年代應在漢文帝十二年之前。

《帛書周易·餘》,“豫”作“餘”,所有的傳世本《周易》均作“豫”,“豫”與“餘”相互通假。而“餘”並不從象。《尚書·禹貢》雖然成書較早,但我們看到的《尚書·禹貢》是傳世文獻,相比較而言,出土文獻更可靠。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帛書周易 圖為《帛書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幅。圖片來源:長沙僉都博物館,2012

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收購了包括《竹書周易》在內的戰國楚竹書。經碳14測定,《竹書周易》形成約為公元前255±65年,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周易》書籍。《竹書周易·餘》,“豫”作“餘”。由於該卦卦符清晰,所以“餘”對應今傳世本《周易·豫》之“豫”已毫無疑問。其中的“餘”為今“餘”下一“丿”,古文“餘”下一“丿”仍然為“餘”。﹝戰國﹞出土文物書欒書缶,“餘”為“餘”下一“丿”。《帛書周易》中“餘”的本字正是“餘”。可以看出,《帛書周易》與《竹書周易》是一脈相承的。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第26頁)關於《竹書周易餘》的截圖


《周易》經文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早期,《周易》傳文成書於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以後。《周易》在傳承過程中出現過不同版本,這就是《周易》的演化。今通行本《周易》,是根據東漢熹平年間刻石而定的。這次刻石自東漢熹平4年(公元175年)至光和6年(公元184年),歷時九年。熹平年間的刻石叫《熹平石經》,《周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熹平石經》出現後,《周易》的演化就基本停止了。筆者感觸,《周易》的演化大多是隨語言文字的演化自然形成的,刻意改動的並不多。《周易》在傳承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的字,絕大多數屬通假字。《帛書周易》分為《六十四卦》《繫辭》和卷後佚書三部分,“豫”在《六十四卦》中作“餘”,在《繫辭》中作“餘”,在卷後佚書中作“予”。在同一文獻中出現了三個相互通假的字,說明了古代漢字通假是普遍現象。像《周易》一樣,《禹貢》也一定經過了一個演化過程。

由於從甲骨文到金文“餘”的演化脈絡是清楚的,所以,“豫”的整個演化過程也就清楚了。“豫”在甲骨文中所對應的字應當是“餘”,《殷墟文字乙編》第1239片甲骨上就有“餘”。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雖然,歷史上河南省曾經有過大象,但豫字與大象並無直接關係。“豫”中的“象”本義是大象,但是,這裡是借大象表示形象。《周易集解·豫》引﹝東漢﹞鄭玄說:“豫,喜逸悅樂之貌也。”意思是,豫是舒適快樂的樣子。“豫”也通“預”,“預”是由“豫”分化出來的字。“預”從“頁”,“頁”表示面貌表情。把象引申為形象,這種用字方式叫假借。實際上,“市不豫價”中的“豫”正是“餘”的通假字,餘有大的意思。《周易·繫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意思是,積善之家必有大福,積惡之家必有大災。臣殺君,子殺父,不是一時造成的,是慢慢積累的。

三、豫州是建都的地方,也是最舒適的地方


由於古代文字掌握在少數上層貴族手中,“餘”是第一人稱,說明大禹治理天下的時候夏朝的王都在豫州。《爾雅·釋詁下》說:“卬、吾、臺、予、朕、甫、餘,言我也。”意思是,卬、吾、臺、予、朕、甫、餘說的是自我。《釋詁下》還說:“朕、餘、躬,身也。”意思是,朕、餘、躬說的是自身。“豫”的本字是“予”,“予”與“餘”讀音相同,二者的本義都是自我,互為通假。《說文解字·八部》段玉裁注:“餘予古今字。”意思是,“予”與“餘”是不同時期的字。於豪亮先生在《〈六十四卦〉校勘記》中說:“帛書〈繫辭〉作‘餘’,卷後佚書作‘予’。餘、餘、予、豫並同音,故相通假。”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河南省登封市觀星臺遺址 圖片來源:網絡

大禹將虞舜時代的十二州改為九州,九州的優點是方便國家治理。王都設置在豫州,豫州居於中央,八州分佈於四方。雖然王都的位置沒變,八州向中央進貢的距離大致相等,降低了行政成本。根據《史記·夏本紀》記載,舜帝和大禹治理天下的時候,王都在陽城,陽城遺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轄登封市。1978年1月27日,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夏朝最早的都城—陽城遺址。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西周政權建立後,周公等人修建洛邑,作為西周王朝的行政中心。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接近夏朝陽城遺址。周公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後世將陽城、洛邑稱為天下之中。歷史上,除鄭州、洛陽外,河南省的周口市淮陽縣、商丘市、安陽市、濮陽市、許昌市、開封市等多地曾作過中國的都城。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河南省淮陽縣太昊陵 圖源:百度百科,2018

豫州不僅是中央之州,也是最舒適的地方。《晉書•地理志》說:“豫,舒也。”《說文解字•八部》說:“餘,語之舒也。”“豫”與“餘”的意思都是舒適。《周禮·大司徒職》說:“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地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意思是,用圭表測量大地的南北,表是一根八尺高的垂直立杆,圭是水平放置的測量影長的尺。南方日影較短天氣炎熱,北方日影較長天氣寒冷,東方日出較早颱風較多,西部山區日落較晚陰雨較多。夏至的時候,影長一尺五寸的地方,稱為大地的中央。這裡陽光適中,四季分明,風調雨順,陰陽和諧。這裡物產豐富,災害較少,應當在這裡建立都城,直轄長寬一千里的地方,在邊界上堆土植樹作為標記。

出土文物揭開,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虹橋,該圖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城的景象,汴梁城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圖片來源:百度百科,2019

透過出土文物,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豫字的演化過程,清楚地認識到了豫州的寓意。豫州是古代帝都之州、舒適之州,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