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霍去病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有什么发展?

三国英雄曹操


提起霍去病,在古代就是一个战神般的存在!有书君在小时候就佩服的不要不要的。但是天忌英才,为汉朝征战了不到六年,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但他所创造的军事奇迹,在华夏民族史上至今无人超越,也是真正的闪电战鼻祖。

那问题来了,如果霍去病没有英年早逝,而是在汉武帝中、晚年时期继续存在,那么会发生什么呢?有书君带大家来分析一下:

一、驰骋沙场,立下万世功勋,必当拜将封侯

在霍去病当时,正好是汉朝对峙匈奴由守转攻的阶段,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攻打。而霍去病又是百年不世出的绝世将才,是汉武帝的红人。十七岁,冒险挺进匈奴内地百余里,以八百轻骑袭击匈奴营地,斩首两千余人;河西之战,长驱直入千里之外, 收复了河西走廊;漠北之战,完成其巅峰表演,封禅狼山、饮马北海。

经此以后,漠南匈奴被大汉军队荡涤殆尽,匈奴单于逃到漠北,而漠南再无王庭。对匈奴的战争的胜利,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

而霍去病理所应当地成为荡平匈奴,安邦定国的巨擘。甚至因为汉武帝的信任,也可能成为领衔朝政,权倾朝野的权臣。

二、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漠北之战后,匈奴力量已无力大举南下,可以说汉朝北方的匈奴祸患已除,霍去病其实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他的使命。而进入和平年代后,古代的将军若不懂得朝局中的明争暗斗、政治斡旋,那些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危险,只有懂得进退,方可保得平安。

另一方面,汉武帝是一个刻薄寡恩、疑心甚重的帝王。晚年出现的巫蛊之祸,充分说明了汉武帝的心性以及周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就连一辈子小心谨慎的卫青,还落得子孙飘零的下场。

凭霍去病这种为人嚣张、心胸狭榨、冒险激进的个性恐怕难以立足。最终也肯定逃不脱被猜忌的下场,不得善终。

虽然历史不可能重现,但有书君仍然希望从人物性格以及朝代背景等因素,去分析关于霍去病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也算是以史为鉴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不可否认的是,霍去病是百年不世出的绝世将才,封狼居胥,横扫大漠,与匈奴作战如入无人之境,且这些战功仅仅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所拥有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刚刚成年,就进入战场,并在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立下震烁千古的丰功伟绩。



这样的人,只看他的成就的话,就是一个奇迹,来自于大汉民族的奇迹。

可是,金无足赤,人亦无完人。纵使少年英雄霍去病也终究是个普通人。《史记》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可能真的是霍将军年少,不知士卒的疾苦,天子的赐食扔于道路两旁,而士兵却饥肠辘辘。塞外征战之时,因缺粮,士兵疲惫饥饿,还要被他强逼着踢球玩乐。



霍去病虽然是一个天才的战术专家,但绝对称不上一个政治老手。

他性格张扬,嫉恶如仇,因为李敢砍舅舅一剑,就敢拿箭将人射死,这种心胸,不敢谓之宽广!

而在武帝那种喜怒无常的君主下,即便低调如卫青,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死后他的儿子依旧逃脱不了巫蛊之祸,照样要惨死在皇权的屠刀下。


早在霍去病出征匈奴前,就有大臣秘密奏言:霍去病为一把利刃,可诛匈奴,也可伤自身,让汉武帝提防。

如今匈奴已除,霍去病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使命。正所谓取得真经之后人恐怕也就成了无用之物,而汉武帝若不提拔他对不住他的累累战功,若提拔他,他实在不是和平时期当官的材料。

人见人爱的将军此时就成了一个鸡肋,让皇帝左右为难的鸡肋(其实从他敢擅自射杀李敢时皇帝就很不爽了)。

那么皇帝会怎样解决心中的苦恼?

故事的发展终究会成为一个悲剧,也许就像最后雍正赐给年羹尧的结局一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都瞅到这了,点个赞呗,好心的童鞋们再加个关注呗!😜


小小历史学


霍去病大汉名将,与其舅舅卫青合 称帝国双璧。善于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霍去病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八百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而后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与匈奴决战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可惜天妒英才,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很悲伤,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追谥为景桓侯。

历史虽然不容许假设,但是我们还是假设一下如果霍去病没有那么早的去世,对历史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是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征伐从没有停止过,晚年还用李广利等人进击匈奴。但是霍去病和李广利的军事才能天壤之别,以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征讨匈奴不需要那么多的军队,对帝国而言负担也将减少,所以对匈奴的打击会更大更长远,说不定可以提前灭亡匈奴。

其次对朝廷政局的影响,汉武帝晚年昏庸,重用小人,最终使太子刘据被逼自杀,但是若是霍去病在,应该没有人敢动弹卫家。当然这是建立在霍去病没有被汉武帝猜忌的基础上,若是霍去病能一直得到皇帝的喜爱,那么就不会出现太子被逼自杀之事。

霍去病因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一句话流传千古,但是霍去病为人嚣张,能否善终是一个问题,尤其是汉武帝晚年猜忌心很重,连自己的儿子都怀疑,所以霍去病也可能逃不脱被猜忌,其结果有可能不得善终。如果是这种结局,到希望霍去病早逝,因为他留下了一生英雄气概。


帝国烽火


性格即命运。霍去病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犹如流星般划过苍穹,尽管只活了23岁(公元前140――公元前117),但他的光辉战绩给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热血、激情、雄心壮志,都是我们汉人引以为傲的闪光点。然而人的“两面性”决定了他的人生充满变数。傲慢无礼、心胸狭榨、冒险激进、不守规矩等性格特点,注定了他的人生诡异多变,英年早逝成为了他的最终注脚。如果他不早逝,击败匈奴之后,他的功劳就更加非凡了,按照她的性格特征,恐怕只会更加的桀骜不驯,到那时对于同样个性特点的汉武大帝而言,恐怕是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结局了。


指间行走


霍去病几乎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bug,但这位军事天才,年仅24岁便突发急病身亡,虽然为大汉帝国征战了不到六年的时间,而他所创造的军事奇迹在华夏民族史上至今无人超越。


霍去病是汉武帝的红人,是朝廷在未来打击匈奴的战场上寄予厚望的将军,但是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有着自身明显的短板,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恐怕也很难善终。


一、幸运之神不会每一次都眷顾冒险主义的战法

17岁那年,霍去病跟着卫青首次出战,他冒险挺进匈奴内地百余里,以800轻骑袭击匈奴影营地,斩首2000余人。要知道他这800人,都是出自羽林军,皆为军人世家出身的子弟,战斗力是最强的队伍。正好匈奴人没有做任何准备,对霍去病叫幸运,对匈奴人人叫倒霉。河西之战,霍去病长驱直入千里之外,每名士兵装备两匹战马,最优质的兵器,最勇猛的士兵,再加上河西地区匈奴人相对薄弱,不够集中,况且从来没有经历过汉军远途奔袭的运动战,被打得措手不及。漠北之战,霍金并完成了自己巅峰表演,封禅狼山、饮马北海。


不过,霍去病生在汉朝鼎盛时期,正好是汉军由守转攻的阶段,可以说汉朝是倾全国之力攻打匈奴人。这个毛头小子不拘于兵法,出其不意,无招胜有招。胆大勇猛、敢于冒险,但是他的个性如此鲜明,常在河边走,难免会湿鞋。如果象李广一样和匈奴人打上几十年,难免出现败绩。和别人不一样,霍去病一旦出现失算之处,风险往往极大,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个问题。

二、桀骜不驯的霍去病根本经不起朝中的明争暗斗

霍去病对匈奴人够狠,可他对自己人也够狠。李广自杀后,李广的儿子李敢迁怒于卫青,找卫青算账,打伤了卫青。卫青大度,没告状,也不追究。霍去病不干了,小子,你敢打我舅舅。于是,后来发生了甘泉宫狩猎霍去病射杀李敢事件。如果不是汉武帝偏心,这小子就是死罪。可他和陇西李家这笔血债,随着他的病逝,算是搁下了。否则,李蔡等李家在朝中的势力岂能轻易放过他。

李敢事件只是个代表,霍去病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适合打仗,但不适合政治斗争。汉武帝后期出现的巫蛊之祸,充分说明了,朝中的政治斗争有多么复杂,凭霍去病的人缘儿恐怕难以立足。



当然,如果霍去病并未英年早逝,继续驰骋于沙场是一定的,为大汉帝国立下更大的功劳,成就更大的功业,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天妒英才,让今天只留下了千年遗憾!


牧渔子


按正常轨迹,年轻的战神霍去病,如果不出现英年早逝,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荡平匈奴,安邦定国的巨擘。甚至因为汉武帝的信任,也可能成为领衔朝政,权倾朝野的权臣。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加上他那个沉稳老练的弟弟霍光,老刘家似乎完全靠着老霍家吃现成饭了。但我的论断是,假如霍去病不英年早逝,他恐怕也活不过汉武帝一朝!他可能的结局无非两种:一是战死疆场;二是被汉武帝所杀,并导致霍家灭门!

一、霍去病的隐忧

霍去病17岁出道,第一次出征就率领800骑,以偏师斩获俘虏匈奴2000余人,就此一代战神横空出世。此后几战,他一次比一次猛,尤其漠北大战,直捣匈奴大本营,俘虏七万多人。如果把他的事放在春秋时代,后人一定认为是夸张的不实说法。

战功卓著,还拥有外戚身份,并深得汉武帝喜爱,一战封侯,二战封大将军,这种火箭般的速度,让他的舅舅卫青都甘拜下风,风光无限。

但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就会发现,牛人霍去病,风光的表象下面,隐含着巨大的危机。

  • 危机一、过于冒险的战法,给惨败留下伏笔。

霍去病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冒险精神。他不拘泥于陈规,往往抛弃后勤补给、几千里长途奔袭,直奔敌方心脏地带。他的这种战法,前无古人,大大出乎匈奴人的意料,即便像卫青这样擅长快速奔袭战的将军,也想不到霍去病竟然把奔袭战,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的水准。

但这种一招鲜的东西,说实话只要对方高度重视,防备起来难度不大。霍去病的取胜,恰恰是匈奴人根本没想到,所以完全不设防。一旦对方重视起来,对霍去病就是灾难!想想看,几万大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被别人追着打,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噩梦!

卫青为什么能长期不败,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慎战!这正是兵圣孙武子的核心思想,卫青得其道。霍去病的冒进,虽有大胜,招数被人识破,惨败就在后面。

  • 危机二、张扬寡恩的性格,使他难以立足。

霍去病的张扬,一是年轻气盛,二是汉武帝的骄纵。在他眼里,战场上除了舅舅卫青,别人都不在话下,恐怕时间久了,连舅舅也不一定能入他的法眼。慢慢地这种张扬,演变成了跋扈和无法无天,射杀李敢就是一个明证。不光怎么说,李敢也是立功封侯的国家功臣,况且李家满门都在大汉军中效力,也深得汉武帝信任,他竟然因为一点个人私怨,就射杀李敢!

李敢本就是霍去病的部下,按理来说,他们应该袍泽情深,霍去病眼皮不眨,就杀了共生死的兄弟。其实,霍去病从来没有注重过袍泽之情,他在军中也没有患难之交,他对部下是相当的刻薄,没有一点人缘,维系他们之间关系只有军令,没有恩情。

军队里如果没有恩威并举,反抗是早晚的事。我相信,只要霍去病遇上一点危机,他的部下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

  • 危机三、外戚的身份,注定他随时会被抛弃

外戚看着光鲜,实际跟块破抹布差不了多少,用你的时候,处处看得到你的身影,不用你的时候,垃圾箱就是归宿!

看看一辈子小心谨慎的卫青就知道,如此谨小慎微,还落得子孙飘零,霍去病能保全得了自身吗?不要忘了,他唯一的依靠汉武帝,比他还要刻薄寡恩,需要弃子的时候,他从来没有皱过眉头!

中国人还有一大特点,从来看不起靠裙带关系起家的人,卫青在司马迁的笔下唯唯诺诺,霍去病能博得朝臣们的喝彩吗?呵呵,不下脚猛踩就不错了!

这些隐藏的危机,决定了霍去病的下场,无非就是如下两种结果。

二、霍去病可能的结局

  • 1.战死疆场

这种死法估计来得很快,要看汉武帝能不能认识到,霍去病的大胜就是一招鲜,有很大偶然性,不具有长久性。

从汉武帝晚年缺少帅才的情况看,即便汉武帝看到这一层,也不得不重用霍去病。那么结局只有一个:霍去病的几万大军陷入匈奴人的包围,几千里之外,朝廷相救是鞭长莫及;营帐之内,是粮草俱空,军心大乱;士气,一片低落,相互积压的矛盾和怨气同时爆发!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汉军想完成对祖国的最后尽忠都不可能,很可能霍去病会被自己人干掉,然后全军投降!

  • 2.死于朝政之争

如果霍去病有幸运神的庇护,一直活到巫蛊之祸,这恐怕是他永远逃不过去的劫!巫蛊之祸前,刘据是太子,在汉武帝心目中,霍去病一定是太子党,必须打压。巫蛊之祸后,新太子要有新班子,霍去病的张扬跋扈,及卫太子亲属身份,都决定了他必须被清除!

那时候,谁能对霍去病施以援手?没有!到这时候,他才发现,他只有两个依靠,一是舅舅卫青,已经死了,一个姨夫汉武帝,对他翻脸了,除了死,他没有第二条路!

所以,不要叹息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也许这就是他最好的归宿,历史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已经给了他最好的结局!


寻根拜祖


难说。肯定不能从政。


顺天府尹999



赛麦大弘


他活着,卫家的势力就没那么容易被汉武帝打着巫蛊的幌子大肆清洗,对匈奴的战斗也不会那么被动了


百自在


他不早逝,就不会有后来的卫太子事件,匈奴也不会等到东汉时才被彻底消灭,这些都是可以预测到的,至于他的人生结局就没办法预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