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已近三年,最近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所下降,该怎么办?

欧阳书法学习讨论


练字已近三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所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种,看您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对症下药:


1、学习不得法,误入歧途

凡事都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对,再多努力也白搭。写书法也一样,不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就能写得好,有些人写一辈子,行家一看他的字,还没有入门,这就是典型的不得法,误入歧途。

解决方法:认真临帖,以古为师,就会突破。

2、可能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

凡是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它要纠正你过去很顺溜的个人书写习气,重新熟悉新的规则。就像一个人从小习惯了说方言,而到外地上学后要适应环境开始学普通话,在学的过程中会很别扭,总感觉自己说的普通话比方言土话更难听,就是这个道理。

解决办法:坚持熬过瓶颈期。


3、贪多不专,互相“打架”

从题主所说的情况来看,练字已近三年,先柳(公权)后欧(阳询)再赵(孟頫),属于这种原因的可能性较大。照常理来说,三年时间写好一本帖都难,而竟然你学了三家不同的法帖,而且风格差异还较大。因为都不深入,都不专,不同的笔法和条条框框都会对你造成约束,一写起来可能会互相“打架”,无所适从。

解决办法:忘掉已经所学的,选择一家作为主攻方向。


希望以上回答对书友们有所帮助。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题主的这个问题实际上问了两个问题,即三年习书的效果怎么样?和自认为书功不进反退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笔法的不当。从临习的作品来看,走的王羲之一脉。羲献之功以行书见长,很多笔法变换莫测,在很多今人的书艺中已经很少看到。原因是,他们代表了整个书法史行书造诣的高峰,当代许多书家得其十之二三功力就已经很快成名成家了,找不到敌手了,遂难再长进。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兰亭序下手,似乎步子迈的有点大。没有楷书的基础,直接跨越到行书,就像是小孩子学走路,步子没迈稳,总想着飞奔,往往容易练习效果不佳。这个并不难理解!

再来看您的字最大的症结,笔法问题。以作品中的横画为例,它在楷书中是要有起承转收的意念的。起笔讲究藏锋点顿,承是将笔锋调整成中锋,转为中锋运笔的过程,收是横画最右边的点顿收笔,整个过程笔力要做到,由重到轻,再由轻到重。在行书中就是加快了速度而已。




而题主的横画中缺少了笔力轻重变化和中锋运笔,使笔画显得不干净,并且略微缺少了扛肩的度。

初习书法,也并不是一定不可以从行书开始。如若从行书开始,也选好了贴,精准临习是关键。要把字临的酷肖逼似,溶入手指和手腕的肌肉记忆当中去。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准确重复才能奏效。如果临习的字不准确,练得再多也是徒劳。

第二个问题,自己觉得书法水平不进反退怎么办?


从题主发的来看,确实长进不太大。这个问题笔者也遇到了很多次!

习书法就像烧开水,往灶里添柴火,又有几人是一次性将水烧开成书法家的。很多都是烧一半停了,凉了后有兴致了再烧。这样反反复复的呈波浪式往前发展。你现在的自我感觉就是这水有电变凉而已!

不过没关系,田蕴章老先生在他每日一字讲座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很多技能不是一次性能练就的,有时还会遇到弊病的复辟,可能需要在很多关卡处,渡劫,一旦挺过去,你会发现它会突飞猛进的提高。

另外,就第二个问题,提个小建议,可以提高你练书法的自信心。不要逮着一个陌生的词句自己去硬创作。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书家的成品,模仿他们的笔画间架和章法去写,择一幅好的,贴在临桌的墙上,时不时看看,或许会让你再次信心倍增。


藏海书法


题主说的情况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瓶颈。

但凡学书法之人都会遇到瓶颈吧。

而遇到瓶颈的原因也无外乎三个:

其一,临帖之后由原来的信手题转入法度,这个过程中刚转过来的时候进步都是很快的,有一种一下子找到方向找到方法的感觉,看自己临的字,越看越好看。可是过不了多久,就发现进步缓慢的,甚至水平有所下降。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你还在进步,只不过进步的慢了。所有艺术,越接近顶端,速度越缓慢。

其二,热情下降了,不认真。刚开始临帖,热情度很高,也认真了。开始临帖是带着满满的热情,一点都不枯燥。临着临着就觉得枯燥乏味了,一枯燥,手上立刻就不认真了。临帖写字变成了自己给自己交差。抱着交差的心态做任何事都很难做好。

其三,读帖开始疏忽了。开始读帖读的细致入微,总是把字的细微处都看明白才下笔。帖上的字在脑子里已经有了框架,就是所说的胸有成竹。可是写了一段时间后,帖里的字都写过,随便瞟一眼就下笔写了,如此一来,手上的字离原贴上的字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解决瓶颈,解决进步慢的对策就是:继续往前走,找回初心和热情,仔细读帖。


水滴国学


关于题主的这问题,我的观点是:应先专工一帖,这个很重要!你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临了三个帖,这是不可以的。俗话说,贪多嚼不烂。

可以肯定的说,题主的学书路子是对头的,就是方法上出现了问题。怎么办?我认为这个好办,坚持先工一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字写到六七分像时,再考虑换帖。

我的看法是,一个书者,如果一生能把一个帖临写好,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古人说,“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题主习书近三年,不但没进步,反而有所下降,这说明什么?说明不专。学书法,应先专而后博取。这个希望题主一定要记牢!虽然题主习的都是楷书,但他们的风格都是不同的。殊不知,古人为了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要花费多少年的功夫啊!而且是在有灵性,有悟性的情况下。



当代书法大家们习书,大多是专工一帖的,即便是换帖,也是在一帖七八分像的基础上换,而且还要不间断地临写先前所临过的帖。所以说,学书法,应以一帖为主专工之,今天临这个帖,明天临那个帖,换来换去的,最终一个也写不好。题主应该先工“柳”就工“柳”,先工“欧”就工“欧”,先工“赵”就工“赵”,先用上三年时间主工一帖,其它的兼之。




中州耕牛堂主


学书分几个阶段,1.不临帖写自己2.意识到要临帖,但是杂临杂写。3.定好目标专精一帖,写到什么程度算是入门呢,就是任意给你一段文字都能写出帖上的精神面貌。4.一帖临通,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就开始吸收众家之长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5.成为一本帖的专家,并广泛吸收各家之精华,融会贯通,达到一个很深的造诣成名成家。

你现在第二个阶段的起步阶段,已经意识到要临帖了,但是还是在杂临杂写,对哪本帖都是浅尝辄止,有的帖还处在起步阶段,笔法还不对,没有入门。可见三年的时间已经走了很多弯路。

目前你应该做的就是选一本帖,一个字号,精临精写,最少写三年不要换帖,这本帖就会提升你的审美能力。

再有就是找一个明白的老师,把你的笔法解决一下,笔法不对练30年也白费。

还有就是走出家井,寻访名贤,在家里练只能是闭门造车,徒费年月,必须要走出来,拜访当代名家贤者,他们的眼界比我们高的多,能很好的指引我们少走弯路。

如果你的笔法找不到老师解决,可以联系我帮您解决。









景书阁书法文化





美好人生9056


练字三年,先柳后欧再赵。感觉你换帖快了些,如果初学三年练一个帖都嫌时间短。

从你的字看应该不存在什么瓶颈,而是心浮心躁,有急于求成的感觉。楷书四大家,你三年练了三大家,但给大家展示的习字却非柳非欧非赵,与这三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又有了新欢?

练字虽不说从一而终,但也有个原配和后娶,所以说选字帖就象选媳妇,一定要选最喜欢的那一个,尤其第一个原配,真正喜欢才能长期厮守不会厌烦。否则很容易朝三暮四。

练字不要有赶任务的感觉,放松自己,清空自己。就是把字写的象而已,不要去想其他,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果总想着去实现什么目标的话,往往欲速则不达。


白桥518


大多数人

95%以上的人

连学习书法最基本的一关都过不去,或者不愿下苦功夫去过。

是什么关呢?

就是基本笔画这一关。

我们不说过多的笔画,我们只说那几个最基本的笔画,如:

1、点

2、横(只说长横)

3、竖(只说垂露竖)

4、撇(只说竖撇)

5、捺(只说斜捺)

6、钩(只说横钩)

这六个最基本笔画衍生出的那些复杂的笔画我们先忽略。

你写吧!

标准范本在哪儿???

你临的在哪儿???

把标准范本和你临的拼图到一起,自己看看。

好多人都觉得自己临的不像,看看基本笔画。

就全明白了!

如果这一关过了

你就上车了


老跨斗





海峰9736


通过您发的字,我的感觉是功底还是有的,但是不够扎实,继续努力吧。另外,我感觉您换帖太快了,先在一家上下功夫,彻底学到家了,学到了自己满意的程度再换。比如,您从柳体开始的,就彻底深入进去,等彻底把柳体书法的营养都吸收差不多了,再换欧体或赵体。我是学习了两年欧体,后来转赵体,结果一坚持就是10年,但越写越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辈子能把赵孟頫的功力学到一成就不错了,还要继续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