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故事」临渭区

「渭南故事」临渭区 | 渭南塬上的灯笼村


渭南东塬上有个灯笼村——临渭区崇宁镇徐村。该村目前有1152口人,村里已有40多年做灯笼的历史。鼎盛时期,村里几乎每家都做灯笼,近几年随着外界灯笼种类的增多及灯笼利润的减少,村里做灯笼的人家渐渐少了……

然而该村做灯笼的手艺还是源于离他们不远的段村。40多年前,段村一户党姓的女儿嫁到了他们村李家。据说,段村在1949年前就开始做灯笼了,村民除了种地,还可以靠做灯笼补贴家用,村子比当时的徐村富裕。党姓女儿嫁到李家后,看到李家非常贫寒,就有了做灯笼补贴家用的想法。她把这一想法和丈夫商量后,并经过公婆的同意,就开始张罗着做灯笼了。但是,尽管公婆拿出家里全部的钱,却只够买做灯笼的红纱和铁丝,竹子和纸张还没有着落。没办法,她只能向娘家去借。回来后,便开始做灯笼。由于做灯笼需要两个人配合,而家里只有她一个会做,虽然她已经把做灯笼的方法给丈夫详细地讲了一遍,但是整个具体操作过程还是很艰难,比如做框架时,丈夫用力不均匀,弄断了许多竹篾;外面的红纱粘的不妥帖,揭了重粘。几经反复,他们花费了可以做三四个灯笼的材料,终于做成了一个灯笼。随后,许多村民就向党姓女儿学习做灯笼,慢慢地,做灯笼的手艺逐渐在全村流传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村民做灯笼的手艺越来越成熟,同时,灯笼也给徐村人带来了实惠。特别是在2000年左右鼎盛时期,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做灯笼,到村里拉灯笼的车辆也排着长队。

灯笼史话:

在许多记载中可以看到,我国灯笼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在民间还有一个关于灯笼的美丽传说。据村上老人讲,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凝聚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灯笼文化。如今,勤劳朴实的徐村人,正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续写着这部文化,力求使灯笼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