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證婚姻,少了桎梏,也減了責任,永遠長不出幸福的保護層

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精神的共同成長。愛情有時候也是一種義氣。———楊瀾

無證而同居,是當下很多人給予婚姻的形式,尤其是再婚群體。

無證婚姻,少了桎梏,也減了責任,這可能是部分再婚者給自己預留的後門,以便再退出時有路好尋。

如果真是這樣,作為肉體已經糾纏在一起的男人和女人,那就真的不夠義氣。不為愛情做長久打算,從不考慮精神的融合與成長,那你要的是什麼呢?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再婚時你不能不好好想想,特別是年紀還不算太大的男女。

不錯,不少人畏懼再婚,尤其畏懼二次婚姻的現實糾纏,但又渴望婚姻生活,於是採取臨時搭夥過日子的方式。這種無證婚姻雖不麻煩,但難長久;是不費心,但質量差,就像你隨隨便便在路邊地攤上買了一件短褲,雖能遮羞,但不溫暖。

無證婚姻,少了桎梏,也減了責任,永遠長不出幸福的保護層


同居在一起而又不領證,雖然沒有法律上的夫妻之名,卻已經存在生活上的夫妻之實。當然,領不領正只是個形式,並沒影響婚姻生活的實質內容。形式服務於內容,相中的男人和女人,即使不領證,也可以生活在一起,就像夫妻一樣,做著該做的一切。

然而,當下婚姻家庭不穩現象普遍,初婚離婚率已呈上升趨勢,更何況二婚呢?二婚的離婚率要遠高於初婚,這也讓很多嘗試再婚的人心懷膽怯,想衝入圍城,又擔心圍城裡的壓抑苦痛讓人窒息,於是選擇了無證同居這種形式。

無證婚姻,少了桎梏,也減了責任,永遠長不出幸福的保護層


不領證對於有些人來說,自然有他們的考量與算計,他們認為的“好處”就是:

不領證就不會受制於法律的約束,差不多卸掉了可能的隱患所給自己扛上的包袱。畢竟再婚除了要面對對方這個人,還要面對這個人前婚姻所牽扯的各種複雜問題,如子女撫養問題,養老問題,房產問題,過日子的開銷問題,尤其是對待前夫或前妻的感情問題,這直接導致了對待現丈夫或妻子的認同與感情問題。如果原婚姻家庭的附帶問題解決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到現在的同居家庭。所以,很多人抱著一種心態:過得好就過,過不好走人,沒有制約沒有羈絆,好和好散,都輕鬆利索,何樂不為?

無證婚姻,少了桎梏,也減了責任,永遠長不出幸福的保護層


但是,對不領證的“壞處”,有些人卻缺乏預見,或者根本不想預見。

不領證不是不能領,而是不願意領,對此雙方必然有各自考量,雖然內容不同,但心態如出一轍:既有現實的顧忌,也有內心的盤算。

要知道,態度決定一切,方式決定成敗。你如果一開始就做好了不合即散的心理準備,你還能為二次婚姻真心投入認真經營嗎?實際上,婚姻的失敗往往與自己的心理準備不足有關,與經營方式不善有關,與經營能力較差有關。可以說,離婚的人,他(她)自己可能就是肇事者,不願領證就是為逃避責任和義務預留的後門。要明白,婚姻的權利和義務是一體的,你沒有盡到義務,你的利益也難以得到回報和保護。

話又說回來,即便不領證,你也要努力經營好再婚生活,否則又何必來這場純粹消耗的旅行呢?

無證婚姻,少了桎梏,也減了責任,永遠長不出幸福的保護層


自然,婚姻的優劣,愛你不在於領證這個形式,而在於生活在一起這個事實,是不是一個優質的事件,是不是一次開心美好的旅應。

既然夫妻生活是你需要的,想往的,離不開的,而且正在做的,那就要真心投入、好好經營。

所以,不要把婚姻演繹成對手博弈,或市場生意,要看到它的本質,是為了愛情、親情,為了牽掛、慰籍、愛撫和體貼,兩個人才被紅線所牽所繫。整個過程,你必須避免開始是相敬如賓,繼而是相敬如冰,最後是相敬如兵的惡循環。到那時,親人變仇人,對誰都沒好處。

婚姻是件瓷器,做起來困難,打碎容易。再婚尤其如此,兩個能夠在一起重新描繪美好未來的男人和女人,走到一起難能可貴、可遇難求,但要分手卻只在一念之間。人生不易,真愛難得,婚姻寶貴,且行且珍惜!

無證婚姻,少了桎梏,也減了責任,永遠長不出幸福的保護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