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次劫難——“三武一宗滅佛”

從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得到當時的朝廷認可,正式傳入中國算起,至今有1950年。如果從民間算起,就是2000多年了。佛教可謂命運多艱,歷經苦難。但經歷了“三武一宗”的佛教仍然存活了下來,並綻放了不一樣的魅力。正如《心地觀經》所說:"有情輪迴六道生,猶如車輪無始終。"我們一起從歷史中探索佛教的生死之“關”。

佛教的四次劫難——“三武一宗滅佛”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太武帝(423~452)“滅佛”,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國家“滅佛”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數帝王信仰並支持佛教,佛教得到了發展。與此同時,佛教也與道教之間有了思想衝突,佛教的發展也開始與國家政治、經濟有矛盾。

據《魏書·釋老志》載:“世祖初即每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舉諸佛像,行於廣荷,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


於是,太武帝果斷對佛教採取鎮壓措施,正是這些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導致的。

初期,北魏太武帝信仰佛教並且尊敬僧人。但是,他逐漸意識到,佛教的大發展與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與政治衝突。因為法律規定僧人具有不負擔兵役、徭役,不繳納租的特權,這就導致了僧眾日益強大,並且開始直接於國家有政治經濟衝突了。所以必須控制僧人的數量。魏太武帝開始採用前朝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思想,以便爭取知識分子階級的支持,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同時,都是在為打擊佛教做準備。

佛教的四次劫難——“三武一宗滅佛”

北魏太武帝


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出兵經過長安,發現一所寺院中私藏兵器,於是懷疑僧眾與起義軍有勾結,企圖造反。他下令殺光寺廟的和尚。後來又發現寺院中存放釀酒器皿和財物,並且有婦女存在,於是他聽從崔浩的勸說,開始禁止佛教傳播,並大規模“滅佛”。

經過這次滅佛運動,北魏境內的大量僧眾遭被殺,寺院被拆,經書被焚,僧眾開始逃亡。

六年後,文成帝即位。文成帝認為佛教有助於國家的對於人們思想統治,並且能使百姓更加安定,於是解除了佛教禁令。此後在歷代北魏文成帝的支持下,佛教又得到了發展。



二、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這個皇帝其實並不算有名氣的皇帝,畢竟他既沒有像秦始皇一樣統一天下,也沒有像朱元璋一樣白手起家,更沒有像乾隆一樣創造盛世。又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政治貢獻奪人眼球。但北周武帝幹了一件對於佛教來說是滅頂之災的大事,是中國佛教史上一次慘痛的記憶,那就是由北周武帝發起聲勢浩大的“滅佛行動”。但周武帝本人虔心向佛,為什麼會發起滅佛行為?

北周時期戰火迭起,很多百姓出家入寺尋求精神與肉體的解脫,佛教也由此走向了興盛。到周武帝登基時,加之大批田產及勞動人員流入佛寺,佛寺管理國家財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甚至多數佛寺配有負責服侍僧眾的奴婢,如此人數一直居高不下,這給統治者帶來了政治經濟上的巨大威脅。

佛教的四次劫難——“三武一宗滅佛”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親政之後,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北周武帝親政之後呢,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繁榮,而且當時僧眾社會地位也高,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於佛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後正是因為這樣,出家為僧的人數越來越多。到了巔峰時期,僧侶的人數佔到了全國人數的1/10,而這些僧眾不僅不勞動不服兵役,而且還需要政府的供養,那麼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種經濟與軍事損失是相當大的,然而這還不足以讓武帝滅佛。

佛教的四次劫難——“三武一宗滅佛”

史料記載


真正讓帝王動怒的是因為在寺廟裡面正在醞釀著一場驚天的大陰謀。北周武帝即位初期關中荒旱,他命令大戶將口糧拿出來支援,結果卻發現多數僧眾竟趁機放高利貸欺壓百姓,他派遣使臣介入調查,又在寺廟中找到了眾多兵器,寺廟之中竟有奸人藏匿圖謀造反,事後不久周武帝便下令摧毀佛寺,焚燬經像,滅佛行動也就此在全國浩浩蕩蕩開始實施。

這場聲勢浩大的滅佛行動,足足的進行了4年才逐漸的歸於平靜,這個時候中原地區的僧眾人數得到了銳減,寺廟也幾乎消失殆盡。目光忽忽呢,雖然地處偏遠,逃過這麼一劫,但是也因為沒有。直到一對父子仍是浩大的面部行動呢,足足的進行了4年才逐漸的過於平靜,這個時候啊,中原地區的森林的人數呢是銳減,寺廟呢也幾乎消失殆盡。


三、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後改名炎。

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在會昌元年,因李德裕等人的奏請,從公元842年(會昌二年)十月起,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必須還俗。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而後,武宗陸續下令限制僧眾人數,不允許私自剃度出家,限制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很多寺院被毀掉,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

佛教的四次劫難——“三武一宗滅佛”


公元844年(會昌四年)二月,武宗降旨“不許供養佛牙”。

同時規定:代州五臺山及泗州普光寺、終南山五臺寺、鳳翔府法門寺等有佛指骨之處,嚴禁供養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錢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這些地方受一錢施捨者,背杖二十。


到公元845年(會昌五年),又一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勒令僧侶40歲以下者全部還俗,後來又規定為50歲以下,接著連50歲以上者如果無祠部的度牒也要還俗,當時更有意思的是天竺和日本的求法僧人也被強迫還俗。

日本圓仁和尚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法難”的情況。

武宗這次大規模的滅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廟4600餘所,強迫僧眾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兩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土地千萬頃,沒收奴婢為兩稅戶15萬人。武宗滅佛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增加了政府的納稅人口,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

其中武宗“滅佛”主要原因是:

  1. 當時佛教的勢力威脅了皇權,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說,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寺院不納稅,對國家財務是一個重大損失。同時僧人過多亦會影響農業生產活動,造成田荒民飢,糧食短缺等後果,影響國家社會的穩定。
  2. 另一可能是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在道教的影響下對於佛教有偏見,因此打擊佛教。且有歷史資料記載:


佛教的四次劫難——“三武一宗滅佛”

史料記載


《廿二史札記》中說道:“唐代服丹藥者六君,穆、敬昏愚,其被惑固無足怪,太憲、武、宣皆英主,何為甘以身殉之?實由貪生之心太甚,而轉以速其死耳”,唐武宗信奉道教,渴望道教的“長生不老“,使其有遵道抑佛的思想。


四、後周世宗滅佛

周世宗與李煜崇佛佞佛形成強烈反差,這位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亂世明君,憑藉無比堅定的決心與勇氣,針對五代時期中原後漢帝王廣建寺廟,僧眾繁多的情況,造成社會的賦稅和兵役來源枯竭,國力貧弱的嚴重後果,在即位的第二年(955)三月就下旨進行佛教改革。但周世宗相對於其他三次,其方式和鄭策還是比較溫和的。

佛教的四次劫難——“三武一宗滅佛”

後周世宗


顯德二年五月的限佛詔闡明瞭限佛的理由和動機:“前代以來,累有條貫。近年以降,頗紊規繩……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鄉村之中,其弊轉盛。漏網背軍之輩,苟剃削以逃刑;行奸為盜之徒,托住持而隱惡。將隆教法,須辨否臧,宜舉舊章,用革前弊。” (《周書·世宗紀第二》)

他在詔書中明令規定:從令下之日開始,國內各道、州、府、縣、鎮、村、坊等處寺院,除少數有“敕額”(特許證)者准予繼續保留外,其餘各處一律停止剃度,並且各地方不能再開展僧侶活動。

為了大力壓縮、裁汰不耕田、不織布、不服役、不納稅的僧尼人數,詔書又規定:從今往後,凡有志願出家者,必須首先取得父母、祖父母的支持;如系獨生子女,還要得到同居伯、叔、兄的允許。同時,男子必須在十五歲以上,能背誦經文一百紙,或讀熟經文五百紙;女子必須在十三歲以上,能背誦經文七十紙,或讀熟經文三百紙;而後經有關官員測驗合格者方準剃度。

而且志願出家者,又必須在朝廷指定的地點剃度,還須經朝廷和府州官員引試。如果父母健在,家中獨子,仍然不準出家。至於曾因犯罪而受過刑罰,或是棄背父母、逃亡奴婢、惡逆徒黨、山林亡命等類人更是不準出家。如有違詔擅自受戒者,本人、師主、臨壇三綱、知事僧尼等一律治罪,嚴懲不貸。

由此可見,雖然“三武一宗”同為滅佛,但相比其他統治者,周世宗對於佛教已經很寬容了,只是進行了政策性的調整,也沒有大規模屠殺,仍舊允許寺廟存在,只是將規模減小,人員限制了。



結語:縱觀“三武一宗”的滅佛,不難看出許多共同點,1.首先是由於經濟原因:而佛教盛行,使兵源減少,從而軍隊實力減弱。勞動力銳減,最後導致國家經濟與寺廟經濟發生矛盾,而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必須剷除對手。2.其次政治原因,佛教的發展導致皇權的削弱,公眾對於佛教的篤信超過了皇權的威嚴,而同時迫使僧眾還俗可以使得勞力充足,軍事力量加強。3.思想的碰撞,中國的正統思想是儒教,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直以來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正統,對於佛教的壓制有利於儒家思想的正統性。而又因為周世宗對於道教的個人喜愛,也使得佛教成為了對立面。

而經歷“三武一宗”佛教任然存活了下來,正應了那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佛教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