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次劫难——“三武一宗灭佛”

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得到当时的朝廷认可,正式传入中国算起,至今有1950年。如果从民间算起,就是2000多年了。佛教可谓命运多艰,历经苦难。但经历了“三武一宗”的佛教仍然存活了下来,并绽放了不一样的魅力。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有情轮回六道生,犹如车轮无始终。"我们一起从历史中探索佛教的生死之“关”。

佛教的四次劫难——“三武一宗灭佛”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灭佛”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信仰并支持佛教,佛教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佛教也与道教之间有了思想冲突,佛教的发展也开始与国家政治、经济有矛盾。

据《魏书·释老志》载:“世祖初即每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举诸佛像,行于广荷,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


于是,太武帝果断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的。

初期,北魏太武帝信仰佛教并且尊敬僧人。但是,他逐渐意识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冲突。因为法律规定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的特权,这就导致了僧众日益强大,并且开始直接于国家有政治经济冲突了。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魏太武帝开始采用前朝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思想,以便争取知识分子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同时,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

佛教的四次劫难——“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


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出兵经过长安,发现一所寺院中私藏兵器,于是怀疑僧众与起义军有勾结,企图造反。他下令杀光寺庙的和尚。后来又发现寺院中存放酿酒器皿和财物,并且有妇女存在,于是他听从崔浩的劝说,开始禁止佛教传播,并大规模“灭佛”。

经过这次灭佛运动,北魏境内的大量僧众遭被杀,寺院被拆,经书被焚,僧众开始逃亡。

六年后,文成帝即位。文成帝认为佛教有助于国家的对于人们思想统治,并且能使百姓更加安定,于是解除了佛教禁令。此后在历代北魏文成帝的支持下,佛教又得到了发展。



二、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这个皇帝其实并不算有名气的皇帝,毕竟他既没有像秦始皇一样统一天下,也没有像朱元璋一样白手起家,更没有像乾隆一样创造盛世。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政治贡献夺人眼球。但北周武帝干了一件对于佛教来说是灭顶之灾的大事,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惨痛的记忆,那就是由北周武帝发起声势浩大的“灭佛行动”。但周武帝本人虔心向佛,为什么会发起灭佛行为?

北周时期战火迭起,很多百姓出家入寺寻求精神与肉体的解脱,佛教也由此走向了兴盛。到周武帝登基时,加之大批田产及劳动人员流入佛寺,佛寺管理国家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甚至多数佛寺配有负责服侍僧众的奴婢,如此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这给统治者带来了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威胁。

佛教的四次劫难——“三武一宗灭佛”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亲政之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北周武帝亲政之后呢,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当时僧众社会地位也高,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后正是因为这样,出家为僧的人数越来越多。到了巅峰时期,僧侣的人数占到了全国人数的1/10,而这些僧众不仅不劳动不服兵役,而且还需要政府的供养,那么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经济与军事损失是相当大的,然而这还不足以让武帝灭佛。

佛教的四次劫难——“三武一宗灭佛”

史料记载


真正让帝王动怒的是因为在寺庙里面正在酝酿着一场惊天的大阴谋。北周武帝即位初期关中荒旱,他命令大户将口粮拿出来支援,结果却发现多数僧众竟趁机放高利贷欺压百姓,他派遣使臣介入调查,又在寺庙中找到了众多兵器,寺庙之中竟有奸人藏匿图谋造反,事后不久周武帝便下令摧毁佛寺,焚毁经像,灭佛行动也就此在全国浩浩荡荡开始实施。

这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行动,足足的进行了4年才逐渐的归于平静,这个时候中原地区的僧众人数得到了锐减,寺庙也几乎消失殆尽。目光忽忽呢,虽然地处偏远,逃过这么一劫,但是也因为没有。直到一对父子仍是浩大的面部行动呢,足足的进行了4年才逐渐的过于平静,这个时候啊,中原地区的森林的人数呢是锐减,寺庙呢也几乎消失殆尽。


三、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

李炎在位七年,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在会昌元年,因李德裕等人的奏请,从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十月起,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必须还俗。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而后,武宗陆续下令限制僧众人数,不允许私自剃度出家,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毁掉,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

佛教的四次劫难——“三武一宗灭佛”


公元844年(会昌四年)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

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


到公元845年(会昌五年),又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勒令僧侣40岁以下者全部还俗,后来又规定为50岁以下,接着连50岁以上者如果无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当时更有意思的是天竺和日本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

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强迫僧众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土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

其中武宗“灭佛”主要原因是:

  1. 当时佛教的势力威胁了皇权,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说,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是一个重大损失。同时僧人过多亦会影响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田荒民饥,粮食短缺等后果,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
  2. 另一可能是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在道教的影响下对于佛教有偏见,因此打击佛教。且有历史资料记载:


佛教的四次劫难——“三武一宗灭佛”

史料记载


《廿二史札记》中说道:“唐代服丹药者六君,穆、敬昏愚,其被惑固无足怪,太宪、武、宣皆英主,何为甘以身殉之?实由贪生之心太甚,而转以速其死耳”,唐武宗信奉道教,渴望道教的“长生不老“,使其有遵道抑佛的思想。


四、后周世宗灭佛

周世宗与李煜崇佛佞佛形成强烈反差,这位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乱世明君,凭借无比坚定的决心与勇气,针对五代时期中原后汉帝王广建寺庙,僧众繁多的情况,造成社会的赋税和兵役来源枯竭,国力贫弱的严重后果,在即位的第二年(955)三月就下旨进行佛教改革。但周世宗相对于其他三次,其方式和郑策还是比较温和的。

佛教的四次劫难——“三武一宗灭佛”

后周世宗


显德二年五月的限佛诏阐明了限佛的理由和动机:“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以降,颇紊规绳……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盛。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 (《周书·世宗纪第二》)

他在诏书中明令规定:从令下之日开始,国内各道、州、府、县、镇、村、坊等处寺院,除少数有“敕额”(特许证)者准予继续保留外,其余各处一律停止剃度,并且各地方不能再开展僧侣活动。

为了大力压缩、裁汰不耕田、不织布、不服役、不纳税的僧尼人数,诏书又规定:从今往后,凡有志愿出家者,必须首先取得父母、祖父母的支持;如系独生子女,还要得到同居伯、叔、兄的允许。同时,男子必须在十五岁以上,能背诵经文一百纸,或读熟经文五百纸;女子必须在十三岁以上,能背诵经文七十纸,或读熟经文三百纸;而后经有关官员测验合格者方准剃度。

而且志愿出家者,又必须在朝廷指定的地点剃度,还须经朝廷和府州官员引试。如果父母健在,家中独子,仍然不准出家。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刑罚,或是弃背父母、逃亡奴婢、恶逆徒党、山林亡命等类人更是不准出家。如有违诏擅自受戒者,本人、师主、临坛三纲、知事僧尼等一律治罪,严惩不贷。

由此可见,虽然“三武一宗”同为灭佛,但相比其他统治者,周世宗对于佛教已经很宽容了,只是进行了政策性的调整,也没有大规模屠杀,仍旧允许寺庙存在,只是将规模减小,人员限制了。



结语:纵观“三武一宗”的灭佛,不难看出许多共同点,1.首先是由于经济原因:而佛教盛行,使兵源减少,从而军队实力减弱。劳动力锐减,最后导致国家经济与寺庙经济发生矛盾,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铲除对手。2.其次政治原因,佛教的发展导致皇权的削弱,公众对于佛教的笃信超过了皇权的威严,而同时迫使僧众还俗可以使得劳力充足,军事力量加强。3.思想的碰撞,中国的正统思想是儒教,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以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于佛教的压制有利于儒家思想的正统性。而又因为周世宗对于道教的个人喜爱,也使得佛教成为了对立面。

而经历“三武一宗”佛教任然存活了下来,正应了那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佛教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