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丨“靖難遺孤”與努爾幹都司

《大明風華》中3萬多“靖難遺孤”被流放到努爾幹都司去服勞役,進行勞動改造。那麼什麼是“靖難遺孤”?努爾幹都司又在哪兒呢?


大明風華丨“靖難遺孤”與努爾幹都司


什麼是“靖難遺孤”?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1399年-1402年由朱棣發動的與建文帝奪取政權的戰爭。 1398年5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並在之後開始削藩。朱棣因不滿朱允炆和削藩政策,在1399年7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發動了持續三年的靖難之役。1402年6月13日燕王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此役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歸屬的改變,也極大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大明風華丨“靖難遺孤”與努爾幹都司


太祖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裡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藉口而已。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景清降後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後屠其家鄉,謂“瓜蔓抄”。此外,眾多建文舊臣如卓敬、暴昭、練子寧、毛泰、郭任、盧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謝升、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侯泰、茅大芳、陳迪、鐵鉉等,史稱:“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他們的家屬和親人也被牽連,死者甚眾,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懲罰的人也不少。

這些建文一朝所謂的“逆臣”後代被稱為“靖難遺孤”,3萬多人被流放到努爾幹都司。

努爾幹都司又在哪兒呢?

洪武年間,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納貢歸降。永樂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干,招撫諸部。二年,置奴兒干等衛,其後相繼建衛所達一百三十餘個(見都司衛所)。七年,明政府決定設置奴兒干都司,統轄各衛所。


大明風華丨“靖難遺孤”與努爾幹都司


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後為世襲。管轄範圍西起斡難河(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東抵大海,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而有庫頁島。其境內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達斡爾等族人民,多以漁獵為生。轄區內分置衛所,明朝政府還任命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

在明朝,奴兒干都司也算是苦寒之地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