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個詞人,以“老風流”著稱,他就是張先。
說他老風流,是因為他到了八十歲還顫顫悠悠地要娶十八歲少女。
雖然這點為人詬病,但是他除了活到老,風流到老,同時也活到寫,創作到老。“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據說臨死前還寫詞呢。
即使你不知道張先,也一定聽過這樣的詞: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千秋歲 數聲鶗鴂》)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絲花令》)
不過,我最喜歡的,是他的“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
就因為這一句,曾經有人稱他作“張三中”,他卻回問一句“難道不是張三影嗎?”從此,他就被人稱為“張三影”了。
所謂的“三影”,指的是這三句:
"雲破月來花弄影"
"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
"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
但張先關於“影”的詞還不止這三個,還有更好的。
我很好奇,張先為什麼喜歡寫“影”?到底寫“影”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我挑出下面三句經典,與你共賞解密。
《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螟,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時值八十六歲的張先,在吳興過寒食節時,寫下了人們過節的場面。
這一天,少年划龍舟競賽,少女遊春盪鞦韆,也有人在水邊採花,玩到傍晚,在郊外踏青的人來來往往,好不熱鬧。
等遊人們散去後,天也暗了下來,音樂停了,庭中池塘一片寂靜。月亮升起來了,皎潔的明月照到院中,飄飛的柳絮漫天飛舞。
白天的熱鬧,與夜晚的寂靜,形成了對比。柳絮在月光下紛飛,飛過池塘上,沒有留下影子,很輕很輕,這個畫面,真的好美好靜。
《青門引》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哪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千秋影。
天氣乍暖還寒的時候,還有些冷,颳著悽風冷雨,到傍晚才停。寂寞的庭院裡,春遲暮,花凋零,只好借酒澆愁,沉沉醉去,這習慣是去年開始種下的病根。
淒厲的角聲,輕冷的晚風,把我喚醒。深夜,重門深鎖,萬籟俱靜,這個時候,月光還投過來隔牆少女盪鞦韆的影子,更讓心情鬱悶的我情何以堪啊!
人家少女盪鞦韆,為什麼會刺激張先的心情呢?因為這也是對比,別人半夜尋開心,更顯得他半夜孤寂的落寞。
《天仙子 水調數聲持酒聽》
時為嘉禾小倅 ,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翠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心煩,不想赴宴會,就在家裡聽曲喝酒,不想愁反而更甚,昏昏然醉了過去,酒醒後,愁卻沒消。
送走了春天,它何時還會再回來呢?臨近傍晚照鏡子,不禁感傷起來:唉,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看著院子,黃昏時鴛鴦在池邊雙宿雙眠。雲霧破開,露出月光,花枝投下舞動的影子。重重簾幕密密地遮住燈光,風沒止,人聲靜,經過這一夜春風摧折,想必明日,園中小徑上定會鋪滿落花。
這是一首充滿象徵意義的詩,青春就像春天,一去不回了,只剩下難忘的情事回憶。
也用了對比,鴛鴦還作伴共眠,自己卻一個人守著黑。
總結一下這三句:
無數楊花過無影:柳絮沒有影子
隔牆送過千秋影:鞦韆的影子
雲破月來花弄影:花顫動的影子
為什麼要寫影子呢?
首先,詩句的前面寫的都是一種寂靜清冷,是一種無聲的靜態,似乎整個世界都要沉睡了,但是一個影子,柳絮影、千秋影、花影,就有了動態。
柳絮紛飛,鞦韆搖擺,花朵顫動,讓這個夜“活”了起來。以動襯靜,則顯得夜更為靜。與“鳥樹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有異曲同工的道理。
其次,影子,是虛的,在夜色中更有虛幻的的感覺,比起正面描寫,更能襯托夜色,同時也能代表詩人內心那無法述說與排解的愁悶。
有什麼效果呢?
虛無飄渺的影子,投在地上、水面上,趕也趕不走,是不是就像揮之不去的心事和愁緒?影隨心動,所以,“影”也是一種象徵,象徵詩人的無法明說的心情。
對我們在文案、寫作中的啟發就是:
1、用動襯靜:在描寫一片寂靜中,安排一個聲音,或一個微動的影子,靜則更靜。
2、以虛襯實:用虛影襯托實景,景則更實。
3、象徵:把虛無的心事,寄生在可見卻抓不著的虛影上,無以明狀的心事就有了形狀。
你學會了嗎?
閱讀更多 可聞桃杏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