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从汉魏诗歌,品味“牛郎织女”的世俗化演变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天仙配唱出了七公主与董永的爱情故事,然而比这之前还要早的人神相恋的典故,便是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人身相爱的始祖,也是用于打破俗世陈规一对情侣,在汉魏六朝的诗歌中,也有许多的诗人,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宣抒发内心的爱情、感情。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从汉魏诗歌,品味“牛郎织女”的世俗化演变

一、织女形象的世俗化

在我国古代,人们大多封建迷信,对于世间男子而言,天上的仙女们是冰清玉洁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从而才会有貌似天仙这一词,然而,在这一时期,因为感情开始朝着世俗化而演变,从而织女的形象也发生着世俗化的变化,织女的形象开始由天上的神女转向人间的织妇,她的形象临摹也是越来越细致,翻阅古籍,在两晋时期,文人现存的,用于描写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七夕诗诸如陆机的《拟迢迢牵牛星》。

这个时期的织女,依旧是人们脑海中的那个冰清玉洁的仙女形象,人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两晋之后便是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政权动荡,同样动荡的,还有文化,无独有偶,此时的织女的形象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于织女的诗歌以及先进的描写,逐渐的开始了前文中提到的世俗化,

比如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诗中,

织女的生活是很繁重的,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十指不沾阳春水。甚至可以说,七夕就是他的节假日,一年中,唯一的一天。

也不光是这一首七夕诗,细细的揣摩、研究这个时代的七夕诗,你会发现,在这一时代中,织女已经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变成了一个拥有自己平常感情的织妇,织女的形象变得与世俗女性无二,甚至一些色胆包天之徒,将织女的形象、行为,表现为一个烟花之地的女子,如: “更觉今宵短,只遽日轮催”“含笑不终夜,香风空自停”“唯当有今夕,一夜不迢迢”

此时,魏晋六朝的诗歌当中,织女早就不再是当初享受荣华高贵显赫的天帝女儿,而是渐渐地转变为了一个日常制作劳动的妇女,成为了一个妥妥的人间织妇的形象,她有着自己的感情,会开心,会伤心,会哭,会笑,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在神话传说中一开始那些,只存在于人们想象,并且性格与人极不相似的牛郎织女的形象在汉代被凡人化,生活化以及劳动化,在梁代刘孝威的《侍宴赋得龙沙宵月明》:“传闻机杼妾,愁余衣服单。当秋络已脆,衔啼织复难。”这一首一首的七夕诗,

是织女形象世俗化的最明显反映。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从汉魏诗歌,品味“牛郎织女”的世俗化演变

二、主观抒情的世俗化

在汉魏六朝时期七夕诗的抒情,由代言织女的感情变成代言织妇的感情,这期间,有许多的都是诗人主观意念的书写,南北朝之前的两晋时期开始了描写织女的先河,然而,大多数却仅仅是,对织女服装倚仗的描写以及,牛郎织女天隔阻断,每年只得见一面的相思之苦。

就比如就比如李充《七月七日诗》中: “牵牛难牵牛,织女守空箱。河广尚可越,怨此汉无梁,究其结果,是南北朝时期,政权混乱造成的文化自由化,多元化发展,在这一时期,胡人共同生活在这片中原大地上,从而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以及人们的无限遐想,儒学统治的松动,也是的少部分人,对天上神仙的敬畏,转向了不屑,亵渎。

到了南北朝时期,带织女抒情的七夕时,虽然仍有,但此时诗中的织女形象已经有了初步的思妇怨妇的特征,并且他的形象经过了多元化的呈现,如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 “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倾河易回斡,欸情难久悰。”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诗中是写长安城中为征夫秋夜做寒衣的思妇对相逢的渴望。而北周诗人庾信更是在《闺怨诗》中直接借用“织女”的典故,抒发思妇独守空房的愁怨: “明镜圆花发,空房故怨多。几年留织女,还应听渡河”。

而同样比较突出的例子,则是鲍照《和王义兴七夕》: “宵月向掩扉,夜雾方当白。寒机思孀妇,秋堂泣征客。匹命无单年,偶影有双夕。暂交金石心,须臾云雨隔,这首诗中虽然未提及牵牛织女,却将“征客”“思妇”的意象带入七夕的情境中,它的感情是更为普遍的征夫思妇的离情。

而同样,魏晋时期的七夕诗,除了代言织女的感情外,也会将一些活动以及自己的主观感情带入到诗中,南朝时期的大量吟诵七夕牛郎织女的作品节食是借着牛郎织女再写自己身边的生活,或者自己爱慕以及佩服的一些女性,将它们的形象来描写成织女。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文人,他们大多数都是与家人长期分隔两地,混乱的政局,使得家人的消息闭塞,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大都封建迷信,渴望上天来救他们,整洁纷乱的时局,可却又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同样,在异国他乡,也会偶尔遇见心意女子,两人或许一见如故,互相照顾,使得生活在乱世中的两个人,在异国他乡感到了温暖,然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爱情是奢侈的,共患难却不代表着同享乐。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从汉魏诗歌,品味“牛郎织女”的世俗化演变

爱情与面包,或许对于苦难中的人,面包更显得有诱惑力,又或者说,数据的动乱,使得两个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人,再度分离,这个时候,他就想到了神话中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每年七夕上能见一见面,而我与伊人,却可能终身不见,我们的爱情,相比于牛郎织女,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而,“牛郎织女”的形象开始更加的贴近人心,贴近生活,贴近世俗化,与其说,凡夫俗子的牛郎,与身为仙女的织女,他们因为天条不得相聚,然而,同时烦人的两个人,却依旧要忍受这样的苦楚,各种酸楚,谁能想到呢?

于是,越来越多的世人,开始将笔墨伸向了织女,却不是书写侄女的冰清玉洁,而是说,诗人笔下的织女,他就是一个人间怨妇的翻版,他们渴望长相厮守,渴望两情相悦,而在这一时期,也有着许多的典故,以及对织女看法的不同,从而造就了现在人对于织女牛郎等多种不同的看法。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从汉魏诗歌,品味“牛郎织女”的世俗化演变

三、吸收七夕节民俗

七夕成为了如今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样七夕也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但节食七夕的最初并不适用于描写牛郎织女,同样七夕也不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产生的,首先,根据史料记载,7月7日穿针的习俗在西汉就早就有了,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其次呢?穿七孔针”就是“乞巧”的仪式,意在祈求心灵手巧。之后的文献则开始将七夕节“乞巧”的风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起来,那么,人间的各种事物,在天上都有着相应的神仙来掌管,诸如比干掌管财富,雷公电母负责配合龙王行云布雨,各种节气,而穿针引线,自然也有相对应的神仙了,这个神仙是谁呢?自然就是织女了。

正好,七月七日是七夕,而牛郎和织女刚好就有这样一段令人难忘、遗憾的故事,无人不为之叹惋,在那个封建社会,一直是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造成了许多两情相悦的人,迫于压力,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不得已各奔东西,想到这,这一个个痴男怨女,就感觉到自己与情郎的处境,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那样的相似,于是,他们便将牛郎织女和七夕结合在一起,每年的这一天,牛郎织女都会相见,也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爱人的思念,带给千里之外的他,至此,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串联了起来,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从汉魏诗歌,品味“牛郎织女”的世俗化演变

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汉魏六朝时,每到七夕,人们都会穿针,实瓜果,并且也增添了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可以看出人们为了牛郎织女的七夕相见,为了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以及祭拜?

南朝时期,共有十首七夕诗,提到了七夕佳节,春珍等习俗的句子,其中柳恽的

《七夕穿针》通 过描绘思妇“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的凄凉处境,传神刻画了她“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的感伤心理。

同时,南北朝时期时期时局动乱,许多人思念家乡又回不去,身边无一般孤身一人,同样对于牛郎织女七夕短暂相聚的描写,也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孤独思乡的心情,失重的意思是诗人在行走途中,恰逢除夕节在波光粼粼的湖面,诗人遥望天上,仿佛看见了那条银河,河两边的牛郎织女在遥相辉手等待着鹊桥架起的那一刻,得到片刻的相聚。

从而写出了这首诗,一就是借牛郎织女相会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有了南北朝时期的开端,后来的隋唐时期,这类描写七夕诗句的诗十分普遍,甚至随着唐朝包容开放的风气印象下,发展到了顶峰,织女牛郎的爱情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而同样他们的形象以及故事也更多的开始世俗化。

慢慢的,七夕就成为了中国象征爱情的节日,时至今日,每到初期,初七西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便是恩爱爱,牵手着的夫妻,以及热恋中的男女,他们借这样的一种寓意来抒发自己对于自身爱情的忠贞,以及美好的祝愿,在隋唐时期,牛郎织女的典故,穿针习俗成为了引入诗歌中的一种趋势,

借物喻人的手法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之中。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从汉魏诗歌,品味“牛郎织女”的世俗化演变

小结

经过了5000年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系统的神仙体系,如今的人们,对于人神之间的爱情,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杨天佑与瑶姬,刘彦昌与三圣母,等等等等,这类典故随处可见,在汉魏六朝的诗歌中,牛郎织女开始了世俗化的转变,同样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从汉魏诗歌,品味“牛郎织女”的世俗化演变

其实,任何人都知道,这世界上并没有神仙,所有的神仙,都是人的翻版,是人的想象,是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统治而编造,是多种文化习俗交织下的成果,也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编制出的故事,而随着文学的发展与精进,神话体系也愈发的全面,所蕴含的情感也更加丰富。

或许,生活在当代的我们,脑海中的神话人物的形象,并不是最初的形象,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变,蜕变而来的,一群人的神仙,变成了一个人的神仙,而他的形象刚好符合了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人,

从而,一个人的思想,迎合了绝大部分人,就在这样的引导下,成就了如今,我们脑海中的神仙形象,从而,与其说是一种形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文学思想的演变。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学的演进规律,以及与民俗的结合得出了生活对诗歌内容以及艺术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七夕诗的体裁也在汉魏六朝变得独特精彩与民俗充分融合,影响之深远,为后来唐代诗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与基础,如今我们脑眼中所看到的织女形象,或许早就不是商周时期诗经中所记载的织女形象了,然而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好,要知道神仙是人意志的延伸,天上的神仙是地上的人是什么样,天上的神仙就会是什么样?而将之女世俗化,平民化往往他带有人的感情倾向,看起来也就更真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