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的我以捕刀鱼为生大半辈子,两年前禁捕上岸,回家安度晚年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李关宝,已经七旬有余,老家在江苏省南通市,驾驶我的“苏通渔1662”号船在长江捕刀鱼已经有大半辈子时间了。2018年1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以后简称专项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从事了大半辈子刀鱼捕捞的我也弃船上岸,养老安度晚年。

回想起大半辈子从事刀鱼捕捞的生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网下去几十斤,进入2000后,鱼也越来越少,多的时候一网三、五斤,少则一两条,前几年,经常是十网九空,偶尔会有一两条鱼捕捞上来。

 “刀不过清明,鲥不过端午。”每年春节过后,正是品尝刀鱼的大好时机。近几年,刀鱼了随着产量越来越少而变得身价金贵起来,从上世纪的几元钱一斤到现在的几千元一斤。“捕刀人”为一张捕捞证抢破了头;大小鱼贩码头蹲点收货;各家饭店布下天罗地网;食客铆足了劲四处求访……皆为 “刀”狂的众生相,令人颇多感慨。


刀鱼,学名长颌鲚,因身形似刀,俗称刀鱼。特点是肉质细腻鲜嫩,入口即化,但丝毛骨较多。清明前大量上市,过了清明,丝毛骨即变硬,价格也大大下跌。民间有谚语“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似铁”,形容的就是“长江三鲜”之首刀鱼在清明前后生长特性的影响,每年清明过后价格急转直下,仅仅是清明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刀鱼又因生长洄游习性分为“江刀”、“海刀”、“湖刀”等,其中“江刀”最为金贵,每年江刀”价格一路飚升,让很多人不免会羡慕守着长江刀鱼这座“金山”的打鱼人。

 捕刀鱼要根据每天潮汛时间进行。涨潮时下网,退潮时起网,每天下网收网的时间都不一样。最早的时候,凌晨一、两点就要起来下网。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把一条250米长、宽8米的渔网下完。

 黝黑的脸庞,布满老茧和裂纹的双手,这是“捕刀人”的特征。捕刀鱼的船一般在距离长江岸边三、四公里距离远的江心,捕刀鱼的季节,吃住都在船上。

每年3月前后,捕刀鱼季开始,我便会驾着渔船和雇佣的5名工人一起从南通出发,到上海崇明、江苏太仓附近长江江面捕捞。每年3月前后,申请到专项捕捞许可证的渔船进入指定的江域开始捕捞刀鱼,4月下旬停捕。捕捞的一个多月里,除了加油、补给外,我和工人都吃住在船上。

记得前两年一个春天,受持续阴雨低温天气影响,江水温度低、水流急,导致刀鱼洄游时间推迟。3月20日开始,停泊在渔港内的渔船才真正开始了捕捞,比往年推迟了半个多月。

而鱼的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开捕一个星期,我们的船仅捕了7条刀鱼,而每天柴油、人工工资、渔船折旧等成本至少需要几千元。物以稀为贵,数量锐减的同时,价格却远远高出往年,市场上2两以上的每斤4000元,3两以上的每斤甚至卖到6000元。以捕鱼为生的我们,大点的鱼我们从来舍不得吃,偶尔捕到指头宽的才会尝尝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刀鱼要从东海沿长江洄游到洞庭湖产卵,而今最远只能洄游到安徽省安庆市附近江段。因为从长江口开始,刀鱼的洄游路被成千上万张渔网一层层拦截,渔网的网眼越来越小,能侥幸漏网的刀鱼也越来越少。

长江刀鱼作为每年春季最早应市的时鲜鱼,这种著名的洄游鱼,历史上和鲥鱼、鮰鱼被合称为“长江三鲜”。但是如今,野生鲥鱼基本绝迹,鮰鱼也难觅踪影,刀鱼算是硕果仅存的“江鲜”。

自2002年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开始,国家就实行专项管理,根据资源和生产情况限额发放专项捕捞许可证,压减捕捞船数,缩短特许捕捞时间,还限定了作业区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捕捞强度。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3750吨,1983年约370吨,2002年后年产量不足百吨,2010年80吨,2011年12吨。

近两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加上捕捞船越来越多,刀鱼资源开始锐减,价格越来越高,渔民收入却不增反减。为防止渔民因为抢地盘发生争执,每年开捕前,每个船老大都要进行抽签,确定捕捞位置。而在以前刀鱼资源丰富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这些。

以渔业捕捞为生的我们这些渔民,都感受到了刀鱼资源的枯竭,对于禁捕令都表示理解和支持。目前,和我在长江捕捞的几十艘捕捞船的船老大的渔船绝大多数已拆解上岸。

象我这样年龄大的渔民在“上岸”后可以养老。但对那些处于青壮年的渔民来说,还要面临再就业的问题。这些以船为家的渔民,除了捕捞外,很多别无所长。

去年起,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严禁刀鱼捕捞,从保护渔业资源的角度出发,我们非常支持赞同,希望长江渔业资源、种群得到休生养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长江的渔业资源能得到早日恢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